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南社诗雄宁调元传(精)/湘籍辛亥风云人物传记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邓江祁 |
出版社 | 岳麓书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宁调元(1883—1913),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宣传家,杰出的诗人。其早年立志反清,先后加入华兴会和同盟会,积极开展反清革命宣传活动,为推翻清朝统治、创建民国做出了重要贡献。民国成立后,踊跃参与筹划“二次革命”,并为之献出了生命。本书是首部关于宁调元的传记,作者写作严谨、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宁调元短暂而伟大的一生。本书对于研究辛亥革命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邓江祁,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近现代史方向博士,教授,湖南省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副会长,著有《革命巨子谭人凤传》《护国元勋蔡锷传》等。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家世探源 第一节 宁姓起源 第二节 醴陵宁氏 第三节 家族世系 第四节 家族特征 第二章 少年才俊 第一节 宁家独子 第二节 庄屈学子 第三节 诗坛新秀 第三章 立志反清 第一节 求学明德 第二节 留学扶桑 第三节 入会同盟 第四节 反对规则 第五节 公葬陈姚 第四章 奔走革命 第一节 创刊沪渎 第二节 横议排满 第三节 反对立宪 第四节 鼓吹暗杀 第五节 传檄讨满 第六节 驰援起义 第五章 战斗狱中 第一节 发愤读书 第二节 痛悼战友 第三节 碧血留痕 第四节 坚持革命 第五节 重获自由 第六章 办报京师(上) 第一节 年轻总编 第二节 关注立宪 第三节 关心教育 第四节 讥评时政 第七章 办报京师(下) 第一节 鼓吹革命 第二节 改良社会 第三节 热心组党 第四节 克敌制胜 第八章 民初政见 第一节 反对议和 第二节 发起民社 第三节 昭雪英烈 第四节 论争国都 第九章 梦醒南粤 第一节 管理铁路 第二节 结社羊城 第三节 决然离职 第十章 二次革命 第一节 坚决反袁 第二节 鼓动湖湘 第三节 策动沪上 第四节 壮志未酬 第十一章 献身共和 第一节 多方营救 第二节 慷慨就义 第三节 千古流芳 附录 宁调元年表 后记 序言 宁调元(1883—1913) ,派名之梯,学名调元,字 光甲,号仙霞、大一,又称 仙甫、太一、辟支、士逸等 ,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 国主义者、民主革命家、宣 传家,杰出的文学家和诗人 。他早年立志反清,先后加 入华兴会和同盟会,积极开 展反清革命宣传活动,为推 翻清政府封建专制统治、创 建中华民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民国成立后,他积极投身 经济建设,坚决反对袁世凯 独裁专制,踊跃参与筹划“ 二次革命”,并为之献出了 年轻的生命,为捍卫民主共 和制度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 勋。 一 1883年8月22日(清光绪 癸未年七月二十日),宁调 元诞生于湖南醴陵县之南的 东富乡芷泉潘家塘(今湖南 省醴陵市东富镇芷泉村潘家 塘组)一个耕读世家。 宁调元幼承庭训,读书 过目成诵,12岁时,在乃父 指导下,开始阅读《庄子》 《离骚》,继而师从刘师陶 初学为诗。1903年,宁调 元肄业渌江书院,从吴德襄 研习音韵、训诂和考据。是 年9月,宁调元又入长沙明 德学堂师范速成班,受黄兴 、周震鳞、张继、胡元倓等 教习“革命排满”思想的影响 ,旋加人以黄兴为会长的华 兴会,积极参与组织长沙起 义。因事机不密,长沙起义 未及发动而流产。宁调元没 有暴露身份,仍留长沙负责 联络工作,继续与黄兴等人 保持联系。同时,为倡办渌 江中学,奔走于长沙、醴陵 之间,终将学校办成。 1905年春,宁调元由明 德学堂(经正学堂)保送赴 日本留学,7月初抵达东京 后,人早稻田大学研习法学 ,“尽结交当代革命巨子”, 并由黄兴介绍加入同盟会, “自是得一意于党。每作一 事,辄为同辈先,踔厉直前 ,不计成败,同乡诸子尝笑 君为滔天之荒唐,呼为滔公 ”。是年11月,为了镇压中 国留学生中的革命运动,日 本文部省颁布《关于准许清 国人入学之公私立学校之规 程》(即《取缔规则》), 宁调元与秋瑾、陈天华、杨 卓霖、姚宏业等坚决反对, 鼓动留学生罢课抗议,并力 主罢学归国。为警醒同胞, 陈天华愤而蹈海身亡。年底 ,宁调元组织留学生返抵上 海,并与姚宏业等人筹办中 国公学,以解决归国留学生 继续求学问题。 1906年初,宁调元奉孙 中山、黄兴之命返回长沙, 与周震鳞等组织同盟会湘省 分会,并回醴陵主持渌江中 学校务,暗中与洪江会首李 香阁、龚春台、宋弼唐等人 相联系。4月6日,中国公学 干事姚宏业因办学经费困难 ,留下绝命书,呼吁社会各 界关注和支持中国公学后, 效法陈天华投水而死。宁调 元闻噩耗后非常悲愤,即与 禹之谟、陈家鼎、覃振等人 于5月23日组织长沙各校学 生近万人,公葬陈、姚二烈 士于岳麓山,但因此触怒守 旧派,湘省当局密谋查拿究 办宁调元等首要之人。胡元 倓闻讯后即劝宁调元于7月 17日离湘赴沪躲避。 抵达上海后,宁调元寄 居租界,与陈家鼎、傅尊等 人创办《洞庭波》杂志,宣 传排满革命,“抨击汉奸满 虏,不遗余力”。杂志出版 之后,“散布各省,流入醴 陵、萍、浏等县尤夥,粗解 文字者,莫不以先睹为快, 豆棚瓜架,引为谈资,数百 里风气为之顿变。虽穷乡僻 壤之氓,咸了然于革命之不 可一日缓矣”。与此同时, 宁调元与时聚上海的革命志 士柳亚子、高旭、秋瑾等人 往来密切,共谋反清革命大 计。10月,宁调元等人的革 命活动为清政府当局侦知, 两江总督端方派人与租界当 局联系,谋划逮捕租界的革 命党人。宁调元得此消息后 即重返日本暂避,到东京中 国同盟会总部任《民报》干 事,协助章太炎等编辑《民 报》,并继续编辑《洞庭波 》杂志,后决定改名《汉帜 》发行。 1906年12月,震惊中外 的萍浏醴起义爆发。消息传 到东京,孙中山、黄兴决定 派遣宁调元、谭人凤、周震 鳞、洪春岩、何弼虞、胡瑛 等人归国亟谋响应。但当宁 调元等人抵达湖南之时,萍 浏醴起义在清政府的残酷镇 压之下已告失败。宁调元回 到醴陵,寻访起义会党不遇 ,只好复返日本,但途经岳 州时被清吏所捕,并于 1907年1月28日押解至长沙 。 被捕后,宁调元写下《 绝命词》,做了随时牺牲的 准备。但湘省当局拿不出足 以给宁调元定罪的任何证据 ,而醴陵廪贡生刘泽湘(字 今希)“诉于县,请以百口 保君(即宁调元)”,并力 言“时局阽危,宜为国家惜 人才”。时任醴陵县令汪文 溥亦“据以上详”,使“当道 意移”,此案遂被搁置。于 是,宁调元由挺身求死转为 囹圄求生,在狱中坚贞不屈 ,学而不倦,每天读书百余 页,并通过记述近200位明 末清初“或建义起兵,或投 阁寻死,或服黄冠为道士, 或削发入空山”的爱国志士 事迹、绝命词、遗言、遗书 等,编写成《碧血痕》一书 ,以反映他们不屈反清、不 事清朝、不为清民的民族气 节,借以砥砺自己及同志的 反清革命斗志。在狱中坚持 学习的同时,宁调元仍时刻 关注着狱外的革命斗争,并 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支持反 清革命事业。他在《长沙日 报》上先后发表《去私利篇 》《论风俗之蠹》《论开国 会之宜缓》等文章,抨击时 弊,宣传革命思想。他委托 并支持 导语 作为迄今为止我国第一部全面、深入介绍和研究宁调元的大型学术专著,笔者以为,本书较好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影响宁调元研究深入的瓶颈。本书具有较强的史料性、创新性、纪实性、可读性、可信性和新颖性,对于进一步推进宁调元及相关研究的深入,大力弘扬宁调元爱国主义精神,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值得对于宁调元及相关方面有兴趣的读者和研究者一读。 后记 宁调元是辛亥革命时期 的风云人物,为近代中国民 主共和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建 立了不朽的功绩,永远受到 中国人民的称颂和尊敬。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得 到了导师饶怀民教授的精心 指导,初稿完成后又蒙饶怀 民教授审改,并提出了诸多 修改意见,为本书增色不少 ;同时还得到了醴陵市东富 镇芷泉村宁海根先生、王启 政先生,《湖南工业大学学 报》《特立学刊》《文史拾 遗》以及国家图书馆、广东 中山图书馆、湖南师范大学 图书馆等有关部门的负责同 志热情帮助。本书的出版, 得到了华民慈善基金会、湖 南省委统战部及其原副部长 彭军良先生的大力支持,岳 麓书社的领导以及编辑王文 西、邱建明先生为之付出了 辛勤的劳动,在此一并表示 衷心的感谢! 由于水平和学识有限, 本书的疏漏和错误之处在所 难免,敬请专家和读者不吝 赐教。 邓江祁 2019年4月 精彩页 第一章 家世探源 宁调元1883年8月22日(清光绪癸未年七月二十日)诞生于湖南醴陵县之南的东富乡芷泉潘家塘(今湖南省醴陵市东富镇芷泉村潘家塘组)一个耕读之家。近百年来,由于史料匮乏,学术界对于宁调元家世源流的研究一直相对薄弱。时至今日,人们只是大致知道其祖先原籍江西省莲花县,后迁湖南省攸县,再迁醴陵县东富镇,而对其先人及家庭的情况则知之甚少,误传较多。这就直接影响到了对宁调元全面、深人、精准的研究。有鉴于此,本书根据《楚攸宁氏六修族谱》①,终于解开了宁调元家世源流的谜团。 第一节 宁姓起源 宁(繁体字“甯”,宁调元在南社人会书上签名时,写的就是“甯”)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241位,在2017年全国最新姓氏人口排名中位居第187位,拥有人口60余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053%。 宁氏的远祖乃周文王姬昌第九子姬封,因他初封于康,后人称他为康叔。周成王四年(前1041),康叔因参与平定“三监之乱”有功而被改封为卫国国君,故又称卫康叔。《史记·卫康叔世家》云:“卫康叔,名封,周武王同母少弟也。”①卫康叔去世后,历传康伯、考伯、嗣伯、捷伯、靖伯、贞伯、顷侯、釐侯、共伯,十一传到卫武公(共伯之弟)。后来,卫武公将其最小的儿子季亹封于宁邑,从此季亹的子孙便以宁为姓。历代姓氏谱书对此也均有记载。《潜夫论·姓氏志》日:“宁氏出自卫武公。”②《通志·氏族略》日:“武公生季亹,食采于宁,因以为氏。”③《元和姓纂》卷九《四十六径》中记载:“宁,卫康叔之后,至武公生季亹,食采于宁,弟顷叔生跪,跪孙速生武子俞,俞生殖,殖生悼子喜,九世卿族。”④《姓氏考略》日:“宁,卫康叔之后,至武公生季亹,食采于宁,以邑为氏。望出齐郡,又与宁通。汉宁成,史记作宁城。”⑤根据以上史籍和族谱的记载,我们得知,季亹为宁姓的得姓始祖,宁氏发祥于距今两三千年前的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个姓氏。 关于宁氏早期的居住地,史籍也有记载。《左传·文公五年》日:“晋阳处父聘于卫,反,过宁,宁赢从之。”杜预注:“宁。晋邑,汲郡修武县也。”⑥《续汉书·郡国志·河内郡》之修武县下:“有小修武聚。”刘昭补注:“春秋曰宁。”⑦《路史·国名记六》云:“宁,杜注云:汲郡修武,今卫之获嘉有宁城,故修武也。”①《大清一统志·河南卫辉府》古迹条下记载:“修武故城,今获嘉县治,即古修武也。亦即宁邑。”②从以上有关文献的记载看,宁氏祖地宁邑应为古之修武,即今之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一带。 关于宁氏来源和祖地,历代姓氏谱书的记载虽然比较简略,但宁氏后代是认同的,其族谱中的相关记载就比较详细了。《宣威宁氏族谱》说:“宁氏系周文王之后裔。文王第九子,武王同母弟姬封,协助武王伐纣有功,封于康(今河南禹县西北),史称康叔。商灭后,武王亦封纣王之子武庚为诸侯,分商地为三部,命自己的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各据一部监视武庚,史称三监。武王崩,子成王姬诵即位,因年幼,武王同母弟周公姬旦摄王位,代行国政。三监不服,武庚乘机勾结三监,联合东方夷同反。周公东征,康叔率兵辅助。平武庚之乱后,周公把殷民七族和商都附近地区封给康叔,成为当时大国,国号卫,建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康叔为卫国君,传十一世,至卫武公姬和。周幽王十一年(前770),武公率诸侯平定犬戎主大闹镐京之乱,扶周平王姬宜臼即位,受封为司徒,位备六部,秉周政。武公少子季亹,俸禄采邑在宁,其地在今河南省修武县、获嘉县地域,后世子孙遂以封地为姓,季亹为宁姓始祖。其后代相传为跪、穆、速、俞、相、殖、喜等,世袭封爵,为卫国上卿、大夫、相国。”③《楚攸宁氏六修族谱》所载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初修自序》中也说:“予宁氏系出姬姓,自季亹食采于宁,因以为氏。”④2006年《六修序言》中说:“昔文王伐纣得天下,幼子康叔封于卫,至卫武公,其四子季宣封于宁邑,遂以封地为姓,距今已二千八百余年。” 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一个姓氏,在中国历史上,宁氏一族也是雄才辈出,英名远播。卫国宁氏家族的主要成员中,尤以宁俞和宁殖最为突出。宁俞,即宁武子,贤明忠勤、机智勇敢,不避艰险,为卫国排忧,能委曲以求复卫成公之位。孔子称之为“邦有道则知(智),邦无道则愚,其知(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而今“愚不可及”的成语就来源于宁武子。宁殖,即宁惠子,因卫国国君卫献公专横粗暴,便与大夫孙林父主谋,共同发动宫廷政变,放逐卫献公,迎立殇公为君。春秋时有宁戚,初怀才不遇,隐于商贾,贩牛至齐国,牧牛于猺山下,扣牛角而歌,被管仲发现,荐以齐桓公,遂拜为齐国上卿,任为主管农业的“大司田”,与管仲同参国政,屡建勋业,后来还进一步继管仲为齐相,千古垂名。战国时有宁越,他原是赵国中牟(今河南鹤壁西)农民,发愤读书,努力求学,积学十五年,而受聘为周威烈王之师,成为中原“好学之邑”中的典范。 P1-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