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散记,是一个华人妈妈的心灵史话,又是一部海外移民真实生活的缩影。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独特视觉,观察思考中国移民走出曾经封闭的国门,经历短暂的兴奋之后,产生的迷茫、徘徊、纠结、奋斗和进取。对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不是二元对立,不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是从它们的本源和发展中,探求相互依存、沟通与融合。读这本书,宛如听一位海外归来的邻家姐妹讲述另一个世界的风物人情,以及海外生活的乐趣和寂寞,子女教育的快乐与无奈。作者语言淳朴、风趣,字里行间渗透着一位成熟女性的坦诚、灵动与温馨。
比小说更真实感人,比影视作品更有质感,比新闻报道更细腻理性,是作者散文写作的追求。
吴芳:1999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专业,曾任人民日报社主办的《环球时报》编辑,新浪网新闻中心编辑、副主编。2006年移居加拿大温哥华,继续服务于新浪网,往返于中加两地,为新浪网远程工作至2012年。在新浪网工作期间,曾赴四川省阿坝藏区采风,并发表散文多篇。
作者读书和工作期间,应中央电视台之邀,翻译外国电影文学剧本《别人的孩子》等四部。
序:此岸·彼岸 吴志义 1
辑一 海外游子缕缕乡愁安放何处
圣诞之夜,海外游子好想家 3
父亲节,献给两个重要的人 8
生命与爱,不可承受之重 13
移民十载,海外游子首次回国过年 25
写在加拿大国庆日:哪个国家是我家 30
因为梦想、家庭和事业 他们留守或告别温哥华 33
企鹅知报恩 我们身在加拿大该对谁说谢谢 37
从女儿参加“我有祖国,我有母语”朗诵谈起 41
辑二 陪伴孩子快乐成长
学点儿北美的快乐教育 47
从《虎妈猫爸》谈移民子女的教育窘境 51
以爱之名 情何以堪 58
对送孩子到海外读书的观察与思考 62
我坚持在加拿大让孩子学中文 67
我带孩子在温哥华发报纸 71
华人妈妈写给女儿的信 75
守护“圣诞老人”这个真实谎言 80
华人版妈妈说,女儿说 85
写给温哥华的前世情人,什么爱不说就已存在 94
辑三 温哥华虽美 想要说爱不容易
北京技术男在加拿大的艰辛与快乐 101
温哥华谋生不易 好山好水成为一些人的伤心地 106
在加拿大和国内给孩子看病的痛处 110
许多华人称温哥华为“温村” 115
华人在加拿大的婚姻,怎一个痛字了得 121
凡人假想:如果温哥华真的大地震 125
温哥华暴雨停电亲历记 129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133
温哥华天晴美丽如天堂,下雨阴沉如地狱 138
温哥华是否宜居,华人心中有杆秤 142
温哥华的雨美如油画 但想要说爱不容易 148
三文鱼回流季钓鱼痴迷者的疯狂生活 152
温哥华妈妈的酸甜苦辣 159
人到中年身在温哥华 儿时的梦想实现了多少 164
我在加拿大考驾照 169
“七岁”歌催人泪下:我们老得太快 聪明得太迟 174
亦友亦敌说黑熊 183
辑四 社会万象多棱镜 边看边说
牢骚不断,华人移民为加拿大操够了心 191
因失诚信,北美留学生屡被遣返或开除 195
海外华人陋习频频曝光让人惊呆 200
一些华裔留学生虚度年华 令人痛心 204
加拿大华人世界 一边是残忍一边是温情 209
中国人的冷漠与北美人街头爱管“闲事” 213
海外移民华人骗华人当休 217
我想小声说,华人能否对名牌少些崇拜 221
华人在唐人街被打 刺伤华人痛点 225
同性恋游行登场 温哥华的尺度有多大 229
华人不该只喜欢到大统华买菜却不愿投票 233
带你看看被华人“占领”的地盘 237
温哥华有人街头要钱或敲门募捐 该不该给 241
无情与有情:加拿大家庭领养中国弃婴背后 245
从让老人坐到汽车尾箱里说起 249
在华人眼中,温哥华当地人的十大奇葩 252
后 记 262
圣诞之夜,海外游子好想家
圣诞节,原本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基督诞生的日子,但在普通西方人心目中,圣诞节同中国的春节一样,是家人团圆的日子,是欢乐的节日。然而,华人无论走到世界的任何地方,心目中神圣的节日依然是每年的春节。但若没有了传统的春节假日,西方人过圣诞节便是华人非常想家的时候。
2015年岁末,美丽温哥华的浓厚圣诞节气氛,再次勾起华人的思乡之愁。许许多多的华人,为事业为子女为家庭奔波于异乡生活的洪流中。此时,一则圣诞节的广告,把笔者心底浓浓的乡愁推向了极点。故事的开头,孤单的老人在一个大宅子里,接到一个个儿孙们的来电,他们说自己很忙,今年圣诞不回家了,争取明年见。原本充满节日气氛的大客厅里显得冷冰冰,陪伴老人的只有餐桌上的倒影及落寞的眼神。镜头随后切换到了老人的孩子们身上。他们在世界各地,忙生意、忙事业、忙自己的家庭……此时,子女们都收到了一份意想不到的信息,即父亲葬礼的信函。每个人都立即表情沉重、心情悲痛,终于停下手头要做的事,急匆匆往家赶。可回到家步入客厅,眼前的景象却和想象中不同,餐桌上满是节日的温暖与隆重。正当儿女们感觉惊奇时,父亲从厨房里走了出来,低沉无奈地说道:“我还能用什么方法让大家聚在一起呢?”
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其实,老人采取这样的做法让孩子回家并不新鲜。中国国内一些老人有时也会假称病重,骗孩子在春节等假期回家看望。更有不少老年人因为假期终于得以与儿孙团聚,导致情绪过于激动,从而引发了基础性疾病。如果子女能经常回家看望老人,常与老人互动、聊天,老人们或许不会如此激动。
但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对长期居住在海外的华人来讲,更难。虽然,有些华人的父母可以幸运地陪伴儿女居住在加拿大,不过也要看老人是否比较适应这里的环境和生活。许多人的父母仍然喜欢在国内生活,或者因为身体等种种原因无法前来。于是每逢节假日,家庭团聚成为国内留守老人及海外子女的奢望,视频及电话远远不能解除相思及相守之苦。
依稀记得,有一年过春节我在一家华人超市中的情景。周围节日气氛浓厚,春联、红包、年糕等商品应有尽有,许多似曾相识的华人面孔在我眼前走来走去,却看不到熟悉的家人和亲友,当时忍不住满眼泪水,连忙走到一个无人处,许久才静下心来。往年与父母姐妹过节的欢快,一幕幕像放电影一般在眼前浮现。记不起自己已经有多少年没有回国过春节了,似乎忘记逛庙会什么样,忘记同家人吃着瓜子点心看春晚什么样,忘记陪父母放鞭炮包饺子什么样。每逢佳节倍思亲,隔海望乡痛在心。在几乎每个西方人及华人传统节日里,加拿大许多海外华人都是这样,快乐之中承受着不能与家人团聚的苦涩,忍受着内心深处无法安放的乡愁。
而这种痛苦和无奈,对国内的老人而言又何尝不是?看着圣诞广告里那名年迈、孤单的老人,仿佛看到自己父母的身影。他们不也是如此,老两口自己乘公交出去逛,自己包饺子看春晚,再没孩子像小时候那样跟他们拌嘴取乐,再没有人将他们摆放的瓜子糖果弄得乱七八糟。虽然有孙辈,却很少有机会在节假日享受子孙满堂的天伦之乐。就算是生病,也是自己去医院看医生,自己排队挂号、取药。孩子偶然问起父母的身体状况,他们总是淡淡提起,说些让孩子放心的话。也有幸运的老人可以在加拿大与子女团聚过节,但由于亲友少,语言不通、环境不熟,子女的假期不同,许多老人的春节等传统节日,大多也是过得有几分落寞孤单。由此我想说,如果说移民移错了的话,家庭不能团聚的遗憾和无奈,是一个后悔的理由。
正如西方人过圣诞节讲究家庭团聚一样,华人对家人团聚过春节也看得异常重要。若是未移民,子女在国内工作,每当传统的春节假日到来时,中国人总会想尽办法往家赶。全家团聚过大年,是众多在外打工子女及留守老人共同的盼望。中国人多,每年春节都会上演一场繁忙的人口大迁移,男女老少带着大包小包挤火车挤汽车上飞机的景况令人震惊,虽然一路劳顿,但脸上总是挂满笑容和对幸福的向往。因为车票难求和节省费用,许多打工者载着妻儿以及五颜六色的包裹,自发组成摩托队浩浩荡荡回家过年,又常见交通警察顶风冒雪为他们带路护卫,一路风尘仆仆,虽然艰辛却令人感动。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是漂在异乡之人的坚持。中国北京电视台有个很火的栏目叫《我是演说家》,演说家梁植说的一句话让人永远记得:回家是不需要理由的,只有不回家才需要找出许多理由。
许多漂在加拿大的华人,同样也选择在春节回国与家人团聚。一到春节前夕,国际航班华人身影猛增,到达国内机场扎堆取行李的海外华人,拥挤度不亚于国内华人春节赶火车。但由于中国的春节不是加拿大的法定假日,上学和上班的人都要请假,再加上飞机票一应费用,不可能年年回去。大多数海外华人春节时习惯于打电话问候老人,繁忙时段还非常难打通,想在农历新年钟声敲响之际道声“过年好”常常成为幸运之事。还好,近几年网络发展快,可以视频通话,隔海相望的问候与祝福,权当见面拜了个大年。
在加拿大过春节,做父母的也想给身边的子女熏陶一些中华传统文化,但能做的不多,只能是象征性地给个红包,穿上民族式样的新衣服,去唐人街看春节舞狮、游行之类。相比他们接受的铺天盖地的西方圣诞文化,中国的春节文化显得单薄与惨淡。孩子从小长在加拿大,不会感觉不妥,但大人的故乡情结却总也割舍不下。许多华人几乎没有当地的异乡亲戚,过春节就是与朋友聚会了事。有幸的是,近几年华人社团开始学国内的做法,举办春节晚会活动,增添些过年的气氛,借以聊解乡愁之苦。
重新回到圣诞节,如今许多华人入乡随俗,已逐渐融入当地的节日文化。他们学着当地人的样子用彩灯、圣诞树装饰屋里屋外,学着做圣诞大餐,开车出去观看圣诞灯展,参与各种圣诞活动,让许多华人从中获得了视觉享受。然而,若不是从小长在这里,心灵的深处总也无法真正融入到圣诞节的精神层面。在许多华人心中,春节才是真正的年度大节,即使是圣诞节的时候,也总想全家围坐在一起,吃顿香喷喷的饺子。
细细想来,无论是华人的春节还是西方的圣诞节,其本质都无非是借助信仰和传统的力量,回归到社会的安宁和家人团聚的温馨。
圣诞前夜,我祈求圣诞老人多发慈善,让世界上多些欢乐与祥和,少些老人的孤单与寂寞。劝那些平时忙碌的人们,过年过节多回家看看,有事没事常陪伴在父母身边说说话、聊聊天。这样的机会“当时只道是寻常”,却不是永远都会有的。
父亲节,献给两个重要的人
对许多华人来讲,父亲节相对于母亲节,可能是个容易遗忘的节日,正如有太多歌颂母亲的歌,而赞颂父亲的歌少之又少。
然而,我们怎能忘记生命中那个重要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