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是宋代杰出的大儒。“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既是张载孜孜以求的人生鹄的,也是其全部生命历程的概括和归宿。
本书拂去历史的尘埃,以生动的笔法还原、诠释这位文化巨人的人生本真和生命轨迹,字里行间蓬勃着一代先贤光照千秋的家国情怀和仰之弥高的道德追求。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立心立命开太平(张载传)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权海帆 |
出版社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张载是宋代杰出的大儒。“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既是张载孜孜以求的人生鹄的,也是其全部生命历程的概括和归宿。 本书拂去历史的尘埃,以生动的笔法还原、诠释这位文化巨人的人生本真和生命轨迹,字里行间蓬勃着一代先贤光照千秋的家国情怀和仰之弥高的道德追求。 作者简介 权海帆,原籍陕西澄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化学者,作家。撰著出版长篇历史小说《颜真卿》《魂续史迁——班固传奇》《丝路之父》(合著),传记文学《忠魂正气——颜真卿传》《忧魂悠悠——杜牧传》《立心立命开太平——张载传》,文艺评论集《文坛呐喊录》《文海苦航》,美学专著《中国西部幽默论》。 目录 第一章 流离幼孤担家计 问世长安 童戏涪州 第二章 扶柩遇阻居横渠 武侯祠内 横渠耕读 第三章 上书经略范仲淹 忧心耿耿 上书经略 第四章 研读佛老反“六经” 蔬食自愧 《大顺城记》 反求“六经” 学宫讲经 第五章 虎皮讲《易》相国寺 汴梁赴试 坐拥皋比 喜晤“二程” 登科收徒 第六章 “巍巍只为苍生事” “云崖叠翠” 心系家国 教人以德 第七章 先几弭灾忧患前 致贺密学 渭州判官 种谔之举 枕戈待旦 第八章 奉召进京校书郎 吕公荐贤 婉拒相国 辞归横渠 第九章 六年无限诗书乐 《西铭》《东铭》 茅斋生计 《正蒙》成书 第十章 归途渺渺巨星落 诗上尧夫 再次召辟 归途渺渺 第十一章 清名高出太白巅 艰难之谥 关学兴衰 迟到之春附录 附录一 张载生平大事录 附录二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序言 序(肖云儒) 我国宋代杰出的唯物主 义哲学家、思想家、教育 家、“关学”创立者张载,生 于1020年,2020年是他一 千年诞辰。这时候,权海 帆的新著《立心立命开太 平——张载传》由陕西师 范大学出版总社推出,是 对张载最好的纪念,有着 特别的意义。 张载,字子厚,世称“横 渠先生”,祖籍河南大梁( 今河南开封),生于长安( 今陕西西安),童年随父于 四川涪州(今重庆涪陵) 度过,十五岁时父亲亡故 ,全家移居秦地眉县横渠 镇,迄公元1078年辞世。 童年的张载志气不群,青 年时代更是奋发自励,经 籍兵书无所不读。那是一 个内忧外患、战乱频仍、 危机四伏的时代。贪官劣 绅掠夺土地的胃口日巨, 贫无立锥之地的百姓日众 ;北面辽国、西面西夏不 时侵入宋境,攻城略地。 忧国忧民的张载其时年 仅二十一岁,为了抵御夏 军的侵扰,筹划组织乡民 武装而无成,遂撰《边议 》九条,亲赴边寨,谒见 以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之职 主持西北战事的范仲淹, 意欲投笔从戎,立功报国 。范仲淹知其志存高远, 日后必成大器,遂以《中 庸》一书相赠,教导云:“ 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 于兵?” 张载身负使命回到横渠 ,精心研读《中庸》,很 不满足,又遍访佛、道诸 书,尽究其说,对其中不 涉世事的空疏之说并不认 同,便返而求诸“六经”。在 对“六经”的研读中,他一反 往昔学者脱离宇宙本体, 只讲伦理、政治与人事的 倾向,努力把历代的一些 自然科学成就,融入儒家 哲学,以有益于治道、明 礼、敦俗。如其《芭蕉》 一诗所云:“芭蕉心尽展新 枝,新卷新心暗已随。愿 学新心养新德,旋随新叶 起新知。”从繁富的儒学经 籍中“学新心”“养新德”“起 新知”,这便孕育了奠定关 学基础的《横渠易说》一 书。其后所著《正蒙》, 更是构成了其学说经世致 用、道济天下的宏博内容 。 “关学”是关注宇宙与人 生关系的学问,更是关注 社会现实问题的学问。张 载关于“天人合一”“民胞物 与”的思想,至今仍光彩焕 发,极富现实指导意义。 面对当时社会的积贫积弱 ,宋神宗曾任用王安石为 相,大举改革。其时亦召 张载入朝欲重用。张载目 睹贫富不均所造成的社会 危机,认为固应“通其变使 民不倦”,但这种“变”,应“ 运之无形”,而非“顿革”, 并不完全赞成王安石的铁 腕改革方式。如此造成了 两位历史人物同主改革而 未能同舟共济的历史遗憾 ,张载的宏伟抱负亦未得 实现。 我们特别不应忽略的, 当然是可以视为张载思想 纲领的“四为”:“为天地立 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 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即现代哲学大家冯友兰先 生所称“横渠四句”。我曾论 述这是中国精神的绝句, 中国知识分子的绝句。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 两次讲话中都提及“横渠四 句”。他指出,自古以来, 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 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 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的志向和传统,一切有理 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 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 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 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 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 ,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 使命。总书记的讲话,是 对张载思想现实意义切中 肯綮的论述。《立心立命 开太平——张载传》一书 的出版,可谓顺应时运, 正当其时。 海帆是我的老朋友,20 世纪80年代起即活跃于文 艺评论界,是一位成果丰 硕的作家、文艺评论家、 文化学者。新世纪以来, 海帆于花甲之年,老骥伏 枥,在五光十色的浮华世 界中静心安神,淡泊名利 ,自甘寂寞,潜心于从中 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 中开掘题材,汲取灵感, 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素养 和现实生活积淀,青灯黄 卷,奋笔创作,先后出版 了长篇小说《颜真卿》《 魂续史迁——班固传奇》 ,长篇历史文化名人传记 《忠魂正气——颜真卿传 》《忧魂悠悠——杜牧传 》《兰台圆梦——班固传 》,以及专著《于右任诗 词集解》等作品。这部《 立心立命开太平——张载 传》,是他的又一传记文 学新作。他的作品,既有 历史价值、审美价值,也 为现代读者提供了励志之 鉴镜、生活之智慧。 海帆先生的传记文学自 有其鲜明特点。他曾在《 忠魂正气——颜真卿传》 一书的“后记”中写道:“传 记创作是还原传主其人生 命历程、精神风貌的文学 活动,既需学者治史的才 能和谨严,也要有作家的 审美思维和文采;文本则 不但须符合历史真实,也 应富有文学的可读性。难 点不在于穿越历史,记述 传主的生平事迹,而在于 洞悉其精神、灵魂。因此 ,必须回溯于传主生活的 时代,以认识其深邃幽微 的心灵世界;又要回归于 中国蓬勃崛起的当代,以 理解其精神境界的崇高。” 我以为,海帆的这部新著 ,既遵循了这一指导思想 ,又更倚重历史文化情韵 的描绘。斐然的文采与翔 实的史实相结合,以今观 古与还原历史互为表里, 加之丰富的文化风情展呈 与典雅朴素的语言表达, 使这部著作熔铸着张载先 生幽远的家国情怀和深重 的历史使命感,呈现了先 贤崇高执着 导语 张载,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祖籍河南大梁(今河南开封),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童年随父于四川涪州(今重庆涪陵)度过,十五岁时父亲亡故,全家移居秦地眉县横渠镇,迄公元1078年辞世。童年的张载志气不群,青年时代更是奋发自励,经籍兵书无所不读。那是一个内忧外患、战乱频仍、危机四伏的时代。贪官劣绅掠夺土地的胃口日巨,贫无立锥之地的百姓日众;北面辽国、西面西夏不时侵入宋境,攻城略地。 我国宋代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关学”创立者张载,生于1020年,2020年是他一千年诞辰。这时候,权海帆的新著《立心立命开太平——张载传》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推出,是对张载最好的纪念,有着特别的意义。 后记 大约在三年之前,我的 另一部作品行将竣稿,便 决定着手《立心立命开太 平——张载传》的写作。 当我多方收集、阅读、研 究了有关张载的文史资料 之后,相继看到了习近平 总书记的两次讲话。一次 是2016年4月26日在知识 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 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他指 出,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 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 的社会责任感,“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j 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 学,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 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这些思想为一代又一 代知识分子所尊崇。另一 次是2016年5月17日在哲 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 的讲话。他再次指出,自 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 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 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 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 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 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 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 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 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 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 予的光荣使命。习近平同 志两次提及的“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 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语 ,就是张载的名言。张载 ,这位宋代杰出的思想家 、哲学家,一生的主要年 华是在陕西眉县横渠度过 的,后人遂称其言为“横渠 四句”。“横渠四句”百世流 芳,人们视之为立身、为 学、做人的指南。时至今 日,习近平同志仍给予“横 渠四句”高度的肯定,鼓励 知识分子、劳动模范、哲 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尊崇 和继承张载的这~思想。 这自然给予我创作本书以 极大的激励。 对于《立心立命开太平 ——张载传》一书,我提 出了这样的写作创意: 张载,宋代杰出大儒、 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 ,“关学”的创立者。其一生 是坎坷的一生,也是忧国 忧民的一生;“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 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既 是其一生孜孜以求的精神 追求和人生鹄的,也是其 全部生命历程的概括和归 宿。其博学精思、道济天 下、经世致用的不懈努力 和实践,时至今日,仍对 青年一代有励志价值;其“ 立心、立命、开太平”的卓 越思想,及其“天人合一”“ 民胞物与”的理论,为当下 建设“生态文明”和建立“人 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 ,提供了不可忽视的启迪 和参照意义。这便是本书 的立意所在。在这个创意 下,在大宋的独特历史背 景之下,以文学之笔,展 开对张载人生轨迹的叙述 和心灵历程的刻画,则是 这本传记文学的全部内容 。 也就是说,这本书不但 要翔实可靠地还原张载其 人的精神风貌,还必须具 有文学的可读性,融学术 价值与文学价值于一体。 这个要求未免很高,但我 以为并非不可实现。张载 的一生,没有横刀立马、 斩将搴旗的英雄事迹,没 有犯颜直谏、面折廷争的 忠烈之举,也没有谪黜外 放、家破人亡的痛怆遭遇 ,却呈现出另一种光华流 离,照耀天地。以文学之 笔,翔实地描述其博大胸 怀、不懈追求、仁者之心 和宇宙关怀,便会给予读 者另一种审荚魅力和心灵 塑造力。这种审美魅力和 心灵塑造力,决然术同于 那种不可思议的波谲云诡 、变幻莫测的情节或故事 所给予读者的阅读诱惑力 ,而是给予读者正能量、 心灵滋补、精神力量。 十余年来历代文化名人 题材系列作品的创作实践 ,也锻炼了我驾驭这种题 材的能力。从颜真卿,到 班固、杜牧,我已运用小 说、传记两种形式,创作 出版了这类题材的长篇作 品五部,还有一部正在出 版过程之中,《张载传》 算是第七部了。我相信自 己对这部作品的创作,能 够实现又一次学术和艺术 上的自我超越。 此刻,看着已完成的书 稿,我却惴惴不安,不敢 说自己真正实现了这种学 术和艺术上的自我超越, 也不敢说真正实现了给予 读者正能量、心灵滋补和 精神力量的愿望,但我无 愧于心,我的确为此而孜 孜以求,付出了最大的努 力。不足之处,诚望有识 者指教焉。 著名文化学者、文艺评 论家肖云儒先生于百忙中 写序,使拙著顿添光彩。 谨致衷心感谢!拙著受到西 安市委宣传部、西安市雁 塔区委宣传部的关心和支 持,并入选为西安市精神 文明建设精品工程作品, 在此,亦深表感激。 权海帆 2019年泉政定 精彩页 问世长安 在中国,在东亚,张载是一个颇有历史影响的姓名,却也是一个颇容易被人张冠李戴的姓名。 西晋后期有一位姓张名载的人物,字孟阳,安平(今河北安平)人,是位诗人。曾任著作佐郎、著作郎、记室督、中书侍郎等舞文弄墨的官职。西晋末年,世道乱离,张载无心为官,托病归隐。传说他面貌丑陋,外出时顽童常以石掷之,以致有“投石满载”的逸闻。张载性格娴雅,博学多闻,以文学著称,著名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其有“其才清采,迅足驳驭”的雅誉。晋武帝司马炎太康(280—290)初,张载至蜀省父,道经剑阁,因著《剑阁铭》。其文先写剑阁形势的险要,次引古史,以阐述国之存亡“在德不在险”的道理,被后人誉为“文章典则”。晋武帝司马炎曾命人镌之于石。《七哀诗》二首可视为张载的代表作,对汉代帝王陵寝毁弃、满目凄凉景色的描绘,对世道乱离和沧桑变化的慨叹,对身处黑暗现实中孤独、苦闷心情的抒发,今日读来,仍令人唏嘘不已,感慨万端。他的成名作《蒙汜赋》,曾为博学多识、文采出众、奉命撰集《魏书》的思想家、文学家傅玄所激赏和推崇。明人张溥把张载与其弟张协(字景阳)魄iI乍品辑为《张孟阳景阳集》,收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我们的传主与其同名而异人。他是北宋卓有成就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关学”的创立者。其学术、思想成就,存留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在民族心理的无形记忆中占有巨大的分量。 传主张载,字子厚,祖籍大梁。其父张迪,字吉甫,大约于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二年(1009)后不久,迁居长安。宋真宗赵恒天禧四年(1020),张载出生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古称“四塞之国”“八百里秦川”。秦中自古帝王都,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末期)、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三个王朝先后建都长安,长安作为都城达一千余年。这里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沟通世界东西方的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此开创的“大汉雄风”,特别是“盛唐气象”,令世界瞩目、惊叹!那是中国封建帝国空前自雄、自强、自信、自豪的时代,又是一个令后世中国人不胜留恋、久久追忆的时代。那时的大唐,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经济最繁荣、社会最稳定、文化最发达的封建帝国。纵观当时世界上的先进大国,拜占庭、印度,长期处于分裂、动乱之中;阿拉伯帝国、大食帝国,已处于分崩离析的前夜。而世界东方的泱泱大国——大唐帝国,无论版图之广、人口之众多,都无与伦比。“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①东西方各国使者纷纷来到长安,争相与大唐相往来。堪称“世界第一城”的长安,以其“春城无处不飞花”“万家身在画屏中”①的秀美壮丽,灿烂辉煌的文化,气势恢宏、巍峨雄伟的宫殿楼阁,东西两市鳞次栉比的店铺、酒肆及其丰盈的货物,和来自世界各地长相各异、装扮奇特、摩肩接踵的人们,彰显着华夏帝都的兴旺、繁华和举世无双的辉煌。 然而,公元9世纪初,大唐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中土崩瓦解,唐都长安也在烈火中沦为废墟,随之而起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政权,五十年间,在燃烧不断的战火中走马灯似的频繁更易。至大宋立国,由于常年与辽、西夏作战,长安城在战火中变得干疮百孔,衰败凋敝。“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②,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写于“安史之乱”中的这一联诗句描述大宋开国时期的长安城,是很贴切的。宏伟的宫殿或倾圮或化为灰烬,商肆残破,街衢荒凉,荒草丛生。宋太宗赵光义时期(976—997),由于讨伐西夏,长安及关中的黎民百姓科役沉重,“畜产荡尽,庐舍顿空”③。至宋仁宗赵祯(1023—1063)时期,长安以至整个陕西,“民亡储虚,十室九空”④。僧人惠崇则在《游长安》诗中写道:“人游曲江少,草入未央深。”唐代时期,长安至少有八十万人,最多时可能接近一百万人。至北宋初年,已锐减至“仅数万家”⑤。从宋仁宗赵祯中期开始,长安虽渐渐有所恢复,但昔日的繁华不再,盛唐都城的风貌仅存在于遥远的历史记忆中。 P2-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