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馆研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乡土文化特征,本书从建筑和实物考古入手,通过线路研究、历史地图研究,分省份、行业、流域,对它进行全面摸底梳理。
不同的会馆背后有着不同的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丰富而博大的文化基因。本书将以会馆为介质,向读者展现古代地理、人文、聚落、建筑交互影响的内在逻辑,展现中国古代建筑的人文之美、技术之美。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筑苑(19中国明清会馆) |
分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作者 | 赵逵//邢寓//黄燊 |
出版社 |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会馆研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乡土文化特征,本书从建筑和实物考古入手,通过线路研究、历史地图研究,分省份、行业、流域,对它进行全面摸底梳理。 不同的会馆背后有着不同的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丰富而博大的文化基因。本书将以会馆为介质,向读者展现古代地理、人文、聚落、建筑交互影响的内在逻辑,展现中国古代建筑的人文之美、技术之美。 作者简介 赵逵,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同济大学博士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访问学者,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国际会员。长期从事建筑教育、建筑设计,主要研究方向:传统建筑与遗产保护、生态建筑与地域建筑。主要著作有:《“湖广填四川”移民通道上的会馆研究》(专著)、《川盐古道——文化线路视野中的聚落与建筑》(专著)、《西南民居》(合著)。主持、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的建筑、规划设计多次获得省部级奖项。 目录 1 绪论 1.1 相关概念阐释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天后宫与福建会馆 2.1 天后宫、福建会馆与妈祖文化 2.2 天后宫、福建会馆的传播与分布 2.3 天后宫、福建会馆的建筑形态 2.4 天后宫、福建会馆建筑实例分析 3 万寿宫与江西会馆 3.1 万寿宫、江西会馆与江右商帮 3.2 万寿宫、江西会馆的传播与分布 3.3 万寿宫、江西会馆的建筑形态 3.4 万寿宫、江西会馆建筑实例分析 4 禹王宫与湖广会馆 4.1 禹王宫、湖广会馆与禹文化 4.2 禹王宫、湖广会馆的传播与分布 4.3 禹王宫、湖广会馆的建筑形态 4.4 禹王宫、湖广会馆建筑实例分析 5 关帝庙与山陕会馆 5.1 关帝庙、山陕会馆与关帝崇拜 5.2 关帝庙、山陕会馆的分布特征 5.3 关帝庙、山陕会馆的建筑形态 5.4 关帝庙、山陕会馆建筑实例分析 6 广东会馆 6.1 广东会馆与粤商文化 6.2 粤商文化的传播路线和广东会馆的分类分布 6.3 广东会馆的建筑形态 6.4 广东会馆建筑实例分析 7 行业会馆 7.1 手工业会馆 7.2 食品业会馆 7.3 船帮会馆 7.4 药帮会馆 8 明清会馆的传承演变与精神意义 8.1 明清会馆的传承与演变分析 8.2 会馆的社会文化意义 8.3 明清会馆的精神意义在当代的转移和延续 参考文献 序言 我们在渐渐失去很多 记忆,我们供养躯体,安 放自己的记忆;我们有时 也会建一些建筑,供养神 祗,安放同乡人共同的记 忆。 会馆是在中国明清之 际出现的非常华美的建筑 类型,它是异乡人或同业 者在客居地建立的一种特 殊社会组织和活动场所, 供奉家乡神祗,共叙乡情 ;它恢宏而精美,与异乡 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它记 录了城市商业的繁华、地 域经济的兴衰、古代交通 格局的变迁、区域文化间 交往渗透的方式;它曾经 成群成簇地散落在各地古 镇村落,如今却淡出民众 视野,很少被人谈起和关 注。 (1)会馆存在于历史 长河的哪个阶段?它作为 外乡人心灵的寄托,又诉 说着怎样的乡愁与记忆? 我们在古村落调研时 发现,当地老人谈到的“ 九宫十八庙…‘七宫八庙” ,其实很多就是会馆,如 禹王宫是湖广会馆,万寿 宫是江西会馆,天后宫是 福建会馆,王爷庙是船帮 会馆。这些年,中国文物 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组织 开展了对多个省份会馆的 研究。我们团队对中国会 馆系列制定了完整的调研 计划,丛书系列正在陆续 出版。目前已经出版了《 天后宫与福建会馆》《山 陕会馆与关帝庙》《湖广 填四川移民通道上的巴蜀 会馆研究等》,这本《中 国明清会馆》算是对丛书 系列研究的阶段性总结。 会馆是一种很特殊的 建筑形式,它不同于宫庙 、宫殿、民居建筑,但又 多以宫庙的形式呈现,它 产生于明代,而到了民国 却逐渐消失了。会馆为什 么会存在于这个时期?这 和历史发展的进程有关, 特别是和江河湖泽的治理 活动有关。建造会馆的人 主要有三类:移民、商人 、行业工人。会馆的功能 有点类似于现在的驻某地 办事处和行业工会,在会 馆里,来自同一省份或地 区的乡亲聚集在一起,或 者因共同的行业技能在外 乡聚集,一方面能抱团取 暖、联络乡情,另一方面 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会 馆诞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 因是交通打通但不是太便 捷,又有大规模的人口流 动。明代之前为什么没有 会馆?因为在明代之前, 中国整体的交通形势并不 好,虽然我们常常看到唐 宋诗人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但这是极少数、很特殊 的人,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很少。而整个中国的人口 能够大规模流动起来,一 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直 到明代,中国湖泽河流的 水路交通格局才基本形成 。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做历 史地图研究,明代以前, 黄河河道摆动频繁,所过 之处,航运冲断、百业凋 敝;长江中下游的水泽非 常多,基本都是一片片湖 泽盆地,比如湖北、湖南 过去统称“湖广省”,正是 “湖泽广大之意”。这里周 边山势都比较高,四周的 河流全部都汇集到湖广中 间的盆地,也就是洞庭湖 、江汉平原、云梦泽区域 ,每到雨季,这里便连接 成成片的水泽,河道淹没 ,航行困难。唐代孟浩然 名句“气蒸云梦泽,波撼 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 居耻圣明”,描绘的就是 当时真实的地理场景:这 里一逢雨季就成泽国,河 道经常改变,对航运和农 田耕种都很不利,人们无 法行船,只能祈求圣明治 水。所以人们从宋代就开 始治水,沿着长江、汉水 修筑堤坝,这是一项浩大 的工程,经过几代人的努 力,直到明清才陆续修建 完整。堤坝固定了长江、 汉水流域的航道,漫流的 水系逐渐清晰,以前被淹 的土地逐渐显露,形成肥 沃的农田。大量土地出现 后,可以容纳更多人口, 而同一时期,与湖广相接 的四川盆地也同样治水成 功。于是出现了“江西填 湖广、湖广填四川”的明 清移民潮,大移民是会馆 发展的“催化剂”。治水使 泽地的水退去,江河水运 变通畅是这次大移民更重 要的原因,湖广移民会馆 祭拜禹王、四川移民会馆 祭拜李冰父子,都奉他们 为治水的“神”。而巴蜀也 是兴建会馆最多、最精美 的区域。 晚清时期,铁路、公 路兴起,逐渐取代水运, 人们迁徙频繁、往来便利 ,对故土的思念、对同乡 人的依赖大不如以往,乡 神祭拜与现世需求渐行渐 远,会馆便失去了乡愁土 壤,逐渐淡出人们视野。 (2)会馆与水系河流 、关口隘道有怎样的关系 ? 明清治水,主要在黄 河、长江、西江、运河流 域,重心在湖广盆地。湖 广地区的交通打通后,实 际上也打通了全国交通的 格局,带动了全国从北向 南的人口大流动,江西往 西,山西、陕西往南通道 都通了,商业随之发展起 来,各地商帮活跃,会馆 也就出现了。从调研来看 ,商道和移民通道上,会 馆是最多的。比如长江、 汉水、西江、运河、湘江 水系,都是会馆密布的地 方;另外,翻越秦岭、南 岭、太行山、大别山、武 陵山区的关口隘道亦是会 馆聚集之地,如川盐古道 、梅关古道、潇贺古道、 太行八陉等,这些古道穿 越山脉,连接水系,亦是 古代商贸之道、移民之路 。 (3)会馆建筑多以神 祗命名,两者之间有什么 关联吗? 会馆有着很强的文化 输出和信仰输出的意味, 在各地,会馆都是外乡人 以神祗之名聚在一起,并 以神祗之名进行管理的。 即使在国外唐人街,你依 然能看到这种现象,比如 东南亚华人聚集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