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红楼梦》中的贾瑞的死亡入手,以中医学视角对《红楼梦》中人物的平素养生、患病诊治的分析,探究当时社会的易学文化分为,以及身处其中的患者、患者家属、医生之间的关系和状态,研究在当时的医学理论和医疗社会文化,是如何深刻影响一个小人物的诊断和治疗。
本书受国内外诸多以患者喂视角的医疗社会文化史研究启迪较大,将医史书聚焦由于医生转向患者,将医疗史转向了彰显历史研究的温度饿悲悯,从日常生活的逻辑和语境出发,将有血有肉、有情有理的具象的人拉回到历史中,去关注呈现诗人的疾痛体验、苦难经理、健康观念和生命状态等。
刘鹏,男,1982年生,山东临朐人,中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医学术史、中医药文化研究。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医史文献分会委员、中医文化分会委员、治未病分会委员,山东省首批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已出版《中医学身体观解读》等学术专著10余部,参编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2部,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及参与各级课题10余项,曾获得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引言
章 贾瑞的病
一、疾病画像
二、想象虚弱
第二章 指头告了消乏
一、 缘何成为疾病: 、方术与肾虚
二、被隐讳的历史关联:房中与中医
第三章 贾瑞的药
一、肉桂、附子与温补之风
二、鳖甲、麦冬、玉竹与养阴之风
三、鳖血柴胡背后的医学地域化与医家争论
四、虎狼药、果子药与伤寒、温病之争
第四章 助性还是戕生
一、以形补形:生殖图腾与房中药
二、服药求助性,多为药所误:金石、草木、血肉
三、舶来还是杜撰:海上奇方
第五章 贾瑞与林黛玉之死
一、人参为什么救不了贾瑞
二、同为药误的林黛玉
三、各求所安:惧虚与滥补的医患心理
结语
后记
贾瑞,读过《红楼梦
》的人一定不会觉得陌生
,一个名副其实的小人物
,一个大部分人眼中好色
纵欲而亡的“小丑”。《红
楼梦》中关于贾瑞患病直
至最终死去的论述,散见
于第十一回和十二回,内
容很少,真正涉及疾病表
现和治疗的文字更是有限
,不足三百字。
好色,求欢不得,反
被王熙凤一番捉弄,卧病
在床,依然思欲不断,望
着镜中频频招手的王熙凤
,只能不停DIY(自慰),
最后一命呜呼。这么简单
的故事,似乎没有太多着
墨的必要。正因如此,人
们以往对贾瑞的关注极其
有限,红学研究者也常常
仅是借由跛足道人的“风
月宝鉴”镜阐发其背后的
隐喻与警示意义,或是借
由这个事件分析贾瑞、王
熙凤等故事所涉人物的性
格、家族背景和生活境遇
等。从中医学视角对《红
楼梦》人物平素养生、患
病诊治的分析,对贾瑞这
样的小人物即使是偶有涉
及,也一带而过,实在无
法与林黛玉、薛宝钗等主
角相比。人物太小,文本
太少,似乎实在是无“小
题大做”之必要,更不会
有一本围绕他的专著。
但若深究之,有诸多
问题值得分析。首先,曹
雪芹为何会如此描写贾瑞
的病情,仅仅是他自己的
文学杜撰吗?贾瑞最终的
死亡与思念王熙凤而过度
手淫有直接关系,为何今
天普遍认为无害的手淫,
在中国传统社会与医学语
境中会被当做一种极其严
重,甚至是致命的疾病?
从中医学专业角度分析,
贾瑞的病并非是一种纯粹
的虚弱,为何他的祖父贾
代儒,还有就诊的医生,
普遍将其作为一种虚弱之
病?或者说,这种“想象
的虚弱”,反映了当时怎
样的医学社会文化氛围,
从而使身处其中的患者、
患者家属、医生,普遍以
虚弱的视角来想象原本不
虚的疾病。另外,这种“
想象的虚弱”仅是曹雪芹
一人的认识,还是代表了
当时社会普遍的认识。在
当时的医案等专业医学文
本中是否有同样的记载,
是否反映了同样的医患诉
求与医病关系?
其次,关于贾瑞得病
后的服药,《红楼梦》中
共有两句话涉及,“百般
请医疗治,诸如肉桂、附
子、鳖甲、麦冬、玉竹等
药,吃了有几十斤下去,
也不见个动静”,“倏又腊
尽春回,这病更又沉重。
代儒也着了忙,各处请医
疗治,皆不见效。因后来
吃独参汤,代儒如何有这
力量,只得往荣府来寻。
王夫人命凤姐秤二两给他
”。服用的中药大致有两
类,一是温补的肉桂、附
子和人参,二是养阴的鳖
甲、麦冬和玉竹。皆是补
虚之药。曹雪芹提到这几
味药,并非随意为之,实
际上是明清时期社会温补
与养阴之风的真实写照。
而温补与养阴之争,又恰
恰是宋元以来,特别是明
清中医学术发展史上的代
表性事件,清代《四库全
书总目提要》曾予以诸多
评价。
因此,《红楼梦》描
写贾瑞病情与诊治的寥寥
数语,对作者曹雪芹而言
,也许仅是身处当时社会
文化与医学背景中的信手
拈来,但对于今人而言,
若没有对这个背景的深刻
理解,则不会发现上述的
诸多问题。
于是,我想以贾瑞这
样一个小人物为切入点,
把文学作品的描述和中医
医籍的阐发结合起来,看
一下当时的医学理论与医
疗社会文化,如何深刻影
响了一个小人物生病时的
治疗。这也是本书写作的
初衷之一。特别是与贾瑞
死亡密切相关的性爱、惧
虚与滥补等关键因素,时
至今日依然是社会热门话
题,关乎普通民众的生活
禁忌、日常养生与求医问
药,这种初衷也因之具有
了我所期盼的现实关怀。
从研究视野与思路的
选择而言,虽然的确未见
既往以贾瑞为切入点的类
似专门著述,但本书受国
内外诸多以患者为视角的
医疗社会文化史研究启迪
较大。将医史书写的聚焦
慢慢由医生转向患者,并
不完全是“从边际制造意
义”(Making Meanings
from the Margins)的学术
考量,更重要的则是为了
彰显历史研究的温度与悲
悯所在。诚如余新忠老师
所言,更有人性的历史书
写有助于提振历史论著在
学界和社会上的影响力。
如果我们从日常生活的逻
辑和语境出发,将有血有
肉、有情有理的具象的人
拉回到历史中,去关注和
呈现时人的疾痛体验、苦
难经历、健康观念和生命
状态等,必将会让我们的
历史书写更具情趣和人性
,也必将有更多的可能触
动学界乃至社会之人内心
世界的情感和认知阀门,
引发他们更多的兴趣、共
鸣和思考。
作为医学专业出身的
我,试图突破既往中医业
界医史研究以医家,尤其
是以名医为核心的叙述模
式,通过《红楼梦》中贾
瑞这样一个小人物,从患
者、患者家属、医生、医
患关系、医生同行关系等
更加多元的医病视角,展
现其背后的医学文化与社
会风貌。另外,从高中理
科,到大学本硕博医学专
业教育,受知识背景所限
,对于人文社科研究与写
作,我是名副其实的门外
汉和半路出家。诸如《万
历十五年》《枪炮、病菌
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王氏之死:大历史背
后的小人物命运》《维梅
尔的帽子:从一幅画看17
世纪全球贸易》《从丹药
到枪炮:世界史上的中国
军事格局》等,虽非医史
文化著述,但他们的写作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