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阡陌行旅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王玮 |
出版社 | 宁波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阡陌行旅》是一本具有文史性质的散文随笔集,本书以散文、随笔的形式,辅之以相关插图,图文并茂地记录奉化区内比较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文物建筑和旅游景点,展示奉化区内丰富的文化遗存及其良好的发展保护状况。内容主要涉及各类遗存、建筑、景点所处位置、发展及发现历史、特色介绍、保存现状以及保护规划等。本书的出版有利于加强读者对于奉化区内人文景观的认识,拓宽广度和深度,领略和体悟奉化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人文底蕴。 作者简介 王玮,女,1965年出生于浙江杭州,1987年进入奉化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现奉化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工作至今。现任宁波市奉化博物馆馆长、副研究馆员。长期从事文物保护、管理和研究工作,曾参与国家水下考古项目,先后与人合作编撰《奉邑遗珠》《奉化现存碑刻知见录》等著作,发表《奉化古城“城里厢”改造项目区域保护及文物建筑利用的思考》《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关于奉化境内古道开发的探讨》《奉化——保留民国建筑最为丰富的村镇》《涉台文物——奉化溪口武岭学校》等多篇文章。 目录 村落篇 来自远古的声音 失落的古鄞城 水乡棹歌 浸润在乡愁里的青云 古堰史话——大堰村 掩映在翠色中的柏坑 唐诗吟唱栖霞坑 剡源一曲的繁华记忆 归去来兮渔舟唱晚 被文化基因激活的马头村 那一抹血样的红 农旅篇 百草园与仙草 例缘乡味忆回乡 雨露润香茗 桃花灼灼醉春风 翡翠湾里望海潮 闲游漫休谷 龙舞天下 又是春兰沁香时 文旅篇 烽火硝烟象山港 海丝之路上的神秘沉船 城东旧事 一条连接前世和未来的路 文化化石不朽的历史 独具匠心的翻簧竹刻 越窑青瓷的明星 槁木奇艺雕船鼓 青锦郁秀话锦屏 劫后余生的三官雕像 观光篇 人间弥勒布袋和尚 布衣史官万斯同 涂鸦的惊艳 一爿缸瓦点亮山村 窑火淬炼出真彩 后记 序言 留住乡愁 绽放新颜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 共中央提出了许多有关乡 村建设的政策、理论。 2018年1月2日,《中共 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 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 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意见》指出,乡村振兴 战略应全面进行部署。就 具体战略原则而言,产业 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 前提,治理有效是关键, 生活富裕是基础,乡风文 明是保障。所谓乡风文明 ,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 部分。文化建设是焕发乡 风文明新气象、繁荣兴盛 农村文化的必经之路。要 想实现《意见》中“实施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 ”区块中提出的总体目标 (即“三步走”),文化主 题就不得不谈。可以说, 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 的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 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在本 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 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 代化强国”的目标。“美丽 ”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 国的目标内涵之一。美丽 乡村作为美丽中国的建设 主体,在社会主义现代化 强国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 的独特作用。随着城镇化 率的提高,乡村的作用逐 渐被忽视。美丽乡村的建 设无疑会为乡村振兴战略 注入新的活力。 美丽乡村的构建是建 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 分,而美丽乡村建设的内 涵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记 得住乡愁”这个具有历史 意义的使命上。文化乡愁 是一种怀旧情结、寻根情 结,是一种在城市化和经 济发展过程中,人们在物 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后内 心深处产生的文化和精神 层面的需求和情感,是一 种对家乡过去时间片段的 回忆和思念。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 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 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 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 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 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 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乡愁不仅是绿色的生 活方式,还是传统的建筑 和文化。“民俗文化及所 依存的记忆场所,是乡愁 文化生发、弥漫的载体和 基础。”乡愁对于乡土中 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 要意义,对我们实现美丽 乡村的目标具有重要的引 领作用。未来的城镇化需 要借助乡愁的理念,多层 次全方位引导建立拥有大 致相同的文化记忆、价值 、伦理的共同体,为人民 群众的乡愁留足记忆空间 ,为人民群众的乡愁留住 多样化的时间记忆。打造 共同的城镇文化生活与精 神,增强城镇的凝聚力, 未来的美丽乡村应该是寄 托乡愁的家园和度假胜地 。 乡村正成为驱动内需 的新动力源,对乡村的建 设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建设的重中之重。中国 的乡土社会是一个完整的 体系,乡村振兴应该是全 面的振兴,看待村镇问题 ,不能只关注经济,独有 的乡村文化才是乡村的“ 根”,文化复兴了,才能 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 这几年由于工作需要 ,我走过奉化区域内很多 村镇。王玮师姐的《阡陌 行旅》即将付梓,嘱我作 序,令我甚为惶恐。然师 姐之深情所托,又不好推 却。拿到书稿,细细阅读 ,通过师姐细腻、平淡又 优美的文字,我仿佛过电 影般地回顾了那些走过的 奉化古道、看过的历史建 筑、听过的非遗小调,也 对没有去过的地方产生了 浓厚兴趣。恰巧2018年 我主持了江苏省社科联研 究课题“‘乡村振兴’战略下 江苏乡村博物馆建设—— 以苏州黎里镇为例”,结 合这几年的所见所闻,拉 拉杂杂且为序。 导语 奉化历史底蕴深厚,六千年的农耕文明,在这块土地上播下了许多地方特色浓郁、历史古风淳厚、民间故事众多的古镇、村落。 古往今来,这块土地吸引了太多文人雅士,倾倒了无数骚人墨客,他们借山水的灵秀、淳朴的民风净化心灵,或吟诗,或作赋,或填词,或行文,为这块风水宝地增添了诸多文学的色彩。 本书收录《来自远古的声音》《百草园与仙草》《桃花灼灼醉春风》等文章。 后记 旅游是人们美好生活 的刚需,是诗与远方的精 神追求,乡村旅游作为“ 旅游+”或“+旅游”的重 要体现,正在成为旅游新 风尚。从最初的乡村观光 向乡村休闲度假过渡,从 单一功能向综合功能转变 ,从简单业态向跨界融合 升级,从大都市的近郊向 大都市远郊以及中小城市 郊区扩展,乡村旅游规模 和服务品质不断迈上新台 阶。 乡土文化是文化之根 、民族之魂、不可再生之 瑰宝。乡土遗产的价值来 源于整体的乡村系统,“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是 推动文旅融合的必然选择 。文化为旅游铸魂,旅游 再激活文化,两者是在互 动、互促中相互赋能。建 设一批“文游、农游”深度 融合的民俗文化村和特色 文化村,围绕青山绿水做 文章,形成农耕文化与产 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显得 至关重要。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 ,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 村梦想开始成为现实,越 来越多城镇居民愿意选择 乡村作为周末和节假日旅 游目的地。乡村旅游市场 需求旺盛,全域旅游和供 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强劲 动力,发展潜力巨大,必 将呈现井喷式增长态势。 奉化历史底蕴深厚, 六千年的农耕文明,在这 块土地上播下了许多地方 特色浓郁、历史古风淳厚 、民间故事众多的古镇、 村落。古往今来,这块土 地吸引了太多文人雅士, 倾倒了无数骚人墨客,他 们借山水的灵秀、淳朴的 民风净化心灵,或吟诗, 或作赋,或填词,或行文 ,为这块风水宝地增添了 诸多文学的色彩。人事有 代谢,往来成古今。奉化 有今天这样的厚重与鲜活 ,是历届政府对历史文化 敬畏和尊重的成果。 《阡陌行旅》的出版 正是对奉化区过往重要文 保成果的汇总与展示,以 散文形式,从村落、农旅 、文旅和观光四个方面, 图文并茂地记录奉化区内 的历史文化遗存、文物建 筑和旅游景点,展示奉化 区内丰富的人文景观及其 良好的发展保护状况。在 本书成书过程中,宁波市 奉化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 育局的领导给予了极大的 支持,诸多同人提供了帮 助,黄洋、李媛撰写了本 书序言,范迎春、杨建华 、蒋建国等摄影师提供了 精美的图片。本书即将付 梓之际,谨在此一并表示 衷心的感谢!鉴于能力、 时间有限,本书若有不当 之处,敬请读者指正,不 胜感激。 王玮 2021年8月 精彩页 奉化地貌“六山一水三分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原大多在东南部。茗山是东部为数不多的一座小孤山,海拔高度仅为122米,但因为地处奉化东部平原,这122米的高度也算得上拔地而起。茗山占地面积不大,山南是茗山前村,山北是茗山后村。1982年秋,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茗山后村人在村南茗山北麓的斜坡上办起了砖瓦厂,利用本地柔和而有黏性的土壤资源就地制坯烧砖。有一天,这座不起眼的小山因为茗山后村砖瓦厂挖出一些石头和陶罐之类的玩意儿而出了名。 茗山后村一些有见识的人隐约觉得这些破玩意儿不简单,他们知道多年前,河姆渡遗址的发现,打破了长江以南无远古文明的结论,中国的史书上庄严地写下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这一论断。余姚河姆渡离奉化不远,难道这里也和河姆渡一样,是古人类发源地? 茗山后有文物出土的消息被上报给相关部门。1984年,随着考古工作者对茗山后的深入调查,确定这是宁绍平原继河姆渡七千年文化遗址后的又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是已知奉化境内最早的先民居住地,也可以说是本土奉化人的起源,距今有五六千年。 1989年10月,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组织考古队,对村中620平方米的遗址层进行抢救性发掘。村中一半以上的农民转换了角色,从砖瓦厂工人变成考古队民工。他们听从考古人员的指挥,挑着土箕,拿着小手铲,轻轻地挖着那些远古文物。每天在自家门口挑土挖泥,找那些稀奇古怪的宝贝,以至于三个多月后,很多人能熟练地叫出文物的名称,甚至有一位年轻小伙在茗山后考古工作结束后,居然跟着省考古队开赴其他工地,继续考古工作,只是他的身份已经从考古民工转变成考古技工。很多村民后来也成为遗址的义务保护者。不得不说,茗山后后人与史前遗址建立了微妙的关系。 考古作业分为两个时期(1989年10月—12月和1991年3月—6月),时间跨度三个年头,经过六七个月的发掘,考古队向新闻界发布信息:茗山后遗址的最早时间上限为5600年,共清理出土3000多件石器和陶器,还发现了5具新石器时期较为完整的人类遗骸。 这些用于加工的石器包括单孔石钺、双孔石刀、四孔石犁,还有石锛、石镰、石箭镞、石球、石凿、石铲等,古人选择当地合适的岩石作为加工材料,将其打制成粗坯,磨出各种形状,磨制刃部和穿孔。穿孔是做石器最为重要的一步,直接关系到石器能否最终使用。当时主要有三种打孔方法:第一种是单面钻孔法;第二种为双面钻孔法;第三种是管钻孔法。经考证,最后一种的制作方法是采取木棒蘸水再加砂,用手转动钻孔,由此钻出的孔较为精致。茗山后出土的石器基本采用第二三种穿孔方法,制作的石器精美细腻,给人高贵典雅的感觉,甚至不逊色于那些尊贵的玉器,即使在地下沉寂千年,历经沧海桑田,依然给人一种强烈的美感。 如今,茗山后遗址很多出土的文物在奉化博物馆展出。其中一组单孔石钺,大小不等,材质均为青灰色凝灰质花岗岩。刃宽顶窄,双面弧刃,上部居中处有一圆形系孔。形制非常规则匀称,表面磨制光滑精细,可以用亮如镜、光如玉来形容。这些石钺无使用痕迹,似不属于兵器工具之类,应该为礼器。 P4-7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