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缪经人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何庆华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包含了《马桶西施》《蓝月亮》《虎姐》《半夜猪叫》《“天鹅”与“呆鹅”》《最后的老克拉》《小焉》7篇中短篇小说。以江南水乡缪泾为故事发源地,有与邪恶抗争的“马桶西施”小琴;有从乡村出走,在城市中辗转挣扎、遍体鳞伤后又回乡的虎姐;有致力于文化改变命运的小焉;有全部身心扑在教育改革上的“天堂鸟”……全书以江南文化为深厚背景,展现了江南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变迁,描绘了水乡人的生活方式和人物命运,是一曲吴地渐行渐远的田园牧歌。
作者简介
何庆华,江苏太仓人,出生于1971年,笔名冰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散文集《桃李劫》,曾在《钟山》《花城》《芳草》《安徽文学》《山东文学》《散文天地》《诗歌月刊》等刊物发表文学作品80余万字。现供职于江苏省太仓市融媒体中心。
目录
题记
马桶西施
蓝月亮
虎姐
半夜猪叫
“天鹅”与“呆鹅”
最后的老克拉
小焉
后记
序言
何庆华是电视媒体人,
却迷上了文学。这是一种折
磨,电视媒体人的时间是按
秒计算的,时时盯住现实,
紧跟时代步伐,客观真实地
报道是她的天职。文学却要
闲庭信步,天马行空,拈花
一笑。媒体报道和文学创作
是两副面孔,两种思维和两
套话语。何庆华就在这两种
面孔、两种思维和两套话语
的不断转换中挣扎,完成了
《缪泾人》的创作,其艰难
不是一般作者所能想象到。
何庆华的《缪泾人》创
作精神源在她出生地缪泾,
这是她的血脉所在。她从缪
泾出发,到安徽多年,以后
又回到故地。时空的变换,
使她时时思乡。缪泾水于她
而言不亚于萧红的“呼兰河”
。乡愁所牵,让她又一次精
神返乡,寻觅故土上那些她
熟悉的灵魂。她说不出对这
些缪泾人是爱,是恨,还是
爱恨交加。她有太多的疑问
,郁结心中,需要倾诉,《
虎姐》就是这样形成的。虎
姐是个村女,她的父母,在
20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浪
潮中,倾所有积蓄。为虎姐
买了一个城市户口。当时,
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中间的
天然的鸿沟,使得多少像虎
姐这样的青年男女,梦想农
村户口能变成城市户口,但
是当虎姐捏着城市户口进城
时,城市里的光怪陆离生活
,又迫使她回到了农村。虎
姐的生活轨迹,居然是这样
一个奇特的圆圈,这是江南
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横
截面,也是一部分人命运的
缩影。在改革开放大潮中,
虎姐还算幸运,还有一个缪
泾可归,这将使她绝地重生
,小说结尾“天就要亮了”。
预示她或许有一个灿烂的明
天。
由于何庆华从出走到回
归的特殊经历,促使她对这
类题材特别敏感和亢奋。《
虎姐》的姐妹篇《小焉》也
是写出走到回归。但是却完
全是另一番天地。小焉是乡
村小镇的评弹演员,她用手
中的琵琶赢得了无数粉丝,
成为地方上的名角。另一个
人物主角萧师傅,是做旗袍
的高手,忠实的传统文化的
代表。小焉在改革浪潮中,
被挤压到省城,成为商品文
化的附庸。最后经过无数折
腾,终于又回到乡村小镇,
和坚守在乡村做旗袍的萧师
傅走到一起。评弹和旗袍获
得了新的生命。
《虎姐》和《小焉》是
显示何庆华文化理想的两根
重要精神支柱。《虎姐》中
的虎姐名“虎”实质是只乡村
的野猫,她在改革潮流中,
到城市里东突西撞地乱窜一
番,最后落荒而归。在作者
看来,虎姐的回归,是生命
的“根”的回归。《小焉》中
的小焉是文化的突围和回归
,评弹是苏州传统文化的标
志性符号。小说着力写小焉
和老评弹艺人唐伯君的忘年
恋,他们是文化知己。却又
相依为命地坚持着传统文化
,在波涛汹涌的经济大潮中
,它坚硬地存在着。却又脆
弱得不堪一击。旗袍也是一
种江南文化的符号,萧师傅
对旗袍的痴迷,是坚守的文
化自觉。他们痴迷传统文化
,看起来是一种实际的生活
存在,但是却有美丽的文化
浪漫。无论是生命的回归,
还是文化的回归,他们都是
缪泾水的“根”中孕育出来的
。这两篇小说从不同角度显
示了缪泾这个“根”的非凡。
因为作者的出走到回归的经
历,感受到的是故乡的“根”
复活了她的蓬勃的生命力。
虎姐和小焉两个不同人物的
命运,诠释了蕴藏在作者的
内心深处的“根崇拜”的文化
密码,也触动和抚摸到了中
国转型期社会的神经末梢。
这是《缪泾人》的文化意义
所在。
《缪泾人》中的《蓝月
亮》是令人耀眼的篇章。主
人公缪根生是喝缪泾水长大
的一个爱的布道者。他肩负
着爱的使命,来到秦岭,走
到哪里,把爱播种到哪里。
扶贫是中国史无前例的改天
换地的大事,放眼世界,哪
一个国家能做到?我们做到
了,因为有千千万万的像缪
根生这样的共产党员在默默
奋斗。小说像绵延的秦岭,
波澜迭起,把缪根生在扶贫
路上所遇到的艰辛困苦,真
实地展示出来。作者是怀着
一颗爱心来写的,并且亲自
深入到秦岭的山区采访、体
验那里的变化,正如一个哲
人说的,真正的文学家,应
该“是分散的基督”。
《缪泾人》以有浓郁江
南文化特色的乡村——缪泾
为深厚背景,真实记录在这
块土地上的人们近半个世纪
的心灵变迁史,特别是改革
开放以来城乡发生了巨大变
化,展示他们的心理紊乱,
挣扎、悲欢,以及成功的喜
悦。它为世人展示了一个江
南的人物画廊,这些人物中
都有作者的亲朋好友的影子
,所以我们对这些人物倍感
亲切,如我们的邻居。《半
夜猪叫》中的屠女,我在生
活中也遇到过,她第一次杀
猪,回家反复洗手,个性化
地写出了人物的心灵感受。
《最后的老克拉》中的主角
被生活折磨得变形,在痴呆
中呼喊出压抑的理想。这些
生动的人物都接地气,有生
命力,令人难忘。
随着新农村建设、城市
化的推进,保留原始风貌的
江南村落日渐消逝,《缪泾
人》写出了在巨大转型时期
的变化和新生的希望,在挖
掘乡村田园风光之美、人性
之美的同时,也怀着深切的
同情展示了江南农村的痼疾
,如《马桶西施》讲述缪泾
的一个普通夫妇的畸形的爱
。正如《锺山》杂志编辑评
论:“马桶和西施是两个对
比强烈的意象,马桶指
导语
身处夹缝之中的缪泾人该何去何从?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故乡,他们会随着自然村落的消失而消失吗?乡土文化气息浓郁的《缪泾人》,将为你掀开乡愁的一角。
本书为世人展示了一个江南的人物画廊,这些人物中都有作者的亲朋好友的影子,所以我们对这些人物倍感亲切,如我们的邻居。
后记
依稀是个梦。梦中走来
的人,清一色的是缪泾人,
他们是我的左邻右舍,有的
还是我的家人。这些平凡的
小人物,在伟大变革的时代
风云里,正是他们的奋斗,
创造了奇迹,他们是历史的
主人。可是在奋斗中的喜怒
哀乐、酸甜苦辣有谁知?现
在人们关心的是明星,可是
和他们同饮缪泾水长大的我
,却忘不了他们,乡情驱使
我时时刻刻关注着他们的人
生。努力想为他们立传,历
时五年,终于完成了《缪泾
人》的创作。
《缪泾人》是一个时代
的记录和声音,他们或悲或
喜的人生,都印着家乡的胎
记,是一曲吴地渐行渐远的
田园牧歌。匆匆记录几笔,
给自己一个交代,也给故乡
一个叩首!
《缪泾人》的创作和出
版端赖苏州市文联、太仓市
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分别
入选2020年度苏州市文学
艺术界联合会优秀文艺人才
资助引导项目、2015年度
太仓市宣传文化人才项目。
尤其感谢为《缪泾人》作序
的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范培
松教授,以及给予我帮助的
文朋诗友!在此一并感恩、
感谢!
2020年12月25日
精彩页
马桶西施
缪泾,在双凤和沙溪两个乡镇的夹缝中,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如果世人真遗忘了缪泾,那是多么有福。
只是缪泾人不善于遗忘,他们总想出出风头,唱唱暖昧的双凤山歌:“摇一橹来扎一绷,沿河两岸好花棚。好花落在中舱里呀,野蔷薇花落在后艄棚。”缪泾水边的小儿女们火辣辣地打情骂俏,不管是灾年还是丰年,这种风俗已经沿袭了几百年。
双凤山歌据传在晋代开始传唱,到了元朝,成了流行歌曲,比现在周杰伦的歌还流行。明朝万历年间,文渊阁大学士、首辅王锡爵——王阁老,是音乐发烧友,他太仓的家乐班,更是历时两朝四代八十多年。汤显祖的昆剧《牡丹亭》,在太仓写就的,《牡丹亭》的首演不在别处,就在王锡爵的家乐班,家乐班的老师是魏良辅得力助手张野塘和嫡传弟子赵瞻云。百戏之祖的昆曲,很多元素都来自双凤山歌,魏良辅当年就在太仓南码头研究出了昆曲水磨腔,那腔调,分明是我们双凤水磨糯米团子的味道,绵长,柔腻,婵媛……
缪泾有个马桶西施小琴,天生一副好嗓子,山歌唱得滴溜转,眼睛眉毛都会说话,当年是缪泾村里的刘三姐。
这么一个香甜的美人,低着头干着最臭最脏的活计——倒马桶!
双凤街长三里。一半是碎石子路,沿街的一溜马桶,多半是小琴刷的。
从小。村里人都叫她马桶西施。她在马桶里出生,她的娘是湖川桥边的破落地主,狠心的爹想用马桶盖闷煞这个女囡,是她的小舅舅抢下来,救下了小琴。命中注定,她要倒一辈子马桶。
别以为马桶是秽物,在双凤,乃至吴地,马桶被尊称为子孙桶,谁家女儿出嫁没有几个红漆马桶,里面放了红蛋、甘蔗、花生,新郎新娘初夜前,必然请村里标致的童子,撒一泡尿,才能有子孙万代。
小时候元宵节,最神秘的一个仪式就是请厕所神“坑三姑娘”。厕所壁墙上挂了一双不到两寸的绣花鞋,是早已过世的太婆做的,一尘不染,给“坑三姑娘”穿的。洗干净的竹编畚箕是接送“坑三姑娘”的轿子,方格子的新兜头布也是“坑三姑娘”的遮脸,祖上传下来的凤凰银簪,更是“坑三姑娘”手里的画笔。正月半的夜里,只要村里的出客细娘,心诚心善,吃苦耐劳,对着香烛,抱着盖好兜头布的畚箕,在厕所边点三点头,就能接到神秘的“坑三姑娘”。年景如何、收成怎样、婚配与否、吉凶如何等等人生大事,“坑三姑娘”都会用银簪在面粉上画图,泄露天机。这个执掌“混元金斗”(马桶)的“坑三姑娘”,比灶公公、财神爷还灵验。
马桶西施小琴的娘,万事都要请“坑三姑娘”做主,一年到头,就正月半能请动,她请“坑三姑娘”看罢灯、吃好茶,就捏着喉咙问:“三娘娘,我们小琴要去锡剧团唱戏,阿来三(苏州方言,可不可以)啊?来三就画一朵喇叭花,不来三就画一只癞蛤蟆……”
村里最出客的细娘——巧英和梅子,屏气凝神,感觉“轿子”里有了分量,随着“轿子”的移动,她们鬼使神差地跟着畚箕转动,凤凰银簪在面粉上一笔一画地走动,一只奇丑无比的癞蛤蟆出来了……小琴娘哎呀叫了声。
马桶西施的喉咙本来是喊山歌的,一个马戏团来村里发现了小琴,要带她走,小琴娘死也不肯。一个锡剧团的团长,看中了小琴,说这个细娘喉咙真好,会成为名角,小琴娘是一把眼泪一把鼻涕,不答应女儿远走高飞,因为“坑三姑娘”也不赞成。后来,苏州市评弹团来太仓招生,小琴瞒着家里人去应试,考官一听,这个嗓音百年难寻,如百转春莺,醉心荡魄,活脱脱又是一个评弹名家朱慧珍啊!小琴的爷听说女儿要去唱戏,大冬天跳到结了冰的缪泾水里,宁死不让女儿做戏子,更要命的是:马桶神“坑三姑娘”不答应!他们家不能断子绝孙!
P2-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6: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