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梁思成与林徽因是一对著名的学者伉俪,他们是著名的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一同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学科,同时林徽因又是一名作家与诗人,在2021年梁思成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他们的女儿,曾为新华社高级记者,92岁高龄的梁再冰老人授权并出版了《梁思成与林徽因:我的父亲母亲》这本书,并由梁再冰之女于葵执笔。在本书中,梁再冰以独特的女儿身份与家庭视角,回忆了父亲、与母亲一生对于国家、民族、事业、友人、儿女赤诚又炽热的爱,首次披露和出版了梁林二人写给女儿“宝宝”的珍贵家书与手稿,同时也生动地回忆了父母曾经的好友,民国时期一代大师沈从文、金岳霖、周培源、张奚若等与梁林二位交往的生活片段。 本书是首度以梁林直系亲属为人称所撰述的回忆录,书中流露出的情感至真至纯,生动写实。不仅着眼于人物的历史传奇,更深刻体现出20世纪上半叶特定的大时代背景下,中国秀的一批知识精英在艰辛的学科开创之路上,所体现出的高尚灵魂与人文精神。 目录 写在前面 (一)家学传承 (二)赴美留学 (三)开拓事业 (四)坚守事业 (五)热忱终生 尾声 后记 导语 隆重纪念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 92岁高龄梁再冰老人首次授权出版父母回忆录,深情怀念父亲母亲。 本书由曾获得莱比锡国际书展“世界美图书”银奖,多次获“中国美图书”金奖的书籍设计师张悟静整体设计,适合阅读并收藏。 后记 今年正值外公梁思成诞 辰120周年,听闻清华大学 将举办“梁思成诞辰120周年 纪念展览”等一系列纪念活 动,建筑学院张利院长和左 川老师来家中看望母亲梁再 冰,向她正式通报了清华大 学的这个决定。母亲听后非 常激动,客人走后的当天夜 里,妈妈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她说:“这些天我一直在 想父亲的一生,父亲从出生 到现在两个甲子过去,他的 身影渐行渐远,可老父一生 的轮廓却变得日渐清晰完整 ,这个展览正是我所期盼的 ,能将他这一生的轮廓清晰 地展示出来。”老人翻出父 母(梁思成和林徽因)的书 信手稿,捧着这些信件,读 了一遍又一遍。 在这位女儿眼中,爹爹 (梁思成)无论遭遇何种重 创,从来都是“男儿有泪不 轻弹”,可是他在这些信中 所流露出的催人泪下的情感 ,他对家人挚友的一片深情 ,让母亲读信时不胜唏嘘, 思念之情涌上心头。母亲要 我们将这些信件送去清华大 学的展览,这些感人肺腑的 笔触不仅仅是写给她这位女 儿的,也是向后学晚辈情真 意切的诉说。同时母亲决定 写下纪念她的父亲母亲的回 忆录,表达她对爹爹和妈妈 的深深怀念,表达她对清华 大学举办这些纪念活动的支 持。她激动地回忆着那段曾 经和父母朝夕相伴的岁月, 嘱咐我们在旁记录那些感人 的真实故事,希望能留下一 本她亲历的纪实书稿,这是 她久未了却的一件心事,也 是她一直以来感受到的一种 责任。 母亲对清华大学和建筑 学院有着深厚的感情。对她 来说,清华园不仅仅是祖父 梁启超、父亲梁思成和母亲 林徽因教书、工作的地方, 也曾是梁启超家几代人居住 的家。虽然她儿时的家并不 在清华园,可她的家中长辈 (梁思永、梁思忠)和父母 最好的朋友,许多都是“清 华学生”,如张奚若(长期 任教清华政治系,虽自称不 是清华学生)、杨廷宝、陈 植、童寓、金岳霖、钱端升 、周培源、陈岱孙、叶企孙 、邓以蛰等。 这是母亲再冰第三次提 笔正式撰写文章回忆父母。 她三次撰文都是为清华的纪 念活动而作。1986年,清 华大学建筑系为梁思成诞辰 85周年举办了纪念活动,这 是母亲在阔别多年后返回一 度使她很伤心的清华校园。 这次活动让母亲很激动,因 为梁思成不再被视为“反动 学术权威”,这是来自清华 的对梁思成一生的肯定和纪 念。对她这个女儿来说,这 比什么都重要。她激动万分 地为这场活动的纪念文集第 一次撰写了回忆父亲梁思成 的文章。2004年清华大学 举办纪念林徽因诞辰100周 年的活动,母亲含着眼泪又 一次提笔为纪念册写下了充 满感情的回忆文章——《我 的妈妈林徽因》。 这一次在纪念父亲梁思 成诞辰120周年之际,她非 常想再次亲自提笔,为父母 两位共同写下更为详实的回 忆记录,也为关心梁思成和 林徽因的人们留下真实的注 脚。对此我们梁林家人亲属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母亲 的老友们,大家都热情地支 持鼓励她。只是她现在的视 力已经无法自己读、写,行 动也无法自理,但母亲此时 依然思维清晰,记忆力惊人 ,想起那些与外公外婆在一 起时的往事,犹如爱说话的 外婆一般,讲述时也是激动 不已,滔滔不绝……所以, 这次回忆录的撰写,清华大 学建筑学院和我们家人后代 决定一起帮助母亲完成这个 心愿,尽可能详实地记录她 的口述,同时整理她以前完 成或未完成的文章书稿,协 助她整理出版成这本书籍。 这也是她迄今唯一出版的一 本女儿视角的回忆录——《 梁思成与林徽因:我的父亲 母亲》。 其实母亲多年来一直在 准备撰写一本自述回忆录, 但写作进度总是不甚理想, 原因之一是她认为自己非属 建筑专业,她应该更多地了 解父母的专业之后再提笔。 母亲在她退休后开始重新认 识她的父母,她带着《梁思 成文集》去了太原、五台山 、大同、应县、蓟县、宝坻 、石家庄、赵县和正定,去 参观那些从儿时起便已“百 闻”却始终未能“一见”的古 建筑,并写下自己的一些感 想。也许,这也是她想对外 公外婆说的话吧。 另一个原因,我们家后 代皆知,对母亲而言,向外 人大肆谈论自己的名门家世 ,本不是母亲的风格。母亲 一向不喜谈论自己的“家世” ,对外不谈,在家里也很少 谈。之所以如此,不仅仅因 为有那个年代政治特殊的原 因,更因这也是她父亲梁思 成的“家风”。母亲告诉我们 ,外公曾言:“最难为名父 子。”做名人的后代很累, 吃祖宗饭是没有出息的。我 们在母亲身上看到的,正是 这种发自内心的,做自食其 力的普通人,避免家庭被过 分关注的平静心情和生活态 度。 作为就读于北京大学西 语专业、长期从事国际新闻 报道的新华社记者,母亲并 没有继承父业,但外公外婆 留给她的是一种独特的精神 遗产。当问及母亲,外公外 婆是如何教导她时,母亲回 答:“最让孩子受教的是看 父母怎么做,而不只是听他 们怎么说。”她耳闻目睹父 母是怎样工作和生活的,她 知道他们遇到了什么样的困 难,是怎样去克服困难的。 在耳濡目染之中,女儿感受 到父母坚守事业的执拗精神 ,学习他们科 精彩页 父亲家世 我的父亲梁思成和母亲林徽因有着相似的家世,他们都有着不同凡响的父亲——祖父梁启超和外祖父林长民——两位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两位父亲是挚友,爹爹和妈妈两人的相识相爱也是父辈友谊的一种延续。在家中,两位父亲都是孩子们的心灵导师和贴心老友,都是让孩子们倍感亲切温暖的慈父,却又都在儿女尚未到而立之年时,在亲人的震惊和万般不舍之中,突遭病故,先后猝然离世。 我出生于1929年夏天,爹爹和妈妈为我取名“再冰”,以此纪念同年刚刚去世的祖父梁启超——号任公,“饮冰室”的主人。1929年1月19日,一向健康乐观、精神矍铄的祖父梁启超突然崩逝,这让全家人震惊不已,悲痛欲绝。此时刚刚留学归来的爹爹正值事业开端,他和妈妈赶赴东北,创立了东北大学建筑系,在那里安下了我们的第一个家。妈妈和爹爹在这里一同创业,她同时也在孕育着新的生命,这是爹爹和妈妈成家立业之始,也遵承了祖父梁任公的心愿和期盼。正当父亲和母亲迈向人生起步的重要时刻,他们却意外痛失这位亦师亦友的父亲。 在今天的香山植物园内,当年刚刚学成归来的父亲梁思成为祖父梁任公献出了回国的第一件设计作品——梁启超墓园和碑亭。 我的祖父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国学大师、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他对世界的变迁和新文化运动的内涵有着极为深刻的认知和理解,他以“非凡的精神活动和自成一格的文风”影响也造就了后辈中国新型知识青年。梁任公培养新民,身体力行从自家做起。他有九个儿女,对每个儿女都寄托着深深的父爱。祖父是一位充满感情之人,他对子女们爱得至深至切:“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情感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祖父将自己的人生感悟,用最温婉的方式传递给孩子,他是孩子们心中的楷模,也是他们最亲近的慈父。祖父将自强不息的人生理念深植于每位孩子心中,教导孩子们好奇、求知、向上,他与孩子们分享做学问的乐趣,同时引领孩子们探索各自的求学之路。作为慈父他在为孩子们遮风避雨的同时,更鼓励后代勇敢直面人生困苦,倡导中国传统的寒士精神:“爹爹虽然是挚爱你们,却从不肯姑息溺爱,常常盼望你们在苦困危险中把人格能磨练出来。” 祖父尊重孩子们自己的择业选择,当孩子们感到寂寞彷徨之时,他是孩子们倾诉的对象,也是引导他们战胜恐惧、摆脱困扰的智慧先师。他对孩子们说:“我所做的事,常常失败——严格的可以说没有一件不失败——然而我总是一面失败一面做;因为我不是在成功里头感觉趣味,就在失败里头也感觉趣味。”“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虽不愿你们学我那泛滥无归的短处,但最少你们参采我那烂漫向荣的长处。”“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倘若用化学化分‘梁启超’这件东西,把里头所含一种元素名叫‘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的只有个0了。” 诚如祖父信中对孩子们所说:“像你有我这样一位爹爹,也属人生难逢的幸福。”梁家儿女们的确很幸运,他们有一位至情至理的爹爹,他温暖、亲切,充满仁爱和责任,他言传身教,为儿女们注人了探索求知的新元气和力量,这种元气和力量推动着儿女们作出各自人生的选择,而且从此不惜一切,终其一生执着于他们的选择,最终个个走出一条属于他们自己的精彩人生之路。 祖父对孩子们的言传身教,其实也继承了他的祖父和父辈的教诲。在祖父早期受到的教育中,他慈祥的祖父、严格的父亲、温婉的母亲,这三位长辈对他的一生也堪称影响至深。他们所给予他的家庭温暖和慈爱,给予他做学问和做人方面的重要指导,不仅引导他成为品学兼优、出类拔萃的人才,也使得他对家人挚友常怀着深厚的情感,心底敞亮,胸怀豁达,有着阳光爽朗的迷人性格。 P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