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婚姻是两个个体的结合,但同时也是两种关于性别、公平和感激的观念进行交锋的舞台。工业革命以来,女性得以进入职场,却并未从家庭劳动中解放出来。一方面,现代化使她们作为劳动者进入职场参与第一轮班;另一方面,回到家她们也必须作为主力承担第二轮班:做家务并照顾小孩。多数男性并不分担照顾子女和家庭的任务。这使得女性承担了每年几乎多出一个月的额外劳动,也令她们生活于事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之下。 本书是美国知名社会学家霍克希尔德关于职场父母婚姻中家务分配的专著,作者引入了一系列的概念——比如“停滞的性别革命”、“感激经济”和(为掩饰冲突而制造的)“家庭迷思”等以帮助读者理解人们从职场回来后在家上“第二班”的种种情形。作者对多个典型样本家庭进行了深入地访谈与交流,论证有力,内容翔实,是性别学与社会学的杰出作品。兼具理论洞见和文字之美,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出版。 书评(媒体评论) 作者用大量的案例告诉我们:加速运转的现代生活, 需要男女共担家务,这需要成功的性别革命——赋予照料 劳动以价值。 ——佟新(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职场妈妈最需要的,是一个可以照顾孩子的‘妻子 ’。因为职场的所有结构、逻辑、评 价体系,都是为有妻子在家照顾孩子的男性设计的。 ”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女性面对 的无法跨越的社会结构性难题。职场女性面对的问题 ,似乎常见常新,但其实底层逻辑从 未改变,就是对女性,特别是育龄女性的结构性的限 制。不触碰这些结构性挑战,这些问题 并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改善。而不改善,导致的不仅 仅是个人层面的发展受限,更是女性 的创造力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的缺失。这本书从社 会学家的角度阐述了女性面临的结构性限制,精辟、深刻 ,又不乏幽默,虽然幽默后面常常是深深的无奈,但直面 问题的本质,是找到出路的开端。 ——李一诺(一土教育创始人) 研究婚姻、家庭和性别领域的学者和学生的必读书目 。作者使用翔实的数据资料和多个生动的案例,富有洞察 力地揭示了美国在职女性所遭遇的“工作—家庭”平衡的 困境及其对性别平等化进程的影响。在第二次人口转型和 中国生育政策变化的大背景下,该书的结论和理论思考对 理解当前中国社会的婚姻、亲子和性别关系以及持续下降 的生育意愿和生育率极具启发意义。 ——吴愈晓(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中国读者会惊讶地发现,自己身体上的疲惫、对家庭 分工的困扰、内心不断出现的那些关于伦理、性别关系、 代际责任、社会政策的疑惑,在这本书中也在不断回荡。 家务问题向来也是社会问题。这本书并不指望给你所有答 案,但它会告诉每一位缺觉的母亲,我们正处于什么样的 时代,我们从何处来,正在向何处去,以及如果我们要解 决问题,社会需要做出哪些改变。 ——淡豹(专栏作家) 精彩页 家庭主妇付出的代价是身处主流社会生活之外;职业女性付出的代价是步入了发条般运转的职场,几乎没有时间或情感能量来照顾家庭。她的职业只留给她极少的时间和能量来照顾家庭,因为职业最初是为了适应一名传统男性的需求,他的妻子负责照顾子女。在职业和家庭的安排上,家庭曾是大学的福利机构,女性是其中的社会工作者。现在,女性在大学这样的机构里工作,但享受不到社工服务的福利。正如我在研究中不断听到职业女性说:“我真正需要的是一个妻子。”但是也许她们需要的不是“妻子”;也许她们需要的是从根本上进行了重新设置的职业,以适合承担家庭照料的劳动者。这种重新设置将无异于一场革命,首先发生在家里,然后是在工作场所—大学、公司、银行和工厂。 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数与日俱增,但是很少有人在职场获得较高的职位。这不是因为女性通过某种“自动鉴别”来限制自己,不是因为我们缺乏“榜样”,也不是仅仅由于公司和其他的机构歧视女性;而是职业系统抑制了女性,这种抑制不仅仅通过恶意违反合理的规定,更重要的是这些规定从一开始就是为占半数人口的男性而制定的。在律师、医生、商务人士中,女性未能占到一半,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男性不分担养育子女和照顾家庭的任务。职场的结构假定男性不承担上述任务,而男性正是在这样的机构中思考和感受的。男性投入工作以及工休的时间,是通过他们放弃在家里讲故事、扔球和与孩子亲昵的时间换来的。 出门上第一轮班,回家上第二轮班(照顾家庭)的女性,也无法以男性的标准去竞争。她们发现自己的黄金生育期,二十几岁后期到三十几岁中期,同样是职业发展的高峰期。意识到职场游戏是为不用考虑家庭的人而设计的,有些女性丧失了信心。 因此,审视工作系统,能看到一半的问题。问题的另一半发生在家里。如果母亲不再准备野餐篮,谁将代替她?新的职场母亲会将婴儿与工作全部揽到自己身上吗?办公室的工作会优先于婴儿吗?或者,婴儿们会出现在男同事的日常生活里吗?即便他们不把孩子带到办公室。男人和女人们都有什么样的感受?对工作有多大抱负?对子女有多少同理心?对配偶有多少依赖? (摘自《前言》) 女性通常更热衷于探讨如何兼顾工作和家庭生活,原因之一在于,即便丈夫乐意分担家里的活儿,她们仍感到自己对这个家负有更大的责任。女性更多地去操办各种事—跟医生修改或确认就诊时间、给孩子安排活动、与亲戚保持联系。在给孩子的万圣节服装上缝上小尾巴、给孩子的同学准备生日礼物这样的细节上,妈妈们也比爸爸们更操心,她们也更有可能在上班的间隙给育儿保姆打电话询问孩子的情况。 正因为如此,女性更多地感到需要不停地应付各种紧急情况,一边需要去抚慰害怕待在日托所的孩子,一边又需要向老板展示认真工作的状态。女性更容易自我怀疑,不是追问自己是否是称职的家长,就是纠结自己为何不曾想过这个问题。女性也更容易犹豫是否继续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 随着女性大量地涌进劳动力市场,很多家庭因为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加速运转”而受到冲击。一天仍然只有24小时,但是妻子们外出工作之后,要做的事情却是从前的两倍。这种“加速运转”的后果主要由女性来承担。在我的研究中,有20%的男性和妻子平分家务。70%的男性承担了三分之一到一半的家务,还有10%的男性承担的家务不足三分之一。即便是在比较平均分配家务的夫妻中,妻子通常也承担了三分之二的日常事务—这些事务要求她们必须按部就班地履行职责。比如说,在大多数家里,妻子做晚饭,丈夫更换汽车机油。晚饭需要每天6点准时开始准备,而换机油却只需要每半年一次,具体日子和时间可以自由选择。女性更多负责照顾孩子,男性则更多负责修理家用电器。孩子随时需要照顾,而修理电器却可以等“我有时间的时候”再做。因此,和女性相比,男性对何时干家务有更多的掌控力。他们可能也会忙于家务,但一般对自己的时间有更多自主权,就好比主管可以告诉秘书“让打电话的人等一会儿”,而女性就像这个秘书,通常都得“赶紧去接电话”。 女性比男性感受到更多压力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她们经常要同时做两件事情。比如,一边填写支票一边回电话,一边吸尘一边看着3岁的孩子,一边叠衣服一边计划购物清单。男性则常常或做晚饭或带孩子去公园。事实上,女性常常要应付工作、孩子和家务三项内容,而大多数的男人只需顾好两项—工作和孩子。对女性来说,工作和家务都在争夺她照顾孩子的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