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多年来,作者在研究和教学中一直关注“轴心期”与“连续”“突破”这两个问题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并已就相关问题出版两部专著。在本书中,作者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延续性思考,主要关注三个专题:一、“轴心”“连续”“突破”视野中的文明问题;二、地理环境因素对于文明“突破”的重要作用;三、围绕“传统”理论的重新检视。通过三个专题的论述,作者认为“突破”,首先是在东方,西方的“突破”并非无基而始或自我实现,没有东方的积累与输送,就不可能有西方的“突破”;专论了特殊地理环境对于希腊和犹太的影响;并结合芮德菲尔德、雅斯贝斯、张光直及马克斯·韦伯等人的理论讨论了“大传统”与“小传统”的转变问题。 作者简介 吾淳,1955年出生于上海。1978年考入大学,1996年获博士学位,现为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跨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思维与哲学发生和范型问题研究,兼涉科学、伦理、宗教以及艺术。著作包括: 《中国思维形态》《古代中国科学范型——从文化、思维和哲学的角度考察》《中国社会的宗教传统——巫术与伦理的对立和共存》《对话哲学与艺术》《西方古典绘画入门》《西方古典音乐入门》等。 目录 一、文明“突破”的若干问题 二、论早期文明研究中的若干重要问题 三、论早期文明的“突破” 四、从文明“突破”看地理环境因素的重要作用 五、古代希腊文明“突破”中的特殊地理因素 六、希腊造型艺术形成与“突破”中的“他者”因素 七、古代犹太宗教“突破”中的外在特殊因素 八、犹太宗教信仰形成与“突破”中的“他者”因素 九、论芮德菲尔德《农民社会与文化》的理论问题 十、重新审视芮德菲尔德的“大传统”与“小传统”理论 十一、也论“大传统”与“小传统” 十二、观察信仰传统嬗变的几个非常用视角 十三、“轴心”“连续”“突破”问题再审视 Abstract(英文提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