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查济民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刘培良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查济民是知名实业家、慈善家,先后创办中国染厂、名力集团、查氏企业集团等。查济民作为杰出的实业家为我国民族工业的保存与发展和我国染、织、造业的技术进步与创新作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本书以时间为线索,全面介绍回顾查济民胸怀理想,执着追求,辛勤创业,爱国爱港爱乡的一生。充分展现查先生的真实人生、风采风范,让广大读者从中有所学、有所悟、有所鉴,这并非易事。
作者简介
刘培良,浙江海宁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浙江省现代文学研究会会员,海宁市文史研究会副会长。现供职于海宁市教育局教研室。著有散文诗集《阳春三月的眺望》、散文集《早安 香港》等公开出版。
目录
小引
一、出身名门 好学少年
二、初到上海 崭露头角
三、乱世砥柱 脱颖而出
四、沪渝转场 勇担重任
五、香江开拓 织就辉煌
六、投资非洲 合作共赢
七、成功跨界 完成嘱托
八、福泽乡人 情系故里
九、桑麻耆宿 求是一生
十、爱国爱港 赤子情怀
十一、诗意黄昏 神仙眷侣
十二、斯人虽去 典范长存
尾声
查济民生平大事记

后记
序言
潮乡多名贤,济世而裕
民。在久负“江南有数人家”
盛名的海宁查氏望族中,他
们秉承字辈族魂而薪火相传
,满怀家国豪情而自强不息
,造就贤才辈出而享誉四海
。其中,从这个书香门第中
走出了一位德义有闻、才业
卓著、有口皆碑的工商界传
奇人物,他叫查济民。
查济民先生是中国香港
著名的爱国实业家、社会活
动家,曾荣获香港特区首批
“大紫荆勋章”和浙江“爱乡
楷模”。“秉志允大,继嗣克
昌,奕世有人,济美忠良,
传家孝友,华国文章,宗英
绍起,祖德载光……”这是
海宁查氏家族的字辈,蕴含
着博大而精深的追求与族道
,也是查先生一生继承奉行
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他
心宽志远格局大、有智有勇
涵养厚,践行实业报国之愿
、身树谦勤笃实之风,用70
多年的心血谱写了一个个创
业经典,用毕生精力创造了
一次次事业辉煌,用家国情
怀演绎了一场场人间大爱。
他爱国爱港爱家乡,为抗目
救国不顾自身安危挺身而出
,为香港回归贡献“双查方
案”建立功勋,为家乡发展
大力投资兴业首开纪录,可
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
色”!他重业重技重人才,
结缘纺织业及非洲,终日乾
乾与时偕行,乃至耄耋初心
不改;崇尚技能追求卓越,
频出巨资奖学旌研,助力科
教兴国。可谓“耕耘‘桑麻’铸
楷模,致力‘求是’振中华”!
他有情有义有文化,难忘母
校之恩乡亲之情,热心捐资
助学改善乡里办学条件,关
怀老人幸福,每年敬送祝福
“红包”,可谓“花开院外,
福泽桑梓”;恒念夫妻之道
、家庭之爱,惠唱联随,同
甘共苦,相敬如宾,厮守终
身,美辈孝悌、事业有成,
家园和睦、情意融融,让世
人赞叹不已!情也悠悠。文
也悠悠。先生晚年钟情于诗
歌美学,成了一位澄怀观道
、境高旨远的诗人。他历经
93年人生旅途,可谓“风仪
与秋月齐明,音徽与春云等
润”。壮哉,惠时!贤哉,
济民!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查济民传》的撰写出
版,不唯寄托对查济民先生
的追思,缅怀先生之煊赫成
就及非凡人格,并借此激励
新时代的潮城海商,在世界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在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
,在汹涌澎湃的新时代大潮
中,以先生为学习榜样,胸
怀高远志向,弘扬创业精神
,大气谦和、开明睿智,不
辱使命、敢为人先,展现当
代弄潮儿刚健无畏、勇立潮
头之雄姿!
是为序。
中共海宁市委常委
中共海宁市委统战部长
陆春浩
2021年9月
导语
查济民先生是中国香港著名的爱国实业家、社会活动家,曾荣获香港特区首批“大紫荆勋章”和浙江“爱乡楷模”。
本书比较全面且深刻地展示了查济民先生不平凡的一生,以及家中后辈需予熟读的传统价值。
在面对世界风云激荡不断加剧、民族复兴大业重任在肩,所遇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的当今,以查济民先生为楷模,大力弘扬民族脊梁精神,激发全体海商越是艰险越向前、勇立潮头争风流的创新创业斗志,意义重大而深远。
后记
名人如火炬,使邑域生
辉;名人如丰碑,让世人敬
鉴:名人如宝藏,有缘可开
采。潮城海宁,自古崇文重
教,望族显赫,名贤辈出,
被誉为“这是个出名人的地
方”。如今,潮文化、名人
文化、灯彩文化交相辉映、
名扬中外。多年来,挖掘开
启尘封记忆,著书立传人物
经典,精心创作乡土教材,
传承弘扬名人文化,成了海
宁市政协文史工作“存史、
资政、团结、育人”的应有
之义,也成了文史服务时代
的独特品牌。
凡事预则立。三年前,
当市政协文史委授权委托政
协常委、文史专家刘培良先
生完成《刘质平传》撰写任
务时,便确定下一位写作对
象——查济民。因为走进查
先生的辉煌人生,他那和蔼
可亲的笑容,谦逊至诚的品
格,实业报国的志向,大义
凛然的气度,求真务实的作
风,有口皆碑的成就,令人
印象深刻,感动不已。这样
的大家名贤是业界的典范、
查氏的自豪、海宁的荣耀,
值得我们敬仰与传颂!尤其
在面对世界风云激荡不断加
剧、民族复兴大业重任在肩
。所遇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的
当今,以查济民先生为楷模
,大力弘扬民族脊梁精神,
激发全体海商越是艰险越向
前、勇立潮头争风流的创新
创业斗志,意义重大而深远

事非躬行不知难。高质
量完成《查济民传》书稿,
充分展现查先生的真实人生
、风采风范,让广大读者从
中有所学、有所悟、有所鉴
,这并非易事。刘培良先生
领受这项艰巨任务后,倍感
压力沉重,但查先生的精神
又激励他以“赶考”的姿态,
弃除杂念、专心致志,砥砺
奋笔、精益求精,争取有个
“好成绩”。写好这部传记的
难度确实很大。一是人物定
位问题,查先生的影响力巨
大,如果对他的定位把握欠
准,必将产生不良后果。二
是史料素材问题,丰富的人
物史料是撰写传记的基础,
而查先生的创业足迹遍及多
地乃至国外,作为作者手上
的资料又较为有限,需要继
续用心采集。三是文体风格
问题,传记是有体例要求的
,然而,如何破常规存精髓
、守正创新,真正做到吸引
读者、著传致用,这是对作
者文化涵养、文笔功底的一
次考验。四是亲属认可问题
,传记稿本只有得到查先生
亲属的认可支持,才能出版
面世、实现初衷。因此,刘
培良先生不畏艰辛。脚踏实
地地逐一破关精进,得到查
氏集团的大力支持和查家大
小姐查美龙女士的热忱回应
,并为之作序。“感谢刘培
良先生和各位寄来《查济民
传》稿件。刘培良先生的心
血和领导委员们的诚意,令
我们家族不胜感激。恰逢常
州市桑麻教育基金会主持的
‘查济民大事记’资料收集、
整理工作,于去年九月曾有
个研讨会,收集有关先父的
生平,其中资料信息也已跟
刘培良先生双向交流,务求
能双方均可展现得更完整真
实。”刘培良先生根据查美
龙女士提出的修改意见,认
真修改完善书稿直至定稿。
在此,向查美龙女士表示衷
心的感谢。
由于查家长期定居香港
。由海宁市委统战部负责日
常联系联络,经市政协与市
委统战部商定,由两家联合
出版《查济民传》,与
2008年出版的《查济民》
画册形成姊妹篇组合。愿该
书的出版能对查济民先生以
永恒的纪念,也期待先生的
精神能给潮乡儿女以莫大的
鼓舞。“人类中最优秀的和
你们同在。汲取他们的勇气
作我们的养料吧!”
在本书撰写及编辑过程
中,得到了重庆北碚博物馆
、常州市桑麻教育基金会、
查济民纪念馆、查济民故居
、上海市图书馆、海宁市图
书馆、海宁市档案馆等单位
及领导、专家的指导和帮助
,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谨为记。
编者
2021年9月
精彩页
一、出身名门 好学少年
海宁,历来是钟灵毓秀之地,世家名人辈出。查家在海宁可谓名门望族,遐迩闻名。在当地流传着一支民谣,概述了诸多世家显赫名声背后的影响力,“查祝许董周,陈杨在后头。”查氏在海宁望族排行榜中一度位居榜首,举足轻重。
当然,民间还有一句俗语:富不过三代。如何保持一个家族旺盛的生机和崇高的声望,如何立于不败之地,可持续发展呢?历朝历代的大家族均进行了不同方式方法的实践与探索,最终得出一个比较集中的结论:最有效且最持久的办法就是培养人。人才,不仅是一个家族兴旺发达的动力和源泉,更是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唐宋由来旧族,东南有数人家。”
这是清康熙帝专门为海宁查家题写的一个对子。它一直铭刻在海宁查氏宗祠门楹上,熠熠生辉,赫赫有名。这既是至高荣耀,也是自勉与自律。
查姓是我国著名姓氏之一,原为姬姓。周朝分封八百诸侯于各地,有一个名延的,在周惠王时以子爵始封于查,后代即以分封土地为姓,其后代子孙分布全国各地。迁居江南一支人丁兴旺,尤以安徽、浙江境内为最,到明嘉靖年间大概有120个分支。
据《海宁查氏》族谱记载,查氏传至十二世查何(字文杰),于西汉武帝时从征塞外,后徙治西河,居济阳(今河南兰考县东北),被封济阳伯。魏晋时期,由于中原战乱,其后裔辗转迁徙至江南一带,先后迁居至丹阳、九江、济宁、高邮、歙县、泾县等地。时光如白驹过隙,沧海而桑田。查氏四十九世查昌(字宗儒,号兴嗣)出任唐吉王府长史,为避兵乱而迁居休宁城北。其次子查文徵(字希音),曾任南唐宣歙观察使,晚年隐居婺源城西凤山冈,后称查公山。岁月悠悠,但在没有明确史料记载的历史长河中,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时光,也只是一晃而过的间隙。
查氏传至六十五世,查伯圭(字璋叔,行千五)任元代校书郎。他被海宁查氏尊为家族始祖。查氏与海宁之间有案可稽的关系和历史由此开启,故事与传说也由此粉墨登场。
查伯圭之孙查均宝(又名瑜,小字詹记,号仁斋),于元至正十七年(1357)自安徽婺源县(今属江西)率领族人翻越北浙岭,顺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水路而下,寻找落脚安顿之地。经过跋山涉水,一路艰辛,他们来到了浙江嘉兴槁李,查均宝要求族人在此暂时安身栖息,然后再作决断。经过四处察看分析,以及与族人协商,最终决定在海宁袁花龙山东南之古朴桥(后人称龙山查家桥)定居。所以,查均宝被奉为海宁龙山查氏之祖。或许是慧眼识珠,又或许是上苍恩泽,袁花龙山与查氏祖籍凤山冈连在一起,正巧有“龙凤呈祥”之意。如此说来,此地乃吉兆之地。
关于查氏迁居,寻找合适之地,还有一个传说。查均宝父母早亡,家境贫苦,兄嫂刻薄,所以查均宝的童年很是灰暗与苦难。其母亲去世后,无意中葬在一个“鲤鱼靠傍”形的坟地上。母舅是个风水先生,他告诫查均宝说:“鲤鱼靠傍得不到水,子孙无法生存。只有迁到海边,靠近水源,子孙才能兴旺。”对此,查均宝一直铭记在心。海宁袁花毗邻钱塘江,是个山清水秀之宝地,完全符合当初母舅的说法。
安居乐业是有前提的。查均宝是个读书人,而本地人对读书比较看重,所以,查均宝有了用武之地,不久谋得教书职业,以此养家糊口。不懈的努力与辛勤的付出终于换来阶段性成果。几年之后,查均宝因学识和人品等而赢得认可,赢得口碑,便在当地开设私塾,招募学子,教书育人。这也标志着查家在此站稳了脚跟。海宁查家从此繁衍生息,渐入佳境。
名师出高徒。由于查均宝教得好,管得严,学生中后来有几个科举成功,封官加爵,飞黄腾达。师以生贵,于是,查均宝不仅名声大振,物质回报也有所体现,日子变得有滋有味,犹如芝麻开花。
有了一定的经济条件后,查均宝决心将祖坟从查公山迁徙到海宁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在海宁袁花有一个形似“乌龟望日”之地貌,甚是满意。于是买下这块风水宝地,并将在婺源的先人骸骨迁葬于此。尊重先人,是尊重历史最直观的体现。此事最终大功告成,这是尽孝心。尽孝道,也是心安所在。有道是,好人有好报。当然,这也是做人的品质与本分。自此,查氏在海宁逐渐走上发家致富之路,以至荣华尊贵,成为一方之望族。
袁花,旧时写作园花,又称花园。别名花溪、百花溪等。其地名最早见于唐贞元元年(785)《张希超墓志铭》中,铭文中有“袁花里”之名。唐大中六年(852)《戚氏沈夫人墓志铭》中作“袁花市”(市镇)。追根究底,袁花之得名,与南朝梁江州长史戚兖夫人有关。据《海昌备志》等记载“袁花旧有崇教寺”,戚夫人利用龙山“莳花”(栽种花卉)。戚夫人的花园在当时颇有规模,并植有灵花异草,有“花园”之名。但不知后来于何时何故称这个地方为“园花”,再逐渐演化而称之为“袁花”的。
袁花,是一方灵秀之地。有山有水,小溪淙淙,物华天宝,地灵人杰。查家在此之所以能兴旺发达,或许是来自上苍及祖宗的护佑以及自然界的灵气,但内在及重要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3:4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