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文学史家鲁迅--史料与阐释 |
分类 | |
作者 | 鲍国华 |
出版社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鲁迅是现代文学史、思想史研究上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本书作者鲍国华师承陈平原,在现代文学领域尤其是鲁迅研究领域浸淫多年。本书从鲁迅的文学史研究角度审读剖析,填补了学术空白,亦是作者十余年来学术研究心得的总结和沉淀。内容涉及《中国小说史略》各版本的出版、校勘等历史资料的研究,以及鲁迅本人对于文学史研究方面的态度的梳理。这种研究视角在鲁迅研究领域是全新的,是该领域的学术新前沿。 作者简介 鲍国华,1976年生,天津市人;200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师从王富仁教授;2006—2008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师从陈平原教授;现任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兼任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中国俗文学学会理事、天津市解放区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文学;出版学术著作5部,发表论文80余篇。 目录 关于鲁迅,我们还能研究些什么?(代前言) 上编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及其后来 第一章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版本及其修改 第二章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校勘记 第三章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与中国小说史学之建立 第四章 鲁迅的中国小说史课堂 附录一 作为讲义的《苦闷的象征》 附录二 北京大学国文门研究所小说科钩沉 第五章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与盐谷温《中国文学概论讲话》 下编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及其周边 第一章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版本流变 第二章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校勘记 第三章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文化选择 第四章 鲁迅在广州夏令学术演讲会演讲史料补遗 第五章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注释及其修订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关于鲁迅,我们还能研 究些什么? (代前言) 对于我们这一代[ 2015 年两次鲁迅研究青年论坛 的召开和一部《70后鲁迅 研究学人论文集》(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2015年版 )的出版似乎宣告了以“70 后”为主的鲁迅研究新生代 学人的崛起。但在笔者看 来,所谓代际,似乎不能 单纯以出生年龄为划分标 志,而更应参考其进入高 校的具体时间与从事研究 的历史语境,即所谓学术 年龄。如果真的存在所谓 鲁迅研究的新生代学人, 大约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 考入大学,在世纪之交陆 续开始从事学术研究。这 代学人的年龄跨度可能超 过20年。这样看来,所谓“ 崛起”,大约更应解释为由 学术年龄而造成的研究者 的自然更替。]相对年轻的 鲁迅研究者而言,倘若抛 开职业、成绩、荣誉等功 利性因素(如发表论著、 谋职和评定职称、获得奖 项和知名度,等等),鲁 迅和鲁迅研究带给我们的 可谓成就感与挫败感并存 ,而后者似乎尤为深切。 对我而言,一直困扰并促 使我反思的是:关于鲁迅 ,我们还能研究些什么? 2004年秋,由业师王富 仁先生推荐,我参加了在 聊城大学举办的“中国现代 文学研究会第三届青年学 者研讨会”。蒙会议组织者 不弃,给我这个还在读书 的年轻人一次大会发言的 机会。我发言的题目 是“1990年代以来‘学者鲁 迅’的评价问题”。因为是第 一次在学术会议上发言, 紧张万分,内容夹缠不清 ,毫无头绪,还超了时。 只是在临近结束时有感而 发,“倚小卖小”“童言无忌” 般地提出“我们这一代”与前 辈学人——如王得后先生 、钱理群先生、王富仁先 生诸位——有所不同。和 他们相比,我们是被学院 的研究与教学体制训练出 来的一代,我们这一代— —至少是我个人——接触 中国现代文学也好,接触 鲁迅也罢,是通过阅读前 辈学人的著作而获得的最 初体验,学术研究中属于 个人的生命参与因此先天 不足,也许我们能够成为“ 专家型”的学者,但对于中 国现代文学研究、特别是 鲁迅研究所必不可少的生 命底色很可能极为苍白、 承担意识也相当薄弱。大 约一年后,在我的博士论 文答辩会上,这段发言被 钱理群先生戏称为“一个宣 言”。当然,聊城会议上的 发言并不是要表达一种超 越前辈的勇气与豪情,而 是我对于自身学术短板的 一分担忧和一点反思。这 一担忧和反思,一直萦绕 在我十余年来的学术经历 中。使我每当提笔,特别 是撰写有关鲁迅的文章时 ,立刻感到压力陡增,感 到与鲁迅、与鲁迅研究的 前辈学人之间的巨大落差 造成的不自信。 至今仍记得一位我极为 尊重的师长的谆谆告诫:“ 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以鲁迅为起点和以其他作 家为起点,是不一样的。” 这段话饱含着对于后辈的 殷切期望,也道出了一个 事实,即鲁迅在中国现代 文学中的特殊性——鲁迅 是那种可以凭借一己连接 起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甚至 现代文化的人,以鲁迅为 研究对象,可以观照并了 解中国现代文学的方方面 面。[ 这样的研究对象不止 鲁迅一人,至少还应包括 胡适和周作人,但考虑到 20世纪后半叶中国(尤其 是内地)的历史语境,似 乎只有鲁迅和鲁迅研究实 现了这一点。] 从鲁迅出发 ,较之其他研究对象确实 更具普遍性与穿透力,更 有助于把握中国现代文学 的高度、深度和广度。前 述几位鲁迅研究的前辈学 人在这方面做出了表率。 然而,我们这一代研究者 ,由于自身和鲁迅、以及 鲁迅研究的前辈学人之间 的明显距离(姑且不使用 差距、落差一类词,但这 一距离不仅是知识的,还 是经历的和精神的),既 体现出相对独特的问题意 识与研究趋向,因而找到 自身的学术立场,又明显 感受到对鲁迅不易把握、 难以穷尽的隐忧,感受到 来自前辈学人的“影响的焦 虑”,陷入在精神上、在视 野上、甚至在表达上难以 超越前辈的困境。特别是 对我个人而言,可以说没 有前辈学人的积累和指引 ,也许我不会选择鲁迅作 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我们 这一代中的多数人,自从 进入学院体制后就不曾脱 离(至少在身份上不曾脱 离,而且在进入前也缺乏 体制外生存的经历)。这 是我们的幸运,可以在相 对平稳(也可能是平庸) 的环境中阅读和思考,获 得相对扎实系统的学术训 练。但也可能成为我们的“ 不幸”,至少是短板,缺乏 生命的历练与沉淀,仅仅 把鲁迅作为纯粹的学术对 象。这或许能够避免主观 的肆意妄言,但也可能抽 空鲁迅和鲁迅研究的生命 力。 至今也仍记得一位与我 私交甚好的同行不无揶揄 的表达:“从事中国现代文 学研究的有两种人:研究 鲁迅的和不研究鲁迅的。” 抛开其中的情绪化因素, 这段话也部分地道出了一 个事实:鲁迅研究由于其 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和历 史语境,曾经凌驾于其他 中国现代作家的研究之上 ,本身也成为一种权力表 达。这不是指曾经在中国 现代文学研究界居于统治 地位的“鲁郭茅巴老曹”的排 序,而是指在部分研究者 看来,鲁迅是一个可以自 足的存在,与周遭世界无 关,可以超越中国现代文 学而进行独立的自我阐释 与 导语 作为文学家和思想家的鲁迅,一直得到学术界的公认,而作为文学史家的鲁迅,近年来才引发研究者的重视。鲁迅作为文学史家的身份,虽然不能自外于文学家和思想家,但仍有较为独特的研究视角和较为广阔阐释空间。本书以鲁迅的文学史研究为切入点,重点考察《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等文学史论著,通过史料爬梳和理论阐释,展现文学史家鲁迅的学术成就,进而凸显其文学史研究在中国现代思想史和学术史上的地位与意义。 后记 后记 这是我关于“学者鲁迅” 研究的第二本书,其中的 各章节,大半作-I-2005 年博士毕业之后,小半则 是对旧作的修订、甚至重 写。十五年来,对“学者鲁 迅”研究若即若离,既源于 一直在讲授“中国现代文学” 课程,所读所写不限于鲁 迅,更不限于鲁迅的学术 研究;也是因为越来越体 会到“学者鲁迅”研究的困境 ,自身的知识结构存在明 显的短板,于中国古代文 学研究,常常感到力所不 逮,于鲁迅学术研究背后 的思想史价值,亦缺少发 现的眼光,论述每浮于表 面,言不达意、言不尽意 之处甚多。十五年来,时 断时续,仅仅积累下这些 极不成熟的文字,即将付 梓,却丝毫感受不到预想 中的得意或充实,反而愈 发惶恐,不得不怀疑自己 的能力。 书中的各章节,曾以单 篇论文的形式发表,得到 众多师友的鼓励和提携。 书稿能够由百花文艺出版 社刊行,使我有幸由这家 著名出版社的读者,而成 为作者。在此,向多年来 帮助我的诸位师友,表示 衷心的感谢。 是为记。 鲍国华 2020年5月4日 书评(媒体评论) 迨吴敬梓《儒林外史》 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 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 ;其文又感而能谐,婉而 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 足称讽刺之书。 ——鲁迅《中国小说史 略-清之讽刺小说》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 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 玉而已。 ——鲁迅《中国小说史 略·清之人情小说》 归纳起来,汉末、魏初 的文章,可说是:“清峻, 通脱,华丽,壮大。” ——鲁迅《魏晋风度及 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据我的意思,即使是从 前的人,那诗文完全超于 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 林诗人”,是没有的。完全 超出于人间世的,也是没 有的。既然是超出于世, 则当然连诗文也没有。诗 文也是人事,既有诗,就 可以知道于世事未能忘情 。 ——鲁迅《魏晋风度及 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精彩页 第一章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版本及其修改 《中国小说史略》由初创到终成书,经鲁迅多次增补修订,历时近20年。从1920年陆续编印《中国小说史略》油印本,到1935年6月北新书局第十版再次修订本(是为鲁迅生前后修订的版本),对《中国小说史略》的修改完善,贯穿了鲁迅的后半生。本章以鲁迅对《中国小说史略》的修改为中心,在考察版本流变的基础上,力图对该书增补修订过程中,体现出的鲁迅小说史观和学术论断由初创、发展到成熟的动态过程,做出学术史的分析。 一 《中国小说史略》经鲁迅多次增补修订,目前存世的有以下几个章节体例及文字互异的版本: 油印本; 铅印本; 1923、1924年北京大学院新潮社初版上、下册本; 1925年2月新潮社再版上、下册本; 1925年9月北新书局合订本; 1931年9月北新书局订正本; 1935年6月北新书局第十版再次修订本。 各版本题名不一,有作《小说史大略》、有作《中国小说史略》、有作《中国小说史》,章节体例及具体论断也不断修改。其中,1925年2月新潮社再版上、下册本在迄今的《中国小说史略》版本研究论著中均未见提及。①本章首先对《中国小说史略》版本流变的情况进行简要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将研究视角从文献学层面转向小说史学层面,进一步考察《中国小说史略》的增补修订体现出的鲁迅小说史观和具体论断由初创、发展到成熟的动态过程,在整体上观照鲁迅小说史观的演变过程,分析其小说史观形成的内在理路。 1.油印本 从1920年起,鲁迅在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授中国小说史课,并陆续编发油印本小说史讲义。讲义现存两件。一为北京鲁迅博物馆收藏,由常惠捐赠,题名《中国小说史》,北大国文门教授会印发;一为单演义收藏,题名《小说史大略》,后经收藏者标点出版。两件题名不一,但文字相同,后者尚无法确认是由北大抑或高等师范印发。油印本讲义共17篇,各篇标题如下: 史家对于小说之论录 神话与传说 汉艺文志所录小说 今所见汉小说 六朝之鬼神志怪书(上) 六朝之鬼神志怪书(下) 世说新语与其前后 唐传奇体传记(上) 唐传奇体传记(下) 宋人之话本 元明传来之历史演义 明之历史的神异小说 明之人情小说 清之人情小说 清之侠义小说与公案 清之狭邪小说 清之谴责小说① 油印本初以散页的方式,在每次课前发给学生,后由保存者装订成册,因此没有目录,于史料运用和作品分析也较为简略,而且对作品的引录占据相当大的篇幅,只是一部小说史的梗概。不过,上引各篇的标题显示,油印本以小说发展的历史时期为背景,以小说类型为中心的论述方式,体现出用小说类型来概括一个时期小说发展的基本格局和艺术风貌的小说史意识。①可以说,在《中国小说史略》初的版本中,鲁迅小说史写作的整体思路已经奠定。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