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的探险生涯(修订典藏版) |
分类 |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自然科普 |
作者 | (瑞典)斯文·赫定 |
出版社 |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我的探险生涯》不仅是被誉为“西域探险之父”的斯文·赫定5次深入亚洲腹地的探险之旅的文字实录,更是他历经艰辛、实现理想的忠诚和勇气之书。从1886年踏入波斯的土地到1908年启程回国,在长达22年的时间里,除去中间的短暂休整,斯文·赫定几乎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亚洲腹地的探险事业上。其间,他获得了丰硕的成果:解开了罗布泊之谜,发现了楼兰古城,穿越了西藏“尚未勘察”的空白地带,复活了“丝绸之路”,也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几次装备人马尽失,自己也濒临死亡…… 作者简介 斯文·赫定,著名探险家。1865年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16岁开始闯荡波斯、伊拉克、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多个国家和地区。1890年到1935年间,先后五进五出中国,数次攀登“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三次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几下“死亡之海”罗布泊,翻越世界屋脊,深入雪域高原;首次发现楼兰古城、克拉墩遗址;勘定恒河源头,探查古丝绸之路等。主要作品有《亚洲腹地探险八年》、《穿越亚洲》、《丝绸之路》等。1952年逝世。 目录 修订典藏版前言 译序 第一次亚洲腹地旅行 第一章 缘起 第二章 翻越厄尔布尔士山脉到德黑兰 第三章 骑马穿行波斯 第四章 穿过美索不达米亚到巴格达 第五章 骑马穿过波斯西部的一次冒险 第二次亚洲腹地旅行 第六章 君士坦丁堡 第七章 出使波斯 第八章 墓地 第九章 登上达马万德山之巅 第十章 穿过“太阳之地”呼罗珊 第十一章 “殉教之城”马什哈德 第十二章 布哈拉和撒马尔罕 第十三章 深入亚细亚腹地 第十四章 觐见布哈拉的埃米尔 第三次亚洲腹地旅行 第十五章 驱车两千英里——冬日驰行“世界屋脊” 第十六章 同吉尔吉斯人在一起 第十七章 同“冰山之父”搏斗 第十八章 走近沙漠 第十九章 沙海 第二十章 旅行队遇难 第二十一章 最后的日子 第二十二章 鲁宾逊 第二十三章 二游帕米尔 第二十四章 我在沙漠中发现了两千年的古城 第二十五章 野骆驼的天堂 第二十六章 一千二百英里大撤退 第二十七章 亚细亚腹地的侦探故事 第二十八章 初次进入西藏 第二十九章 野驴、野牦牛和蒙古人 第三十章 在唐古特强盗的地面上 第三十一章 到北京去 第四次亚洲腹地旅行 第三十二章 回到沙漠! 第三十三章 我们在亚洲腹地最大河流上的生活 第三十四章 与冰搏斗 第三十五章 穿越大沙漠的危险旅行 第三十六章 我们在罗布沙漠发现了一座古城 第三十七章 我们在塔里木河支流上的最后几个星期 第三十八章 藏东历险记 第三十九章 死亡大撤退 第四十章 无水穿越戈壁滩 第四十一章 楼兰,沉睡的城市 第四十二章 回到西藏高原 第四十三章 化装成香客到拉萨去 第四十四章 藏人的囚徒 第四十五章 遭到武力阻挠 第四十六章 经西藏去印度再回西藏 第五次亚洲腹地旅行 第四十七章 对抗四个政府 第四十八章 风暴中行舟 第四十九章 与死神相伴穿越藏北 第五十章 穿过大片空白地带——“未经勘察” 第五十一章 圣河上的朝圣之旅 第五十二章 同班禅喇嘛一道庆贺新年 第五十三章 在扎什伦布寺和日喀则的经历 第五十四章 奇特的寺庙—闭关的僧人 第五十五章 新的外喜马拉雅山山口—买买提·依萨最后的旅行 第五十六章 发现布拉马普特拉河的源头 第五十七章 “圣湖”玛那萨罗沃 第五十八章 “魔湖”拉喀斯塔尔 第五十九章 从神山到印度河的源头 第六十章 藏北危难的冬日 第六十一章 我成了一名牧羊人 第六十二章 再次成为藏人的俘虏 第六十三章 穿越未勘之地的新旅程 第六十四章 到印度去 第六十五章 尾声 地名索引 序言 修订说明 《我的探险生涯》一书 初版于1925年,是瑞典探 险家斯文·赫定(Sven Hedin ,1865-1952)博士为美国青 少年读者所写的通俗读物, 出版后即风靡全球,迅速成 为经典,在我国的译介也受 到广泛欢迎,至今已有至少 五种译本公开出版。这些译 本各有所长,但共同的问题 是对作品的还原还不够精确 ,特别是一些史实、地名、 人名、专有名词,有些资料 缺乏,有些经过变迁,和斯 文·赫定时代已有一定的差 异。 此次修订,我们主要做 了以下工作: 一,必要的文字修订。 二,尽量查实作品涉及 的史实、地名、人名和专有 名词。当年翻译此书时,网 络尚不发达,主要的参考资 料都是纸质出版物,还得到 了许多友人的大力帮助,特 别是沈昌文先生和赵丽雅女 士专门为我们复印了《西域 地名索引》,助益良多,但 仍有不少难以解决的难点。 此次修订,得以通过互联网 找到一些有价值的资料和研 究成果,还能够通过互联网 地图具体追踪斯文·赫定的 旅行路线,排除了大部分难 点。一些实在无法查实的人 名、地名,即按照其发音规 律进行音译。要说明的是, 书中有些维吾尔族探险队员 的名字往往带有后缀,比如 “克里木江”“买买提依萨”中 的“江”和“依萨”;由于赫定 有时会直接称呼他们为“克 里木”“买买提”,为避免混 乱,我们以“克里木·江”“买 买提·依萨”这样的方式来处 理。 三,增加必要的注释。 注释中有少数作者原著,其 余皆为译者为方便读者阅读 所加。例如,斯文·赫定在 描述其探险考察时会简单提 到一片湖泊、一条河流或一 座山峰,并未具体指出其名 称;我们则依据他的行走线 路加以甄别,能够确定的, 即明确注明其名称。 四,整理归纳斯文·赫定 的探险考察线路,以文字或 地图的形式加以呈现,以便 读者掌握。其中文字部分见 本前言的后面部分。 斯文·赫定其人 “斯文·赫定”是世界探险 史上最熠熠发光的名字之一 。斯文·赫定于1865年2月19 日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 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5岁时 目睹瑞典北极探险英雄诺登 舍尔德载誉荣归,就此立下 成为一名探险家的志向,终 生不渝。1885年,斯文·赫 定中学毕业时得到一个工作 机会,去当时沙皇俄国的巴 库油田(在今阿塞拜疆)给一 名工程师的儿子做家庭教师 ,就此与亚洲结缘。此后他 在瑞典的乌普萨拉大学、德 国的柏林大学和瑞典的斯德 哥尔摩高等学校学习地理学 和地质学,在德国时的老师 是著名地理学大师李希霍芬 。1890年,瑞典国王派遣 一支外交使团出访波斯,斯 文·赫定作为使团的翻译同 行,并进行了他在亚洲的第 二次旅行,最后到达中国的 喀什噶尔(今喀什)。1892年 ,他继续师从李希霍芬研习 地理学并获得博士学位,此 后以专业人士的身份开始了 漫长而艰苦的探险、勘察和 测绘活动,探险活动主要在 中国西部的新疆、西藏等地 区展开。1893年,斯文·赫 定开始第三次亚洲之行, 1894年进入中国,主要在 新疆、西藏、青海考察, 1897年从北京回国。1899 年,斯文·赫定开始第四次 亚洲之行,主要在新疆、西 藏、青海、甘肃考察, 1902年回国。1905年,斯 文·赫定开始第五次亚洲之 行,1906年进入中国,主 要在西藏考察,1908年离 开中国,1909年回国。 1926年,年逾古稀的斯文· 赫定再次来到中国,领导中 瑞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自 1927年起对中国西北地区 进行了长达8年的科学考察 ,取得了大量学术成果。 斯文·赫定一生的探险工 作所取得的最重要成果有三 个:一是于1900年发现了 楼兰古城遗址并于次年进行 了发掘;二是提出关于罗布 泊的“游移湖”假说,并创立 “游移湖”理论;三是通过实 地踏勘填补了地图上西藏地 区大片空白地带,其间八次 穿越冈底斯山脉。 斯文·赫定的第一次亚洲 之行 1885年夏,由斯德哥尔 摩乘船渡波罗的海至俄国圣 彼得堡,由圣彼得堡乘火车 经莫斯科、罗斯托夫至弗拉 季高加索,换乘马车至第比 利斯,在第比利斯再乘火车 经乌季里抵达巴库,做家庭 教师。 1886年4月,教师工作结 束,用赚来的工资去波斯旅 行。由巴库乘船渡里海至恩 泽利,骑马经拉什特、科多 姆、曼吉勒到加兹温,然后 乘马车至德黑兰。 …… 11月,由噶尔昆萨出发 ,经坦克策至鲁空集结,12 月4日至什约克村,沿什约 克河谷北行,经布拉克至“ 红山洞”东行,经达桑高地 、喀拉喀什河谷转向东南至 窝尔巴错,1908年2月1日 至谢门错(今鲁玛江冬错), 2月8日至热乌琼,经冷穷错 (今喀湖错)、那荣,3月15 日到达洞错。由洞错南行, 经邦巴强玛、康坚藏布(今 索美藏布)、曲依错、尼玛 隆拉山口,沿布藏藏布(今 毕多藏布)南行,4月15日在 桑木耶拉山口第六次翻越外 喜马拉雅山。不久东行,4 月23日过嘎布拉山口,4月 24日至炯钦拉山口,4月25 日遇阻,前往斯莫苦,至此 行最南端。 北返,于南木钦山谷更 新装备。翻越康琼岗日,至 勒布琼错(今惩香错),在桑 木巴提拉第七次翻 导语 本书是探险者世界的永恒圣经,是“西域探险之父”、地理大发现时代科学巨人、与诺贝尔齐名的瑞典贵族、“丝绸之路”命名者李希霍芬弟子斯文·赫定的自传,记载了其5次探险旅行的路线。是写给青少年的梦想与勇气之书。 精彩页 我终于解了渴;奇怪的是,这通不明智的狂饮并没有伤害到我。 现在我的思绪飞到了卡斯木那里,他正躺在河西岸的树林边缘,被干渴折磨得虚弱无力。三个星期以前那支雄赳赳的旅行队里,居然只有我—一个欧洲人—坚持到了获救的一刻。如果我一点时间也不耽搁,也许卡斯木也会得救。可是我拿什么来盛水呢?对了,用我这双防水的靴子!实际上我也找不到别的容器。我往靴子里灌满水,把它们挂在铁铲把的两头,小心翼翼地挑着重新过了河床。尽管月亮已低垂,我先前走过的路仍清晰可见。我到了树林边。月亮落下了,浓重的黑暗降临在树木中间。我找不到路了,迷失在多刺的灌木丛中,我只穿着袜子的脚是很难走过去的。 我不时扯着嗓子喊上一声:“卡斯木!”但这声音逐渐消散在树干之间,我得不到任何回答,只听见一只惊起的猫头鹰发出“咕咕”的叫声。 我若是迷了路,也许再也找不到自己的足迹了,那样的话卡斯木就没救了。我在一片枯枝和矮树构成的密不透风的灌木丛前停下,放火点着了整片灌木丛,观赏着火焰舔舐、烤焦离得最近的几棵胡杨。卡斯木离此地不会太远了;他肯定听见了着火的声音,也看见了火焰。但他没有来。我别无选择,只好等待黎明到来。 我在火焰烧不到的一棵胡杨树下躺下,睡了几小时。大火保护我不受任何觅食的野兽侵害。 黎明来临时,夜间点燃的大火还在烧,一道黑色的烟柱在树林上空升起。现在很容易找到我的足迹,找到卡斯木躺着的地方。他还躺在前一天晚上躺着的位置上。他看到我,低声说:“我要死了!” “你想喝点水吗?”我让他听见“哗啦哗啦”的水声,问道。他坐起来,迷迷糊糊地瞪着眼睛。我把一只靴子递给他。他将靴子举到嘴唇边一饮而尽,滴水不剩。过了一小会儿,他又喝空了另一只靴子。 “现在跟我到水潭去吧。”我说。 “我去不了了。”卡斯木回答道。 “那么,你尽快跟着我的足迹走。我要先到水潭那里去,然后沿着河床向南走。再见!” 此时我不能再为卡斯木做什么了,我相信他已脱离了危险。 现在是5月6日清晨5点钟。我在水潭边又喝了水,休息了一会儿。然后我顺着河东岸或者说右岸林木丛生的坡地向南走。我走了三小时,这时天变暗了,一场喀拉布冷风1横扫过荒地。 “这是往沙漠中我那些死去随从身上埋的最初几铲土。”我想。 树林的轮廓消失了,整个地区都被遮蔽在烟雾中。走了三小时以后,我又渴得难受了;我突然想到,等我再找到一个水源地,可能又是好几天过去了。离开第一个水潭“天赐之湖”显然是不明智的。 我自言自语道:“我要回到水潭去,找到卡斯木。” 向北走了半小时后,我恰好碰上一个非常小的水潭,里面的水质很差。我停下来喝了点水。我现在饿得很,已经一个星期没吃东西了。我吃了一些草、芦苇根和树叶,甚至试着吃了些水潭里的蝌蚪,但蝌蚪吃起来很苦,恶心死了。现在是下午两点。 “我先不管卡斯木,”我想,“要待在这里等风暴过去。” 于是我走进树林,设法找到了一片茂密的灌木丛藏身,以躲避强风,并且拿靴子和帽子当枕头,自4月30日以来第一次睡了个安稳觉。 我于晚上8点醒来,天已经黑了。狂风咆哮着从我头顶上刮过,枯枝被吹得“嘎吱嘎吱”直响。我为“营地”拾来干柴,生了一堆营火。接着我又去小水潭喝了水,吃了些草和树叶,然后坐下来看火焰飞舞。要是有我们那忠诚的约尔达什相伴左右该多好!我打起呼哨,但风暴淹没了一切声音,约尔达什永远不会回来了。 当我于5月7日拂晓醒来时,风暴已经停息了,但是空中还充斥着细密的尘土。我想到就是离得最近的牧羊人也可能在好几天路程开外,而我没有食物,可能活不了多久,不免心下一阵惊慌。到和阗去肯定还有150英里。凭我这点大打折扣的力气,我至少需要六天时间才能走完这么远的距离。 我于清晨4点半出发,就在河床的中央向南走。为了安全起见,我往靴子里灌满了水,将它们挂在铁铲把上,像扛扁担一样用肩膀挑着走。过了一会儿,我靠近左岸,发现了一座废弃的羊圈和一口水井。正午时分,酷热难当。我走进树林,吃了点草、树叶和芦苇根作为午餐。黄昏突然袭来,我生了一堆火,就在那里过夜。 5月8日,我赶在日出之前出发,几乎走了一整天的路。夜幕降临之前,我在一座小岛的岸上有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发现。河床里板结得很硬的沙地上出现了刚刚留下不久的一行脚印,那是两个光脚的男人赶着四头骡子向北走!我怎么没有碰上他们?很可能他们是在夜里我睡着的时候路过的。现在他们已经在前头走远了,我掉头去追他们也无济于事了。 我好像听见一处突出的地岬上有一种异常的声音,便戛然停步,侧耳细听。但树林里一片死寂。于是,我断定那必定是小鸟的叫声,然后继续赶路。 P237-240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