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灿,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环境规划与管理系系主任。主要从事气候变化经济学与政策、环境-能源-经济系统分析、低碳技术与政策综合评估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万人计划科技领才支持,曾任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技术转让专家组、技术执行委员会等多个委员会成员,是第4次国家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作者、第6次IPCC评估报告评审编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研发计划课题8项,省部级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气候变化经济学》等著作5部。
张九天,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主要从事应对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碳中和技术与创新体系、区域绿色低碳发展规划、企业碳中和战略与行动等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省部级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20余项,主编参编著作10余部,牵头和参与多项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和科技创新战略与政策研究。曾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和可持续发展大会,曾担任碳收人论坛(CSLF)、亚太全球变化研究网络(APN)等多边国际组织中方联络员。
《碳达峰 碳中和:迈向新发展路径》一书从“怎么看”和“怎么办”两方面呈现了作者的相关研究成果:
一是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内涵、意义和影响,为广大读者认识和理解碳达峰、碳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见解;
二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技术和政策体系,并从行业、区域和企业等角度介绍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和行动路径,旨在为中国碳中和愿景的政策体系建设提供参考指导。
本书与提出的“碳中和”发展目标以及“十四五”规划中提到的大力发展和运用碳市场理念高度一致,对于政府部门、产业部门和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以及个人理解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开展具体实践部署和科学研究工作具有参考价值。
这是一本涉及全球产业链新布局的商业策略书;一本读懂碳中和经济的大众科普书;一个关于气候变化、关乎人类命运的环境议题;一本写给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行动指南。
第一章 碳中和愿景:背景与内涵
第一节 我国碳中和愿景的提出
第二节 碳中和:气候治理的必程
第三节 碳中和概念与边界
第二章 碳中和行动展与动向
第一节 主要国家和经济体
第二节 城市和次国家区域
第三节 行业和企业
第三章 碳中和影响:挑战和机遇
第一节 我国碳中和面临的挑战
第二节 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关系
第三节 碳中和的变革与机遇
第四节 从细微处把握碳中和机遇
第四章 碳中和的技术体系
第一节 技术体系概述
第二节 零碳电力系统
第三节 低碳、零碳终端用能技术
第四节 负排放技术
第五章 行业的碳中和路径
第一节 电力部门
第二节 工业部门
第三节 交通部门
第四节 建筑部门
第六章 区域、城市和园区如何实现碳中和
第一节 区域
第二节 城市
第三节 园区
第七章 企业如何实现碳中和
第一节 企业面临来自多方面的碳中和要求
第二节 企业碳中和行动动向
第三节 企业碳中和需要多方面引导和支撑
第八章 实现碳中和的政策工具
第一节 碳中和政策体系
第二节 碳排量控制
第三节 标准
第四节 碳税
第五节 碳市场
第六节 气候投融资机制
第九章 展望
第一节 碳中和愿景下的工作
第二节 碳中和愿景下的科技创新方向
第三节 迈向新发展之路
前言
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宣示和党中央、作出的相关决策部署,充分彰显了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产生深远影响。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倒逼机制和生态环境高保护的治本之策,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碳中和已成为国际潮流和大势所趋。当前,全球2/3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已经提出了碳中和目标,已经覆盖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和经量的70%以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意味着我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深度脱钩,需要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等的深层次的系统性变革。未来围绕碳达峰、碳中和将掀起一场新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浪潮,低碳零碳技术将成为全球性新的标准,低碳零碳产业体系将成为各国经济发展新的核心竞争力,贸易和投资领域低碳零碳化的要求已初现端倪,围绕碳中和将出现一大批国际新规则。在向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认识、治理能力、技术和产业转型深度等一步重塑各国和区域经济竞争格局。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意义和变革意义,把握好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和生态优化等方面的重大机遇,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我们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我国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仍处于全面实现工业化和城镇程,工业体量大、能源结构重等现实条件决定了我国面临着减量大、减排时间更加急迫的压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从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到实现碳中和,欧洲有70年左右的时间,美国有约45年的时间,而我国只有30年的时间,我国在达峰后碳排量的下降速度相比欧美等发达国家要更快、下降的量要更大。这一过程中来自技术创新、资金支持、社会保障、国际合作等的多重挑战更是。目前,我国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重大战略技术储备尚存缺口,现有减排技术只能减少我国约30%的碳排放,现有技术创新能力与碳中和愿景的实际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即使现有技术可有力支撑面向2030年的减排目标,仍亟须以的力度清洁技术的投资应用。碳中和也不能忽视全社会的参与性联动性,面对低碳转型带来的巨大系统重构成本,合理的分担机制至关重要。此外,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仅靠中国和其他现有国家的碳中和行动难以保证全球碳中和愿景的实现,必须全行更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通过协调的行动来应对全球挑战。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较高发展上的绿色低碳转型,我们要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碳达峰碳中和:迈向新发展路径》这本书从“怎么看”和“怎么办”两方面呈现了两位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一是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内涵、意义和影响,为认识和理解碳达峰、碳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见解;二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技术和政策体系,并从行业、区域和企业等角度介绍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和行动路径。本书是作者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所做的及时探索,对于政府部门、产业部门和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理解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开展具体实践部署和科学研究工作具有参考价值。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需要社会各界齐动员、共努力,希望未来有更多的研究为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和政策实施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建议和参考,更加希望我们地方、行业和企业的实践和努力深入碳达峰、碳中和事业的开展!
李高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