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潜挺,男, 1981年生,现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目前主要从事与气候变化经济学相关的研究工作;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参加国家973、国家863 等国家、省部级项目10多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
吴静,女, 1981年生,现为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目前主要从事与气候、经济、政策模拟相关的研究工作;曾主持国家、省部级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
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全球环境、经济、政治等多领域交叉的热点问题之一。以经济学思维解析气候变化问题,对研究人类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及其所产生的多维度经济社会影响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本书从应对气候变化的理论和应用两个维度逐次展开。在理论维度,本书一方面从气候系统历史演变出发,阐述气候变化经济学学科基础和未来发展趋势;另一方面结合相关经济理论,剖析气候变化问题的经济学本质。在应用维度,本书介绍了国内外主流气候变化经济学模型,结合当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政策分析工具,为全球减排的热点问题提供基础的解决方案;采用社会经济福利量化温室气体减排的成本效益,探索全球合作减排过程中的区域减排策略。
第一章 气候变化经济学概述
第二章 气候变化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气候变化经济学的集成评估建模
第四章 应对气候变化的经济政策工具
第五章 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
参考文献
气候变化已经引起当前各国政府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多数研究认为, 气候变化 (或者说全球变暖) 关乎全球福祉, 并将影响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上开展了大量工作, 试图寻求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
根据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United Nations Frame- 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 款, 气候变化被定义为: 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 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 该定义的一个重要特征是, 将人类活动引起的 “气候变化” 与自然原因引起的 “气候变率” 做出直接区分。 尽管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内部的因素,也可能是外界强迫或者人为造成的, 但近百年来人们所观察到的全球变暖现象被公认为主要是由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引起的。
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是全方位、 多尺度和多层次的。大量统计数据和研究结果表明, 虽然气候变化可能带来有利影响, 例如升温可使中纬度一些地区的作物增产、 增加一些缺水地区的可用水量、 降低中高纬度地区居民因冬季寒冷的死亡率并减少取暖所需能源等, 但其负面效应却更受关注, 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 例如当前的全球变暖现象不仅已经对自然生态系统带来负面效应, 而且已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人类社会、 经济的各个领域, 包括能源和水资源供需、 农作物及畜牧业生产、 人类居住环境与健康等。
目前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相关研究主要是从成因、 影响和应对三个方面展开, 然而, 要实现从气候变化归因分析到影响机制评估, 再到应对策略制定的这一规范技术路线仍存在相当大的困难。 因为气候变化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科学问题, 更是一个社会科学问题, 而尤为重要的是, 它与人类活动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动态交互耦合关系且具很大的不确定性。 为了克服这些障碍,科学认识气候变化本质机理以及合理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策略, 采用跨学科研究框架已成为必要基础。 可喜的是, 将气候变化与经济学相融合的气候变化经济学, 因其独特的研究对象、 研究基础和研究方法, 在众多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相关研究中脱颖而出且备受关注。 所谓 “气候变化经济学”, 是指专门研究气候变化尤其是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所出现的经济学问题的跨学科理论和方法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