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展示了康德实践哲学的义理系统的整体,主张康德实践哲学包括其道德形而上学(即“纯粹的伦理学”)和道德人类学(即“不纯粹的伦理学”),前者立其基,后者发其用。无前者,则道德原则不真纯;无后者,则道德理论无所用。康德的道德原则凡三变,最后主张道德法则是理性的事实;康德晚年对意志(Wille)和任性(Willkir)进行了郑重区分,才使实践自由得以展开;康德主张历史是朝着人类达到总体道德化的方向前进的,故把历史哲学看作其实践哲学的圆成。康德实践哲学的道德原则真纯,价值关怀深厚,更兼逻辑严整,条理粲然。
詹世友,江西余干人。上饶师范学院教授,南昌大学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出版《道德教化与经济技术时代》《公义与公器——正义论视域中的公共伦理学》《美德政治学的历史类型与现实型构》等专著,在《哲学研究》《道德与文明》《光明日报》(理论版)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30余篇,获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前言 康德道德思维方式解析
第一章 “实践”概念格义
第一节 实践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道德法则与先验自由:实践的前提
第三节 实践的内容与动力:义务与德性
第四节 实践行为及其结果
第二章 康德对道德哲学原则的建构
第一节 康德道德哲学原则之“三变”
第二节 道德命令及三大命令式的等值性
第三节 仁爱为什么是一种有强制性的义务
第四节 康德道德案例的编制原则
第三章 人性概念的系统解析
第一节 人性与理性的关系
第二节 “人格中的人性”为什么可以成为目的本身?
第三节 人性的发展与人类的道德化
第四章 实践的自由与德性
第一节 “实践的自由”概念诠解
第二节 康德德性论的复合型结构
第五章 一种“道德的宗教"何以可能?
第一节 道德本身并不需要宗教
第二节 由人的有限性而导向对宗教的需要
第三节 “上帝存在”只能是一种公设
第四节 道德的宗教的实践功能
第六章 进向道德:道德人类学对人性禀赋发展的经验考察
第一节 个人自然禀赋的向善发展
第二节 道德教育原则及方法
第七章 共同体的实践:政治哲学的本旨
第一节 康德政治哲学的道德形而上学属性
第二节 康德政治哲学视域中的法治思想
第三节 共同的好生活:康德政治哲学的经验性目的
第八章 人类历史发展的道德趋归
第一节 康德历史哲学的构建原则
第二节 康德“永久和平”论题的三重根
结论 康德实践哲学的义理框架及其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康德的实践哲学是一个完整的义理系统。“实践”在康德那里,是指由理性指导的、出自自由的现实活动,其最高价值理念是纯粹的道德善。
本书全面梳理、构造康德实践哲学整体的义理系统,只有这样,康德实践哲学的各部分才能被安放到合适的位置上,并且呈现出其结构层次、义理的逻辑展开次第和现实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