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修补生命的洞
分类
作者 胡展诰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你是否经常期待着回家,但回到家没几天就痛苦得想逃走?你是否因痛苦而找借口离家,而后又感到自责、内疚与不舍?你是否总觉得在父母面前怎么做都不对,怎么说都不是?每逢节假日来临前,你是否总在回与不回家之间徘徊?当你试着为自己发声时,是否总是被说成自私自利?当你试着表达自己的委屈时,是否常被指责软弱、没用?
这是一本为童年疗伤的书,也是凝聚作者多年工作心得的书。书中的每一段对话、每一则例子都是随处可见却经常被忽略的家庭中的互动。拥抱、治愈自己的童年伤痛,不是为了怪罪父母,而是要找回完整的自我,不再让伤害传递到下一代,特别是那些以爱之名,却行控制、贬抑、嘲讽之实,对孩子伤害至深的行为。
作者简介
胡展诰,心理咨询师,出生在中国台湾屏东沿海渔村。从小就喜欢听故事、骑车、到处乱晃。因为喜欢旅行,热爱这块土地,所以立志将工作的足迹遍及台湾地区。先后毕业于中正大学社会福利系、屏东教育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研究所。现为崑山科大兼任心理师、风传媒专栏作家、爱心理合作心理师、永龄希望小学咨询委员、新竹市新住民服务中心外聘督导。工作之余热衷演讲与写作,著作有《遇见,生命Z真实的力量——一个心理咨询师的修练笔记》《别让负面情绪绑架你——30个觉察+8项练习,迎向自在人生》《摆脱边缘人生──25则人际攻略,打造有归属感与自我价值的人生》。
目录
第一章 隐身在幸福童年背后的秘密
一、我们都可能带着伤长大
二、我们的童年是如何受伤的
三、父母给孩子的伤害常常隐晦难辨
四、为何要检视早年的伤口
第二章 被剥夺自信的孩子
一、总是被拿来跟别人做比较
二、怎么努力都得不到肯定
三、满满的批评与贬低
四、错误的设定:我是不值得被爱的人
第三章 被忽略情感的孩子
一、禁止表达情绪
二、“小大人”训练班
三、无微不至的安排—你不懂,所以必须听我的
四、错误的设定:我是不重要的人
第四章 被控制行为的孩子
一、踩地雷般的亲子互动
二、关系的撕裂
三、充满矛盾的信息
四、错误的设定:我是一个没用的人
第五章 展开求生的行动
一、“求生”是与生俱来的本能
二、为求改变而对抗
三、因为无力而逃跑
四、摆脱无力感,寻找有效的行动
五、想要改变,你必须有的三个心理准备
第六章 为伤害设停损点:改变的前奏曲
一、改变,必须从自我觉察开始
二、拒绝缺乏同理心的廉价劝告
三、停止重复无效的行动
第七章 启程:重新找寻回家的路
一、重新调整你与家庭的关系
二、练习欣赏自己:采用正向的新视角
三、练习尊重自己:采取新的应对姿态
结语 为生命创造正向涟漪
后记 你,看得见自己吗?
序言
讲一段童年故事,找回
成熟大人的力量
许皓宜(心理咨询师)
在大学工作十五年,我
见过许多因家庭而受伤的孩
子。
说是孩子,似乎又有点
不对,因为这些孩子多是年
满十八岁,已经成年,是个
大人了。很多时候,他们虽
然人在学校,但心还在受伤
的家庭里。在医院和小区的
工作让我这种感受更深。不
论是三十岁、四十岁、五十
岁,甚至更年长的人,谈起
父母,多是心有怨怼,罕见
对童年经历充满正向记忆。
童年时,有些人被父母
责罚、毒打;有些人不被父
母肯定;有些人因为父母婚
姻不和而被忽视;有些人则
夹在父母关系中间,变成那
个调解冲突的“小大人”……
纵然那些事情已是过往,但
回想起来仿佛还在发生。一
个不幸的童年,对许多,人
来说,就是在生命最初就遭
遇诅咒,令人久久无法自拔

这些年,我看见人们对
于童年伤害的认知正在觉醒
,但也有许多人因为内在的
负面想法持续出现,而不自
觉地沉溺在一种黑暗的心态
当中。在这种情况下,心理
学和心理专业人员变得非常
重要,然而,从事贴近人心
的工作,也考验着专业者自
身的立场与信念是否足够沉
稳。
初次与展诰相遇是在广
播电台的节目录制中,记得
当时他因出书而接受我的采
访。当展诰走进录音室时,
我真有种阳光洒进来的感觉
,因为他脸上的微笑展现出
一种让人想要亲近的温暖。
而坐下来谈话片刻,我就发
现他是一个靠说故事就能让
我们又哭又笑的人。
当收到展诰的书稿——《
修补生命的洞》时,我很开
心。我曾经听朋友开玩笑说
,不了解心理咨询的人,恐
怕会以为展诰的新书主旨是
劝人“离家出走”。实际上展
诰所表达的是,如何重整原
生家庭经历,对自我进行修
复,谈的是“离枷出走”的概
念。展诰在书中告诉我们,
所有不愉快的家庭记忆重点
并不在于过去曾经发生了什
么,而是为何这些事情会变
成我们心上无法解除的“枷
锁”,持续影响我们成年后
的人生,阻碍我们成熟起来

我认为,一个成熟的大
人是在能看见自己的童年伤
痛之外,还愿意用成年后的
温柔眼光去发觉自己随着年
龄增长所带动的潜能。而展
诰的新书,正是我们找到自
我疗愈的钥匙。
展诰新书最珍贵的地方
,是用充满温暖的言语,述
说动人的故事,陪伴我们打
开记忆之门,学习接受自己
的脆弱。
是的,我们终究可以成
为一个愿意信任自己的大人
导语
这是一本为童年疗伤的书,是作为心理咨询师的作者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凝聚多年工作心得所写。
本书通过平实的语言和真实、鲜明的案例,用心解读原生家庭教育中的问题,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带给孩子的童年创伤,疗愈原生家庭的伤痛,帮孩子从与父母的负面关系中解脱,找回完整、真实的自己,让自己和下一代拥有更加完美、幸福的人生。
本书共分为三部分,读者可以视自己当前的需求选择相关的章节阅读:前四章探索童年是如何在家庭中受伤的,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窥见自己的受伤经历。第五章则是引导读者检视在与父母的互动中,习以为常用来“求生”的“行动”。最后两章,作者利用实际工作经验,与读者分享如何调整自己的态度与方式,走向更健康的关系与生活。
后记
你,看得见自己吗?
在许多讨论家庭议题的
课程里,我常被听众问的问
题就是:“你们当心理师的
总是可以说出很多理论和技
巧,是不是你们本来就很懂
得怎么跟别人沟通,是否不
太会跟家人起冲突?”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在
本书结束之前,我想讲一个
故事。
从小,我就认识一个年
纪与我相仿的小男孩。
对他的认识,绝大部分
是从他周围大人口中的“罪
状”一片一片拼凑而来的:
罪状一:容易动怒,连
为何生气的原因都说不清楚

罪状二:以自我为中心
,时常据理力争,拒绝对他
人妥协。
罪状三:自作主张,从
不与家人讨论生活中的各项
重要决定。
罪状四:个性冲动,经
常瞬间发泄自己最真实的情
绪。
罪状五:我行我素,不
愿配合传统礼俗,总有一套
自己的说法。
小时候,我曾经问他:“
你为什么这样?你喜欢这样
的自己吗?”
他困惑地说:“我也不知
道我怎么会这样,我觉得自
己好像很糟糕。”
上了初中之后,他与父
母的冲突加剧。我问他:“
你一点都没有变啊!你难道
不想努力改变吗?”
他竟愤怒道:“改什么改
?反正你们打从内心觉得我
不好!既然努力了也没用,
干脆继续当你们说的那种人
好了。”
就像这样,他很难讲清
楚自己的想法与感受,说出
来的话就像锐利的刀刃,伤
人却无法让别人理解他。虽
然我也曾经认为是大人误解
他,但渐渐地,连我也开始
觉得有问题的人是他。
初中毕业后,他跟我一
样考上外地的高中,开始独
自外宿的生活。据我所知,
他和家人聚少离多,相处的
时间有八成讲不了几句话就
起冲突,剩下的时间则是冷
战。后来,我开始专注自己
的课业,与他渐行渐远,也
越来越陌生。
大学毕业后,我又在军
队中遇到了他。
他不抽烟、不喝酒,但
是迷恋苦涩中带着微酸的咖
啡。他茫然地说,他好像在
成长的过程中遗失了自己。
不知道自己未来要做什么,
不知道与家人的冲突是因为
自己不被理解还是因为自己
不懂事。他很想家,但也容
易在与家人互动时受伤。
“大家都觉得我说话很伤
人,所以不相信其实我也很
脆弱吧?”他苦笑。
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只是静静地听着,喝完咖啡
,然后起身离去。
退伍几年后,听说他投
入了心理咨询的工作,而且
还专门与那些被认为忤逆大
人、充满偏差行为的儿童与
青少年谈话。
“开什么玩笑?一个从小
被认为脾气很差、很难相处
的人,竟然变成专门与儿童
、青少年谈话的心理咨询师
?这肯定是一场误会,不然
就是现世报。”我心想,发
生了这么光怪陆离的事情,
是时候找他聊聊了。
“我也不知道原因,总之
后来就成了一名心理咨询师
。”他又露出了一贯的顽皮
笑容,同时将磨好的咖啡豆
倒进咖啡机里。
我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

“不过,”他突然认真地
说道,“我在他们的身上仿
佛看到一份不被大人理解的
苦闷,而这种苦闷我却莫名
熟悉,所以我经常可以理解
他们被别人认为偏差的行为
,理解他们不为人知的情绪
。”
他说,他发现许多孩子
终其一生努力工作,只是为
了得到父母的认同与鼓励;
许多孩子长时间没自信,仅
是因为父母一句有心或无心
的贬低;有些孩子之所以放
弃自己,是因为不管自己怎
么做,也无法改变他们在父
母心中的样子;有时候冲动
的响应,其实反映了他们对
父母在乎的程度;他们的愤
怒,很多时候是因为太多太
复杂的信息在内心冲撞,即
使是语言能力成熟的大人,
都未必能清楚地娓娓道来…

“很多人或许难以置信,
孩子那些表面上被认为难教
、叛逆的行为,其实充满了
对父母的爱,以及渴望得到
父母的关爱。
“这些孩子找不到被大人
认同的方式、达不到大人期
待的目标,只能在一次次的
挫折中越来越无力。即使如
此,孩子对家的爱都还在,
却因为害怕受伤,所以筑起
了高大的围墙,把自己囚禁
在里面……
“你相信吗?我在这些孩
子的身上,仿佛找到了自己
真实的样子。
“虽然,我依旧在探索与
家人相处的方式,但是找到
了自己,就觉得踏实了许多
。我知道也许没办法很快改
变自己,但可以练习调整与
家人的互动模式,而且我很
清楚那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所以,不用再担心为了满足
别人而失去自己真实的样子
。”
炭焙的香气缓缓地弥漫
了整间书房,他起身拿了两
个杯子,分别倒满刚煮好的
咖啡。我从他手中接过热气
腾腾的咖啡,轻轻地啜饮了
一口,在苦涩的口感散去之
后,竟有一股清新的果香浅
浅地萦绕在呼吸之间。
我回答完听众问的问题
了。
精彩页
第一章 隐身在幸福童年背后的秘密
我要邀请你从三个“快问快答”开启这本书的阅读:
(1)请你迅速找出三个形容词来形容你的童年生活。
(2)提到“童年创伤”,你会想到哪三种家庭环境?
(3)提到伤害孩子的家庭,你会想到哪三种类型的父母?
一、我们都可能带着伤长大
在你思考问题的同时,我来分享一件令我印象深刻的事情。
几年前,我跟朋友一起到火锅店聚餐。席间,隔壁桌的一个小男孩在店里到处奔跑、大声喊叫,其他桌的顾客纷纷出言规劝却不见效果。孩子的妈妈年轻时尚,似乎没有注意孩子的状态,也不太理会其他顾客的眼光,只顾着和同桌的姐妹们开心畅谈。
没过几分钟,小男孩在跑跳中失去重心,撞翻了我朋友手上盛满热汤的碗,滚烫的热汤和着火锅料洒在我的牛仔裤上,也溅到小男孩身上。小男孩吓着了,号啕大哭,冲到了母亲身旁。
你们猜,小男孩的母亲是什么反应呢?
赶紧检查小男孩是否被烫伤,安抚小男孩惊恐的情绪?还是向被烫得从塑料椅上跳起来,抓着满是热汤的长裤不知该如何是好的我道歉?
不,都不是。
只见母亲高高举起右手,描绘精致的指甲迅速在空中划出五条锐利的彩色弧线,“啪”的一掌用力扇在小男孩脸上,力道之大,让他足足转了两圈后才跌坐在地上,小男孩脸上堆满惊恐。 “讲了几百次,怎么都不听!你把我弄脏怎么办?你怎么不去死!”年轻的母亲勃然大怒。
看到母亲的反应,所有人都目瞪口呆,但没人敢开口说话。
在场的顾客或许在私下议论这位母亲的管教方式不当,或许归咎于小朋友太调皮,抑或只是拿来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总之离开火锅店后,这件事很可能不会占据任何人的记忆空间。对许多人而言,结束这场饭局,走出这家火锅店,一切如船过水无痕。
但是这件事,可能对这个小男孩有很大的影响。
先不论母亲管教疏漏之处,让我们把焦点放在这个小男孩可能受到的影响上。他难以意识到的是,自己虽然被热汤烫伤了,但是得到的不是安抚与照护,也没有学到自我保护的方式,而是再一次受到伤害(被母亲扇巴掌)。如果母亲继续采用同样的教养方式,这个小男孩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很可能会这样告诉自己:
算了,反正我受伤也不会有人关心我。
我被烫伤还没有妈妈的衣服被弄脏重要。我是没有价值的人。
我只需要对妈妈负责,只要妈妈开心,我和其他人的感受一点都不重要。
父母关心的方式就是打骂,我之所以会被打骂,一定是我自己有问题。
那些相信父母会无条件爱孩子的人真是蠢蛋,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对这个小男孩而言,比起热汤洒在身上的疼痛,脸颊上那犹如在伤口上撒盐的一巴掌,可能让他更加难受。身体的创伤会因为修复机制的修复而慢慢好转,内心的创伤却会随着时间逐渐恶化。
如果母亲的教养模式依旧没有改变,小男孩就会在内心建立起“我是没有价值的人”的假设,在往后与母亲的互动中一次次重复获得证实,然后形成难以撼动的负向信念。
然而,究竟是这个孩子真的不值得被爱,还是母亲在这个过程中只顾着满足自己聊天的需求,而忘了提醒孩子、适时制止孩子,甚至在孩子受伤时没有对孩子给予适时的安抚与照顾呢?
看了上述例子,我要邀请你重新检视在成长过程中觉得再平凡不过的一些事情,看看你是否会有不同的感受。
在学校被欺负,回家却被父母责骂:“你怎么这么笨?怎么不懂得保护自己?真是没用。”
当你感冒发烧或身体不舒服时,却总是被父母嘲讽与责备:“谁像你这么体弱多病?你怎么不懂得照顾自己?看病不用花钱吗?”
每当家里生意清淡时,你就必须绷紧神经,避免因为任何小差错惹来父母的打骂。
不论你多么努力帮忙做家务,获得好成绩,父母还是觉得你不够好,应该更努力。
当你为自己优异的表现雀跃不已时,父母笑你眼光短浅,警告你别太自满。
当你开始产生自己的想法时,父母责怪你叛逆、不受教。当你想要专心忙自己的事情时,父母指责你太以自我为中心。
你是否经历过上述某些情境,虽然感到不舒服、不服气,但还是不禁责备自己:都是我没用、太自私、不孝顺,是我不好(虽然你也不清楚自己到底哪里不好)才会惹得父母不开心。这种不舒服的感觉累积太久、太多,就成了我们难以辨识却影响我们一辈子的“伤”。
P1-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5:4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