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纸上繁花(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祝勇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纸上繁花(精)》分三个部分:烟雨故宫、大地之书、木质东京。第一部分是怀古之作,与古人对话,遥想古人心思。第二部分是总览祖国山川,体贴草木民间,感受神州大地之美。第三部分是域外旅行的观感,视角独特,思考深邃。
目录
卷一 烟雨故宫
月下李白
宋代风雪
一把椅子
烟雨故宫
纸上繁花
冰川一角
卷二 大地之书
赣州围屋
绍兴戏台
婺源笔记
古道沙溪
大地之书
卷三 木质京都
木质京都
电报大街
小镇莱恩
纳帕溪谷
附录:祝勇式特质 糖果与秋千
注释
序言
序:文化情怀
冯骥才
我已经看见,一大群站
在五光十色的流行文化中东
张西望的作家中,终于有人
回过头来瞧一瞧西边天际将
灭的晚霞。这晚霞宁静自守
,寂寞而孤独。可是你如果
扭身走近它——走进它,便
会沉浸在它一片异样美丽的
金红的霞光里。这是我对祝
勇的感觉。他已经着魔一般
陷入了昨天的文化里。这样
的人不多。因为一部分文人
将其视作历史的残余,全然
不屑一顾;一部分文人仅仅
把它作为一种写作的素材,
写一写而已。祝勇却将它作
为一片不能割舍的精神天地
;历史的尊严、民间的生命
、民族的个性、美的基因和
情感的印迹全都深在其中。
特别是当农耕社会不可抗拒
地走向消亡,祝勇反而来得
更加急切和深切。他像面对
着垂垂老矣、日渐衰弱的老
母,感受着一种生命的相牵
。我明白,这一切都来自一
种文化的情怀!
他说,他对于这些将要
失去的事物,没有生者的优
越感,没有陌生人的同情。
这是因为,他把它看作养育
自己的文化,看作自己的文
化母体。文化也是代代相传
的生命。他的文化情怀来源
于文化关怀。
他虔敬先人的创造,追
寻祖辈的精魂,欣赏昔时的
生活气质,并用精致的文字
勾画出在时间隧道中失散了
的画面。但他与“寻根文学”
不同的是他更关切文化的本
身。我想,不是任何人都会
富于这种文化情怀的。可是
在当代社会与文明的转型期
,历史文化多么渴望这种关
怀!
从他的书中,我看到一
个年轻的文化人正在一步步
走进文化传统的腹地。我也
巴望他忽然转过身,伸开双
臂,展开胸膛,保卫和呵护
他所珍爱的一切。
导语
《纸上繁花》是著名散文作家、文化学者祝勇的最新散文自选集,也是他近年散文代表作品的唯一定本。祝勇的散文饱含了历史与文化的厚度,文字淡雅,情感饱满,思考深刻,给人思考。该书由著名作家冯骥才作序,并配有大量的图片,使该书图文并茂,令人爱不释手。
书评(媒体评论)
祝勇已经着魔一般陷入
了昨天的文化里。这样的人
不多。因为一部分文人将其
视做历史的残余,全然不屑
一顾;一部分文人仅仅把它
作为一种写作的素材,写一
写而已。祝勇却将它作为一
片不能割舍的精神天地;历
史的尊严、民间的生命、民
族的个性、美的基因和情感
的印迹全都深在其中。特别
是当农耕社会不可抗拒地走
向消亡,祝勇反而来得更加
急切和深切。他像面对着垂
垂老矣、日渐衰弱的老母,
感受着一种生命的相牵。我
明白,这一切都来自一种文
化的情怀!
——冯骥才(作家)
……祝勇则是深省静穆,
像江南深深的小巷,像巷尾
微澜的古井,自是一派闲静
。祝勇的为人为文多是冷冷
的不动声色,但很干净——
气味很干净,心灵很干净,
其中蕴有足够的真诚和内在
的激情,有一种特殊的诚恳
在里面,是那种我喜欢的有
真正感情的人,当然带着坦
然的目光(指目光中没有任
何企图),带着一种北方男
人的力量……
——冷冰川(艺术家)
精彩页
月下李白
山水是他尘世的故乡,
明月就是他远方的故乡。
——题记

唐诗流传最广的一首,应当是《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诗,似乎不需教,中国人天生会背,连黄口小儿都能背诵如流,好像是先天的遗传。记忆不能遗传,但在我看来,有些文化记忆是可以遗传的。它是,甚至是先验的,它是我们生存的背景与前提,这个前提中,就包括李白的《静夜思》。
在唐朝的某一个晚上,李白将睡未睡之际,看见了床前的月光,一片洁白,犹如天寒之际,落了满地清霜。在月光的提示下,他禁不住抬起头,寻找那光感的来源。在深蓝的夜空中,他看见一轮明月,在兀自发光。蓦地,他想到了远方,想到了远方的人,想到了他遥远的故乡。
月亮跟故乡有什么关系?要在二者之间建立起关系,恐怕要写一篇长长的论文,涉及文化学、心理学、民俗学、历史学等复杂的学科。但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样烦琐的论证过程完全不需要,完全可以省略掉,因为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不言而喻的,是自然而然的。大地无边,人各一方,在遥远的古代,没有电脑,没有手机,只有月亮可以成为共同的媒介。在漆黑而冗长的夜晚,对于不同空间里的人们来说,月亮是他们唯一的焦点,也是他们视线的唯一落点。因此,对于中国人来说,月亮不只是一个布满环形山的荒寂星球,而且是亲人们相遇的地方。一看见月亮,中国人的心里就会涌起某种复杂的情感,既庄重又亲切,既喜悦又忧伤。在每一夜晚,当你遥望着月亮,想念着故乡,以及故乡的亲人,亲人也在望着月亮,想念着你。
这首诗之所以深植在中国人的记忆里,是因为它看上去平淡无奇,实际上触动着人们最深的感情。中华文明是农业文明,而农业文明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所以没有哪个民族像我们民族一样重视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之间的感情。这感情可能是亲情、友情,也可能是爱情;是最普通,又最深沉的情。用今天话说,是“普世价值”。
“静夜思”,实际上是“静夜相思”。
很多年后,苏东坡在密州,想到自己多舛的命途,愈发想念自己的弟弟子由,写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著名词句。“婵娟”,就是月亮;“千里共婵娟”,是说他们虽然相隔千里,却仰望着一个相同的月亮,共享着一片相同的月光。月光洒满大地,成为天下人共处的空间。因为有了这样的一个“公共空间”,所有的分离就都不存在了,大家都被容纳在同一片月辉之下、一个相同的空间里。
在月光下,一个人与他生长的土地联系起来。无论一个人身在何方,他都不再是孤独的,所有人将相互照耀与映衬。有月光的日子,就是亲人团圆的节日,就是重返故乡的日子。
苏东坡这首《水调歌头》,可能受到了李白《静夜思》的影响,也可能,那本身就是中国人的本能。

《静夜思》只有二十个字,却两次出现明月(当然第一个“明”是动词,第二个“明”是形容词)。二十个字中,有四个字是重复的,重复率高达五分之一。在唐诗中,这很少见,但李白不在乎。他的心里,从来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羁羁绊绊,只要他想写,他就敢写。所以李白是李白。所以不是李白的成不了李白。
所以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里评说他的诗:“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此殆天授,非人可及。”①
他写诗,潇洒而任性,落拓而不拘,这是他的天性,是老天给他的,别人学不来。
查中华书局《李太白全集》,发现这首诗的版本竟与我记忆里的不同。
诗是这样写的:“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②
不是“明月光”而是“看月光”,不是“望明月”,而是“望山月”。
中华书局《李太白全集》依据的是清代王琦注本,而我们自小背诵的版本(“明月光”版),出自明代李攀龙《唐诗选》及清代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应当是这首诗在口口相传的过程中被流传者“修改”过,形成的“约定俗成”的版本。这“约定俗成”里,透露出阅读者的“集体无意识”。
这“集体无意识”是什么?
是节奏感。在古代中国,诗不是用来发表的,而是口口相传的,这就要求诗歌有节奏感。而这节奏感,恰恰来自适当的重复。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木兰诗》,就巧妙地运用了重复:“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诗中的“归”“天子”,都是重复的。不是因词语枯竭,而完全自出蓄意。重复让诗句有了一种铿锵感,像草原上的马蹄声,简洁,明朗,有力。
更主要的原因,我以为是“看”与“望”,强调了人,而忽视了月。在这首诗中,月才是主角,人是配角,是为了引出并凸显月的存在。人看或不看,月都在那里,一直在那里“明”着,亘古如斯。月光是强大的,人是渺小的;月光是永恒的,人生是短暂的。一个“明”字,把读者的目光自然引向了诗的主体——月亮,旗帜鲜明。看到了月亮,中国人就能够超越暂时的孤苦与疼痛,而遁入一种宗教般的静默与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3:2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