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崖上的古宅拥有一位年轻漂亮的主人:尼克·巴克利小姐。她热爱这幢祖屋,然而当她住在这里时却怪事频发,威胁到她的生命。她床头的油画莫名其妙地掉落,车子刹车突然失灵,走在小路上也差点被巨石砸中……
开朗的尼克完全没把这些当回事,直到一颗子弹擦过耳朵打穿了她的帽檐。碰巧的是,赫尔克里·波洛也在现场。
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1890-1976),无可争议的侦探小说女王,侦探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阿加莎·克里斯蒂原名为阿加莎·玛丽·克拉丽莎·米勒,一八九〇年九月十五日生于英国德文郡托基的阿什菲尔德宅邸。她几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但酷爱阅读,尤其痴迷于歇洛克·福尔摩斯的故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阿加莎·克里斯蒂成了一名志愿者。战争结束后,她创作了自己的第一部侦探小说《斯泰尔斯庄园奇案》。几经周折,作品于一九二〇正式出版,由此开启了克里斯蒂辉煌的创作生涯。一九二六年,《罗杰疑案》由哈珀柯林斯出版公司出版。这部作品一举奠定了阿加莎·克里斯蒂在侦探文学领域不可撼动的地位。之后,她又陆续出版了《东方快车谋杀案》、《ABC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无人生还》、《阳光下的罪恶》等脍炙人口的作品。时至今日,这些作品依然是世界侦探文学宝库里最宝贵的财富。根据她的小说改编而成的舞台剧《捕鼠器》,已经成为世界上公演场次最多的剧目;而在影视改编方面,《东方快车谋杀案》为英格丽·褒曼斩获奥斯卡大奖,《尼罗河上的惨案》更是成为了几代人心目中的经典。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创作生涯持续了五十余年,总共创作了八十部侦探小说。她的作品畅销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销量已经突破二十亿册。她创造的小胡子侦探波洛和老处女侦探马普尔小姐为读者津津乐道。阿加莎·克里斯蒂是柯南·道尔之后最伟大的侦探小说作家,是侦探文学黄金时代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一九七一年,英国女王授予克里斯蒂爵士称号,以表彰其不朽的贡献。
第一章 宏大酒店
第二章 悬崖山庄
第三章 意外事故
第四章 还有未知数
第五章 克罗夫特夫妇
第六章 拜访维斯先生
第七章 悲剧上演
第八章 致命的披肩
第九章 十位嫌疑人
第十章 尼克的秘密
第十一章 动机
第十二章 埃伦
第十三章 信
第十四章 遗嘱失踪之谜
第十五章 弗蕾德丽卡的反常之举
第十六章 探访惠特菲尔德先生
第十七章 一盒巧克力
第十八章 窗户上的脸
第十九章 波洛导演的戏
第二十章 “第十个人”
第二十一章 “第十一个人”
第二十二章 尾声
纵观世界侦探文学一百
七十余年的历史,如果说有
谁已经超脱了这一类型文学
的类型化束缚,恐怕我们只
能想起两个名字——一个是
虚构的人物歇洛克·福尔摩
斯,而另一个便是真实的作
家阿加莎·克里斯蒂。
阿加莎·克里斯蒂以她个
人独特的魅力创造着侦探文
学史上无数的传奇:她的创
作生涯长达五十余年,一生
撰写了八十余部侦探小说,
她开创了侦探小说史上最著
名的“黄金时代”;她让阅读
从贵族走入家庭,渗透到每
个人的生活中;她的作品被
翻译成一百多种文字,畅销
全球一百五十余个国家,作
品销量与《圣经》、《莎士
比亚戏剧集》同列世界畅销
书前三名;她的《罗杰疑案
》、《无人生还》、《东方
快车谋杀案》、《尼罗河上
的惨案》都是侦探小说史上
的经典;她是侦探小说女王
,因在侦探小说领域的独特
贡献而被册封为爵士;她是
侦探小说的符号和象征。她
本身就是传奇。沏一杯红茶
,配一张躺椅,在暖暖的阳
光下读阿加莎的小说是一种
生活方式,是惬意的享受,
也是一种态度。
午夜文库成立之初就试
图引进阿加莎的作品,但几
次都与版权擦肩而过。随着
午夜文库的专业化和影响力
日益增强,阿加莎·克里斯
蒂的版权继承人和哈珀柯林
斯出版公司主动要求将版权
独家授予新星出版社,并将
阿加莎系列侦探小说并入午
夜文库。这是对我们长期以
来执著于侦探小说出版的褒
奖,是对我们的信任与鼓励
,更是一种压力和责任。
新版阿加莎·克里斯蒂作
品由专业的侦探小说翻译家
以最权威的英文版本为底本
,全新翻译,并加入双语作
品年表和阿加莎·克里斯蒂
家族独家授权的照片、手稿
等资料,力求全景展现“侦
探女王”的风采与魅力。使
读者不仅欣赏到作家的巧妙
构思、离奇桥段和睿智语言
,而且能体味到浓郁的英伦
风情。
阿加莎作品的出版是一
项系统工程,规模庞大,我
们将努力使之臻于完美。或
存在疏漏之处,欢迎方家指
正。
新星出版社
午夜文库编辑部
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写作的完美范本,又一次打破规则的杰作。
十个嫌疑人、众多可能性,然而翻开最后一页之前你都猜不到那精彩绝伦的答案。
本书是一本侦探小说,主要讲述了尼克·巴克利、波洛和黑斯廷斯在滨海小镇圣卢所发生的故事。
第一章 宏大酒店
我感觉,在英国南部没有哪个沿海小镇像圣卢那么吸引人,难怪它有个美名叫“水城皇后”。这个地方会让人们很自然地想起里维埃拉。在我看来,康沃尔郡的海岸正像法国南方的海滨一样令人着迷。
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我的朋友赫尔克里?波洛。
“昨天餐车上的那份菜单不也是这么说的吗?我的朋友,这可不是你的独特见解。”他回答道。
“难道你不同意吗?”
他自顾自微笑着,没有马上回答。于是我又问了一遍。
“哦,真是对不起,黑斯廷斯。我有点走神了。我在想你刚才提到的那个遥远的地方。”
“法国南方吗?”
“是的。去年冬天我就在那里。当时发生了一些事情。”
我想起来了。当时在蓝色列车上发生了一起谋杀案。那是一辆往返于巴黎和里维埃拉之间的豪华夜车。虽说案情复杂,令人困惑,但还是被波洛以他一贯的敏锐和精确侦破了。
“要是当时我和你在一起该多好啊!”我深感遗憾。
“我也是这么想的,”波洛说道,“你的经验对我来说可是非常宝贵的。”
我侧过脸打量他。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他的恭维不是那么可信,但这次他却显得非常一本正经。不过这又如何呢,我对他那一套了解得很。
“黑斯廷斯,我尤为怀念的是你那鲜活的想象力,”他梦呓般接着说道,“一个人总是希望调剂一下的。有时我也会和乔治斯探讨几个问题,我的这个男仆也算是个可爱的人,可就是一点儿想象力也没有。”
这段话让我简直摸不着头脑。
“告诉我,波洛,”我说道,“难道你真的不想重操旧业了吗?这种生活可真没劲??”
“可是对我非常适合,我的朋友。躺在海滩上晒晒太阳??还有什么比这更悠闲的吗?在功成名就的时候急流勇退??还有什么比这显得更崇高吗?人们会这样议论我:‘瞧,那就是赫尔克里?波洛??伟大的、独一无二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样我就心满意足了,我不再要求什么了。我是个谦虚的人。”
我从来不会用“谦虚”之类的字眼。看来,我这位身材矮小的朋友自我吹嘘的毛病并没有随着年纪的增长而有所收敛。他往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拈着胡须,一副志得意满的样子,几乎像猫咪一样打起呼噜来了。
我们坐在宏大酒店的一个露台上。这是圣卢最大的一家酒店,坐落在海岬上,可以俯瞰浩瀚的大海。在露台的下面就是酒店的花园,里边到处是棕榈树。大海碧蓝悦目,晴空万里无云。八月的骄阳照耀着,洒下它拥有的全部热量(这在英国实在少见)。身边有蜜蜂飞来飞去,发出的嗡嗡声令人心平气和——再没有什么比这些更宜人的了。
我们昨天晚上才抵达这里,打算逗留一个星期。但愿这样的好天气能够持续,那样的话我们的这次休假就真的是完美无缺了。
我捡起从手中滑落的晨报,再次细读报上的新闻。政治形势似乎令人担忧,不过读起来也没什么趣味。中国出了麻烦;关于谣传中的城市诈骗活动有一条长篇报道。但总体来说,上面并没有什么特别新鲜刺激的东西。
“‘鹦鹉病’真是件奇怪的事。”我一边翻着报纸,一边说道。
“非常奇怪。”波洛应了一句。
“报纸上说,在利兹又有两个人得病死了。”
“太遗憾了。”
我又翻了一页。
“还是没有飞行员斯顿的环球飞行的消息。这些家伙可真够勇敢的。他那架‘信天翁号’水陆两用飞机一定是一个伟大的发明。要是他一命归西就太惨了。不过还是有些希望吧,说不定他落在太平洋的某个海岛上了。”
“所罗门群岛上的土人大概还会吃人吧,不是吗?”波洛愉快地问道。
“他真是好样儿的。这种壮举毕竟是在为我们英国人争光。”
“那倒是,可以弥补一下在温布尔登世界网球锦标赛的失败了。”波洛回答道。
“我,我不是这个意思??”我开口正要说下去。
我的朋友巧妙地岔开了话题。
“我不是斯顿上尉那个倒霉蛋的什么两用飞机,”他宣布,“但我是个世界主义者。听我说,对于英国人我向来充满敬意。比方说他们读报纸时一丝不苟的态度。”
我继续浏览政治新闻。
“内政部长的日子不太好过呀!”我轻笑起来。
“真可怜,他也有他的难处。啊,不错,麻烦太多他都不知道该向谁求助了。”波洛回答道。
我睁大眼睛望着他。
波洛微微一笑,从口袋里取出一卷用橡皮筋扎得整整齐齐的信件,从里面抽出一封递给我。
“这封信本来应该昨天就收到的。”他说道。
我把信读了一遍,心里既激动又愉快。
“波洛,”我叫道,“这可是对你最高的赞誉了。”
“你是这样想的吗,我的朋友?”
“他对你的才能恭维备至。”
“他是对的。”波洛说着,谦虚地把眼光移到别处。
“他求你帮他调查这件事,而且是以私人的名义。”
“不错,但你没必要再向我提起信的内容。亲爱的黑斯廷斯,我已经看过这封信了。”
“糟了,”我叫道,“难道我们的休假到此结束了?”
“不,不,别着急,完全没这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