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中国当代诗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保持同向的同时,遭遇了现代性风险——虚无主义文化危机。中国当代诗歌在显现和对抗虚无主义的过程中,成就了一批优秀诗人和文本。 本书以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当代诗歌的生成路径及其时代特征研究为主线,梳理朦胧诗以来诗歌美学发展与蜕变的脉络,系统揭示虚无主义在中国当代诗歌中体现的文化危机特征,以及在诗歌写作及文本中的美学呈现。 作者充分重视历史语境与诗歌变革的关联,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等多个视角进入文本和理论的解读、阐释,揭示了虚无主义的表现形态、历史根源、当代土壤及不可估量的危害性等,提出了当代中国诗歌抵御和超越虚无主义的审美精神。 本书立足高远,视野广阔,文本分析及理论阐释富于才情,显示了清晰而强烈的问题意识以及面向未来的建设性高度。 作者简介 黄怒波,笔名骆英,文学博士、诗人、登山家。中国诗歌学会会长、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副院长、麦德林国际诗歌节荣誉主席、中国登山协会副主席、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92年出版第一部诗集《不要再爱我》,此后出版的诗集包括《都市流浪集》《了+2登山日记》《知青日记及后记/水·魅》《动物日记》《太阳神》等,其中8部作品被译为英、法、德、日、韩、俄、蒙古、土耳其、西班牙等语种出版。法文版《文革记忆》由法国伽利玛出版社(Groupe Gallimard)出版后,收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内。 骆英的诗歌写作深度介入中国当代社会现实,呈现出强烈的现代性批判意识,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他是第一位完成登顶世界七大洲最高峰和穿越南北极点的中国诗人,并三次成功登顶珠峰。近年亦从事诗歌理论的研究,2015年获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发表《“于无所希望中得救”——当代中国诗歌的现代性重构》等学术论文数篇。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导言 1.1 为什么是虚无主义? 1.2 穿越虚无主义的迷雾 1.3 中国当代诗歌的现代性视域 1.4 寻找诗歌审美精神的“块茎” 1.5 一种生成的结构 第二章 想象的主体:“今天”的“在新的崛起面前”的“人” 2.1 断裂的历史虚无与“预感快感”的失去 2.2 “在新的崛起面前”与“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 2.3 “在精神病院”的“疯狗”及其“回答” 2.4 结语 第三章 一条没有桅杆的船:“转变”的“烘烤”的“0档案” 3.1 变异的社会虚无与“双重束缚”的境地 3.2 “现代性的风险”及其“坏蛋” 3.3 在“后现代主义”解构下,在非诗的时代展开的诗歌 3.4 结语 第四章 新世纪的幽灵:符号的咒语及“戈多”破门而入之后的“开花” 4.1 符号的咒语:所以,我们不想返回 4.2 “戈多”的破门而入:虚无主义的犬儒主义体现 4.3 “开花” 4.4 结语 第五章 与“上帝”和解:在存在追问后的“救赎” 5.1 “破坏性创新”下的“存在” 5.2 在虚无主义的面前“崛起” 5.3 对虚无的“救赎” 5.4 结语 第六章 结语:可写的现代化与可写的文本及可写的乌托邦——通过新浪漫主义 6.1 可写的现代化 6.2 可写的文本 6.3 可写的乌托邦 6.4 结语 后记 导语 本书以一条主线展开研究,从两个层面深入探究。一条主线为在中国现代化进程背景下中国当代诗歌的生成路径及其时代特征研究分析,表明中国当代诗歌是现代社会转型的成果,具有强烈的艺术探索精神。两个层面即:第一层面是运用丰富的中国当代诗歌研究材料、学术成果,进入代表性文本,探寻出其中透射的虚无主义来源和影响,以及文本的对抗姿态和审美救赎的艺术特征;第二层面是参考西方现代主义文化理论和文学文本,对比研究其对中国当代诗歌写作的启发,其中尤其注重现代派所反映的虚无主义文化现象。从这两个层面的研究分析得到结论:虚无主义既是世界现代文化危机的重要表现形态,也有其本土久远的历史根源和当代土壤,它成为中国当代诗歌的幽魂,体现了开放时代一种“里应外合”的文化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