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神秘的彗星/青少年太空探索科普丛书
分类 少儿童书-启蒙益智-科普百科
作者 焦维新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彗星一向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星,一旦出现,就要引起人间的灾祸。那么,彗星究竟是什么?它是由什么组成的?分别都有什么类型呢?本书从人类早期对彗星的观测开始,带领读者一步步探索彗星的构成和类型、彗星的起源和命运,同时站在科学的角度探讨彗星研究的实质、彗星的科学探测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作者简介
焦维新,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员。1965年考入北京大学,1970年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研究的主要领域为空间探测技术、行星科学、空间天气学。
经常应邀倒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以及央视网等新闻媒体作关于太空问题的专家访谈节目;每年到中小学作近百场科普讲座。
目录
前言
第1章 揭开彗星神秘的面纱
彗星的神秘色彩
人类早期对彗星的观测
彗星的真面目
彗星的类型
彗星的源
彗星的命运
第2章 著名的彗星
著名的大彗星
著名的掠日彗星
第3章 研究彗星的意义
科学意义
彗星与流星雨
第4章 彗星探测
“乔托号”探测器
“星尘号”探测器
深度撞击
“罗塞塔”探测器
序言
前言
2015年,知识产权出版
社出版了我所著的《青少
年太空探索科普丛书》(
第1辑),这套书受到了读
者的好评。为满足读者的
需要,出版社多次加印。
其中《月球文化与月球探
测》荣获科技部全国优秀
科普作品奖;《揭开金星
神秘的面纱》荣获第四届“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
普作品银奖”;《北斗卫星
导航系统》入选中共中央
宣传部主办、中国国家博
物馆承办的“书影中的70年
——新中国图书版本展”。
从出版发行量和获奖的情
况看,这套丛书是得到社
会认可的,这也激励我进
一步充实内容,描述更广
阔的太空。因此,不久就
开始酝酿写作第2辑。
在创作《青少年太空探
索科普丛书》(第2辑)时
,我遵循这三个原则:原
创性、科学性与可读性。
当前,社会上呈现的科
普书数量不断增加,作为
一名学者,怎样在所著的
科普书中显示出自己的特
点?我觉得最重要的一条
是要突出原创性,写出来
的书无论是选材、形式和
语言,都要有自己的风格
。如在《话说小行星》中
,将多种图片加工组合,
使读者对小行星的类型和
特点有清晰的认识;在《
水星奥秘100问》中,对大
多数图片进行了艺术加工
,使乏味的陨石坑等地貌
特征变得生动有趣;在关
于战争题材的书中,则从
大量信息中梳理出一条条
线索,使读者清晰地了解
太空战和信息战是由哪些
方面构成的,美国在太空
战和信息战方面做了哪些
准备,这样就使读者对这
两种形式战争的来龙去脉
有了清楚的了解。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
任务,科学性和严谨性是
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如果
是这样。因此,对于所有
的知识点,我都以学术期
刊和官方网站为依据。
图书的可读性涉及该书
阅读和欣赏的价值以及内
容吸引人的程度。可读性
高的科普书,应具备内容
丰富、语言生动、图文并
茂、引人入胜等特点;虽
没有小说动人的情节,但
有使人渴望了解的知识;
虽没有章回小说的悬念,
但有吸引读者深入了解后
续知识的感染力。要达到
上述要求,就需要在选材
上下功夫,在语言上下功
夫,在图文匹配上下功夫
。具体来说做了以下努力

1.书中含有大量高清晰
度图片,许多图片经过自
己用专业绘图软件进行处
理,艺术质量高,增强了
丛书的感染力和可读性。
2.为了增加趣味性,在
一些书的图片下加了作者
创作的科普诗,可加深读
者对图片内涵的理解。
3.在文字方面,每册书
有自己的风格,如《话说
小行星》和《水星奥秘100
问》的标题采用七言诗的
形式,读者一看目录便有
一种新鲜感。
4.科学与艺术相结合。
水星上的一些特征结构以
各国的艺术家命名。在介
绍这些特殊结构时也简单
地介绍了该艺术家,并在
相应的图片旁附上艺术家
的照片或代表作。
5.为了增加趣味性,在
《冥王星的故事》一书中
,设置专门章节,数字化
冥王星,如十大发现、十
件酷事、十佳图片、四十
个趣事。
6.人类探索太空的路从
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有
成就,也有挫折。本丛书
既谈成就,也正视失误,
告诉读者成就来之不易,
在看到今天的成就时,不
要忘记为此付出牺牲的人
们。如在《星际航行》的
运载火箭部分,专门加入
了“运载火箭爆炸事故”一节

十本书的文字都是经过
我的夫人刘月兰副研究馆
员仔细推敲的,这个工作
量相当大,夫人可以说是
本书的共同作者。
在全套书内容的选择上
,主要考虑的是在第1辑中
没有包括的一些太5日系天
体,而这些天体有些是人
类的航天器刚刚探测过的
,有许多新发现,如冥王
星和水星。有些是我国正
计划要开展探测的,如小
行星和彗星。还有一些是
太阳系富含水的天体,这
是许多人不甚了解的。第
二方面的考虑是航天技术
商业化的一个重要方向—
—太空旅游。随着人们生
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
成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
活动。神奇的太空能否成
为旅游目的地,这是人们
比较关心的问题。由于太
空游费用昂贵,目前只有
少数人能够圆梦,但通过
阅读本书,人们可以学到
许多太空知识,了解太空
旅游的发展方向。另外,
太空旅游的方式也比较多
,费用相差也比较大,人
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实
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
。第三方面,在国内外科
幻电影的影响下,许多人
开始关注星际航行的问题
。不载人的行星际航行早
已实现,人类的探测器什
么时候能进行超光速飞行
,进入恒星际空间,这个
话题也开始引起人们的关
注。《星际航行》就是满
足这些读者的需要而撰写
的。第四方面是直接与现
代战争有关的题材,如太
空战、信息战、现代战争
与空间天气。现代战争是
人们比较关心的话题,但
目前在我国的图书市场上
,译著和专著较多,很少
看到图文并茂的科普书。
这三本书则是为了满足军
迷们的需要,阅读了美国
军方的大量文件后书写完
成。《青少年太空探索科
普丛书》(第2辑)的内容
广泛,涉及多个学科。限
于作者的学识,书中难免
出现不当之处,希望读者
提出批评指正。
本套图书获得国家出版
导语
《青少年太空探索科普丛书》(第2辑)由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员焦维新教授亲自撰写。
《神秘的彗星》一书为本丛书中专门介绍彗星的一部天文学著作,为青少年揭开了有关彗星的奥秘,全书图文并茂,是一部引领孩子全方位探索彗星世界的优秀科普读物。
精彩页
古希腊人早尝试科学地对彗星进行解释,比如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70—前495年)认为彗星只有的一颗。阿那克萨戈拉(公元前500—前428年)和德谟克 利特(公元前460—前370年)认为彗星是离得很近的行星。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70—前410年)相信彗星其实就是行星,而彗尾则是彗星从地球上劫取的水蒸气。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年)对以上这些看法都不认同,他相信宇宙是完美的,行星只能在黄道上做环形轨道运动,而彗星会出现在天空中的任何一个方向,并且行星相合的时候并不会都伴随着彗星的出现,因此他提出彗星只不过是地面上的蒸汽升到了空中被点燃了,如果其光芒是朝各个方向延伸的就称为彗星或者长头发星星,如果光芒只朝一个方向延伸的就称为长胡子星星。
在著名的白昼大彗星—1106年大彗星(X/1106C1)出现的时候,虽然当时并没有随之发生什么巨大变故,但是人们仍然对其抱有迷信的看法。1106年2月2日,这颗大彗星明亮到白天都可以看到。在一本大约成书于1137年的亚美尼亚史书中可以看到以下的一段记载:“一颗可怕的、巨大的、令人震惊的彗星出现了,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感到莫名的恐惧。智者们称它是国王的启示,他们说即将有一位可以征服所有人类的国王要诞生在这个世上。”
然而,时间验证了一切,这颗大彗星的出现并没有带来任何变化。这种思想在13世纪有所改观,科学理性的观点开始回归。莱西纳的埃吉迪乌斯(公元1230—1304年)对1264年大彗星(C/1264N1)进行了观测,并对此做出了详细的观测报告:“这颗大彗星首先出现在夜晚的天空中,随着日子的流逝,它逐渐落在了黄昏的蒙影中并消失。”接着他又写道:“同样的一颗彗星重新出现在了黎明的天空中。”通过这样的观测我们很容易推理出来这两个目标其实就是同一颗彗星,埃吉迪乌斯显然也是这么认为的。
但是在当时那个年代,伪科学仍然占据上风。法国里摩日的彼得(1306年去世)曾经写过关于彗星C/1299B1的专著,他在专著中写到了他对这颗彗星的测量结果,当时他使用的是中世纪天文仪器—赤基黄道仪。尽管他的研究方法是科学的,但是他得出来的结论却认为金星和木星看起来对彗星具有影响,他认为金星和木星可以减少彗星带来的对疾病的影响,并且如果我们彼此之间公正无私,上帝会显示出他的仁慈来帮助人们渡过彗星带来的劫难。
在15世纪,有两位科学家尝试确认彗星的距离。奥地利天文学家乔治范派尔巴赫(公元1423—1461年)测量了彗星的视差,视差就是在不同的地点观测同一个目标,其在背景星空上的位置会发生变化,从而通过几何学就可以计算出彗星的距离。当时他就成功地测量到了1456年回归的哈雷彗星的视差。然而,他的测量结果却显示哈雷彗星是大气中的现象,他的学生雷乔蒙塔努斯(公元1436—1476年)也得出了同样错误的结论。他的另外一次测量也得出了完全相同的结论—他对C/1471Y1彗星的观测发现这颗彗星距离我们有9个地球半径的高度,这个距离仍然在他所认为的地球大气之中。因此当时的人们继续把彗星当作是地球大气的现象。
1531年哈雷彗星再次回归,彼得·阿皮昂(公元1495—1552年)详细描述了彗星的运行过程,从中他取得了一项突破性的进展,他次发现彗尾总是向着太阳的反向延伸。但是这仍没解决彗星是否是地球大气内的现象这一关键的问题。亚里士多德对于彗星的观点一直影响到了哥白尼的时代,尼古拉斯·哥白尼虽然否定了地心说,但是他仍然相信彗星是地球大气的产物,他曾经这样写道:“地球层的大气跟随着天体一起运动,这就解释了那些忽然出现的天体—彗星,为什么会像其他星星一样东升西落,因为它们是地球层大气的产物。”
P7-8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3: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