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本书以袁隆平院士的成长经历、研究工作为主线,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分16个板块,讲述他92年不平凡的人生,展现他不畏艰辛,顽强奋斗,最终取得科学上的重大突破,为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和保障世界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彰显这位胸怀博大的科学家“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的伟大事业追求。本书还收录袁隆平院士珍贵照片约600帧,使得传文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丰富读者对袁隆平院士工作、生活的了解。 本书附录收录了袁隆平院士撰写的《我在杂交水稻创新研究中的体会》《我的粮食梦助圆中国梦》、辛业芸撰写的《袁隆平科学思维之我见》,以及袁隆平院士大事年表、袁隆平院士所获主要奖励,通过对袁隆平院士学术思想和研究路线等的生动展现,使读者不但感受袁隆平院士的大家风范,更感受中国科技发展重大成就为世界贡献的智慧和力量。 目录 袁隆平,永远的追梦人 袁隆平代表着农业科学变革的力量 一、崇尚教育不凡家世 二、颠沛流离动荡童年 三、求知善学峥嵘青少 四、教学相长无悔青春 五、探索未知洞见未来 六、执子之手铸就大成 七、南繁北育攻坚克难 八、挑战拼搏无止追求 九、比肩国际寰宇风范 十、播撒和平造福世界 十一、不忘初心心系“三农” 十二、国之重器功勋之尊 十三、传承先明重教育人 十四、才情艺趣怡智科研 十五、荣誉瀑至宁静致远 十六、“袁隆平星”光耀千秋 附一 我在杂交水稻创新研究中的体会 附二 我的粮食梦助圆中国梦 附三 袁隆平科学思维之我见 附四 袁隆平院士大事年表 附五 袁隆平院士所获主要奖励 后记 序言 袁隆平,永远的追梦人 说到科学家对我国粮食 安全的贡献,人们首先会想 到袁隆平院士。2020年, 全球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 ,一些国家禁止粮食出口, 一些国家增加粮食进口和储 备,有人担心我国也会发生 粮食危机。袁老在媒体上发 声:中国不会出现“粮荒”, 大家不要担心。作为一位有 影响力的科学家,这样回答 有他的底气和信心。目前, 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是470 公斤,远远高于人均400公 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 稻谷、小麦库存够全国人民 吃一年。米面无忧,饭碗端 稳,这离不开袁老等一大批 农业科学家的贡献。 众所周知,水稻是我国 第一大口粮,全国有六成人 以大米为主食。在水稻中, 杂交稻占了“半壁江山”,每 年种植面积超过两亿亩。如 果没有杂交稻,中国的水稻 是不够吃的。袁老作为“杂 交水稻之父”,开创了我国 杂交水稻事业,帮中国人端 牢了饭碗。袁老非常自豪地 说:“杂交稻比常规稻增产 20%左右,每年增产的粮食 可多养活7000万人。”我印 象最深的,是袁老三次给我 讲他的“小目标”。 第一次是在2010年8月。 我到湖南考察晚稻生产,专 门去拜访袁老。这是我们深 交的开始。他当时已经81岁 高龄,还在水稻田间奔走。 他说,他现在进入“80后”, 有个“小目标”,就是用超级 杂交稻技术,力争三亩地产 出现有四亩地的粮食。这就 是后来大家说的超级稻“种 三产四”丰产工程。我作为 农业部部长,支持粮食生产 责无旁贷,当即表示农业部 会大力支持,把“种三产四” 丰产工程纳入水稻高产创建 工作。这个工程已经在湖南 省实施了十几年,每年平均 能多产二十来亿斤水稻,相 当于多出来一个产粮大县。 第二次是在2013年4月。 我去位于海南三亚的南繁育 种基地看望袁老,他开心地 拉着我的手走上田埂,带我 看他的团队培育的超级稻“ 种子选手”,和我共同宣布 第四期超级稻高产攻关开始 。那是一个艳阳高照的中午 ,他在太阳下抚摸着稻穗跟 我说:“我们科研团队制定 的时间表是用5年左右实现 单产1000公斤,力争3年内 取得重大突破,我有九成五 的信心。”要知道,当时超 级稻刚刚突破单产900公斤 的第三期目标,已经很不容 易了,而袁老又马不停蹄地 开始奔向下一个新目标。我 说:“袁院士您有信心,我 们就有信心。‘高点强攻’难 度大,农业部会大力支持第 四期超级稻攻关研究。”我 回京后,让部里为此作了特 别安排。两年后,第四期超 级稻百亩片平均亩产达到 1026,7公斤,提前实现目 标。 正是由于对国家粮食安 全的卓越贡献,新中国成立 70周年之际,袁老被授予“ 共和国勋章”。当时,在北 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共和国 勋章”颁授仪式,现场盛况 空前,气氛热烈庄重,习近 平总书记亲自为袁老戴上了 这枚沉甸甸的勋章。我也参 加了颁授仪式,感到心里热 乎乎的。粮食是国之重器, “共和国勋章”这个国家最高 荣誉,袁老受之无愧。我想 ,这是人民共和国对袁老为 代表的农业科学家所作贡献 的肯定,也体现了党和国家 对粮食与农业的高度重视。 2019年年底前,我在海南 开“南繁硅谷”建设会,专门 到南繁育种基地看望袁老, 祝贺他获得“共和国勋章”。 袁老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给 他颁授“共和国勋章”的细节 。总书记问他,超级稻又有 什么新进展?他回答说,现 在正向18吨(每公顷)冲刺。 总书记说,好!他说,这是 总书记对他的鼓舞和鞭策。 他要发扬老骥伏枥的精神, 让超级稻取得预期结果。这 是袁老第三次跟我说到他的 新目标了。袁老刚刚过了90 岁生日,精神矍铄。我开玩 笑说,他从“80后”进入“90 后”,越活越年轻了,90岁 了还下田,了不起。袁老看 我跟他开玩笑,更来了精神 :“5年前我们共同启动的超 级稻第四期又有新突破了, 试验片亩产上了1200公斤 ,而且品质和口感也更好了 。”我祝袁老健康、成功, 和他相约来年一起去收获超 级稻。 袁老总是有新的梦想和 追求,尽管已经名满天下, 但还埋头于田畴,执着耕耘 、探索。我记得,2018年4 月,我利用去海南参加会议 的机会,到南繁育种基地去 看望科学家,请袁老和水稻 专家谢华安院士吃饭。席间 ,袁老告诉我,他们的耐盐 碱水稻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有几个品种的试验亩产达到 了500公斤。耐盐碱水稻俗 称“海水稻”,很多人因此有 误解,以为是在海水里种水 稻,其实是在盐碱地上种水 稻。袁老说,我们国家有上 亿亩盐碱地可以种“海水稻” ,如果充分利用起来,能够 大幅度增加粮食产量,养活 更多的人。他想把我们的饭 碗端得再牢一些。我也实事 求是跟他交底说,现在我们 国家的几大主粮,水稻平衡 略余,小麦基本平衡,玉米 平衡偏紧。目前,水稻可以 满足需要,耐盐碱水稻可以 作为一个战略储备品种。 很多人都知道,袁老有 个“禾下乘凉梦”:“水稻长 得像高梁那么高,穗子像扫 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那么 大。我和同事们工作累了, 可以在稻下乘凉……”我理 解,这是袁老的“中国梦”: 不停地追求粮 导语 本书是记录袁隆平教授最重大科研进展和突破性创新的图文传记。袁隆平院士生前对本书绝大部分内容和选用的照片亲自审定,同意出版。 农业农村部原党组书记、部长韩长赋为该书作序《袁隆平,永远的追梦人》,世界粮食奖基金会荣誉主席肯尼斯·奎因也为该书作序《袁隆平代表着农业科学变革的力量》。 本书作者辛业芸担任袁隆平院士学术助手长达25年,毛昌祥是袁隆平院士首任学术助手,王精敏是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职摄影师。 后记 2021年5月22日,当《袁 隆平画传》即将付梓时,袁 隆平院士与世长辞了。一直 守护在医院的我,瞬时悲痛 万分,泪水湿襟,百般感受 齐上心头,往事历历在目, 追忆阵阵袭来…… 在袁隆平院士身边工作 25年,我深感无时无刻不在 感受他的言传身教和精神内 涵。他享有“杂交水稻之父” 的美誉,被世界同行公认为 杂交水稻技术的创始者;在 国内,我国迄今为止唯一一 个技术发明特等奖也授予袁 隆平院士团队。众所周知, 杂交水稻作为新中国完全自 主创新的成果,从诞生之日 起,就由于大幅度增产,担 当起为中国解决吃饭问题的 重要角色,一直以来承载着 为国家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 重任。50多年来,杂交水稻 技术的发展由三系到两系, 超级杂交稻再领风骚二十载 ,如今又奏响第三代杂交稻 的乐章,再一次进发出杂交 水稻升级换代的能量。所以 ,中国人长久以来对杂交水 稻怀有深厚的感情,因为它 实实在在为保障中国粮食安 全发挥了巨大作用。功勋卓 著的袁隆平院士获得新中国 首次颁授的“共和国勋章”。 中国杂交水稻技术遥遥领先 于世界,中国也在水稻研究 领域傲立世界民族之林。“ 一粒种子”不仅解决了中国 人的吃饭问题,甚至成为保 障世界粮食安全的法宝。 (一) 袁隆平院士始终保持着 旺盛的创新势头,背后究竟 是什么精神和力量?我一直 在琢磨这个问题。我想,随 遇而安可能是很多人的生活 态度。但通过长时间的了解 ,我懂得袁隆平院士是一个 不安分的人,他的身上写有 不墨守成规、好奇心强、从 不满足等符号。他大学毕业 后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教 书,因为当时学校课多老师 少,特别是像他这样科班出 身的老师更少,他每天的课 都排得满满的。安江农校环 境优美,他教书育人,不愁 吃穿,蛮可以舒服度日的。 可他偏偏闲不住,课余时问 都被用来搞科学试验。在 1961年夏季的一天,他仍 旧在课余来到稻田间观察, 猛然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 稻株。后来,正是这株奇特 的水稻给他带来灵感——这 是一株“天然杂交稻”。杂种 优势本就是自然界存在的普 遍现象,这说明水稻也不例 外!尽管1926年美国的琼 斯已发现水稻具有杂种优势 现象,可事实上,经典遗传 学原理表明:白花授粉作物 自交不会使旺势消灭,异交 一般不表现杂种优势;当时 的教科书和业界也已经作了 “水稻是白花授粉植物,杂 交无优势”的定论。袁隆平 院士当时有能力同权威较劲 吗? 袁隆平院士说过,搞科 研本身就是创新。也许正是 因为创新本身具有的强大诱 惑力,不安分的他还真是要 叫这个板。他认为,作物杂 交有无优势,决定性的因素 不在于白花授粉或异花授粉 的繁殖方式,而在于杂交双 亲的遗传性有无差异。他义 无反顾地决定勇闯“水稻等 白花授粉植物没有杂种优势 ”的禁区,因为他深信:真 正的权威永远来自实践。他 看到“天然杂交稻”表现了明 显的杂种优势;而且接下来 ,他做了人工杂交试验,杂 种第一代表现出杂种优势现 象。这自然界反复出现的铁 一般事实证明,如果盲从“ 权威”,很可能与真理失之 交臂。他认定,既然水稻有 杂种优势,成功利用水稻的 杂种优势,就可以获得增产 。于是,他从选定水稻雄性 不育的研究课题人手,坚定 了培育杂交水稻的信心。经 过9年备尝艰辛,他终于取 得了成功。 前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 斯瓦米纳森博士曾在袁隆平 院士80岁生日时致贺,并高 度评价他:“没有人认为自 花授粉植物——水稻,能够 取得商业化的成功。开发利 用其杂种优势,你使不可能 变成了可能。”袁隆平院士 不但勇敢挑战,而且不畏艰 难,成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 稻杂种优势的第一人,实现 了水稻育种上的历史性突破 ,被世界誉为“杂交水稻之 父”,这是对他作为杂交水 稻“创始者”的高度赞誉。 …… 特别感谢农业农村部原 党组书记、部长韩长赋同志 ,美国世界粮食奖基金会荣 誉主席肯尼斯·奎因先生的 厚爱,他们特为本书作序。 同时,衷心感谢施芝鸿老师 和曾松亭博士对本书给予的 特别支持! 敬请各位读者为本书提 出宝贵意见,以便在今后更 正。我的联系方式:湖南省 长沙市芙蓉区远大二路736 号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邮编:410125);电话: 0731-82872876;电子邮箱 :xinyeyun@hhrrc.ac.cn。 辛业芸 2021年7月22日 精彩页 在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城以东蒲亭镇附城村与共青城金湖乡下寨村交界的地方,有一个小山头称为师古墩,山上有一座千年古塔称作文华塔,建于唐大中四年(850年)。塔共7层,青砖飞檐,是目前九江地区唯一的一座保存较好的千年古塔。文华塔下,是开阔而平坦的千亩良田。青竹畈是个古老的地名,只有上了年纪的村民才知道它。据说明朝时,这里是个人丁兴旺的大村庄、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远近闻名。袁隆平的曾祖父袁繁仁就生活在那里。 据《袁氏族谱》记载,袁繁仁共有兄弟4人,取“三纲五常”中的“仁、义、礼、智、信”排名,“繁”是辈分。袁繁仁排行老大,生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即鸦片战争爆发的那一年。袁繁仁的祖辈世世代代住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闲时就到博阳河撒网捕鱼,过着平静、安宁的日子。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德安县一片战乱,动荡不安,民不聊生。一个偶然的机会,押运饷银的清兵遭遇太平军追杀,最后走投无路,只得弃银逃命。恰巧袁繁仁兄弟几个路过那里,轻而易举地得到这笔数额可观的银钱。袁家兄弟商量了三天三夜之后,恋恋不合地离开了青竹畈,全家搬到德安县城。从此,袁家兄弟团结互助,弃农经商,家道也由此兴旺起来。 如今,青竹畈已不复存在,留给后人的只有文华塔,它依旧孤零零地耸立在那里。袁繁仁兄弟在德安县城,经营各种山货、土特产,诚信经商,物美价廉,生意越做越大,家境逐渐富裕起来,盖了一栋四五百平方米的大房子。有人说,它可能在德安县城大西门老豆腐社一带。据说,新屋共有3层,一层住宿,一层做库房,还有一层做铺面。当时在德安县城,袁家大屋是第一大宅。袁家被后世称为“西园袁氏”,是德安县城里数一数二的望族。袁家人深深地感到,钱财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要振兴袁家、佑及子孙,还是要接受教育,多读书。袁家兄弟特别注重下一代的教育问题,不分男女,到了上学的年龄,就把他们送进当地最好的学堂念书。自此,袁家逐渐由商贾人家转为书香门第。从袁隆平的祖父袁盛鉴、父亲袁兴烈,再到袁隆平五兄弟,都是在这种家风的熏陶和影响下,饱读诗书,开阔视野,先后走出德安,成就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 到了20世纪初,袁家的产业传到袁盛鉴五兄弟手里,达到了巅峰。鉴于家庭成员太多,不利管理,袁家人决定效仿大宋时期的德安义门陈氏,实行分家,各自发展。袁家兄弟分家后,老大袁盛铎以坐守复丰店铺为主;老三袁盛球与老四袁盛铭留居原地;老五袁盛煌建造了新房;老二袁盛鉴则在德安县城北门附近买下晚清时期的布厅衙门,并进行改造,取名“颐园”。自袁繁仁转行经商后,袁家人的命运有所改变,观念也随之变化,开始重视对后代的教育。袁盛鉴率先不负众望,第一次到省城南昌参加乡试就考中举人,并从旧式的读书人转变为新型的知识分子,接受了大量西方现代教育。清末,筹划宪政时,他进入江西地方自治研究会学习。辛亥革命后,由九江五县同乡会公举,袁盛鉴任过两年的知事记室,在当地颇有名望。二次革命时,孙中山任命他为国民党南九支部部长,不久迁任江西省议会议员,与李烈钧、杨赓笙、王有兰等国民党元勋商榷政见,对江西的单行法有不少规划,主张“立法应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否则法虚立而害疏远”。北洋政府时期,贿选成风。袁盛鉴拂袖归乡,锐意搞教育,担任过德安县高等小学校长、县农会会长等职。北伐军兴,他应邀出任广东琼崖行政委员公署秘书,后又任广东文昌县县长。在海南岛,因方言土语障碍,难以沟通,袁盛鉴递交辞呈而归,后任江西平民医院院长,治病救人。 袁盛鉴的家称为“颐园”,具体位置在蒲亭镇北门社区、德安县老一建公司范围内,位于北门大桥西侧下方,是当时德安县城最热闹、最繁华的地方。颐园面积约三四亩,为两层砖木结构、三进“品”字形天井砖石布局,有院墙和庭院,后面还有菜园和池塘,中间建有花坛,两旁各种枣树、柿树一棵。对于这两棵树,袁隆平记得,小时候在颐园吃过树上的枣子和柿子,甜得很。据他回忆,那时家里经常宾客盈门,热闹非凡。由于家大业大、人丁多,家里还有做杂活的雇工。20世纪30年代初,袁隆平跟随母亲华静从北平回到老家,住在颐园。袁隆平的祖父袁盛鉴是位不苟言笑的长者,孩子们都很怕他,不敢随便讲话,吃饭时也是规规矩矩地坐着、老老实实地吃。袁隆平他们再长大一点,袁盛鉴就教他们兄妹认字。 P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