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绣(精)/大国工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雷虎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介绍了与刺绣有关的10种非遗技艺及其传承人,包括苏绣、广绣、蜀绣、湘绣、京绣、苗绣、刺绣荷包、虎头鞋、百鸟衣、马尾绣。苏绣大师沈德龙,洋为中用,把西洋绘画的技法融入苏绣之中,绣出了大批融汇东西、震惊中外的作品,仅一幅《蒙娜丽莎》就拍卖到上千万。他创立了苏绣品牌“古吴绣皇”,10年时间开了20多家专卖店,慢慢把苏绣打造成世界级的中国奢侈品。还有蜀绣、湘绣、广绣京绣、苗绣等名品倍出,精彩纷呈,装点得大江南北彩绣辉煌。
目录
苏绣:双面“绣男”的AB面
广绣:寂寞“嫦娥”舒广绣
蜀绣:芙蓉城里绣花针
湘绣:湘魂楚韵针线间
京绣:带枚花针出深宫
马尾绣:一针一线乡间重现
苗绣:乡村苗绣课,民艺传承的另一种可能
刺绣荷包:纤纤腰间佩,摇动旧时光
百鸟衣:针尖凝固的苗家记忆
手工虎头鞋:老街风景针线间
序言
传承大国技艺
守望热忱匠心
对传统技艺和艺人的最
初印象,来源于中学语文课
文。《核舟记》中技艺超群
的核雕艺人,“能以径寸之
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
象形,各具情态”;《口技
》中的口技表演者,只“一
人、一桌、一扇、一椅、一
抚尺而已”,上演了一出精
彩绝伦的情景剧。这些独具
特色的传统技艺,如同星星
,点缀在中国五千多年的文
明史中,见证着中华民族的
历史脉络和独特魅力,也照
进人们的生活,构成我们衣
、食、住、行、娱的方方面
面。
近几十年,社会发生了
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经济
与工业化进程如一辆快车,
载着我们驶入新的生活,也
带着我们渐渐远离了那些传
统技艺。不知从何时起,庙
会上少了捏泥人的手艺人,
过年时门上不再贴木版印刷
的年画,精美的瓷器、温润
的玉雕似乎只能在博物馆见
到,宛如天籁的大歌、古老
神秘的傩戏也只能在民俗表
演里见到。大量传统手工艺
品被标准、高产的工业流水
线产品取代,蕴含民族文化
与特色的习俗也因文化趋势
流变被推到消失的边缘,越
来越多的老行当随着时代的
推进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
但是做了一辈子老行当
的手艺人,却不能割舍这份
感情。他们或隐身于闹市街
巷的艺术工作室,或留守在
深山的工艺保留地,或投身
于专门的“非遗”保护传承机
构,继续从事自己钟爱的事
业。我们见过做木雕的手艺
人,一笔一刻,在寂静的时
光中雕琢每一件浸入心血的
作品;我们见过雕版的工匠
,平刀、圆刀、三角刀流转
手中,勾勒出千变万化的美
妙图案;我们寻访过隐世的
银匠,见证最美的银器在烈
火与锤打中诞生;我们光临
过小县城中的皮影戏馆,看
着皮影艺人和他们的观众一
起慢慢老去≯我们也几度“
进宫”拜访神秘的文物修复
师,看他们如何让一件件故
宫的稀世珍宝“起死回生”…
…幸而有这些“择一事终一
生”的“大国工匠”,在日益
浮躁的环境中始终坚守本心
,许多传承千年的传统技艺
得以留存下来,在时代的洪
流中继续绽放光彩。
与此同时,国家也逐渐
加大对传统技艺及传承人的
支持和保护。国务院先后公
布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命名
了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对传统技艺及传承人现状
进行了系统梳理;201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
化遗产法》实施,为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
了法律保障;每年6月的第
二个星期六被定为中国“文
化和自然遗产日”,让文化
遗产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
…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众
多传统技艺以“非遗”项目的
身份重回对代舞台,并逐渐
被人们看到、了解、喜爱。
更令人欣喜的是,“‘非遗
’热”在引发民众对“非遗”项
目关注的同时,也使许多富
有创意的年轻人加入到了传
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队伍中
,许多传统技艺也在适应时
代的变化,大步向前,与时
俱进:用传统手工艺打制的
不锈钢酒壶畅销海外,刺绣
的荷包成为“网红”伴手礼,
蜡染布做的时装和布包成为
时尚的代名词,甚至以宋锦
织造技艺为灵感发明的人造
血管已成功在临床上应用…
…这些经典的传统技艺,是
念念不忘的绝响,就如同它
们曾融入古人的生活一般,
也渐渐在我们现代人的生活
中放出光亮。
在这套十卷的丛书中,
我们试图走进那些“大国工
匠”的生活,记录他们的衣
食起居,品味他们的酸甜苦
辣;我们也尝试呈现那些传
统技艺,梳理它们的历史源
流,展望它们的传承创新。
我们相信,在流量横行、“
网红”遍地的当下,坚守本
心、传承经典的工匠与艺人
更值得被尊重;在物质丰富
、文化多样的今天,精雕细
琢、饱含底蕴的手工技艺更
值得被推崇。
导语
《大国工匠》丛书作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是为积极响应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工匠精神而策划的,共编写10卷,分别为《文》《艺》《彩》《织》《绣》《器》《雕》《金》《复》《新》。本丛书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和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为参考,由采编人员深入匠人工作地,经实地调研、采访、拍摄,以图文记录的形式,将上百种非遗技艺及其传承人故事分别编入其中,让那些湮没于民间,甚至于几近失传的非遗技艺呈现在读者眼前。通过娓娓道来的传承人故事,介绍传承人的独特技艺,展示老一辈手艺人几十年如一日的执着坚守,彰显中华民族特有的匠人气质、匠人风范,宣扬工匠精神,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唤起读者对传统手工艺的珍视和保护。
本书介绍了与刺绣有关的10种非遗技艺及其传承人,记录他们的衣食起居,品味他们的酸甜苦辣。
精彩页
“绣男”以画入绣
沈德龙生于苏州,长于苏州,从小对苏绣耳濡目染,但是从来就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会拿起绣花针,成为男版“花木兰”。他和苏绣结缘是一场“拉郎配”。
1990年,沈德龙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后,被分配到苏州刺绣研究所,从事苏绣的花样设计工作。当他看到苏绣大师任慧娴用乱针绣技法绣的《齐白石像》后,惊为天人。任慧娴看出了沈德龙眼中的渴望,于是问他要不要尝试自己也来绣一绣,这一问成为沈德龙的人生转折点,把他从西方美术的阵营拉回了民族工艺美术的阵地。
决定开始绣花,完全是被苏绣的美“诱惑”了,但是当真的坐下来一针一线表现作品的肌理时,“慢工出细活”的节奏让沈德龙受不了。和苏绣第一次亲密接触,沈德龙的任务是在师姐的指点下绣一朵花,但是他绣了一个星期也没绣好。气急败坏的沈德龙把绣针往花上一插,摆摆手说:“我不干了,哪有大男人来学绣花的?要绣就绣个复杂一些的图案。”师姐也很生气:“最简单的花都学不会,还想绣别的?走都不会就想跑了?”僵持之下,任慧娴老师出来解围,说沈德龙是学油画出身,乱针绣最适合表现油画的效果,而且需要的刺绣技巧也少。沈德龙萌生了用乱针绣绣人物肖像的想法,于是他架了一个绣框,找来一面镜子,开始对着镜子绣自己,颇有“对镜贴花黄”的意味。
学不会刺绣技法,那就不用;自己是学油画出身,那就把油画的技法融入刺绣中——沈德龙用针线代替画笔,用绘画技法来刺绣,两个月后,一幅乱针绣的自绣像出现在众人面前,轰动了整个研究所。任慧娴在看到这幅自绣像后更是赞不绝口,称其“有我师父遗风”。而任慧娴的师父,则是苏绣的传奇人物,把西洋绘画技法融入苏绣的第一人——苏绣乱针绣创始人杨守玉。第一幅作品就引起轰动,这让沈德龙产生了极大自信。他进入乱针绣针法室,被任慧娴收为关门弟子,成为乱针绣的第三代传人。轻而易举就获得成功,又让沈德龙产生了极大的疑惑。用西洋绘画技法来刺绣,这是师祖杨守玉曾经干过的事情。自己没有刺绣基础,只用西洋绘画技法来刺绣,而有西洋绘画功底的人成千上万,如果只是把西洋绘画技法简单地移植到苏绣上来,那就没有了核心竞争力,容易被人模仿和取代。而且乱针绣的“乱”给绣品带来的后果是缺乏平绣的细腻。能否找到一种技法,既能融合平绣细腻的特点,又能像乱针绣一样把西洋绘画技法贯通?
在苏州刺绣研究所工作三年后,他苦思而没有结果,考虑到研究所学院派的思想不适合自己,他决定辞职,并于1993年创立“沈氏绣坊”,开始探寻自己的苏绣之路,用市场来给自己的艺术找灵感。
学西洋绘画出身的沈德龙试图把西洋绘画技法融人苏绣之中。他既用中国风绣出中国知识分子形象的作品《丰子恺》,又以线代笔模拟油画风格绣出西方文艺范儿的《凡·高绣像》。
经过两年的摸索,沈德龙和他的“沈氏绣坊”已经在业内小有名气。沈德龙也开宗立派,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门技法“三散针法”:让刺绣的概念最大限度地外延为绘画;无论题材的挖掘与再创造、针法的设计与运用,都不脱离造型与色彩以及透视等绘画规律的运用;对师祖用西洋绘画技法人绣,“以针代笔、以线代色”的理念进行了大胆的扬弃,形成了自己“针为笔、线为色、扬传统、汇中西”的艺术风格。
从一个绣一朵花就急得满头大汗的毛头小伙子,到自成一派的苏绣大师,沈德龙用了整整20年。
P5-9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4:2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