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读人群 :喜欢民俗文化的普通大众。
1礼仪:立身处世的行为之道。
2礼仪文化的知识读本,从礼的起源到传统五礼,从人生礼仪到民俗礼仪,一本书全面了解中华礼仪文化。
3内容丰富,语言通俗、风趣,图文并茂,既注重知识性,又注重趣味性,读者轻松阅读同时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人的礼仪文化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作者 | 单铭磊 |
出版社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喜欢民俗文化的普通大众。 1礼仪:立身处世的行为之道。 2礼仪文化的知识读本,从礼的起源到传统五礼,从人生礼仪到民俗礼仪,一本书全面了解中华礼仪文化。 3内容丰富,语言通俗、风趣,图文并茂,既注重知识性,又注重趣味性,读者轻松阅读同时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内容简介 中国是礼仪之邦,在五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宏大的内在的“礼”的思想和外在的“仪”的规范,是中国人处理家国关系、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的实践结晶,形成特色的礼仪文化。本书引用大量文献史料,分六章介绍中华礼仪的发端、演成,从礼仪的释义到儒家的仁礼,从周公制礼到孔子克己复礼,从古代礼仪到人生礼仪,从民俗礼仪到现代礼仪,多方面展现了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本书图文并茂,娓娓道来,既富于知识性,又注重趣味性,是有关中华礼仪文化知识的国民读本。 作者简介 单铭磊,教授,任教于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主要从事旅游、酒店管理及礼仪专业的教学和理论研究,并长期进行礼仪培训及实践教学。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多部。 目录 “礼”其实是种境界 第一章 不学礼,无以立 精彩书摘 结识“礼仪” 礼仪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虽然它表面上更多地表现为外在的行为规范,却是一种以道德为内在基础的文化,是理性行为人的文化修养的外在体现。中国古代的礼仪历来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礼仪是“礼”的同名词,包括典章制度、朝廷法规、生活方式、伦理风范、治国根本、做人本分等。狭义的礼仪主要指人际交往中为了维护正常社会秩序而逐渐形成的一系列行为规范。 礼仪在协调人际关系、推动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它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事业成功的必备条件。 “礼”的界定 在古汉字中,礼写成“禮”,右边的“豊”是由祭祀的器物与祭品构成的,左边的“示”表示神灵。 礼仪是一个复合词语,包括“礼”和“仪”两部分。“礼”即礼貌、礼节、礼仪。“仪”即仪表、仪容、仪态、仪式、仪则等意思。 许慎《说文解字》:“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的最初含义是供神的仪式,或者说,礼起源于祭祀神灵以求致福的活动。后来,尤指为表示敬意或隆重而举行的祈福求福活动。发展到现代,礼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社会集体与社会集体之间表示敬意、友善和情感的行为规范和仪式程序等的总和,是礼貌、礼节等的辩证统一。 古代的“仪”字写作“儀”,是人的一种活动,右边的一个人,戴着羊头,举着戈矛,载歌载舞,实际上也是一种傩戏形式,是一种祭祀时的娱神活动。所以,仪也成为祭祀的一种形式。 礼貌的表现 礼貌是礼的重要表现,有广义与狭义两种含义。狭义的礼貌特指人与人相处时所表现出来的符合礼的要求的脸色容貌。常言道“进屋观脸色”,即指此含义。广义的礼貌泛指人与人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合乎礼的规定和要求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及其所显示出来的气度、形象和风范。因此,礼貌通常表现为两个方面,即礼貌行为和礼貌语言。 礼貌一词,就中国而言,最先出于《孟子·告子章句下》。陈子问孟子:“古之君子何如则仕?”孟子答道:“所就三,所去三。”孟子在此讲的是关于君子做官的去就之道。说国君来迎接你,能尽恭敬之心,又有礼貌,实行其言,则可以去做官。如果国君对你的礼貌虽然还与从前一样尚未衰薄,但其言不能实行,就不能做官了。其次,虽然国君言不能实行,但还是能来迎接你,能尽恭敬之心,对你有礼貌,还可以去做官。如果礼貌衰薄了,那你就不能做官了。最差的,是你早晚都没有东西吃,饿得不能走出自己的住屋,国君知道了,便说:“我上者不能实行他的学说,又不听从他的言论,使他在我国土上饿着肚皮,我引以为耻辱。”于是国君救济你,这也可以接受,只是免于死亡罢了。孟子在这里已经表达了礼貌的基本意思即待人时友好、恭敬的面色及其举止。 总之,礼貌是指人际交往中表示尊重、友好的道德准则和言行规范。它是人们的道德品质、文化素质、文明修养的集中体现。 礼节的体现 礼节是礼貌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指人们在交际过程和日常生活中,相互表示尊重、友好、祝愿、慰问以及给予必要的协助与照料的惯用形式。它是礼貌在言语、行为、仪态等方面更为具体而明确的规定和节度,是社会交往习俗和行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礼记·儒行》中说:“礼节者,仁之貌也。”即“仁儒之外貌”。任何社会单位,都有由法规维持和实施的公认的行为准则,也都有为习惯和社团压力所强迫实行的行为规范。不论社会的物质文化水平如何,任何一个有高度层次结构的社会,都有它的礼节。根据这种礼节,每个人都知道应该怎样对待别人,也知道别人会怎样对待自己。由此可见,礼节虽然不同于法律,但它是人与人之间约定俗成的“法”。在世界范围内,礼节有共性,更有特殊性,不同地区都有自己的礼节。如中国古代的作揖、跪拜,南亚诸国的双手合十,欧美国家的拥抱、亲吻等,都是不同地区礼节的表现形式。 “仪”的界定 《荀子·君道》指出:“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即人君好比竖立的木柱,只有木柱正影子才会正。仪,本义指竖立的木柱,引申为姿容、容貌、外表,意指表率、标准、准则,概括地说,指仪表、仪态、仪容、仪式和仪则等多重意思。具体说,在我国,“仪”的概念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春秋时期才提到,意即仪式、仪文。到了封建社会,“仪”又具有了容貌和外表、仪式和礼节、区分尊卑的准则和法度等含义,延至今日,“仪”作为人际交往中相互表示尊重、友好的具体形式,主要包括仪表、仪容、仪态、仪式和礼器。 仪表、仪容、仪态均指人的外表。仪表更注重服饰、装扮和风度;仪容侧重于姿容相貌;仪态主要指人的姿态,包括身体各部位特别是头、眼、脸、手、臂、足等的动作所表达的意义。仪表、仪容、仪态表现出个人的精神风貌和文明程度。 仪式则是礼的秩序形式,即为表示敬意或表示隆重而在一定场合举行的、具有专门程序的规范化的活动,如古代祭祀仪式、现代迎宾及商务活动中的签字仪式等。 礼器即礼仪器物,一般认为是古代贵族在祭祀、丧葬、朝聘、征伐、宴享和婚冠等活动时举行礼仪所使用的器皿,最早指青铜器中的鼎、簋、觚、豆、钟、镈等。此外,还有更广义的一种理解,即把原始部落酋长直至封建帝王用于上列礼仪的器物,均视为礼器。广义的礼器,在用途上不仅限于祭祀使用的器物,有的也把表达敬意、寄托情意的一些物品列为其中,如哈达、锦旗、奖杯、纪念勋章等。 “礼仪”的界定 礼仪含义较为广泛,人们对之也有多种界定。有人认为,礼仪是待人接物的准则。有人认为,礼仪是指人们在各种社会交往中,用以美化自身、敬重他人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和程序。还有人认为,礼仪是较隆重的场合为表示重视、尊重、敬意等所举行的合乎社交规范和道德规范的礼节和仪式。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礼是礼貌、礼节,是一种交往行为的内在要求和伦理原则,仪是仪容、仪表、仪态、仪式,是一种适应交往、深化交往并为交往所规定的行为方式及其秩序,二者结合起来,即是礼仪。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共同遵守的表达相互尊重、敬意和友善,并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行为规范、程序方式及各种要求的总和。礼仪是礼貌、礼节和仪式的总称。 对于礼仪的概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礼仪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规范,即以相互表示敬重、亲善友和为特定内容。孔子强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即突出了礼仪的规范性。在现实生活中,按照礼仪要求行事,是被人们所认可的;反之则是不认可、不好的。讲究礼仪是为了实现社会交往各方的相互尊重,促进彼此之间的相互友善,从而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睦融洽与交谊深厚。一个人只有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自己才有可能被他人所尊重。 第二,礼仪是礼貌、礼节和仪式的总称。礼貌,是指一个人在言语、行动上表现出来的谦虚、恭敬和涵养。礼节,是人们在社交场合中表现出的尊敬、祝送、迎来送往、问候、致意、慰问、哀悼等所惯用的规则和形式,是礼貌的具体体现。仪式,是指在一定场合举行的、具有专门程序、规范化的活动。礼仪是对礼貌、礼节和仪式的概括。 第三,礼仪是约定俗成的,它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在社会实践中,礼仪往往首先表现为一些不成文的风俗、习惯、规矩和传统方式,然后逐渐上升为人们所共同认可的,可以用语言、文字、动作进行准确描述和规定的行为准则,并成为人们有章可循、可以自觉学习和遵守的规范或程序。 第四,礼仪是人们社会交往的产物,始终同交往、交际、应酬、接待密切相关。礼仪反映着人需要交往也离不开交往的社会属性,并以自己特有的功能维系、深化和推动着交往,使人与人的交往日趋进步、文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