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疏影暗香(何冀平经典剧本集) |
分类 | |
作者 | 何冀平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疏影暗香(何冀平经典剧本集)》是著名剧作家何冀平的剧本集,主要选取了她几个经典剧本并附创作谈,戏剧剧本分别为《天下第一楼》《德龄与慈禧》《甲子园》,还有一个电影剧本《新龙门客栈》。该书还选取了历次公演的一些珍贵照片以飨读者,是对何冀平戏剧文学的一次梳理,希望能对读者了解何冀平戏剧人生有所助益。 作者简介 何冀平,著名编剧。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毕业,曾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编剧。代表作品有《天下第一楼》《新龙门客栈》《黄飞鸿》《楚留香》《新白娘子传奇》等。 目录 序言 话剧剧本 天下第一楼 德龄与慈禧 甲子园 电影剧本 新龙门客栈 创作谈 《天下第一楼》写作札记 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 我写《甲子园》 《新龙门客栈》诞生前后 后记:我怎么会写起戏来 序言 序言 吴祖光 冀平是我看着长大的。 大人们聚会,常看见她。小 时候,她和我儿子吴欢差不 多大,可比吴欢高半个头, 戴着少先队“中队长”的臂章 。吴欢不爱学习,见到她就 逃跑,怕她又来查作业。她 天生灵秀,冰雪聪明,完全 是个小美人,尤其难得爱写 文章。十二岁考中学的一篇 作文,得了满分,进了北京 最好的学府师大女附中。按 说,应该是我的儿媳妇,没 留神被程思远先生的公子给 娶走了。都怪吴欢太胡闹, 错失机遇。 她“文革”后考入戏剧学 院文学系。毕业时,北京人 艺点名把她要了去。人艺的 确有眼光,她第一部戏《好 运大厦》,首都剧场门口, 买票的,排起长队,不知道 的还以为是歌星演唱会,差 点挤塌了售票亭子。第二出 则是名满天下的《天下第一 楼》,轰动北京城。萧乾说 是一部色、香、味俱全的风 俗画;黄宗江说,清词丽句 可以比美契诃夫;曹禺连看 了五遍。一时间,几乎北京 的名流皆有文章。此剧成为 北京人艺的中兴之作,演遍 中国和东南亚,至今演出四 百五十多场。不久前,人艺 五十周年大庆,《天下第一 楼》与《茶馆》《雷雨》等 ,同列为五部精选剧作。“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 动京城。”说冀平是当今戏 剧界第一才女,应是不为过 也。 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 她移居香港,闻者无不为之 惋惜。到港后,即投身电影 电视,第一部电影《新龙门 客栈》一炮而红,从此打进 香港商业圈,与香港知名大 导演徐克等人合作,陆续写 了五部电影,近十部电视连 续剧,《黄飞鸿》《新白娘 子传奇》《楚留香》《风生 水起》等都出自她笔下。 在电影电视圈转战八年 ,冀平重归舞台。首部剧作 《德龄与慈禧》,创下百分 之一百强的票房,演出时后 排还设一排站座。四年中她 连写五部话剧,每演必满。 一部《还魂香》是以《老残 游记》改写,穿透原著,直 指人生。在香港最大的剧场 文化中心连满数场,这在香 港也不多见。以老舍先生短 篇改编的喜闹剧《开市大吉 》,被老舍先生的少爷舒乙 赞予五个成功;香港现实生 活剧 《明月何曾是两乡》, 写尽新移民心态;《烟雨红 船》是三千万的明星大制作 ,连满三个月……她写的戏 或电影全部拍摄演出,部部 都卖个满堂红,真不知她掌 握了什么诀窍?她创出了何 冀平品牌。她的戏贴出就满 ,香港人看见“何冀平”三个 字已经去买票了,一跃成为 香港金牌编剧。《天下第一 楼》更被收进香港中学教科 书。十来年的工夫,一个离 开了自己乡土的作家,在异 乡异地,一个连语言都不通 的地方,重新崛起。她付出 了多少,可想而知。她初去 香港时,我问过她,现在怎 么写作?她说,像耍杂技, 手里托着三个球儿,哪个也 不能掉下来。 她不张狂,看似娟娟淑 女,笔下气象万千。她的作 品不似女性,尤其语言,老 辣幽默,深刻隽永。正所谓 “蛾眉不让须眉”。 眼看着当年小女孩有如 此成就,心里当然欣慰。更 由于冀平的路线,非常像我 的过去,心中不禁感慨良多 。 我当年就是在内地写戏 ,后来去了香港,1949年 周总理请我再回内地。如果 以成就论,冀平的今天已超 过了当年的我。若说还差点 什么,那么她差了当年我戴 过的一顶“右派”帽子。作为 她的长辈和同行,垂暮之年 ,能为这么好的女孩写序, 我要谢谢冀平给了我这个机 会。谢谢她为中国戏剧做了 这么多。我已经八十六岁, 凤霞过世以后两次中风,这 篇序是我最后封笔的文章, 恰好是写给冀平。序与续同 音,“这次第怎一个续字了 得”。 导语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毕业的何冀平,曾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编剧。代表作品有《天下第一楼》《新龙门客栈》《黄飞鸿》《楚留香》《新白娘子传奇》等。 《疏影暗香(何冀平经典剧本集)》是其剧本集,主要选取了她几个经典的剧本并附创作谈,戏剧剧本分别为《天下第一楼》《德龄与慈禧》《甲子园》,还有一个电影剧本《新龙门客栈》。 后记 考中学那一年,全国统 考作文的题目是《我的家庭 》。平日文章写得不错的我 ,一看就昏了头。我知道我 的家庭不能写,更不能把父 母写进去,真实的描述会带 来许多麻烦。我立刻想到写 祖国。记得,我写到在草原 上放牧的“姐姐”,在炼钢炉 边炼钢的“哥哥”,给了我目 标和勇气的“父亲”,养育了 我的大地“母亲”……刚交了 考卷,我就被监考的中文老 师狠狠地斥责了一顿,他说 我严重走题,别说考入名校 ,上不上得了中学都很难说 。又完了,我可能真是什么 也做不成。我远远地避开众 人,恐惧地等着发榜。不料 ,我的这篇作文得了满分。 可能是阅卷的先生认为我一 个十来岁的孩子能有这样的 “胸怀”,难能可贵吧?我以 满分的成绩考入当时北京的 顶级名校——师大女附中( 现名实验中学)。 这所学府名流云集,毛 泽东,刘少奇,邓小平…… 一大群政界、学界显赫人物 的女儿都在这里读书。师大 女附中是一所极正统的学校 ,批评她“培养修正主义黑 苗子”,真是冤枉。我们天 天学“毛著”,不停地进行“ 批评与自我批评”。经过小 时候衣着过于光鲜招致攻击 的教训,此时我常年都是白 衣蓝裙,但我过于斯文的外 表,依旧是“批评与自我批 评”会上的重点。每逢母校 校庆.同学们相聚笑谈以往 ,我心中仍有一丝酸楚。 如果,以十四岁为童年 与青年的分界,我实在追忆 不出什么童年的乐趣。 一个机会改变了我的命 运。 “文化大革命”开始时, 我还没成年,就失去了读书 的权利,要到“广阔天地”去 接受“再教育”。本来离开城 市离开家,是一件痛苦的事 ,但对我来说是一种解脱。 在寸草不生的黄土高原上, 我突然觉得挣脱了一切枷锁 ,乡民们不管我的父亲是在 海内还是海外,他们只知道 我是一个“北京女娃”,他们 爱看我写的戏。 那时的农民没有电影电 视,连收音机都没有。我们 就自己编排节目演给他们看 ,娱乐他们也娱乐自己。打 麦场上挂煤油灯,是我第一 个剧作的舞台。我不停地写 ,镢头在黄土地上砍出一个 土窝,坐下就写;棉花团捻 成一个捻儿,做一个灯,埋 头就写,写到第二天早晨两 个鼻孔被油烟熏得黢黑。乡 民们看着我写的戏笑,我看 着他们笑。无私真挚的爱融 化了我心中的冰雪,苦苦追 索的人生价值第一次得到体 现。由于我会写剧本,我写 的戏,从陕北演到北京,招 致上边的重视,我被调令调 回北京。 那年,我二十岁。 在北京一家工厂当了工 人,我还是爱写剧本。我和 其他几位业余作者为工人写 了一台话剧,想不到竟然来 了北京人艺的艺术家,蓝天 野做导演,胡宗温、谢延宁 做表演指导,宋垠做美术设 计……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 ,虽然是“文革”期问,也难 掩我对他们的崇敬。后来才 知道,他们都是赵启扬派来 的。 说起赵启扬,了解人艺 的人都知道。他是北京人艺 建院时期的党委书记,是他 团结起那么多既有才能又有 脾气的艺术家,北京人艺的 形成发展和辉煌,与他有着 密切的关系。“文革”中他离 开了人艺,在北京市主管业 余创作。我是工人写作组里 最小的成员,除了写剧本, 还梳俩小辫儿,在台上跳来 跳去串演思想幼稚的小丫头 。赵启扬看我是个可造之材 ,就对我说,去人艺吧。当 年是“文革”后中央戏剧学院 戏剧文学系第一次招生,为 了圆大学梦,我想上学,赵 启扬也就没有留我。 戏文系五千考生只收四 十五个,竞争很激烈。我考 得并不出色,所幸主考的老 师们更看重实践,当时,我 已经有三个剧本演出发表。 上学的时候,我曾经拿 着一个简单的剧本构思到人 艺,那是我去香港探亲写的 香港题材的本子。第一次走 进首都剧场后面的大楼,楼 道宽而且静,外面是酷暑, 里面很清凉。推开会议室的 门,吓了我一跳,刁光覃、 夏淳、于是之、田冲、苏民 ……几乎所有人艺的巨头都 在,都来听我——一个还没 毕业的学生,讲一个极初级 的剧本构思。我单薄的短袖 衫在微微发抖,我的心却很 热,我讲得动隋,他们听得 也很动情。这就是后来的《 好运大厦》。 我在中央戏剧学院学了 四年,指导我的谭霈生等老 师给我打下坚实的基础。毕 业分配的时候,北京人艺特 别从文化部要了一个名额, 指名要我去北京人艺。 我在人艺剧本组当了作 家。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是话 剧的殿堂,名流汇集,光是 小小的剧本组就大有来头, 四任剧本组组长个个赫赫有 名:第一位焦菊隐,第二位 赵启扬,第三位于是之,第 四位英若诚。剧院把剧作家 像宝一样看待。剧本组中我 最年轻,也是惟一的女性。 我个性不太善于和人交往, 他们男的,常到于是之老师 那儿去喝酒谈剧本,当然也 不便带着我。于是之当时是 剧本组组长,他拿到我们的 剧本,就会躲起来,不接电 话,不见人,认认真真看两 遍,才提意见。后来,他当 了院长,每天不知道有多少 事等着他,管剧院演戏的大 事,也管消灭老鼠的小事, 但他读我们剧本的习惯没有 变。 1987年,我开始写《天 下第一楼 书评(媒体评论) 如果以成就论,冀平的 今天已超过了当年的我。 ——吴祖光 “你能把一个饭馆写得这 样有声有色,一定能写好一 个客栈。” ——徐克 《酸酸甜甜香港地》是 我几十年填词生涯,最好的 一次训练:能和毛俊辉、何 冀平、阎惠昌及蒋华轩几位 艺术大师合作,是做梦也想 不到的好机会。 ——黄霑 精彩页 话剧剧本 天下第一楼 主要人物表 卢孟实:福聚德掌柜 唐德源:福聚德老掌柜,也是东家 唐茂昌:唐德源的大儿子 唐茂盛:唐德源的二儿子 常贵:福聚德堂头儿 罗大头:福聚德烤炉的 王子西:福聚德二掌柜 玉雏儿:卢孟实相好,胭脂巷的妓女 李小辫:福聚德的灶头 修鼎新:福聚德的“瞭高儿”兼账房;前为克五的“傍爷” 克五:某王爷的后代,食客 成顺:福聚德徒弟 福顺:福聚德徒弟 小生子:福聚德徒弟 福子:唐茂昌的“跟包的”(跟班) 警察、宫里包哈局执事、中人钱师爷、总统府侍卫副官、瑞蚨祥孟四爷、胭脂巷的女人、送花的伙计、食客等。 第一幕 时间:1917年,夏 地点:前门外肉市“福聚德” 正阳门(又称前门)外,堪称“天子脚下”,人居稠密,市井繁华,京师之精华尽在于此。店铺、茶楼、戏院、摊位鳞次栉比,白天人群熙来攘往,入夜灯火辉煌,历经五百年繁华不衰。 就在正阳门外,俗称前门大街的东边市房后面,有一条胡同,叫肉市口。就在这条小胡同的两边儿,一家挨一家地开着密集的饭馆子,每家馆子都有独特的风味佳肴:正阳楼的涮羊肉、大螃蟹,东兴楼的酱汁鲤鱼,烧饼王的吊炉烧饼,天泰馆的小米粥……最有代表性的,要数声噪京城的烧鸭子(解放前后才叫做“烤鸭”)。老字号“福聚德”,就坐落在肉市口里。 道光十七年,一个操着山东荣成口音的后生,在正阳桥头,御用辇路石板道旁,用两块石头支一条案板,摆了一个卖生鸡鸭的小摊儿。他为人和气,买卖公平,生意越做越精,直至用一枚枚辛苦钱在饭庄林立的前门脸儿买下一小块铺面房,立下他的百年基业。 如今,福聚德老唐家的家业已经传到第三代。门脸儿正中门楣上并排挂着三块匾,“福聚德”居中,“鸡鸭店”在右,“老炉铺”在左。这时的福聚德身兼三职:烧鸭子、生鸡鸭和“苏盒子”(当年人们吃春饼的各种熟肉,切好摆放在特制的木盒里,故而得名)。前厅左边摆着两只大木盆,旁边坐满徒弟,一个个手脚麻利地拔着鸭毛。沿墙根,一排木架子上挂着开好生的鸭胚子,鸭子都吹好了气,抹上了糖色,一只只肥嫩白生,十分肥壮。 前厅右边是福聚德的百年烤炉,红砖落地,炉火常燃;炉口有一副对联:“金炉不断千年火,银钩常吊百味鲜”,横批“一炉之主”。当年这座炉和烧鸭子的技术是店里的最高机密,坐在柜台后面的账房和二掌柜,除去支应柜上的事,就是牢牢地盯着烤炉,不许任何人靠近。 走进二道门是一个敞堂,两边分别是库房、柜房和开生间,后来又加了两间“雅座儿”。敞堂正中是一面描金富贵花的影壁,前边有个养活鱼的大鱼盆,后边有门通向“热炒”的厨房。(一幕时除了影壁,其他的还都没有) 幕启时,正当饭口,肉市口里热闹非凡,各家饭庄子的厨灶正在煎炒烹炸,跑堂儿的招呼着客人,食客们磕杯碰盏,猜拳行令。这几天,酒肆、饭庄的生意特别好。清朝的最末一个皇帝在“子民”们“帝制非为不可,百姓思要旧主”的呼声下,由张勋保驾,又坐了“大宝”,紫禁城内外的遗老、遗少们顿时打了鸡血般兴奋起来,翻腾出箱底里的朝衣,续上真真假假的辫子,满大街跑的都是“祖宗”。按照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表示心情愉快的唯一形式就是“吃”,所以,肉市口里回光返照般地闹腾起来。 [街声,隐约传来广和楼京戏锣鼓声。夹杂着吃饭、说笑、猜拳的各种声音。 [罗大头手持烤杆,上挂烤好出炉的鸭子,从烤炉间上。 罗大头:三座儿的鸭子出炉了! [成顺从后边上。 成顺:来啦! 常贵:三座儿,走鸭子!(送客人出去后,对王子西)王二掌柜,今晚上座儿不错,我看这烧饼、荷叶饼还不够,还得预备着。 [俩客人从后边走出来。后台:“五号账到柜。” [福顺上。 福顺:二掌柜,五号账到柜,两块二毛六。 王子西:(拿了两个竹牌子给福顺)福顺,去对过儿元兴楼拿二十张荷叶饼,再到北口取二十个烧饼,快,要热乎的。 [福顺拿了竹牌边应边跑下,正好与匆忙跑上来的小生子撞上了。 王子西:小生子,跑什么?慌里慌张的。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