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楚汉战争史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郑光霖 |
出版社 | 中国书籍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刘邦:成功逆袭,弱势赢家。项羽:功败垂成,饮恨垓下。这是中国历史上让无数读者极为着迷的一段历史;这是一场决定天下大势的决战;这是一部君臣将相斗智斗勇的传奇…… 作者简介 郑光霖,福建泉州人,酷爱历史,主要兴趣为中国史、俄国史、法国革命史、国际共运史、中东史,以后希望能够更深入地学习秦汉史。希望能以自己的视角,通过详细的考证,尽量还原波澜壮阔的楚汉战争史。 目录 第一章 帝国土崩项王分封 一、天下苦秦久矣 二、怀王之约 三、鸿门宴 四、项羽主盟戏下分封 五、“戏下体制”的崩溃 六、十九诸侯国疆域考(兼谈三个侯国、南越、东越)…72 第二章 刘邦之国筹谋北征 一、刘邦入汉中 二、韩信其人 三、汉中对 四、汉中改制 第三章 刘邦东出 闪击彭城 一、齐楚战争的爆发 二、掩空击虚还定三秦 三、项羽的谋划 四、天下混战 五、彭城大决战 第四章 大败之后站稳脚跟 一、“捐关以东”战略的出炉 二、京索之战 三、巩固关中 四、刘邦、项羽战前的军事部署 第五章 韩信平北 刘项对峙 一、韩信灭魏下代 二、刘邦北征赵国事考 三、井陉交锋 一战灭赵 四、徇赵胁燕 五、英布来归 六、明争暗斗 七、游军疲楚 八、夺回成皋 第六章 包围大成鸿沟议和 一、韩信破齐 二、潍水之战 三、三足鼎立?二分天下? 四、刘项广武对峙 五、楚、汉大后方的得失 六、楚河汉界 第七章 垓下决战天下归一 一、固陵之战 二、陈下之战 三、垓下大决战 四、乌江自刎 五、汉并天下 第八章 何以是汉兴楚亡? 附录 楚汉战争大事月表 汉元年(义帝元年)公元前206年 汉二年(义帝二年)前205年 汉三年前204年 汉四年前203年 汉五年(高帝五年)前202年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楚汉战争是中国历史上 让无数读者极为着迷的一 段历史,它的受众程度恐 怕只有三国这段历史可以 与之相媲美了。可值得注 意的是,流传度越高的一 段历史,其受众固然更广 ,但是不可避免的是,它 很容易遭到人们各种各样 的误读,以致产生不少误 解。 当然,造成误解的原因 不只是受众广,还有各种 各样的原因,比如后代戏 剧、小说将这段历史进行 大量的文学化、通俗化, 衍生出了诸如“萧何月下追 韩信”“霸王别姬”这些流传 千古的典故,又比如出现 了虞子期等虚构人物,使 楚汉这段历史更显示出了 一些戏剧性。还有司马迁 在《史记》中对这段历史 进行了极富文学色彩的叙 事,从而造成了个别具体 史实在某些地方是比较模 糊、不清晰的。更为重要 的是,关于这段历史的早 期史书太过稀少,即便是 有,所占篇幅也不是很大 。关于楚汉战争史,比较 早的原始史料有陆贾《楚 汉春秋》、司马迁《史记 》、班固《汉书》。其中 班固的《汉书》在记叙楚 汉战争史时,几乎是照抄 司马迁的原文,只在一些 地方进行了一些添加或改 写。而司马迁的《史记》 记叙楚汉战争史时所参考 的主要史料则是《楚汉春 秋》。可惜的是,《楚汉 春秋》如今已经散佚,我 们只能在《水经注》《太 平御览》等书找到该书的 零星佚文。由此可见,我 们现在能够引为依据的原 典几乎只有《史记》一书 。传统史料的极度缺乏, 为我们研究楚汉史增加了 很大的难度。 正因为存在群众误读、 文艺改编影响广泛、史书 对一些问题记载不清楚、 传统史料极度缺乏等原因 ,导致了一个现象——我们 看上去好像非常了解楚汉 史,可是对很多具体的问 题实际上并不是很了解, 甚至在很多地方几乎是找 不到真正的唯一的答案。 为了厘清这一段历史, 也是个人对这段历史比较 感兴趣,按照自己的思考 、研究,得以创作这部《 楚汉战争史》。 我的楚汉史学习之路, 是比较坎坷的。 我最早对楚汉史感兴趣 ,这得归功于司马迁的《 史记》对这段历史的记载 太过生动有趣,让我沉迷 其中。我虽然从一年级开 始就在阅读《史记》,可 是那会儿毕竟还小,读《 史记》这样的大部头还是 比较懵懵懂懂的,小学的 时候虽然粗浅浏览完了一 遍,但是感觉并没有太大 的收获。到了初一,我意 识到了我小学的这种阅读 模式是有误的,于是决定 精读一遍《史记》。很可 惜的是,我只精读了从秦 始皇到汉景帝这段时期的 相关记载,没能做到把整 部《史记》都彻底精读下 去,不过,这段往事却给 我的学史之路打下了很深 的基础。我还记得那段日 子的晚上,我抱着岳麓书 社出版的《史记》,仔细 阅读,读到楚汉战争部分 的时候,看到这一个个英 雄,常常有热血沸腾之感 。我至今记得,那时我读 《史记·高祖本纪》,读到 汉高祖还乡的时候,感慨 英雄迟暮,竟然哭了出来 。在我十几年的读史时光 中,只有那一次,我是真 的哭了。可以说,初一的 这种经历让我彻底喜欢上 了楚汉战争这段历史。 我这个人比较奇怪,不 爱做笔记,但是爱写文章 ,好发议论。这是好事, 也是坏事。写文章虽然是 好事,可是我发出来的议 论事前是没有笔记支撑的 ,是凭借我个人的感悟, 一路写下来的,因此会就 有很多观点是不成熟的、 甚至具体到很多细节,只 要读者足够仔细,是能发 现出很多问题的。很可惜 的是,这个毛病我至今没 有改过来。我不喜欢这种 按部就班、一板一眼的学 习方法,尽管这种学习方 法可能是相当有效的(这 种学习方法导致了我在很 多学科的学习上吃了很大 的亏)。 我既然有这种思维习惯 ,那么读者就不难想见, 当我遇到我最喜欢的楚汉 史,我肯定也是不喜欢记 笔记的,而是一股脑儿地 就敲起键盘,开始写起文 章。 我最早写楚汉史的文章 大概是在初二、初三之交 那会儿,那时我对楚汉史 的具体脉络可以说是掌握 得很好了,再加上当时读 了一些网上所谓的“考证文 章”,让我自信自己对楚汉 史可谓是“熟知”了,于是便 写起了最初版的“楚汉史”。 这版的楚汉史,是由两篇 文章组成的,分别叫《刘 邦东进三大战役》《楚汉 战争中的刘项韩》,这两 篇文章字数合起来不超过 六万字。我对《刘邦东进 三大战役》(该文主要叙 述戏下分封到雍国灭亡这 段历史,该篇文章并未涉 及戏下分封前的历史,鸿 门宴也是一笔带过)还算 满意,虽然我现在修改了 我大量的论点,可是这篇 文章确实为本书打下了很 好的基础。不过,我对《 楚汉战争中的刘项韩》( 该文主要叙述韩信灭魏到 刘邦称帝的历史)可谓是 相当不满意!这篇文章受 到了网上很多“历史观点”的 影响,看上去好像处处引 用史料,做了很多分析、 考证,但是现在看来,完 全是一派胡言,是极其糟 糕的下等之作。当时我受 到一些“网络史学家”的影响 ,对韩信这个人产生过极 大的偏见,这篇文章中的 韩信,几乎完全不符合他 在历史当中的形象。对韩 信的严重误读,我一直将 其视为我个人的污点,我 这一污点也曾经影响了 导语 本书讲述楚汉相争这段历史。楚汉战争是中国历史上让无数读者极为着迷的一段历史,它的受众程度恐怕只有三国这段历史可以与之相媲美了。可值得注意的是,流传度越高的一段历史,其受众固然更广,但是不可避免的是,它很容易遭到人们各种各样的误读,以致产生不少误解。全书分八章向读者娓娓叙述这段历史:第一章帝国土崩项王分封;第二章刘邦之国筹谋出汉;第三章刘邦东出闪击彭城;第四章大败之后站稳脚跟;第五章韩信平北刘项对峙;第六章包围大成鸿沟议和;第七章垓下决战天下归一;第八章何以是汉兴楚亡? 后记 有很多人问过我:“你为 什么会对历史感兴趣?”同 很多男孩儿一样,我对历 史的兴趣也是源于《三国 演义》。 那年我七岁,在电视上 看到了央视版《三国演义 》的大结局,看到姜维拔 剑自时,颇受震撼,由此 我就喜欢上了历史。还记 得那年,我去新华书店买 了两本书,一本《史记》 ,一本《三国演义》。 这本《史记》倒是值得 好好说道说道。当时我买 的是“白文版”的《史记》。 我当时在想,我才七岁, 肯定看不懂文言文,应该 先读读白话文版的。结果 一翻才知道,原来所谓的“ 白文”,指的不是白话文, 而是不注不译不删节的原 文(虽然那本《史记》删 了表)。当时我叫苦不选 ,感觉自己吃了没文化的 亏。但是我又转念一想, 既然已经买了,那就硬着 头皮读下去吧。后面一翻 ,虽然不可能做到全部看 懂,但是我大概的意思我 还是能搞清楚的。就这么 硬着头皮读下去,愈发觉 得历史(或者说是历史故 事)有趣,自此沉迷于历 史中不可自拔。 说实话,我都没有想到 ,我对历史的热爱,从一 年级开始,会一直延续到 现在,从来没有想过要放 弃对这门学科的追求。即 使是后面我一度放下史书 ,大量阅读哲学著作,我 心里装的还是历史学。在 我心里,历史是第一位的 ,其他别的什么学科,即 使再受我的青睐,也只能 排在第二位。 有时候我在想,到底是 什么力量支撑着我这么喜 欢历史?我打个比方,就 像一个男生对一个女生一 见钟情,但是如果没有别 的什么原因支撑着这段恋 情继续发展,单靠那“一瞥” ,是无法支撑起未来的生 活的。那是什么因素支撑 着我对历史的热爱呢? 我想了很久,始终想不 明白这个问题。我不相信“ 以史为鉴”这套说辞,同时 ,我也不是单纯喜欢看故 事。后来我想通了,可能 是两个原因:一是认识自 己;二是认识这个世界。 我们自以为了解自己, 可是我们至今连“意识”“思 维”究竟是什么都还搞不清 楚。我们也自以为了解世 界,可实际上,自然科学 一直在推陈出新,刷新我 们对这个世界的新认知。 我们对自己是无知的,对 世界也是无知的。我很认 可苏格拉底说的,要承认 自己的无知。我想,每个 人都渴望从无知变成有知 ,这是一个过程,学习就 是这么一个过程。而我学 习历史,就是想要知道我 们的这个世界究竟是怎么 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我 想要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 、了解这个世界。我也想 要通过历史了解我们的祖 先,从祖先身上看到我们 的影子,从某一个侧面间 接地思考我们自己。 我认为,历史学不管研 究的是断代史,还是通史 ,或者是专门史,它的着 眼点一定是这个社会的发 展变迁。即便研究的是人 物史,它也是要受到这条 规律的限制的。因为“人是 社会关系的总和”,没有孤 立存在的人。不论是王公 贵胃,还是平民百姓,只 要脱离了社会,他们就什 么也不是。所以我时常在 思考,网上对于各种历史 人物的争吵,真的有必要 吗?他们为了某个历史人 物,甚至还划分出不同的 阵营,党同伐异,这是不 是违背了历史研究的基本 出发点?这种现象完全不 利于历史学的健康普及, 我希望,我们能着眼于社 会去认识人,去研究某个 曾经发生过的事件、现象 或者思想,而不是停留在 无休止的谩骂中。 我的这部楚汉战争史, 就是以社会变迁为出发点 ,来叙述这段历史的。我 用“后战国时代”为这段历史 定下一个基本的背景概念 ,以陈胜一熊心一项羽一 刘邦的政治理念为其中一 条线索进行叙事,另一条 线索则是按照时局发展进 行叙事(即所谓的时间顺 序)。所谓的“楚汉战争”, 其实就是项羽所建立的“戏 下体制”,从建立到崩溃, 再到最后刘邦建立新的体 制的过程。楚汉战争不是 简单地由几场战役组成的 一次长达四年的全国性大 内战,它的发展受到多种 历史因素的制约,单纯地 着眼于战争本身来讨论战 争,对我们历史思维的提 升并没有任何帮助。从陈 胜的“兴灭国”到熊心的“继 绝世”,到项羽建立“戏下体 制”,再到“戏下体制”的崩 溃,爆发了一场四年的全 国性大内战,最后刘邦结 束了由于“戏下体制”的崩溃 而造成的无序的霸权争夺 ,建立了新的分封体制( 刘邦的分封理念正是源自 于项羽的“戏下体制”),暂 时稳定了天下,完成了三 分之一的帝业(帝业的彻 底完成要到汉景帝中元五 年的王信封侯事件)。 关于楚汉战争这段历史 ,以往很多人会认为项羽 的举措是“倒退的”,是逆流 而行的,而刘邦则是顺应 了历史潮流的发展。一个 是退步的,一个是进步的 ,所以进步的打败了退步 的。这种将“进步”与“退步” 进行简单的二元对立比较 ,可以说明一些个别的历 史现象,但是无助于我们 全面认知整个历史事件的 原貌。就现在来看,项羽 的“戏下体制”并不是什么复 古,也不是什么倒退。刘 邦分封原则则是直接根源 于项羽的。如果项羽是因 为倒退而灭亡,那么刘邦 走了项羽的老路,为何没 有灭亡? 我认为,在历史惯性的 作用下,秦始皇建 精彩页 第一章帝国土崩项王分封 一、天下苦秦久矣 亡秦必楚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屯长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大泽乡发动起义。陈胜、吴广诈称是自己其实是秦公子扶苏和楚将项燕,谋图复兴楚国。不久后,起义军便攻下陈县(今河南淮阳),陈胜在此自立为王,建号“张楚”,楚国正式复国。 陈胜起义后,先后派吴广、葛婴、武臣、邓宗、周文、宋留、周市等人各领一支兵马,扩大楚国的地盘。其中武臣这一支军队,在当年八月攻下了故赵国的首都邯郸,便自立为赵王,赵国复国。 九月,故齐国王族田儋击败陈胜大将周市,自立为王,齐国复国。不久以后,田儋便占领齐国全境。周市虽然没有占领齐地,但是也已占领魏地。周市见齐国已经复国,遂在同月,立故魏国的宁陵君魏咎为魏王,魏国复国。同一时期,武臣派大将韩广攻打燕地,韩广夺取燕国旧地后,便被拥立为燕王,燕国复国。 从秦二世元年七月至九月,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山东六国除了韩国以外,已经悉数复国,秦王朝的版图基本上缩回秦始皇统一前的样子。可是说到现在,我们不禁就要疑惑,为什么陈胜揭竿起义后,秦帝国竟然能瞬间土崩瓦解呢? 这一切我们都要从一个神秘的谶语开始说起。 楚国有一个叫楚南公的阴阳家曾经说过:“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谶语一直以来都在楚国境内秘密流传。在秦始皇统治时期,楚地百姓敢怒不敢言,他们仇恨秦国毁灭了楚国,但也自信总有一天楚国能够灭亡秦国。楚地百姓不肯服从秦王朝,秦始皇也是知道的,他常常说“东南有天子气”,曾两次东巡楚地,希望镇住楚地的“天子气”。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开始人生中的最后一次东巡,秦始皇的车队从咸阳赶往楚地的云梦泽。在这段长达1500千米的路程中,秦始皇仅仅用了一个半月便匆忙赶到,日均行驶速度为33.3千米。这哪里是在“巡幸”,分明是秦始皇担心楚人作乱,特意亲往楚地,威慑楚人。可是秦始皇的威慑并不能真正镇住楚人的反秦之心。当年秦始皇驾崩,翌年,陈胜便高举义旗,天下反秦。 天下人真的这么怨恨秦朝吗? 虽然秦末不少领袖总爱说“天下苦秦久矣”,但是事实上,并不是天下人都苦秦。我们检阅史书就能看出,秦地的百姓并不怨恨秦朝。甚至到后来刘邦打进关中后,我们也不曾见到秦地百姓起兵响应刘邦。莫说百姓,连那些不断征战的秦兵们也不愿背叛秦朝,真正想要叛秦的反而是帝国内的将领们。看来,“天下苦秦”一说并不能成立,那么我们改成“关东苦秦”能否成立呢?事实上“关东苦秦”也不能成立,至少就我们现在掌握的资料来看,真正仇视秦王朝的恰恰是楚人。与其说“天下苦秦”或者“关东苦秦”,不如说“楚人苦秦”来得更为合适。可是为什么其他五国并不那么痛恨秦朝,偏偏只有楚国最为痛恨秦朝呢?我们可以从各国法治化的程度来解答这个问题。 众所周知,自从商鞅变法后,秦法到秦始皇时期,一直被不断完善,秦国事实上是战国七雄中法治化程度最高的国家,秦人长久以来早就适应了秦法。 P1-2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