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如愿》(原名《最快乐的一天》)是一部反映缅甸农民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 小说通过对憨厚、纯朴、勤劳、勇敢的伟大伯一生的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一位为民族独立、为创造美好生活而斗争的缅甸农民的光辉形象,热情歌颂了缅甸农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坚持斗争的英雄气概。 主人公伟大伯一家的悲欢离合,无情地揭露和鞭答了英国殖民者、日本法西斯、封建地主的狡猾和残忍,批判了资产阶级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的丑恶思想,同时,热情地讴歌了劳动人民朴实的优良品德和忠贞不渝的纯洁爱情。 小说内容生动,情节曲折,文笔流畅,文风清新,耐人寻味。 作者简介 姜永仁,北京大学教授,曾任北京大学缅甸语教研室主任和东语系副系主任,驻缅甸大使馆文化处和经商处一等秘书。著有《东南亚宗教与社会》《对缅甸投资和贸易研究与指南》、《缅汉词典》(合著)、《缅甸文化综论》(合著)、《中外文化交流史》(合著);编有《汉英缅分类词典》、《东方民间故事精品评注丛书》等;发表论文40余篇。 目录 削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序言 缅甸长篇小说《如愿》 ,原名《最快乐的一天》 ,是缅甸进步作家德钦妙 丹的代表作,出版于1962 年10月,深受缅甸人民的 喜爱,是一部真实记录缅 甸社会和广大缅甸农民生 活的现实主义杰作。小说 不仅内容生动、情节曲折 ,而且充满了生活气息。 阅读这部小说,不仅能使 人得到文学的享受,而且 能增加对“胞波”缅甸人民的 了解。小说通过对老农伟 大伯历尽艰难坎坷的一生 的描写,成功地塑造了缅 甸农民的代表伟大伯的光 辉形象,向人们展示了缅 甸农民的苦与乐、憧憬与 夙愿,以及他们为了实现 愿望而进行的不屈不挠的 斗争。 缅甸是一个文明古国。 1044年,缅族首领阿奴律 陀王统一了缅甸,建立了 蒲甘王朝。而后,又经历 了东吁王朝和贡榜王朝两 次大的统一。贡榜王朝是 缅甸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 ,也是封建统治制度的成 熟时期。但是在1824年、 1852年、1885年,英国殖 民主义者先后3次发动侵略 战争,把缅甸变为英国的 殖民地,从此,改变了缅 甸封建社会发展的轨迹, 缅甸从一个自给自足的封 建国家沦为殖民地国家, 缅甸人民在英国殖民主义 者的铁蹄下,过着牛马不 如的生活。长篇小说《如 愿》以缅甸英国统治时期 、日本法西斯统治时期和 独立初期的历史为背景, 记述了缅甸农民可歌可泣 的反帝、反殖、反法西斯 、反官僚主义和地主阶级 的斗争,以及用科学知识 建设新农村和实现伟大梦 想的实践。整个作品贯穿 了缅甸社会进步与反动、 美与丑、善与恶的斗争, 充分反映了缅甸当时的社 会现实,时间跨度长,情 节跌宕起伏,故事引人入 胜,是一部栩栩如生的从 农民的视角书写缅甸反抗 英国殖民统治,反抗日本 法西斯,反抗地主阶级剥 削与压迫的历史画卷。 缅甸是一个地道的农业 国,风景如画,民风古朴 ,稻香扑鼻。长篇小说《 如愿》是一部反映缅甸农 村题材的优秀文学作品, 小说主人公伟大伯为了生 存而进行的斗争,是缅甸 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伟 大伯的一生从十六七岁起 ,就驾着双牛,一手扶着 耕犁,一手挥舞着藤牛鞭 ,嘴里高声唱着歌曲,在 充满生机的稻田里日出而 作,日落而息,辛勤劳作 ,乐在其中。土地是伟大 伯的命根子,是伟大伯的 王国,稻田是伟大伯的乐 园。朴实、憨厚、勤劳、 勇敢、容易满足和随遇而 安等缅甸农民的优秀品质 集于伟大伯一身。小说淋 漓尽致、栩栩如生、活灵 活现地向读者展示了缅甸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景 ,尽情地赞美了缅甸农民 热恋土地、热爱家园、享 受劳动的欢乐和丰收后喜 悦的天性,情景交融,给 人以美的享受。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 时”,这是古时中国人最高 兴的两件事。缅甸人一生 中也有两件最高兴的事:“ 洞房花烛夜,走出牢门时 。”若问伟大伯一生中最高 兴的事是什么,最大的愿 望是什么,他会响亮地告 诉你:不是洞房花烛夜, 不是走出牢门时,而是生 活中没有高利贷盘剥,没 有地主剥削,耕者有其田 ;农民们在属于自己的土 地上愉快地劳作,用汗水 浇灌出金黄色的稻谷,供 孩子读书学文化;组织起 来,用现代知识科学种田 ,发展农业,建设新农村 。这就是伟大伯的梦想, 伟大伯一生为之奋斗的夙 愿! 为了如愿实现这一夙愿 ,伟大伯战斗了一生。作 为缅甸农民的一员,他一 会儿手扶着耕犁在稻田里 劳作,一会儿放下镰刀和 锄头,拿起枪杆子,走出 稻田,奔向战场,投身到 反对英国殖民主义和反对 日本法西斯的斗争中。在 1948年缅甸独立后,又带 领农民参加土地革命斗争 ,历尽曲折与坎坷。小说 热情地讴歌了以伟大伯为 代表的缅甸农民不畏强暴 、敢于反抗的性格和宁死 不屈、不怕牺牲的民族精 神。 为了如愿实现这一夙愿 ,伟大伯一生早出晚归、 辛勤劳作,省吃俭用供孩 子上学,希望农民有文化 ,用现代知识科学种田。 他一生中受到的最大刺激 是地主吴巴昂训斥游手好 闲的儿子波尼时说的一句 话:“没有文化就会变成狗 ,就得去种地!”因此,伟 大伯希望培养好孩子,让 他们个个都成为有文化的 农民。但是,大儿子昂钦 大学毕业后留恋城市生活 ,留在仰光,娶了一位漂 亮的太太,当上了高级职 员,在政府机关工作;大 女儿宁钦毕业后,在村子 里担任小学教师,她看不 起农业劳动,不愿意和父 亲一起下田干活,嫁给了 一个军官,当上了阔气的 军官太太,随军远走他乡 。伟大伯只好把希望寄托 在小儿子瑞温身上,特地 把他送到农业学校学习农 业知识,希望他学到科学 知识回到农村,做一个有 文化的农民,用事实回击 地主吴巴昂的污蔑。但是 ,围绕小儿子瑞温学成以 后回不回村里种田的问题 ,伟大伯夫妇、瑞温的未 婚妻玛妙姬同大儿子昂钦 、大儿媳黛黛之间却发生 了一场激烈的争夺战。 瑞温在百般引诱下迷失 了方向,慢慢地淡忘了未 婚妻玛妙姬,爱上了城市 姑娘敏敏怡。此时,玛妙 姬已经怀上了瑞温的孩子 ,在父亲吴巴翁和伟大伯 被逮捕入狱的情况下,为 了躲避横行乡里的地主儿 子波尼的欺负,只好与母 亲远走他乡。 在经历了 导语 缅甸长篇小说《如愿》,原名《最快乐的一天》,是缅甸进步作家德钦妙丹的代表作,出版于1962年10月,深受缅甸人民的喜爱,是一部真实记录缅甸社会和广大缅甸农民生活的现实主义杰作。小说不仅内容生动、情节曲折,而且充满了生活气息。阅读这部小说,不仅能使人得到文学的享受,而且能增加对“胞波”缅甸人民的了解。小说通过对老农伟大伯历尽艰难坎坷的一生的描写,成功地塑造了缅甸农民的代表伟大伯的光辉形象,向人们展示了缅甸农民的苦与乐、憧憬与夙愿,以及他们为了实现愿望而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精彩页 雨季①的第一场雨过后,大地变得湿润润的。转眼间,那些尚未犁过的田地里冒出了一层绿茸茸的小草。几块低洼地在滂沱大雨之下,东一片西一片地积着白汪汪的雨水。已经耕耘过的田里,平翻着土块儿,黝黑黝黑的,肥得像是要渗出油来。远处,成群的黄牛在绿油油的草地上追逐着,油光肥壮的水牛在水渠和池塘里戏水。 雨,还在一阵阵下着。但是,农民们依旧吆喝着耕牛在潮湿的土地上忙着耕地,伟大伯就是其中的一个。伟大伯已经年近花甲。他的一生是在繁重的劳动中度过的,练就了一身好体格,至今身子骨仍然很硬朗。虽说长年日晒雨淋使伟大伯的皮肤变得黑黝黝的,皱纹也已经爬上了他的脸庞,但是他那胳膊上隆起的肌肉却还是像从前那样坚硬、结实。 今天一大早,伟大伯就扛着一张犁,赶着两头牛,和他的伙伴桐钦以及常年住在他家的侄女玛①埃妙的丈夫觉拉一起,来到这湿润的田里。 夹着雨的风,掠过田野,带来了一阵阵凉意。但是,伟大伯似乎没有一点儿感觉。雨哗哗地下着,雨滴不时地拍打在他的身上,他也毫不在意。在泥泞的田地里,在雨过天晴后的毒阳下,他不停地耕着地。他那宽阔而油黑的脊背,不怕冷风吹,不怕雨水淋,更不怕烈日晒。 有时,伟大伯甚至会情不自禁地和其他耕地的年轻人一样大声地唱起歌来。这习惯可不是现在才有的,自打他十六七岁时起就养成了。他一边耕地,一边唱着歌,几十年也没有扔掉这个习惯。对于在寂静的田野里,终日里与牛为伴辛勤劳动的农民们来说,敞开喉咙,放声歌唱,实在是解愁消闷,消除疲乏和劳累的最好办法。有时,他们以放声歌唱来解闷;有时,他们又以大声吆喝他们忠实的伙伴——老牛来取乐。 “京城北,一条河,拦住去路……俺只好,插短笛,坝上发呆……” 这是伟大伯小时候坐在木耙上经常唱的一支歌。现在,已经年近花甲的伟大伯唱的还是这支歌。对他来说,这支歌常唱常新,永远不俗,每次唱起来都倍感亲切。伟大伯平时喜欢唱的还有一支歌,那就是“御手高举藤鞭,御脚架到犁上边……”①伟大伯不仅听说过在封建王朝时代,缅王是怎样主持开耕仪式的故事,而且还亲眼看过有关这种开耕仪式的戏剧。每次听到开耕仪式时唱的歌曲,喜悦就会跳上伟大伯的心头,使他感到莫大的鼓舞。这时,他会自言自语地安慰自己说:“连国王还鼓励我们农民呢!”农民是国家最重要的人,你看,连封建国王还亲自主持开耕仪式来鼓励我们哪!这种以务农为荣的自豪感也会同时从伟大伯的心底产生。但是,一想到农民现在贫困、落后、生活水平低下,伟大伯心里刚刚产生的喜悦和自豪感又会烟消云散,随之而来的是无限的苦恼、惆怅和灰心丧气。 封建国王主持开耕仪式的目的,无非是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农民更加卖命地为他干活。缅甸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农民,只有农民才能使稻谷丰收。在这样的一个国度里鼓励和安抚农民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对于这一点,缅甸封建王朝时期的统治者们都心如明镜。在封建王朝时代,国家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就是发展农业,所以,历代的封建国王都把开渠、筑坝、兴修水利作为建设国家的一项首要任务。 农业上的失败,就意味着国家的灭亡。国家的灭亡,就会动摇、损害乃至丧失统治国家的国王宝座。 P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