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国家记忆--一本共产党宣言的中国传奇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铁流//徐锦庚
出版社 山东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以《共产党宣言》最早的中译本的传奇经历入手,记录了《共产党宣言》从国外流传到中国,并在中国迅速传播、星火燎原的经历,以及围绕它的翻译、传播,在最艰苦的战争岁月和新时期建设中产生的感人故事,意味深长地揭示出:共产党没有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
作者简介
铁流,1967年10月出生。1984年11月入伍。1998年7月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曾在海军北海舰队从事文学专业创作多年,现为青岛市文联专业作家。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作家协会第二届签约作家。
作品散见于《中国作家》、《解放军文艺》等国家级大型刊物。有作品入选《中篇小说月报》、《小说月报》等选刊和各种年度选本。著有长篇报告文学《一个民办教师的故事》、《槌下硝烟》、《蓝色畅想》、《中国驱逐舰备忘录》、《支书与他的村庄》、《中国民办教育调查》。曾获中国报告文学大奖、中国作家鄂尔多斯优秀文学作品奖、首届泰山文学奖、军队优秀作品奖等多种文学奖项。
目录
引子 周恩来的一个遗憾
第一章 经典的诞生
1.“天鹅之家”的记忆
2.让空想变成现实
第二章 传薪者
1.一群寻路的人
2.书名被错印成《共党产宣言》
3.译者陈望道的沉浮人生
第三章 一个红色幽灵在中国乡村
1.历史没有远去
2.谁是第一
3.《共产党宣言》传到了农民手里
4.穷人听大胡子的话没错
第四章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1.《共产党宣言》就是咱泥腿子的号角
2.好日子是靠枪杆子打出来的
第五章 忠诚与信仰
1.这本《共产党宣言》比我们生命还重
2.是《共产党宣言》让我走到今天
3.“一门三英匾”做了棺材板
4.我去找老伙计们学《共产党宣言》了
第六章 寻找《共产党宣言》
1.刘集惨案那天还发生了什么
2.发现首译本《共产党宣言》
3.不能遗忘的国家记忆
后记
附录一 广饶版本《共产党宣言》的考察报告
附录二 广饶藏本《共产党宣言》复制版书影
导语
《国家记忆--一本共产党宣言的中国传奇》讲述了大革命时期,一位年轻的女党员把一本书名被错印成《共党产宣言》的小册子带回了山东广饶刘集村。这本马克思、恩格斯写给世界工人的书,引起了农民兄弟的强烈共鸣,由此拉开了鲁北平原上的农民革命斗争的序幕。
后记
一本《共产党宣言》与
鲁北平原上农民的故事,已
经流传了数年。关于它的传
奇,也不时见诸报端。
这些年,很多朋友都建
议我们去写一写。听多了,
我们也难免动心。可这样带
有政治色彩的故事,能写好
吗?特别是在当今社会,人
们更感兴趣的是那些娱乐八
卦,是被美酒和时尚浸透的
快餐文化。但我们又想,越
是这样,越能彰显这个题材
的珍贵和价值。当人们重新
回到理性中来的时候,想必
会从中得到一些思考和启示

尽管这个传奇故事早已
成为历史,可我们不能因此
而忘记。
故事发生在山东省广饶
县大王镇。2013年初,恰
巧中国作家协会征集作家定
点深入生活,我们毅然把定
点生活放在了大王镇的几个
村庄。
在大王待了数月,随着
采访的深入,我们越来越觉
得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粗
略统计,我们前后共采访了
近百人,记录了几百万字的
采访素材,收集了数百万字
的历史资料。
后期体验生活期间,正
值酷夏,我们走街串巷,与
农民兄弟拉家常,说心里话
,收获了很多过去没能得到
的东西。每一个故事都吸引
着我们,都震撼着我们。
现在,当年那些革命见
证者和亲历者大都已故去,
尚在人世者寥寥无几。很多
故事,随着他们的老去,永
远消失了。我们其实是在做
一次抢救性的采访。
如今,这部报告文学即
将出版,我们要感谢崔建国
、陈伟颂、王国文、崔洪勋
、西牧林、李秀华、李秀珍
、王海荣、牟元元、延海建
、胡艳、徐文杰等同志。这
次采访和创作能够顺利完成
,与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是分
不开的。
该书在创作过程中,参
考并使用了部分资料,在此
一并表示谢意。
作者
2013年12月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段《共产党宣言
》初译本在中国流传的精彩
传奇,是弥足珍贵和催人警
醒的历史记忆。作品以历史
反观现实,没有直白的说教
,却有发人深省的思索和直
抵人心的震撼力量。
——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
吴义勤
《国家记忆》既是一部
《共产党宣言》在中国乡村
的传播史略,又是一段鲜活
可信的革命历史。在这本书
里,我们读出了信仰力量之
强大,读到了坚守信仰的人
们如何成长为一个地域、一
个民族的中流砥柱。作品题
材独特,主旨深远,对于当
下社会生活富于启示意义。
——中国作协创研部研究
员、理论处处长 李朝全
《国家记忆》是一部重
叙《共产党宣言》的中国传
奇的史诗性大书,以深具历
史真实性、社会生活现场感
和审美意蕴的文学书写,还
原了中华民族一个世纪的政
治革命的风云际会,雕绘出
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流
血牺牲的共产党人群像。这
段历史和这些人,无论再过
去多少岁月,都将依然鲜活
、璀璨,不断激活民族精神
,永远泽被华夏大地。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
作协副主席 李掖平
精彩页
1975年的新年刚过,一些细心的人在不经意中发现,曾一度沉寂的北京人民大会堂,忽然热闹了起来。工作人员进进出出,一片忙碌。再仔细打量这座庄严的建筑物,人们又看到,大会堂的门外张灯结彩,楼顶上也新换了一排国旗,在寒风中猎猎作响。
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就要召开了。
消息传开,国人这才忽然想起:在我们的政治生活中,原来还有这么一件大事。
第三届全国人大是何时召开的?人们在脑海深处搜寻,许久,才打捞出记忆碎片:1964年12月至1965年1月(只召开了第一次会议)。也就是说,从那时开始,原本每届五年、每年一次的全国人大会议没再举行过,至今整整十一年了。
张劲智是人民大会堂的一名普通服务员。会议开始前,他被叫到主席台一侧的四川厅。
进门一看,张劲智愣了:空荡荡的大厅里,邓颖超大姐孤零零地坐在角落。
张劲智是经验丰富的老服务员,参加过第三届人代会的服务工作,多次见过邓大姐。他赶紧趋步向前,想打声招呼,忽然发觉气氛不对。
邓大姐一向亲切随和,没有一点架子,往常见了工作人员,笑容可掬,一脸阳光。今天,她却是满脸忧郁,若有所思。
见张劲智进来,邓大姐向他招招手,示意他坐到身边。张劲智心怀忐忑,侧着身子坐下。
小张,听说今天是你在主席台服务?邓大姐上来就问。 是。张劲智小心回答。
总理身体越来越虚弱了,只喝了多半碗粥,一点干的都没吃。他讲完话后,你盯着点,别让他晕倒了。邓大姐一脸的牵挂。
张劲智心里咯噔了一下,这才明白邓大姐为什么如此忧郁。
周恩来三年前就病了。
1972年5月,保健医生张佐良按惯例,为总理做小便常规检查时,从显微镜里发现了四个红细胞。几天刚过,红细胞的数量猛增,一下子到了八个。到北京医院复检时,确诊为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
那一年,周恩来七十四岁。
过度的操劳,加上一再延迟治疗,到1974年,周恩来的病情越来越重,膀胱里淤积了大量的血液,血尿不止。血液凝结成血块后,堵住了尿道内口,排尿时异常痛苦。每次排尿,周恩来都像是干了一件重体力活,被折磨得筋疲力尽。工作人员心痛不已,背地里暗暗落泪。
在医生的强烈要求下,1974年6月1日,周恩来被迫住院治疗,先后接受大小手术十三次,平均四十天左右要动一次手术。
即使如此,周恩来仍在医院批阅文件,频繁会客。
1974年9月30日晚,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盛大招待会,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五周年,周恩来抱病参加。这是他最后一次主持国庆节招待会。
四届人大开幕前,工作人员得知周总理将出席,私下里兴奋地传递喜讯。张劲智也不例外,他并不知道总理患不治之症,以为总理身体好了。听了邓大姐的话,他才明白问题的严重性,不由得心情沉重起来,也深感责任重大。
1月13日晚八时,人民大会堂大厅内灯火辉煌,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幕。面对代表们的热切目光,七十七岁的周恩来开始作《政府工作报告》。
代表们发现,与昔日神采奕奕的形象相比,眼前的周恩来恍若两人。他步履蹒跚,瘦削的脸庞上布满了老年斑,声音里也透着疲惫。
谁能知道,出席四届人大,竞成了周恩来生命中最后的一件大事。
政府工作报告本该由周恩来主持起草,大会开始前,为了照顾周恩来的身体,毛泽东主席指定邓小平组织起草,并要求字数限制在三千字左右,以便周恩来能在大会上顺利读下来。
接受邓大姐重托的张劲智,站在主席台侧面隐蔽处,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目不转睛地盯着周恩来的一举一动。
他注意到,做完报告后,总理原本一直挺直的腰板塌了下来,整个人陷进座位里。他右手伸向茶杯,三指捏住杯把,却端不起来,又伸出左手,两手合力,才将茶杯端起,颤巍巍地送到嘴边,由于手抖得厉害,茶水溢出来,洒到了胸前。
张劲智心里一降悸动:总理已经虚弱得连端茶的力气也没有了!若是平时,他早就冲过去帮忙了,可是今天不能。他急得暗地里直跺脚。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