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峰,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等职。长期从事宋史研究,出版著作《北宋武将群体与相关问题研究》《武士的悲哀:崇文抑武与北宋兴亡》《宋代军政研究》《宋代治国理念及其实践研究》《生逢宋代:北宋士林将坛说》《漕运与古代社会》等多种,发表论文 80 余篇。
北宋在中国历目前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经济文化少见繁荣,号称盛世;二是军事积弱,立国一百六十多年即被金所灭。出现这样的历史现象,与北宋实行的“崇文抑武”国策有着密切的关联。宋太祖鉴于唐末及五代武人专权之弊,开始重用文人,抑制武将。这一政策经太宗、真宗完善,到仁宗朝“崇文抑武”政策已达特别,文人代替武将开始掌兵。英宗、神宗、哲宗三朝虽欲扭转这一政策的弊端,但积重难返,终致徽宗、钦宗被金人所掳,北宋灭国。北宋实行“崇文抑武”国策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不仅体现于宋朝在对外关系中始终处于弱势,更体现在内部政治运作中文武关系严重失调,导致杨业、陈尧咨、王德用、张亢、柳开、种世衡、狄青、王韶等人的悲剧命运,而这些有血有肉的案例又折射出北宋立国基础的脆弱,很终导致繁荣的北宋悲哀落幕。
本书以贯穿北宋始终的“崇文抑武”现象为主线, 梳理了“崇文抑武”国策形成到极端化的过程, 以及这一政策对北宋“积弱”的影响。内容包括: 开国岁月 ; 太宗嬗变 ; 真庙风云 ; 仁庙岁月等。
☆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从大宋之变探析文武之道与王朝的存亡续绝
☆作者爬梳大量宋代原始资料,还原了北宋文治盛世的另一面
☆通过杨业、狄青、范仲淹、种世衡、王韶等大量文臣武将的政治命运解读北宋政治的得与失
☆全面梳理北宋“崇文抑武”的治国之道,透析大宋治国实践的经验与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