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儒学三千年(精)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马勇
出版社 孔学堂书局
下载
简介
商品特色

内容推荐

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补的一堂文化课。

孔子与儒学对于中国人来说,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现象,而是中国文明之根,是中国人之魂,与国人血脉相连。

著名学者马勇先生积40年之功,从大历史的视角,给3000年中国儒学的发展做了鸟瞰式的描述,为读者建构了一个宏观框架:按照时间顺序,逐一介绍各个时代的儒学大师的主要成就与观点、儒家流派的基本情况、儒学与其他思想流派的交流与互补;剖析儒学是如何影响政治格局与制度的,又是如何影响社会文化与民族性格的。  

马勇先生又从微观角度出发,勾勒出了3000年中国儒学的枝枝叶叶:精心整理154个儒学人物的小传、4幅儒学流派师承关系图、3000年儒学大事记等,见微知著,用讲故事、列图表的方式,帮助读者走进3000年儒学的血肉中,感受中华文化的跳动脉搏。

每个中国人的血脉里天然就有儒学的基因,读懂中国,必先读懂中国儒学;一部中国史,就在3000年儒学史里。

导语

本书是历史学者马勇积40年之功的力作,填补大众普及版“儒学史”的空白。

本书从大历史视角俯瞰3000年儒学,让你真正读懂中国政治,读懂中国文化,读懂中国人。

郭齐勇、刘传铭、张曙光、干春松 诚意推荐!  

四大超值附加内容:154个儒学人物的小传、4幅儒学流派师承关系图、3000年儒学大事年表、26幅珍藏彩色《孔子圣迹图》。读懂儒学,这一本就够了!

作者简介

马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中国学术史、中国现代化史、中国文明史等研究。著有《汉代春秋学研究》《近代中国文化诸问题》《1894-1915:梦想与困惑》《1895年大梦初醒》《1898年中国故事》《1900年中国尴尬记忆》《1911中国大革命》《超越革命与改良》《晚清二十年》《重新认识近代中国》等,并为梁漱溟、严复、章太炎、蒋梦麟等多人立传。

目录

鸟瞰三千年中国儒学(代序) 

第一章  儒家学说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儒的起源
 

儒的演变
 

儒阶层的形成
 

附录·儒学人物小传
 

周公 

第二章  孔子与早期儒学
 

对殷商制度的扬弃
 

孔子的学术情怀与早期儒学的形成
 

孔子与儒家经典
 

附录·儒学人物小传
 

孔子 

第三章  孔子之后的儒学分化
 

孔门弟子的分化
 

儒学所面临的挑战与回应
 

儒家八派与先秦儒学的终结
 

附录·儒学人物小传
   

子夏/孟子/荀子/邹衍 

第四章  秦朝:儒学的第一次毁灭性打击
 

政治统一与学术统一
 

儒法冲突:理想与现实的差异
 

文化浩劫:焚书坑儒 

第五章
 汉代:儒学的黄金岁月
 

黄老学与儒学同享意识形态宝座
 

学术与政治:今古文之争
 

经学的沉沦与儒家精神的复归
 

附录·儒学人物小传
   

叔孙通/陆贾/辕固生/董仲舒/扬雄/刘歆/
   

郑兴/桓谭/王充/贾逵/张衡/马融/郑众/
   

卢植/赵岐/郑玄/服虔/何休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儒学的重振运动
 

儒学的玄学化
 

魏晋时期的儒道佛纷争
 

儒学的佛学化与道教化
 

附录·儒学人物小传
   

王肃/刘劭/何晏/阮籍/傅玄/杜预/嵇康/王弼/向秀/欧阳建/裴/郭象/戴逵/范宁/范缜/徐遵明 

第七章  隋唐:儒学再度官学化
 

政治统一与三教合一
 

儒学的统一和地位的提升
 

儒学的困境与更新
 

附录·儒学人物小传
 

颜之推/王通/刘知幾/啖助/赵匡/陆淳/韩愈/李翱/柳宗元 

第八章  宋辽夏金元:儒学的转型
 

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朱熹:理学思想体系的集大成者
 

辽夏金元时期的儒学
 

附录·儒学人物小传
   

孙复/胡瑗/石介/邵雍/周敦颐/张载/程颢/
   

程颐/谢良佐/游酢/杨时/李侗/胡宏/朱熹/
   

张栻/薛季宣/吕祖谦/陈傅良/陆九渊/陈亮/
   

叶適/赵复/许衡/刘因/吴澄/许谦/郑玉 

第九章  明代:理学的式微与心学的崛起
 

理学的官学化与式微
 

王阳明:心学之集大成者
 

儒家精神的重建:补儒与超儒
 

附录·儒学人物小传
   

宋濂/方孝孺/曹端/薛瑄/吴与弼/陈献章/
   

胡居仁/罗钦顺/湛若水/王阳明/黄绾/王艮/
   

聂豹/邹守益/欧阳德/钱德洪/王畿/何心隐/
   

李贽/顾宪成/高攀龙/徐光启/刘宗周/黄道周 

第十章  清代:儒学的繁荣与危机
 

乾嘉汉学的前驱
 

乾嘉学术系统
 

乾嘉汉学的分化与儒学传统的重建
 

附录·儒学人物小传
   

陈确/黄宗羲/方以智/顾炎武/王夫之/毛奇龄/
   

李颙/胡渭/颜元/阎若璩/李塨/惠栋/全祖望/
   

庄存与/王鸣盛/戴震钱大昕/段玉裁/章学诚/
   

汪中/王念孙/孔广森/江藩/焦循/阮元/
   

王引之/刘逢禄/宋翔凤/林则徐/龚自珍/魏源/
   

冯桂芬/曾国藩/俞樾/王先谦/孙诒让/廖平/
   

康有为/章太炎 

第十一章  现当代:儒学思想新进程
 

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的冲突
 

经学的终结与儒家思想的新开展
 

文化复古与民族新文化建设
 

儒学褪掉主角光环
 

儒学走向复兴之路
 

附录·儒学人物小传
   

严复/辜鸿铭/熊十力/钱玄同/张君劢/胡适/
   

顾颉刚/梁漱溟/钱穆/冯友兰/贺麟/季羡林 

第十二章  港台:新儒家的阵地
 

新儒家对中国文化前途的基本认识
 

唐君毅:新儒学的返本开新论
 

徐复观:儒家思想与民主政治
 

牟宗三:儒家思想在现代化过程中的意义
 

附录·儒学人物小传
   

徐复观/唐君毅/牟宗三 

儒学大事年表 

儒学人物关系图 

序言

鸟瞰三千年中国儒学

据说,巴黎和会在讨论山东问题时,被誉为民国第一外交家的顾维钧有一个精彩发言。顾维钧说,山东是中国文化的摇篮,中国的圣人孔子和孟子就诞生在这片土地上。孔子犹如西方的耶稣,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我们不是在这里讨论顾维钧的发言与巴黎和会的得失,而是觉得顾维钧的精譬之语道出了孔子、儒家对中国及世界的意义。作为圣人,孔子与耶稣地位相埒;作为圣地,山东与耶路撒冷同等重要。这个判断,也最简洁地说出了这部《中国儒学三千年》的写作旨趣。孔子、儒家,对于中国人来说,不是简单的文化现象,而是与生命相关联,是中国文明的根,其意义、表征,就像耶稣、基督教在西方人心灵深处那样,是一体的,而不是外在的依附关系。

从历史学的视角说,孔子并不是儒学的最初创造者。儒和儒学的起源,都远在孔子之前。孔子只是儒家典籍的整理者,儒家思想体系化的创建者。但“曾经圣人手,议论安敢道”,儒家经典经过孔子之手,后世儒生一般不会提出疑问,足见后世对孔子所谓的“顶礼膜拜…‘马首是瞻”,也反映了孔子、儒学、经典对我们民族的巨大影响力。   

据研究,儒的发生大约在殷周之际。在那个天崩地裂的大变动时代,官学解体,学术重心下移,渐渐转移至民间。儒的前身大约是负责礼仪典章的文化管理者,原本依附于殷商王朝,然而在殷商王朝灭亡后,很多殷商遗民也因周朝统治者的安排,离开故都,迁往宋国等地,集中居住,便于管理。贵族的文化传统养成绝非一朝一夕,而彻底丧失更非易事。于是,这批殷商遗民在宋国一定程度上反而自得其乐,传承着自己的文明,尤其是在殷商那几百年来形成的制度、典制、礼仪、习俗。

反观周朝的统治者并不是一批起自乡野的文盲,在漫长的“先周时期”,周人的祖先也在创造、传承着自己的文明,因而当周人取代殷人统治时,他们并不是只顾着庆贺、狂欢,而是有着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他们思考的问题是,如此强大的殷商王朝为什么不堪一击,周王朝如何才能避免重蹈殷商王朝的覆辙?

思索的结果是我们看到中国历史至此出现了第一次大的转折,根据王国维先生《殷周制度论》的研究,就是一个全新的宗法社会体系由此建立了起来。其要点有:立子以嫡的嫡长子继承制,比较稳妥地制定了一个政治权力传承、经济财富继承的基本规则;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中心,又衍生出一系列宗法社会规则,诸如尊尊、亲亲、长长、男女有别,直至以个人为同心圆的五服制度;同姓不婚的婚姻制度等。这些制度不仅结束了此前中国社会的无序、混乱的面貌,而且建构了一个新的文明体系。

新兴的周王朝统治者确实有大格局,有长远的考量,特别是周文王姬昌倡导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为周王朝网罗了一大批有用之才。而他的第四子周公旦更是任劳任怨,竭尽全力协助幼主周成王执政,既让周王朝平稳度过了建立之初的困难时期,更为周王朝的长治久安制定了一套文明制度。周公之所以被誉为儒家功臣,孔子之所以时常梦见周公,其实都应该从制度层面给予解读。

周公主持制定的礼乐制度,主要凭借的还是那些迁徙至宋国的殷商遗民,这些遗民拥有渊博的知识。而周朝统治者的礼遇,让他们有了一个传承文明的机会,儒家文化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得以产生的。

据太史公《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先人就是迁徙于宋国的殷商贵族,拥有较高程度的知识、教养,精通殷商的礼乐制度。

经过周朝八百年发展,政治架构、社会经济、文化思想诸多方面都获得了极大的提升。特别是周王朝政治
架构上的双层体制,既有以周天子为中心的联邦要素,又有以各诸侯为中心的地方自治。各诸侯国的政治制度绝无完全相同,它们之间相互比较、相互竞争、相互激励。周天子有自己的经济来源,除了象征意义,用以维持“天下共主”身分而令各诸侯国按礼制进贡方物外,周天子实无力向诸侯国摊派更多的费用,但周天子、周王朝是正义的化身,率有道伐无道,占据道德至高点。因而各诸侯国不论国力强弱,在很多时候仍愿意与周天子一起,“同仇敌忾”。所谓“
挟天子以令诸侯”,从另外一个角度观察,周天子确有可以利用的价值。这种双层政治架构既维持了一个大的共同体以应对新的挑战,又使各诸侯国因时因地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主动性。孔子后来动辄赞美周制,梦见周公,是因他确实看到了周制的价值与意义。

精彩页

到了春秋时期,由于周王室的影响力日趋减小,西周初年所建立的礼乐制度几乎荡然无存,而鲁国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与原因,遂在周王室衰微之后得以保存较为完整的西周典章制度和礼乐文物。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孔子目睹列国交争,愈加感到西周以道德为本位、以天子为核心的典章制度与礼乐文物给人以肃穆庄重的感染力,从而对周初制度发出由衷的赞叹,并信誓旦旦地宣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正是孔子面对现实而生发的思周情怀,才使他有条件据鲁而创立儒家学派。

儒家学派的创立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它既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发生在孔子的早年与中年,而是有一个酝酿、准备和形成的复杂过程,也与孔子本人精神境界的不断升华密切相关。他在生命的最后岁月,总结自己的思想进程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由此看来,孔子虽然在年轻时即己确立远大的抱负,但他在人生的进程中也因挫折而产生过迷惘和困惑,至于圣人境界的确立,只是他晚年生命的感悟,而儒家学派的创立也正是他晚年的事。

从孔子的家庭背景看,他的祖先相传也是殷商贵族,作为殷商遗民于周初迁往宋地。经过几百年的繁衍生息与变迁之后,当孔子生于鲁国时,他的家族久已没落已没有了贵族的气派,但因为遗传因素,孔子的身上多少还能体现殷遗民中儒者的气息。而且,由于孔子少年丧父,家境贫寒,他早年不仅得到严格的生活锻炼,而且得以继承殷商遗民中儒者代代相传的贱民职业,即帮人料理丧葬事宜。《论语·子罕篇》记载了孔子对其早年生活的回忆:“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所谓“鄙事”,似即孔子所说的“小人儒”,即以襄礼为职业的业儒。

艰辛的生活无疑促使孔子早熟,大概在十五岁,他就立志苦学,有志于以个人的奋斗改变“小人儒”的地位。经过一段时间的苦学和向高人如老子等人不断请教,孔子在三十岁之前已具有相当丰富的古代典章制度、礼仪文化方面的知识。因此,他敢自信地宣称自己“三十而立”。只是从职业与生活实际状况说,孔子只是立于“礼”,有了明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实际生活状况未有大的改善,故而我们相信《孟子·万章下》记载的情况:“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尝为乘田矣,曰:‘牛羊茁壮长而己矣。’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也就是说,孔子在三十岁之前虽已确立了人生信念,但其生活之资似乎仍然来源于那些比较低贱的职业,即为人委吏、为人乘田。

孔子在三十岁时生活虽尚无太大改变,但由于他已确定了人生信念,故而在此后的生命历程中就有了不同于往昔的知识基础。当时,由于官学颓废,私学兴起,个人聚徒讲学已成相当风气。据说孔子在当时也已开始招收学生,以学生的那点“束惰”作为生活之资。当然,招收弟子、聚徒讲学绝不是孔子的终极目标,他在讲学的同时,也尽可能地介入政治。《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邱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乾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孔子有意介入齐国政治,也一度深得景公的赏识,景公欲以尼谿田封孔子。

此时齐国的执政者为晏婴,晏婴对儒者素无好感。他在景公身边挑拨说:“这些儒者能言善辩但不拘于法度,高傲自大且自以为是,因而也无法让他们亲民行政。这些儒者崇尚那些繁文缛节,丧礼铺张,葬礼尽厚。如此不可以成为值得推广的习俗。至于这些儒者不事生产,只会游说乞贷。让他们去治理国家,那还不是越治越穷。”晏婴强调,自从那些能臣贤相相继去世,周室既衰,礼乐残缺,盛世不再。现在孔子乘虚而起,盛容饰,制定了一套又一套礼乐制度,其心或不太坏,但功效不可能有用,太复杂了,太烦琐了,“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晏婴明白地告诉景公,“君欲用之以易齐俗”,恐怕并不是个好办法,那些底层老百姓整天为基本温饱而忙碌,哪有闲情逸致去理会这些锦上添花的事情。晏婴说得很可信,于是景公开始疏远孔子,孔子不得不去齐而返鲁。

齐国之行的后果对孔子来说当然不利,但此过程对孔子思想的进一步成熟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之所以敢说“四十而不惑”,主要基于他在三十至四十岁之间所介入的这次政治冲突。因为从已有资料看,孔子在此时期的政治经历只有这么一次可以言说。

四十至五十岁之间,孔子的政治作为依然不大。他在退居鲁国这几年里,鲁国政治极不清明,内部斗争不已,“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正是在这种混浊局面中,孔子深感在政治上无所能为,于是,“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致力于讲学以及思想体系建构。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5:5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