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长篇剧本,收录了马识途的剧本《没有硝烟的战线》。讲述了出生于川东一个袍哥家庭的青年李亨,在大学期间受步思想影响,加入产党,到延安陕北公学高级研究班学业后被组织安排打入国民党特务机构,取得要职,送出大量重要情报,多次挽救地方党组织,成为隐蔽战线的英雄,晚年和大学时期一起参加革命的贾云英走到了一起。本书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信仰坚定的革命斗士的形象,是一部优秀的革命传统教育的读本。
我热切希望有更多的机会让更多人能了解我们当年那些艰苦、危险、忠诚、英勇机智、视死如归的斗争生活,理解我们为之所付出的鲜血、眼泪、痛苦和迎来胜利的欢快,认识在这条没有硝烟的战线上,有太多牺牲了的无名英雄。他们不但没留下姓名,连坟墓在哪里都无从知道,甚至有的人还要忍受亲友一生的误解。 ——黎强
马识途,原名马千木,中国当代作家。生于1915年,1935年参加“一二九”运动,1938年加入产党,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国文学系。马识途自少年时代起即投身的抗日救亡运动,后长期从事地下革命工作,出生入绩卓著。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四川省建设委员会主任、厅长及西南分院、副院长,中央西南局宣传部副部长、科委副主任,四川省人大副主任,全国第六、七届,四川省文、省作家协,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国郭沫若研究学会副会长,四川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中国国际笔会中心理事直至离休。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坚持革命文艺创作,几十年来写下了700余万字的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自1935年起至今,马识途已在全国报纸杂志共发表长短篇小说等文学作品19部,其中,长篇小说《清江壮歌》、短篇小说《老三姐》《找红军》等早在20世纪60年代即引起了文坛轰动,新时期以来,又重振精神,接连发表、出版了一系列长篇新著和散文杂文等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深得文学界好评。
《没有硝烟的战线》电视文学剧本是我根据潜入国民党高级特务机关,出生入死,英勇机智,为党战斗达十年之久得庆归来的英雄人物黎强的故事,结合我长期地下党斗争的经历编写而成的。我根据黎强曾对我讲述的许多他在那条没有硝烟的战线上不计生死、坚贞卓绝的故事,前后写了两本长篇小说。意犹未尽,我想利用影视让更多的人从他们这些在隐蔽战线上英勇斗争的无名英雄身上获得精神力量,便不自量力地写出这本电视文学剧本来,也许由于我不是写剧本的行家里手,或者由于我不谙影视市场行规,书稿写成已过十年,却一直未能出版,自然更无入影视屏幕了。
黎强曾对我说,他热切希望有更多的机会让更多的人能了解他们当年那些艰苦、危险、忠诚、英勇机智、视死如归的斗争生活,理解他们为之所付出的鲜血、眼泪、痛苦和迎来胜利的欢快,认识在这条没有硝烟的战线上,有太多牺牲了的无名英雄。他们不但没留下姓名,连坟墓在哪里都无从知道,甚至有的人还要忍受亲友一生的误解。
黎强和现在还仍然活着的当年地下党的不少朋友曾对我说,虽然现在也有较多反映隐蔽战线的影视,但能真切反映的并不多,有的影视作品根本不懂隐蔽战线的活动规律,甚至为了哗众取宠,瞎编乱造,弄出一些违反了隐蔽战线斗争规律和严格组织纪律的情节,造成观众对当年地下党生活的很大误解,以至于闹出笑话。老朋友们颇有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之叹,于是把希望寄托于我这个当他们,一起在隐蔽战线行斗争的人身上,希望能有一部能真正反映当年地下党斗争生活的作品现身屏幕。
我写的这个本子虽然不值专家一顾,在艺术上还应行处理,但我敢坦然地说,本子中无论所说的大事细节、战略战术、人物思想感情、斗争历史背景,都是合乎当年的实际情况的。敝帚自珍,我希望这些故事和细节能通过这本作品公之于众。现在四川文艺出版社能不吝资财,决定为我出版《没有硝烟的战线》,我很感谢。
黎强前几年已经去世了。今年,中央电视台根据他当年的斗争经历为他做了专题节目,并对我这个当年与他单线联系的上行了采访。我已入九十七岁高龄、日薄西山的老人,并不想在晚霞中为自己新造一片辉煌,只希望有识之士利用我这些素材,编出一部能真正反映当年隐蔽战线斗争的电视剧,搬上屏幕,以纪念曾在那条没有硝烟的战线上奋战牺牲的们。
当年,为纪念建国五十周年,我创作了《没有硝烟的战线》,今年,是九十周年,让我把这本不成器的本子聊做献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