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在流传过程中,内涵都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有些概念的内涵得到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也有些发生了与原义的背离。因此,需要从原义与转义两个方面研究概念的内涵。本书则尝试从马克思重要术语的出场语境分析马克思思想中部分重要术语的原义,也就是从马克思本人的文本出发去理解马克思部分重要术语的内涵。全书分别分析了政治话语、经济话语、社会话语、意识形态话语和哲学话语的出场语境。
本稿件尝试从马克思重要术语的出场语境分析马克思思想中部分重要术语的原义,也就是从马克思本人的文本出发去理解马克思部分重要术语的内涵。全书分别分析了政治话语、经济话语、社会话语、意识形态话语和哲学话语的出场语境。
新时代中国话语的主要矛盾表现为“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由此可见,中国并非缺乏话语,而是话语反响小、和“理”的关系没厘清、传播乏力。事实上,我们不缺话语,缺乏的是能有效说明现实、指导现实的话语,缺乏的是“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借用经济学的学术概念,可以说,中国话语存在供给侧改革的问题。为什么存在一个供给侧改革的需要呢?话语是思想的显性表达形态,思想不是独立的、自由自在的吗?那么建构不是轻而易举的吗?为什么还要强调话语变革?强调话语变革源于话语本身被禁锢,那么话语是被什么禁锢了呢?如何变革呢?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离不开对话语变革的原因、路径和规律的把握,只有回答好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加快话语体系建设,以更好地说明现实、指导现实。
前言
第一章出场语境中的马克思的政治话语
第一节出场语境中的“专政”
第二节出场语境中的“阶级”
第三节出场语境中的“社会形态”
第四节出场语境中的“社会主义过渡”
第二章出场语境中的马克思的经济话语
第一节出场语境中的“财富”
第二节出场语境中的“分配”
第三节出场语境中的“工资”
第四节出场语境中的“市场”
第三章出场语境中的马克思的社会话语
第一节出场语境中的“公平”
第二节出场语境中的“教育”
第三节出场语境中的“共享”
第四章出场语境中的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话语
第一节出场语境中的“优越性”
第二节出场语境中的“自由发展”
第三节出场语境中的“文化批判”
第五章出场语境中的马克思的哲学话语
第一节出场语境中的“历史”
第二节出场语境中的“实践”
第三节出场语境中的“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李双套,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哲学博士。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在《世界哲学》、《光明日报(》哲学版)、《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摘转载9篇。出版专著《马克思的实践哲学转向》《〈哥达纲领批判〉导读》等两部,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实践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