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学习素养项目化学习的中国建构丛书》作者针对我国中小学教师、学科课程教学现状,选择立足学科、基于课程标准、指向学习素养的项目化学习探索,提炼了学习素养视角下项目化学习的四个特征:核心知识的再建构,创建真实的驱动性问题和成果,用高阶学习包裹低阶学习,以及将素养转化为持续的学习实践;创建了包括六个维度的项目设计框架,充分体现了项目化学习时代性、本土化的特点;针对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给出了符合我国本土情况的大量项目化学习设计案例和辅助工具,并结合理论框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点评。
2018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中国教育新闻网)
2019年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首届“教育创新优秀图书100”(21世纪教育研究院)
夏雪梅,博士,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课程与教学研究室主任。台湾师范大学、美困威斯康星大学访问学者。2015年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重大项目“‘零起点’政策背景下指向终身发展的儿童学习基础素养的课程与教学培育研究”的项目负责人。主要研究领域:课程设计与实施、课堂观察、学习设计。先后主持承担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等20余项。著有《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带领项目组合著《素养何以在课堂中生长》,在CSSCI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其中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前言 每个小孩都可以成为心智自由的学习者
Ⅰ 学习素养与项目化学习
一、什么是学习素养
(一)从“博士和农民工如何识别空肥皂盒”说起
(二)一个有学习素养的人是怎样的
(三)学习素养的本质是心智的灵活转换
二、什么是学习素养视角下的项目化学习
(一)从“植物要被晒死了,怎么办”说起
(二)学习素养视角下的项目化学习
(三)分辨“非项目化学习”和“浅项目化学习”
(四)项目化学习的课程样态
三、为什么要做项目化学习
(一)为学生的项目化学习
(二)为教师的项目化学习
(三)为学校的项目化学习
Ⅱ 项目化学习的设计
一、核心知识:什么样的知识适合进行项目化学习
(一)项目化学习聚焦的知识类型
(二)从知识点到概念
(三)构建核心知识网
二、驱动性问题:用什么样的问题驱动学生主动投入思考
(一)本质问题
(二)驱动性问题
(三)设计驱动性问题
三、高阶认知:用怎样的认知策略来带动学习
(一)项目化学习中的认知策略
(二)六类高阶认知策略及项目实例
(三)认知策略在项目化学习中的综合运用
四、学习实践:怎样让学生经历有意义的学习实践
(一)项目化学习中的实践
(二)五类学习实践及其构成
(三)设计学习实践
五、公开成果:怎样的成果才是有价值的
(一)项目化学习成果
(二)设计项目化学习成果
(三)设计公开成果展
六、全程评价:怎样促进学生个人和团体共同进步
(一)项目化学习的评价
(二)对学习实践的评价
(三)对项目化学习成果的评价
Ⅲ 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
一、学科项目化学习
(一)学科项目化学习的定位
(二)六维度的设计要则
(三)设计模板
二、各学科领域项目化学习的有效性
(一)语言习得领域项目化学习的有效性研究
(二)数学领域项目化学习的有效性研究
(三)社会科学领域项目化学习的有效性研究
(四)自然科学领域项目化学习的有效性研究
(五)小结
三、母语项目化学习设计
(一)为什么要进行母语项目化学习
(二)六维度的设计要则
(三)项目设计:试景师的私人手册
(四)项目分析
四、数学项目化学习设计
(一)为什么要进行数学项目化学习
(二)六维度的设计要则
(三)项目设计:环保送水方案
(四)项目分析
五、其他学科的项目化学习设计
(一)历史项目化学习设计:虫洞旅行
(二)项目分析
(三)音乐项目化学习设计:音乐之声
(四)项目分析
……
Ⅳ 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
参考文献
后记
一、去往“北极星”而不仅仅是“北极”
2014年,上海提出全球科创中心的定位,这只是众多回应“上海教育到底要培养怎样的人”挑战的信号之一。
基于当时幼儿园和小学提前抢跑的趋势和教育负担过重的现实问题,上海市教委委托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简称“普教所”)对此进行研究,并作为上海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重点项目,要求突破课程改革中的瓶颈问题,基于普教所前期的学习研究,组建课程、心理、教师教育、学前教育等多个领域的研究人员,成立学习基础素养项目组,直面如下两个核心问题:
1.在上海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为儿童奠定的终身学习与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2.如何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尤其是在占据80%学习时间的基础型课程中,做到知识学习和为儿童奠定成为终身学习者的良好能力与品质并重?
要研究这两个问题,需要大量的基础研究。借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思维模式,学习基础素养项目组从四个视角奠定研究的基础:
1.经济文化视角:上海是一个怎样的城市?未来需要怎样的人?
2.心理学视角:人(儿童)是如何学习的?
3.哲学视角:超越时代的变迁,人开启美好生活需要怎样的学习能力?
4.课堂视角:当下课堂中的知识观、学习观是什么?
围绕这四个互有冲突与跨界的视角,我们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经济文化视角:邀请来自上海城市与人口研究、经济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文化、科技创业等相关领域的专家,探讨当前上海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国文化坐标中的上海这一城市定位以及上海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定位。
心理学视角:探索认知神经科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社会文化观中的“学习”,从入学准备、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学会学习的心理机制等不同的角度收集100多万字的文献资料并进行要素分析;邀请心理学领域的30多位学者进行专家德尔菲法分析(α系数为0.837);对儿童在科学、数学、阅读等不同情境中的合作问题解决的视频进行分析;2015年和2016年,对上海市的家长进行关于入学准备和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大调查。
哲学视角:梳理研究不同流派和先贤的知识观、学习观,追溯东西方“学习”的发源,人类对“幸福”的理解变迁,以及学校教育的功能变迁。
课堂视角:重整自2012年以来所做的关于学生学习的课堂观察,分析在学生学习和课堂教学中的关键问题;选取日本、美国、芬兰和中国上海的课堂进行关键要素的比较。
作为上海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项目之一,这一项目带有行政驱动性,也需要提供各种相关的政策建议,这一个个“北极”站点是项目组需要履行的公共责任。但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贯通研究与实践,追寻人的学习本源,探索更美好的课堂学习风景,则指向教育中永恒的“北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