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黄宾虹画语录/湖山艺丛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作者 黄宾虹
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黄宾虹画语录》按照黄宾虹的论画性质,分为画理、画史、画法及杂论四个部分,分别对照选辑文章、整理成册,介绍中国古典山水艺术的艺术内涵、黄宾虹在中国山水画方面的非凡造诣,以及他作品中的艺术价值,以此解构黄宾虹及其作品。
作者简介
黄宾虹(1865~1955),在20世纪的中国绘画史上,有“南黄北齐”之说,“北齐”指的是晚年住在北京的花鸟画大家齐白石,而“南黄”说的就是主要生活和工作在南方的画家黄宾虹。黄宾虹擅长山水、花卉,并注重写生,但成名较晚。80岁以后,他才真正形成人们所熟悉的“黑、密、厚、重”的画风。他的这一显著特点,使中国的山水画上升到一个极高的境界。由于他在美术上的突出贡献,在他90岁时,国家授予他“中国人民画家”称号。
目录

画理
画史
画法
杂论
附录
补遗
卓越的山水画家黄宾虹
序言
黄宾虹先生是我国近代
杰出的画家,所作山水,浑
厚华滋,有其鲜明的独创风
格,在绘画理论的研究上,
亦有重大的贡献。所著《古
画微》《黄山画家佚史》《
虹庐画谈》《画法要旨》及
《画学篇》等,其中不少论
述,有助于我们对传统绘画
的探讨。
先生毕生从事于艺术教
育,对于后学,循循善诱。
我从学于先生时,每有请益
,无不反复讲解。在教授画
法时,往往一边谈论,一边
作图示意。我大多作了笔记
,及先生去世,深感有整理
必要,于是在教学之余,加
以选辑、分类,遂成此册。
本编依照先生论画性质
,分为四个部分:
一、画理。这是对绘画
艺术作一般的阐述,是一种
泛论;
二、画史。这是对中国
古代绘画发展的研讨。主要
是分析传统绘画在表现手法
上的演变;
三、画法。这部分包括
用笔、用墨、用色等技法问
题,先生一生作画,可谓使
“池水尽黑”,所以在这方面
,更有其独到的见解;
四、杂论。这是对绘画
有关方面及其他问题的杂说
,如对祖国江山的赞美及对
古画如何鉴别等。
这些画语,只是我个人
平日所集所录,在先生丰富
的画论中,仅仅是一鳞半爪
,但也可以窥见先生的渊识
博见和在美术上的修养。在
这些语录中,凡是1952年
以前所记诸条,均已请先生
过目,并在字句上作了一些
必要的修改,其余部分,正
欲送请校阅,不幸先生竞一
病不起,未能如愿,至今引
以为憾。
本编只能作为整理先生
画论的开端。其实先生的论
著,除散见于过去的报章杂
志外,他给朋友与学生的信
札中,尚有很大部分是专论
书画的,其他如题在画上的
诗词跋语,更是丰富,今后
都有整理辑录的必要。至于
本编,限于我的学识水平,
所录所注,不免有曲解或错
误之处,幸望读者多多指正
,以匡不逮。
王伯敏1959年5月
导语
“湖山艺丛”以中国美术学院体系下的一批近现代画家为作者,将他们的实践理论、创作心得、课程讲稿等筛选、集结成艺术文丛,配以文中提及的名作,尝试用近现代名家的艺术经验,以启后世学子。
《黄宾虹画语录》是其中一册,按照黄宾虹的论画性质,分为画理、画史、画法及杂论四个部分。
精彩页
黄先生名质,字朴存,又字宾虹,号滨虹、予向等。原籍安徽歙县潭渡村,1865年(清同治四年)生于浙江金华城南的铁岭头。1955年3月25日卒于杭州西湖,享年九十二岁。
先生十岁开始学画,刻苦钻研,坚韧持久,数十年如一日。先生热爱祖国,曾说:“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生平遍历国内名山大川,以六十高龄,远游天台、雁荡、武夷、阳朔、匡庐、峨眉、嘉陵等地。尤爱黄山风景,曾先后登临十余次。先生每到一地,皆有纪游之作,写生画稿,盈箱满箧,初步统计,其数当在万帧以上。
先生少年时,就学于书画家李国柽、陈春帆,开始学画、学篆刻,壮年时代,侨居扬州,从学于画师郑雪瑚。在这期间,先生勤学异常,有时夜间读书,竞至东方发白,有好书好画过目,必认真笔录或摹写。四十多岁时,寓居沪上,从事新闻与教育工作,曾学弹琴,也学过舞剑。晚年居北京十年,1948年秋天,迁居杭州西湖。六十岁以后,除了出外纵游外,不是作画、读书,便是考证著述,无一日闲暇。九十岁时,双目患严重内障,犹在纸上摸索挥毫。1955年3月间,即先生逝世前一天下午,我去探望,他在呻吟中,对我还念出了“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的词句,不难理解,先生自始至终,对于学问,总是不忘用功。
先生专精山水,间作花鸟,勾花点叶,别有风味。对古代画论的分析,颇多独到的见解。
先生的山水画,描写祖国山川在不同季节气候变化中的状貌,使人感到大自然的生气蓬勃,诱发出人们对祖国一草一木的爱恋情感。为了真切动人地表现出自然界的精神状态,他不辞在风雪天,或是炎日之下,对着山川认真地勾稿;或在深山云雾里,或在晨昏岩隈边,对着峰峦、流水、竹树的变幻,作缜密的观察。他在晚年自题山水小品中有这样一句诗:“爱好溪山为写真,泼将水墨见精神。”正好说明他对艺术求真的态度。
先生所画山水,可贵的地方,即在于有生活的真实感受为基础。宋人论画山水,要求作者胸贮五岳,饱经风霜。以此正可以引喻先生的创作。先生所作山水,师法造化,但不是将自然景物机械地搬到纸上来,而是经过认真地概括和巧妙地组织。他说过:“对景作画,要懂得‘舍’字,追写物状,要懂得‘取’字,‘舍、取’不由人,‘舍、取’可由人,懂得此理,方可染翰挥毫。”在他的山水画上,充分地体现出他是最懂得“舍”与“取”的。他的绘画,不同寻常蹊径。所画黄山、蜀山、富春、雁荡山色,尤见他的章法奇特与风格的别致。
先生的表现手法,不拘泥于古人的法度,有他自己的创造。他说:“画者欲自成一家,非超出古人理法之外不可。”尝见他在一幅数尺见方的纸面上,只画着一座巨大的高山,这样的画面,却不使人感到单调,相反,给人的感觉是变化无穷。这种构图,是古来画家最避忌的,但他却能从这些难处人手。他作画善用积墨法,浑厚华滋,不只是表现出高山磅礴之气,也表现出大山转合、起伏的层次变化。他的《富春秋色图》,动人地描写了富春江上秋天傍晚的山色,并画出了远岫隐约可见的夕照余晖,图中充满了诗意。在此画上,他运用泼墨、焦墨、宿墨,并施以石绿与淡赭,正是层层深厚,韵味无穷。先生以其善用积墨,常画夜山图意,达到了高度的成就。在1954年所画的一幅山水画上,他这样写着:“余游黄山、青城,尝于宵深人静中,启户独立领其趣。”可知他画夜山,正是出于他对静夜深山景色的感受。有人以为先生的画染得太黑,这是没有理解他的创作意图。他常常说:我看山,喜看晨昏或云雾中的山,因为山川在此时有更多更妙的变化。他画夜山外,多画晨昏或云雾中变幻的山。晨昏的山,常呈深沉苍老之色,故他用墨浓重。他在批评王石谷等人的山水画时说:“山具浓重之色,此吾人看山时即可领会,清初四王画山不敢用重墨重色,所作山峦几乎全白,此是专事模仿,未有探究真山之故。”P81-41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4: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