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江南素描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慧骐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这部新书《江南素描》,入集92篇散文与随笔中,多为精短活泼、清新隽永的干字小品,像颗颗晶莹剔透的雨花石子,蕴藏与折射作者心中那个五彩斑斓又无所不包的大千世界;即便是数千乃至超万言的组合长文如《得书记》,盖因出自爱书人之手,既有全神贯注的津津乐道,又章节分明,起承转合得自然、紧凑,让读者如同面对和聆听一位智者的热忱与专心,收获良多而不觉其长。
《江南素描》所状写的不只是江南的美味,诗人和散文家关注与表现得更多的还是亲情、友情、乡情,散发着人生况味的江南风情与时代印记。
作者简介
王慧骐,编辑,作家。1954年生于扬州,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曾任江苏文艺出版社副社长,《东方明星》杂志主编,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图书编辑出版中心主任。工厂时期开始写作并出版诗集,大学期间已成文学新秀,毕业后在基层做过行政工作。本书是作者六十岁以后写的散文之汇编,多耳顺之言,有天然之趣。
目录
食忆
忙年
兴化的早茶
吃面
扬州酱菜
爷爷的煎豆腐
“魁龙珠”与徐颖宏
喝在酒厂
萃香轩
骐记小炒
看老美一家吃饭
寻访耕读堂
读施亮《吃的风度》
读金实秋著《汪曾祺酒事广记》
我欠董浜一个道歉
南京鸭子扬州鹅
儿时吃食
年夜饭
我与烟酒茶
书缘
写作生涯中的第一位贵人
与郁钧剑的一面之缘
背头陶
也说文瑜
写书人小蒋
记学诗老友
文艺老青年
友人闲记三题
父子情趣
老申
寒夜思亡友
雨花石般的烂漫情趣
看望光中先生
老人去看儿童剧
得书记
再记冯老师
《布衣堂诗草》读札
花善祥新著编读随想
洪烛:为文学而生
读识谭金土
不在前线的战地记者
浅说子川
记与高洪波先生的一段交往
一位乡镇文化站站长六十年的诗歌情缘
一次文艺老青年的集体亮相
身边
酷暑之夜遭遇停电
苦难给了一个人什么
小区保洁员
的哥小胡
修脚夫妻店
相守
乡下的亲戚
自创跳步法的老哥
钟点工小戴
榴花五月红
爱,因坚守而美丽
龙川老胡家
郭亮村巧遇申壮士
女人姓水
说朋友之父
乡人三则
娄会计
路上
在婺源
浅识诸暨
汤泉行记
沙家浜人家
记一处民宿
爱晚亭偶遇
记住泾县
故里人物三题
温州,那日大雨如注
横溪的夏天
乡间人物素描
家里
雪落夜归人
最后的泪珠
不做怎么行
题一幅旧照
师母
表叔
寻亲
说一本旧书
二姐
二姐夫
太太的情怀
沙发上的舞者
小薛
童年记趣
旧物记杂
奶妈
祖父
爱土地的人一定也爱其他
一家人高考简述
由戴口罩忆及先父二三事
家有外婆,真好
序言
诗意在人间
——序王慧骐散文新集《
江南素描》
冯亦同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
春。”慧骐祖籍江西,生于
风物近江南却有“最江南”之
誉的扬州,更在六朝古都南
京生活工作了几十个春秋,
集诗人、散文家、报刊编辑
与出版人于一身,算得上是
地地道道的江南文化人。这
部新书《江南素描》,入集
92篇散文与随笔中,多为精
短活泼、清新隽永的干字小
品,像颗颗晶莹剔透的雨花
石子,蕴藏与折射作者心中
那个五彩斑斓又无所不包的
大千世界;即便是数千乃至
超万言的组合长文如《得书
记》,盖因出自爱书人之手
,既有全神贯注的津津乐道
,又章节分明,起承转合得
自然、紧凑,让读者如同面
对和聆听一位智者的热忱与
专心,收获良多而不觉其长

“民以食为天”,从第一
辑首篇《忙年》到全书的终
结篇《家有外婆,真好》,
专谈食事近20篇,与“口福”
相关的文字则更多。扬州是
中国传统六大菜系的发祥地
之一,去年入选“世界美食
之都”,当上了新科状元。
慧骐笔下的江南味道,从“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所代
表的扬、镇、宁出发,遍及
苏、锡、常,远至浙、赣、
皖,真所谓尽精微,致广大
;其兴味之浓烈,还可以用
他们夫妇从电视台播放的厨
艺节目中获得信息与灵感后
,驱车数百公里去“尝鲜”来
作旁证(详见《寻访耕读堂
》《我欠董浜一个道歉》诸
篇)。而说到“吃的风度”和
美味食谱,令我印象深刻的
是:《忙年》中王氏家族“
延续了好多年的大菜,所有
吃过的人都说好。其实做法
挺简单:把鸡蛋先煮熟,而
后剥壳,在其嫩嫩的身上划
几道口子,然后放进先前已
烧好的鸡里,再煮它一阵,
需浓油赤酱,鸡的美味全入
了蛋里。这个菜我们给它取
了个名字,叫‘母子会’,用
它作为年夜饭的压轴戏”;
还有一个是《儿时吃食》中
点名的“青菜烧芋子”:“那
时的芋子,自身的材质好,
几乎不用挑的。买回家,先
用冷水泡一泡,待表皮湿软
,找一片碎玻璃轻轻刮一刮
;而后洗净切片,和青菜一
道下锅,放一点水,让芋子
煮烂;然后用锅铲将芋子碾
成稀糊状。这样,青菜与芋
子各自的味道便相互糅合,
有清香,也有润稠。用它和
着米饭吃,那叫一个爽字。
爷爷给这道菜取了个颇形象
的名字,叫‘推车下坡’,意
指入口时轻松而滑溜。”如
此平民化的胃口和细腻生动
的描绘,让我想起扬州同乡
前辈朱自清的散文。
《江南素描》所状写的
不只是江南的美味,诗人和
散文家关注与表现得更多的
还是亲情、友情、乡情,散
发着人生况味的江南风情与
时代印记。慧骐以饱含浓烈
情思和鲜明爱憎的质朴文风
与犀利笔触,记录二十世纪
中叶以来的社会光影与沧桑
之变,同样尽精微,致广大
。《旧物记杂》中的“一根
皮带”,牵出作者少年时期
遭遇十年动乱的辛酸回忆:
为给“牛棚”里接受改造的爸
爸送一根皮带,他和弟弟无
钱买长途汽车票,清早徒步
出扬州城,沿着公交站牌行
走四五十华里,天黑才赶到
妈妈任教的远郊小镇。在《
最后的泪珠》《由戴口罩忆
及先父二三事》《雪落夜归
人》《题一张旧照》等篇什
中,慧骐不动声色地刻画了
他的双亲,新中国第一代农
机专家、学科创建者及其贤
内助、中学教师伉俪情深、
以身作则、育才施教的感人
形象与家庭生活,有许多鲜
活的细节与闪光的哲思。例
如慧骐从故乡把父亲接来新
装修的房子里小住。父亲住
不到一个月就要回去。问他
回去干啥,他说:“我要做
的事情太多了,哪能老待在
你这里吃闲饭?不做怎么行
!”“‘做’这个字,可以说贯
穿了父亲的一生。”(引自
《不做怎么行》)
风声雨声读书声,家事
国事天下事。《江南素描》
是身为报人、书人的作者行
走采风在大江南北的写生簿
,也是这位诗人和散文家感
悟人生与岁月的“取景框”。
《郭亮村巧遇申壮士》记叙
旅途中作者与开凿南太行山
“天梯”的当代愚公申春福的
一席对话;《沙家浜人家》
为开朗、劳碌又快人快语的
小饭店老板娘陆大姐留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阿庆
嫂”印象。《温州,那日大
雨如注》写开电动三轮的残
疾司机“是忙活了一天准备
回家的,看我们在雨中淋得
可怜而临时改变了主意”,
并赶在天黑前将我们送到了
目的地,还拒收多付的车钱
,“我这才看清了他那双仅
仅孩童般粗细的向后别着的
畸形的手臂”。《乡下的亲
戚》记录作者一家长期关心
素不相识的尿毒症晚期病人
、高淳女孩红月的故事:妻
子看南京台主播东方的节目
,得知红月的危急与家庭的
困境需要社会关怀,便主动
地伸以援手,城乡两个家庭
因此结下了真挚情谊。这不
是新闻报道,也非街谈巷议
,而是两对为人父母者、两
个同龄小姐妹共同面对巨大
不幸时的关切与分忧、牵挂
与惦记……这份超脱了“血
浓于水”庸常定义的人间大
爱,将象征着“诗意”内涵的
“真、善、美”阐释得何等本
色又非凡、珍贵又厚重!
慧骐小我14岁,维系我
们友谊的不仅是我们生命年
轮上都庇荫过绿杨古城的斑
驳与苍翠,还有不同
导语
本书以食忆、书缘、身边、路上、家中五个章节组编作者的相关散文。
说人,有汪曾祺、郁钧剑、的哥小胡、傻子阿根……
说物,有魁龙珠、扬州鹅、镇上汤泉、黎里民宿……
说地,有婺源、横溪、沙家浜、爱晚亭……
说事,有当编辑,做教师,开修脚店,当保洁员……
都是一些朴素的人,都有不少动情的事。
书评(媒体评论)
王慧骐的散文述个我经
历、亲友旧事,勾画当下众
生世相,历历如绘,有江淮
前辈文士朱自清、汪曾祺之
风致。
——苏州 秦兆基 中外
散文诗学会副主席
以真实为根本,以真情
为力量。无论是悲是喜,又
都是干净的,清晰的。
——南京 厚清 诗人
他的赤诚在多年以后并
没有丝毫改变,只是叙述已
然褪去了火气,展露一片苍
灰的生活底色,文字背后藏
着一双隐忍欲泪的眼睛。
——南京 王峰 作家,
紫金山文学奖得主
王慧骐的近作把他温情
主义的文学表达推到一个更
加真纯、更加信实的境界。
——扬州 吴周文 扬州
大学文学院教授
在脱离了世俗的功利之
后,在心无挂碍的坦荡磊落
之中,他的月旦人物,他的
衡文论事,处处散发出本真
自然、直抒胸臆的洒脱悠远
,醇厚洽切。
——南京 雷雨 著名评
论家
在文学世界里,他有自
己的一片天地;在文学之外
,他又有一个自足的世界。
——张家港 姜广平 作
家,评论家
是一代人经历艰难岁月
后蕴藉的喷发,更是一代人
对历史回顾思考的放怀抒吐

——施亮 北京 作家,
团中央《辅导员》杂志社编

他坚持自己认为值得坚
持的,放弃自己不屑拥有的
,一如既往地活得纯粹、充
实、随心、自在而洒脱,如
同他喜爱的散文诗的文体特
征。
——王晓明 南京 江苏
广电总台《视听界》杂志社
总编辑
精彩页
忙年
从小到大,我都十分看重过年。对过年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期盼和向往。小时候,虽然物质较贫乏,但年前的那份忙碌和过年那几天里近乎奢侈的享受,却是无法忘却的。
我们家对年的重视,与祖父有很大关系,是他把江西农村过年的那种气息带了进来。先说“忙年”,印象颇深的有这么几件事。一是舂粉。总在腊月廿四前后,会去粮店买些上好的糯米,背到专门的加工点,请人用石臼舂成米粉,而后拎回来摊在匾子上晾几天。大年初一的早上,一准能吃到裹了芝麻或豆沙馅的甜甜糯糯的汤圆。二是起早买菜。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公家菜场的东西大都凭票供应,不要票的,要排队。天还没有亮透,我和二姐就拎着几个菜篮子往菜场跑了。因为要同时对付几处的排队,顾不过来,就让篮子代替人,也站一个队。当然需跟站在前后的大叔大婶们打个招呼。待这边一排完,赶紧再到篮子那儿去。那时候,像大白菜、有不少黄叶子的青菜,甚至豆腐,都要排队买。也由不得你挑挑拣拣,能买到就很不错了。豆腐买回去,常吊在门口做冻豆腐吃。三是掸尘。一家人爬高上低地全都上了阵,先用鸡毛掸子到处掸掸,而后用盆端了水,搓了潮抹布一处处地擦,好久不擦的窗玻璃都一块块亮起来,旧貌换了新颜。四是炒花生。先去附近的建筑工地跟人家讨一点黄沙,回来用筛子筛净。找一口大铁锅,搁煤球炉上;将黄沙倒入,烘干炒热,然后花生放进去,用铲子不停地翻动。火候很重要,稍不留神就炒过头,剥出来的花生米会发黄,吃到嘴里有焦煳味。这技术活儿早年是祖父干的,祖父过世后一直由父亲来担当。如今父亲也没了,但我却老是想起他炒花生时的那副专注,和衣服上落下的依稀可见的沙尘。五是蒸包子。这是一项不小的工程,且技术含量较高。先要发面,向馒头店讨一团酵头,和入面粉,装在一个大盆里,把它盖严实,而后弄一床小被子捂捂好。再就是调好包子的馅,需经历择、洗、烫、剁等几个流程。馅一般是青菜、大白菜或萝卜丝,拌以适量的肉。祖父手巧,包子的收口捏得特别好。我们在一旁手痒痒,也想一试,祖父笑笑让我们包两个,要么是馅塞多了,要么是收口捏得鼻塌嘴歪的,不像包子。蒸包子的笼是向邻人借来的,大铁锅里放足了水,装了包子的蒸笼叠了几层,这时候煤炉的火要倍儿旺,火若不行,面则发不开,前功尽弃。后来几年外面有了帮人加工包子的业务,就不在家里做了,但包子的馅,二姐却坚持要自己一手弄好,这得费不少的心思。
“忙年”的最高潮当然是除夕晚上的那顿年夜饭。菜单早在几天前就已开好,贴在了厨房的醒目处。一大早兄弟姐妹们就全都起来了,洗菜的,切菜的,配冷碟的,烧热菜的,厨房不大,几个人在里面身都转不过来。菜的数量之多是因袭了江西老家的风俗,一般有八冷八热四大荤。当然盘子里的货色是随着时代而改变的。六七十年代东西缺,什么荸荠、茨菰、大蒜、豆腐果,稍加几根肉丝,都算一个炒菜。烧杂烩算是大菜了,可里面却寻不到太多的荤腥,放的是胡萝卜丝、百叶、山药、黄芽菜,顶多有几片咸肉吧。不过我们家倒是有一道延续了好多年的大菜,所有吃过的人都说好。其实做法挺简单:把鸡蛋先煮熟,而后剥壳,在其嫩嫩的身上划几道口子,然后放进先前已烧好的鸡里,再煮它一阵,需浓油赤酱,鸡的美味全入了蛋里。这个菜我们给它取了个名字,叫“母子会”,用它作为年夜饭的压轴戏。
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2:5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