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道”被视为《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作为一个圆融、玄妙的形上存在,哲学意义上的“道”,生万物,生万物之万德,是宇宙、自然、人事发展的终极依据和至高法则。古今人们对于“道”的诠释与解读,综合促成了系统性的《老子》“道”论。循着学界普遍认可的“道-德”理路,“德”多被作为“道”的派生物,围绕“德”而展开的系统研究并不多见。 《老子》“德”论,涵盖道德概念、道德主体、道德层级、道德内容、道德养成方法等范畴,是一个体系化、结构化的整体理论。本书以《老子》文本为主要依据,以道家“道人合一”“道器合一”的思想特点为线索,以多维度关照《老子》文本与其时的社会文化环境为原则,力求通过语义分析、观点比较、观念借鉴、论点创新等方式阐释《老子》“德”论。在此基础上,分析《老子》“德”论的德育蕴义,为德育理论与实践提供借鉴。 作者简介 王康宁(1987-),山东临沂人,教育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讲师,主要从事教育史、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并参与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多项,参著著作3部,发表论文多篇,研究成果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 目录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目标及方法 第一章 《老子》“德”论研究的前提 第一节 对早期相关理论的解读与分析 一 对《老子》“德”论误解的澄清 二 对《老子》“反道德”的再认识 三 《老子》“德”论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老子》“德”论的重要性论证 一 “德经”在《老子》中的重要性 二 “德”及其相关理论在《老子》中的分量 三 “道”与“德”关系中体现的“德”之重要性 第二章 《老子》“德”义 第一节 《老子》之前的“德” 一 “德”之初义 二 “德”之伦理义 三 “德”之哲学义 四 “德”义演变的原因探析 第二节 《老子》之“德” 一 哲学之“德” 二 伦理之“德” 三 动词之“德” 第三章 《老子》“德”论的体系及层级 第一节 《老子》“德”论的体系 一 “德”论的相关概念 二 “德”论的主体关系 第二节 《老子》“德”论的层级 一 “道-德-仁-义-礼”的价值层级 二 “上德”-“下德”的价值层级 第四章 《老子》“德”论的主体及表现形式 第一节 “道”的“生而不有”之德 一 “道”是“德”的第一主体 二 道之德的形上属性 三 道之德的“无为”特性 四 道之德是“道”本身 第二节 天地的“不仁”之德 一 “天”在《老子》中的位置 二 《老子》中的“天” 三 《老子》中的“天地” 四 天地“不仁”的内容 五 “天地之德”与“道之德”的关系 第三节 万物的随顺本性之德 一 《老子》中的“万物” 二 万物之“德”的本然性 三 自然事物的“不争”之德 四 自然事物之德与天地之德的关系 第四节 “人”之德 一 《老子》中的“人” 二 现实人世并非“人皆有德” 三 “人”之德的伦理性 四 以“圣人”为代表的“人”之德 五 人之德与物之德的关系 第五节 “入主”之德 一 《老子》中的“人主” 二 “入主”之德的工具性 三 “入主”之政德 第五章 《老子》“德”论的实践途径及价值取向 第一节 《老子》“德”论的实践途径 一 “仰天俯地”的“察” 二 “涤除玄览”的“思” 三 “勤而行之”的“行” 第二节 《老子》“德”论的价值取向 一 人皆成“圣” 二 人世“有道” 三 宇宙“完满” 第六章 《老子》“德”论的德育镜鉴 第一节 《老子》“德”论的德育观照 一 道德是否可教? 二 道德教育的主体是谁? 三 道德教育的内容是什么? 四 道德教育通过何种方式实施? 第二节 《老子》“德”论的德育启示 一 道德教育需关注人的精神生活 二 道德教育不止于道德实践 三 道德主要不是教的功夫 第七章 不言之教——老子“德教”思想概览 第一节 “不言之教”概述 一 不言及不言之教 二 不言及不言之教的理论依据 三 不言之教与老子道论的关系 第二节 老子对教育的解构 一 老子解构教育的背景 二 老子解构教育的内容 第三节 老子解构教育的原因及结果 一 老子解构教育的原因 二 老子解构教育的结果 第四节 不言之教之教育意旨 一 不言之教与教育目的 二 不言之教与课程设置 三 不言之教与教学方法 四 不言之教与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后记 导语 本书的研究目标是:建构自上而下的《老子》“德”论体系,以为道德教育提供镜鉴。本书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以《老子》文本为主要依据,以《老子》“道人合一”“道器合一”的思想特点为基础,统摄《老子》的形而上及形而下“德”论,从概念界定到方法呈现,形成了一自上而下且连贯有序的《老子》“德”论。在此基础上,本书分析了《老子》“德”论的德育蕴义,以期为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提供借鉴。本著作率先对老子之“德”进行全面研究并形成了系统的“德”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