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和中华文化的源头,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之所以有亘古迷人的魅力,能超越时空局限至今依然打动人心,不仅因为它是先民社会生活百科书式的呈现,更因其洋溢着强烈的平民心声、人伦大爱、家国情怀。本书由“诗”展开,通过对《诗经》数十首经典篇章的解读,与现代人的生活与情感对接,探悉时代世相,读懂古人爱与哀愁、痛苦与彷徨、酣畅与觉醒。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孤意与深情(诗经初见) |
分类 | |
作者 | 庞洁 |
出版社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和中华文化的源头,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之所以有亘古迷人的魅力,能超越时空局限至今依然打动人心,不仅因为它是先民社会生活百科书式的呈现,更因其洋溢着强烈的平民心声、人伦大爱、家国情怀。本书由“诗”展开,通过对《诗经》数十首经典篇章的解读,与现代人的生活与情感对接,探悉时代世相,读懂古人爱与哀愁、痛苦与彷徨、酣畅与觉醒。 作者简介 庞洁,生于1984年,文学硕士。先后毕业于中南大学、西北大学。现为陕西西安某文学期刊编辑。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钟山》《草堂》等书刊。 目录 试着明媚,如同桃花的脸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生活和梦境,都在别处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她们的孤独是一座花园 ——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爱情住在什么地方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装睡之人叫不醒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如果说你真的要走 ——不我以,其后也悔 与命运干杯 ——肃肃宵征,抱衾与裯 我不能悲伤地坐在你身旁 ——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人生是一场盛大的孤独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 中国男人为何爱写悼亡诗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 我送你离开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当真爱遭遇段子手 ——终风且暴,顾我则笑 在战火中穿梭,愿你毫发无损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是拳拳寸草心还是巨婴之歌?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岁月忽已晚 ——匏有苦叶,济有深涉 写诗的人“假正经” ——燕婉之求,蘧篨不鲜 你身上升起的璀璨光芒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一念桃花源 ——独寐寤言,永矢弗谖 《诗经》里有没有网红脸?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哀莫大于心不死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为悦己者容还是为己容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我看见了万古愁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上古时代的怕与爱 ——我生之后,逢此百罹 从“大叔”到“小鲜肉” ——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我们不说爱已很久了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你再不来,我就下雪了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 孤意与深情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激流勇进与对酒当歌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 看见自己独自面对无穷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花椒有味亦有情 ——视尔如荍,贻我握椒 附篇 诗经中的植物 再唱不出那样的歌曲 后记 参考书目 序言 庞洁是我的学生。 我之所以一开始便如此 高调地介绍她和我的关系, 实在是因为,从教二十年, 我的学生遍及天涯,老师的 骄傲当然总是来自学生的优 秀。但,在庞洁的优秀面前 ,我竟然感到了一丝惭愧。 这一丝惭愧是:庞洁的 优秀实在不是因为老师教得 好,至少不是因为我教得好 。庞洁在中南大学中文系本 科就读的时候,我还只是一 名刚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 ,还未完全褪去学生的青涩 ,遑论对学生能有多少实质 性的教导,而庞洁在大学时 代已然是校园里的知名诗人 。我至今记得,当时看到很 多学生都在传抄一本诗集, 我有些好奇,问学生要了来 看,诗集的作者署名“因痛 而思”。我于现代诗稍微有 点隔膜,但集子里那些“年 轻”而又比通常的“年轻”更 具丰富意义的诗句,还是让 我对这位诗人留下了深刻的 印象,并且由此知道了诗人 的本名——庞洁。 然而,当年的我并不深 信“因痛而思”会一直写下去 ,因为青春原本就是属于诗 意的年华,谁没有过多愁善 感、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光阴 故事呢?何况还是中文系的 才子才女。只不过,校园里 的诗人大多会被岁月淘洗成 除了“诗人”以外的种种面貌 ;更何况,我与庞洁虽有师 生名分,但当年的面对面交 流其实并不多,毕业之后的 “因痛而思”在我的通讯录里 也的确沉寂了很多年。直到 数年前,因为智能手机的普 及以及微信的开通,我才真 正了解她的近况——原来毕 业后的这些年,她不仅没有 在诗的世界里沉寂,反而成 了一名真正意义上的诗人和 一名非常专业的文学编辑, 既斩获柳青文学奖诗歌奖, 又荣膺百花文学奖编辑奖, 以及各种与文学相关的荣誉 。我们聊天依然不多,但我 常常在朋友圈里看到她特立 独行的文字与从容安静的笑 容,知道她依旧在写诗,依 旧固守着文学的纯粹。有一 次我在微信里问她:“大学 时候的笔名‘因痛而思’还在 用吗?”她答:“早就不用了 ,很快意识到无病呻吟就赶 紧换掉了。”我仿佛看到屏 幕那头的她更淡定、更聪慧 的微笑,而这,正是我喜欢 的样子。 似乎是从前年开始,庞 洁偶尔会发来她写的一两篇 文字,解读《诗经》中的爱 情篇章,请我“批评指正”。 说实话,我并没有细读,但 一扫而过时,我还是忍不住 暗暗感叹:“庞洁的文字果 然还是那么充满灵气。”这 些年来我一直在中文系主讲 大一新生的专业必修课程“ 先秦文学史”,《诗经》自 然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所以 我自诩对《诗经》是相当熟 悉的,而且“学院派”的解读 模式与授课模式让我多少也 有一些固守学术樊篱的执拗 。因此,当庞洁与我联系, 说她要将解读《诗经》的文 字结集出版的时候,我的第 一感觉竟然不是欣慰,而是 警觉! 因为,这几年随着诗词 热的兴起,坊间充斥着太多 “挂羊头卖狗肉”的所谓解读 古典诗词的出版物。这些图 书大多是避实就虚,用一两 首古典诗词引发个人的一些 空中感慨而已,文字看上去 如“七宝楼台”,但内容和诗 词实在没有什么关系,与其 说这是古典诗词的解读,倒 不如说是借着古典诗词的名 头贩卖的鸡汤随笔。我对类 似随笔谈不上有多反感,但 一定会谨慎地与之划清界限 ,毕竟,市场有市场的需求 ,学术亦应有学术的坚守。 我有点担心庞洁也会将 《诗经》解读成类似的鸡汤 文,所以当她将完整书稿发 给我以后,我打算先认认真 真读几篇再决定是否写这个 序。没想到,电子书稿一打 开,我竟然一篇接着一篇欲 罢不能地读了下来,那些我 非常熟悉的诗篇在庞洁的笔 下变得如此生动活泼,她的 笔触时而冷峻犀利,时而幽 默风趣,时而含蓄沉郁,时 而轻盈灵动,时而深刻仿佛 哲人之思,时而深情犹如诗 人之志,时而亲切好似邻家 小姐姐与你款款笑谈……我 讶异于她在两干多年的时空 中穿梭得如此自如,那些古 典而朴拙的文字,居然于现 实的观照中熠耀出如此新鲜 明丽的光华,竟然让此刻的 我有了手不释卷的感慨。 庞洁的这本《孤意与深 情——<诗经>初见》显然 不同于我熟稔的高头讲章式 的学术论著,亦不同于我多 年沉浸其中的典雅博奥的古 代典籍,它带给我一种全然 新鲜的阅读快感。其实我更 愿意在这样的午后,在冬日 暖阳的懒懒照耀下,毫无功 利目的、毫不设防地读完她 的文字。但庞洁让我写序的 请求又时不时很“煞风景”地 将我从这样舒适的阅读体验 中拉回来,逼得我不得不理 性地思考如何评判她的文字 以及她赋予文字的深意。 显然,在《诗经》这样 崇高的典籍面前,作为文学 研究者的庞洁是谦卑而深怀 敬畏的,书名中的“初见”应 是她的真实态度。然而,作 为诗人的庞洁又是相当自信 和感性的,“孤意”与“深情” 两个关键词就透露出她一如 既往的那份傲气。孤独是人 人都会经历的生命体验,但 只有伟大诗人的伟大孤独, 才能成就一骑绝尘的伟大诗 篇,是为“孤意”;“深情”是 人人都渴望获得与珍藏的生 命体验,但只有拂去满身尘 埃回归澄澈本心,才能酿成 一往情深的醇厚。故而,对 于大多数人而言,高 导语 两千多年前,采诗官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演唱给周天子听,孔子整理编为《诗经》,被赞为千年以来“最自由的经典”。 而今,当代诗人庞洁于清雅深邃的文字间,探析时代世像,人心幽微。 《诗经》时代的“孤意”,现代人隐藏不显的“深情”,作者一一道来。 后记 《诗经》作为我国最早 的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华文 化的源头,更是后代诗歌创 作之滥觞。 现代人读《诗经》,大 多喜欢看《诗经》里的痴男 怨女、风花雪月。殊不知, 在响彻两千多年的歌声中, 有欢愉、忧戚、哀怨、相思 、愤懑,诗中蕴含的人生伦 理、信仰道德、价值观念、 情感意志等包含了思想史、 社会史、风俗史中最贴近人 生的一面。《诗经》是我国 上古文化的总结和艺术的升 华,它生成于中华民族丰饶 的文化土壤,具有极为丰厚 的内容,这使它在中国历史 上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诗的界 域,关于它的文化意蕴的开 掘也是无限的。“诗”与“经” 原本是对抗的,“诗”是原生 态的、自由生长乃至野蛮的 ,“经”象征着正统。就是这 样原本不同的灵魂在这里却 浑然一体。 《诗经》中的“情感”, 有些至今是不变的,有些被 异化了,有些中断了,有些 则进步了。当今的时代,大 家接受了太多碎片的信息和 标准不一的价值观,现代文 明在给人类提供了一系列便 捷,让人类的物质生活飞跃 上升后,也让人们活得更紧 张更没有安全感。我们作为 一个个体,究竟要朝哪个方 向生活?信念是什么?追求的 是什么?我们还愿不愿意付 诸等待?无论是对心中挚爱 还是理想。这也是阅读《诗 经》给我的启迪,反复读诗 的过程,也是一个连接与关 照内在的经历,在聆听先民 的吟唱中试图获取对人世宽 阔的慈悲。让我感恩的是, 我把自己抛到那段岁月中去 ,我所写下来的这一切感受 ,给了自己很深的滋养。所 以,这本札记也是一份很私 人化的阅读体验, “吾之蜜 糖彼之砒霜”,其中难免的 纰漏,还请各位方家指教。 愚以为, “孤意”与“深 情”很好地诠释了《诗经》 中的情感。回头看还有很多 我没来得及展开的部分,其 实都镌刻着这种伟大的孤独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是 孤意,“岂日无衣?与子同袍 ”是深情;“匪报也,永以为 好也!”是孤意,“之子于归 ,宜其室家”是深情……即 便在雅、颂中,亦有此情怀 。“奏假无言,时靡有争。” (《商颂·烈祖》)“予怀明德 ,不大声以色。”(《大雅· 皇矣》)何尝不是深情?“周 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 履,小人所视。”(《小雅· 谷风之什》)“上天之载,无 声无臭。”(《大雅·文王之 什》)又何尝不是孤意? 大师徐悲鸿用“独持偏见 ,一意孤行”八个字作为他 对人生与艺术的宣言。世界 上所有的悲歌都如此吧,最 终都不过是对自我的爱抚与 抗争。 除此,我觉得“悲伤与理 智”也是我在写作过程中所 体会到的另外一种感情,在 素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 爱与哀愁”背后,《诗经》 更有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 悲伤越多,理智就越多。顾 随先生讲: “只有《诗经》 比较了解女性的痛苦。”在 《氓》《谷风》《江有汜》 等篇目中都能感受到女子情 感经历由“悲伤”到“理智”的 转变。当然,“理智”未见得 比“真情”更重要,但从自我 建设的角度,确实是一种上 升。 《诗经》塑造的那么多 鲜活的女性形象,或纯真烂 漫,或哀婉悲戚,或情意绵 长,或热情泼辣,或彷徨疑 惧。既歌颂了女性的外在美 ,又充分展示了她们的精神 与思想。她们个性中吸引我 的,是那种外放的生命力, 那种天然的浪漫与痛苦,和 所有伟大的艺术一样,展示 的正是人性最淳朴的本质, 这也是《诗经》余音缭绕两 千多年经久不衰的原因。 诗歌的家国情怀与宗教 情怀,并不解决其品质问题 ,若没有强大的灵魂统摄, 那些丰富的“暗示”“讽喻”也 只如一盘散沙。而单一的抒 情或叙述也不能解决诗歌的 独立性问题,若缺少冶炼语 言的独我性与经验的提纯, 缺乏多义与神秘,很难抵达 诗中最生动、丰饶的部分。 我们今天的生活与所谓“伟 大的作品”之间依然深陷于 里尔克所言的谶语般的“古 老的敌意”,这是生而为人 的矛盾,却也是一种无须妥 协的高贵,就让这“敌意”持 久留存、相依相生吧。 去年夏天某日我被暴雨 困在了九华山,大雨倾泻的 黄昏,雨声与诵经声同时响 起。那场暴雨奋不顾身下了 三天三夜,又像落了一个世 纪,汇集了一切事物的眼泪 。彼时正身处某些困境,往 事泥沙俱下,我不再强迫自 己融入当时的静谧与肃穆, 我写下“妄念也是纷飞人世 的必经之鸟”时突然释然。 那个傍晚,如同神赐。雨终 于停了,下山的时候,竟然 出了太阳,落日的余晖洒在 身上,清简而充实。我告诫 自己,为了获取被点燃的“ 那一瞬”,或者被无数艺术 家称之为“灵感”的东西,得 无数次努力克制、忍耐,而 不轻易把内心大面积的虚妄 唤作“风暴”。 后来再读《蒹葭》一章 不由落泪,“蒹葭苍苍,白 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 方”。想起在九华山被打湿 的夜晚,那些独自听雨的时 刻,那些未完成的时光之诗 ,最终的启示都是教人如何 在宇宙中自处。“伊人”是这 苍茫尘世间的灯塔,即便发 出的只是微光,却总能让人 有勇气独自面对无穷。 庄子云: “其名为撄宁 。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 精彩页 我曾在浙江乌镇参观过一个各年代结(离)婚证展览。最让人眼前一亮的当属民国时期的结婚证书,试录几段: 礼同掌判,合二姓以嘉姻,诗咏宜家,敦百年之静好,此证! 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此证! 喜今日嘉礼初成,良缘遂缔。诗咏关雎,雅歌麟趾。瑞叶五世其昌,祥开二南之化。同心同德,宜室宜家。相敬如宾,永谐鱼水之欢。互助精诚,共盟鸳鸯之誓。此证! 从兹缔结良缘,订成佳偶,赤绳早系,白首永偕,花好月圆,欣燕尔之,将咏海枯石烂,指鸳侣而先盟,谨订此约。 每一段话都蕴藉典雅,辞致雅赡。看完“最美的民国结婚证书”后不由感慨:“从前果然慢呵……”就算达不到才藻艳逸,至少也要文辞畅达,若写不了一份能获文学奖的休书,难免耽误彼此相忘于江湖。 “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这句便引申自《桃天》。《桃天》是《诗经·国风·周南》里的一篇,是贺新婚歌,也是送新嫁娘歌。这首诗非常有名,即便是只读过《诗经》里很少几篇的人,一般也会知道“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一首简单朴实的歌,唱出了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歌中没有浓墨重彩,没有夸张铺垫,平平淡淡,它符合天地间一个基本的道理:大道至简。正如女子化妆,粉黛轻施的淡妆总有无穷的神韵。浓妆艳抹,厚粉浓膏,不仅艳俗,而且给人以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让人猜想厚重的脂粉底下有多少真实。写过《诗经通论》的清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并非过誉。《桃天》中桃花意象的内涵成为中国诗词桃花意象的原型,也是喻婚嫁的原型。 在新婚喜庆的日子里,伴娘送新娘出门,大家簇拥着新娘向新郎家走去,一路唱道:“桃之天天,灼灼其华。”红灿灿的桃花比兴新娘的美丽容貌,娶到这样的姑娘,一家子怎会不和顺美满呢!果实累累的桃树比喻新娘将会为男家多生贵子(旧观念多子多福),使其一家人丁兴旺。枝叶茂密的桃树比兴新娘将使一家如枝叶层出,永远昌盛。通篇以红灿灿的桃花、丰满鲜美的桃实、苍翠茂盛的桃叶来比喻新婚夫妇美好的青春,祝福他们的爱情像桃花般绚丽,桃树般昌盛。此诗运用叠章、叠句手法,每章结构相同,只更换少数字句,这样反复咏赞,音韵缭绕。优美的语句与新娘的美貌、爱情的欢乐交融在一起,十分贴切地渲染了新婚的喜庆气氛。诗人这种花盛子多的赞美和祝福,反映的不仅是当时的观念,亦是一个民族从古至今的婚姻理想。可以说,《桃天》是中国人自己的婚礼进行曲。 《桃天》难解,它几乎将女子的美写到极致,有时候我有种深深的挫败感,面对《诗经》这样丰厚的文化馈赠,怎么可能有超越原诗的解读呢?难怪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把“灼灼”状桃花之鲜看作思考千年也难易一字的佳构。 读《桃天》,不仅使人浮想联翩,更能探究出许多美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的道理。《桃天》所表达的美的观念是什么?“桃之天天,灼灼其华”,已然很美,还要有“宜其室家”的品德,这才算完美。这种关于美的观念很流行,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导思想。 楚国的伍举(伍子胥之祖父)曾经就“何为美”的问题与楚灵王发生了争论。伍举说:“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日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国语·楚语》)很清楚,伍举的观点是善即美、无害即美。他强调“善”与“美”的一致性,以善代替美,赋予了美强烈的政治、伦理意义。“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意思是说,统治者重赋厚敛,浪费人力、物力,纵欲无度,就不是美。应该说,这种观点在政治上有一定的意义,但它否定了善与美的差别,否定了美的相对独立性,不承认“目观”之美。这种善即美的观点,在先秦美学中是很有代表性的。 孔子也持有这种美学观点。他赞赏“诗三百”的根本原因是“无邪”。他高度评价《关雎》之美,是因为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合乎善的要求。在评价人时,他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善与美,善是主导方面。甚至连选择住处,孔子也说:“里仁为美。”(《论语·里仁》)可见,孔子关于美的判断,都是以善为前提的。但孔子的美学观并不局限于伍举的观点,他已经开始把美与善区别开来,作为两个不同的方面来使用了。“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当然,通过对《韶》与《武》的评价,还是可以看出,“尽美”虽然被放在“尽善”之外的一个相对独立的位置,但只是“尽美”,还不能说是真正的美,“尽善”才是美的根本。 至此,对于《桃天》所反映的美学思想就比较好理解了。在秦人的眼中,艳如桃花只不过是“目观”之美,还“未尽善也”,只有具备了“宜其室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