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毛泽东》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毛泽东的开蒙、求学过程,以及他经历的一系列重大事件,直至建立了一个伟大的共和国。作者没有将更多的笔墨着眼于对诸多历史事件的细致描述或是揭示秘闻上,而是将重点放在分析毛泽东为什么能够获得成功上,试图探讨他诸多重大决策背后的深意。弄清了这些问题,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中国的开国领袖会是毛泽东,而不是有钱有枪的蒋介石,也不是那些拥有更高学历、更大声望的人,比如周恩来,比如陈独秀。历史无法重演,伟人更加无法复制,但我们仍不会放弃学习他,研究他,因为哪怕我们从他身上只学到了一点皮毛,就足以让我们游刃于战场、商场、名利场。毕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也许能让我们离成功更近一点。
前言 为什么领袖是毛泽东?
第一章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
优势心理很重要
读书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第二章
只有中专学历也能成为最高领袖
出韶山
一师:一个政治家的好圈子
丈夫要为天下奇
政治改良此路不通
第三章
幼年共产党:没有行动力,就无法掌握主动
互相借力,第一次国共合作
实力是最大的真理
革命意味着风险与机会共存
第四章
成功的路往往是最窄的
为中国的利益而战
失败让人们选择了毛泽东
第五章
领袖必修课:用正确证明实力
遵义会议:选择决定命运
日本人是我们最大的敌人
第六章
抗日战争:独立与合作的博弈
统一思想才能超越平凡
最高领袖的责任就是应对危机
既要合作更要独立
争取中间势力,一切皆有可能
封锁延安——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第七章
解放战争:民心比大炮更有力量
是战是和,奉陪到底
大决战
第八章
业终成
一盘将下几十年的大棋
大迂回,大包围
后记 导师毛泽东
一、畅销经典,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通俗读物。讲党史讲新中国史都绕不开毛泽东,不读毛泽东,不足以谈论当代中国。
二、一本通俗易读、意义深刻、正心明智、具有高度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奇书!适合各个年龄阶层和群体通读、了解、研究毛泽东!
三、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奠基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人民利益坚定而忠实的维护者,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革命者、政治家,更是一个真修、实证、践行的伟大成功者。读懂新中国史、读懂中国共产党史、读懂中国现代社会、读懂中国人的根性,从读懂毛泽东开始。
四、一本成功励志书,写给每个不甘平凡的时代奋斗者。
五、任正非、雷军、史玉柱、冯仑、宗庆后……在中国成大事者先读毛泽东。
读书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不读书即使成功也不过是个土财主
一个湖南人说过,进了城才知道有人不愿意读书,在我们乡下孩童的眼里,打猪草和读书的两个选项中,答案是唯一的。你打过猪草吗?想一下在酷暑寒冬里打猪草是什么感觉,酷暑与蚂蟥相伴,冰天雪地里刺骨难忍,读书在这些孩子眼里就是天下最美好的事。同理,读书与打游戏相比,读书则是最枯燥无聊的事情了。愿不愿意读书,其实就是这么简单的一种选择罢了。这多少能解释为什么穷人家的孩子能读书有成。
少年毛泽东的眼睛也是盯住了这一决定着他一生命运的最重要的事,那就是他强烈地要求读书,而这一点却是和他老爹意愿相反的,因为那个时代读书是少数人的行为。普及教育是毛泽东改造中国的一个重要内容,并没有因为物质贫乏而打折扣。这与毛泽东在幼年欲读书而不能应当是有关系的吧。
阻止孩子读书反倒促使孩子热爱读书,这一成功经验可惜没有太多用途,是任何一个希望自己家孩子喜欢读书的家长们都不敢借鉴的。孩童教育与养牛相似,牛宁可伸着脖子费劲去够牛棚上的不易吃到的草,也不愿意低头吃脚底下的草。人们常说有钱难买愿意,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人的欲望是决定每个人朝着不同方向发展的关键因素,最理想的莫过于家长的期望与孩子的自我欲望相符合,可惜统计结果告诉我们理想的总是少数。
自发的读书意愿是人最重要的欲望,真正理解这一点的家长是少之又少,多数人变成家长后又去重复过去的故事,现实的压力使家长们认为自己之所以地位低下,就是因为没有多读书,以为只要命令孩子读书就能进步,却不知道被动读书是没有意义的。强制读书的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最终孩子由于逆反而远离书本。人的知识不是在高中大学学到的,而是在漫长的岁月中积累的。除了少数科学上的天才人物突然顿悟产生出科学定理之外,绝大多数人的知识是靠着不断积累完成的,最后的结果之所以有天壤之别,是由于大部分人在年轻的时候就放弃了继续学习。这一点是孩子教育的关键,家长不可不知啊!
一般人少年时代往往是单向的,家境好些的是以读书为主,家境差的以劳作为主,毛泽东则不同,他是处于劳动和读书各半的状态。少年毛泽东的劳作是带有强制性的,原因是他的老爹认为读书不如劳作经商获利,实际生活中也确实如此,毛老爹可不傻,通过读书成功的毕竟是少数,眼睛所见到的多数读了点书的秀才活得并不比会做买卖的毛老爹好。天天读书则是更有钱人家的专利,而毛老爹认为自己的家庭尚未达到那样的高度。这里面还有个人的因素,就是少年毛泽东是个大高个子,早早就能当个劳动力使用。所以能干活了就得下地,没啥好说的。
14到15岁大约两年的时间内,毛泽东成天在地里跟家中雇的长工一同干活,毛泽东记忆深刻。
这是毛泽东最不同于中国其他领袖的地方,他是中国近代领袖中唯一真正在土地上劳作过的人。一亩地能打多少粮食,他知道得清清楚楚,面对“大跃进”中的宣传说亩产上万斤,毛泽东说这是吹牛、放大炮,并对某位领导说,你没有种过地,我是种过地的。仅仅通过这一段话,我们是无法知道这位领导是谁的,因为中国近代的领袖们都没有真正种过地,毛泽东是很特殊的。通过比较会发现他与其他领袖最大的不同,就是他成长过程中,其心不甚苦而只是体乏过,这是绝对罕见的,也可能是最重要的。我们有一个最特别的发现,同样是面对困难,有人是受苦,有人是自苦;受苦是被动的,自苦是主动的,结果大不相同。站在人类思想最高峰的人们,无一例外,全是自苦。毛泽东家是富农,他幼小的心灵从没有沾染到恶毒的汁液,完全是一种更主动的、更为积极的心劲起主导作用。追求精神上的进步来自本身的内在的动力而非外界的压迫,这样的经历和心态产生了两个重大的结果:一个是中国的变革更加阳光些,一个是持续的时间更长些。这多少能解释为什么毛泽东终其一生都不曾安定,他不断地被更高尚更远大的目标所激励,对大多数追随者来讲,这是令人筋疲力尽的作为,但他却乐此不疲。因为精神力来自头脑而非身体,所以对毛泽东来讲,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力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是增加的。对他的一些追随者来讲,他走得太快了、太远了,难以跟上,但对中国这个落后的积重难返的社会来讲,这却成了变革的最大动力。
毛泽东劳动的时候,依然坚持读书,这叫毛老爹很不愉快,父子曾有过冲突,毛泽东突击劳作来挤出时间,最后在完成老爹交代的较重的劳动任务后,老爹不再干涉他看书,父子二人达成基本谅解。我们无法不感叹命运造化之功,大部分父亲都希望儿子读书,恨不能将书山搬到儿子面前,可能就是因为太容易,孩子反倒多数不爱书,真要是不让孩子读书恐怕多数孩子就不读了。像毛老爹这样的家长不叫读书,而孩子自己非读不可的是少之又少的。由于获得读书的许可如此不易,促成了一个难以想象的结果:读书伴随了毛泽东一生。进过中南海毛泽东故居的人都会惊讶地发现,毛泽东的大床上一半摆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