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鹤见俊辅出身显赫,外祖父曾担任内务大臣,父亲是日本公共外交领域的先驱。不过在严格的家教环境中,鹤见出于反叛心理,从小品行不良,之后在父亲安排下前往美国,在哈佛大学跟随哲学大师卡尔纳普学习。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鹤见乘交换船回国,作为军队文职人员前往爪哇岛工作。在此期间他的一位同事被选中去执行杀害俘虏的命令,这成了鹤见哲学思考和道德逼问的关键时刻。 日本战败后,鹤见创办并主持《思想的科学》,这本杂志堪称了解战后日本的钥匙,除了出版时间达五十年,还因为它是一个要最广泛深入日本社会肌体的平台。而在这一切之中,鹤见俊辅堪称灵魂人物。 本书是自幼时起在鹤见身边度过半个世纪的黑川创,翻阅全部著作及相关文献,对这位“稀世哲学家”九十三年人生历程的追寻,是可以成为今后所有鹤见研究基础的真正的评传。 作者简介 黑川创,1961年生于京都市。同志社大学文学院毕业。历任《思想的科学》编辑委员。1999年发表首部小说《若冲之目》。2008年的《海鸥之日》获得读卖文学奖,2013年的《国境(完全版)》获得伊藤整文学奖。此外还有小说《还来》《岩场之上》,批评作品《雅致的风貌——西村伊作传》,与鹤见俊辅、加藤典洋共著《日美交换船》,与加藤典洋共著《思考的人 鹤见俊辅》等。编著有《鹤见俊辅集》全4卷,《鹤见俊辅先生的工作》全5卷等。 目录 中文版序 哲学的日常性 第1章 长于政治家庭1922—1938 第一节 女性与“平原城堡” 第二节 外祖父新平与父亲祐辅 第三节 爱欲与国家 第2章 美国与战场之间1938—1945 第一节 佐野硕 第二节 “第一病”的开始与结束 第三节 牢狱之中 第四节 通向战败故国之旅 第五节 恶的问题 第六节 写作《哲学的反省》 第3章 创立《思想的科学》的时代1945—1959 第一节 从编辑开始 第二节 轻井泽 第三节 为了思考的语言 第四节 共同研究的经历 第五节 越过转变期 第六节 数处土地 第七节 关于污名 第4章 缓慢变化1959—1972 第一节 保守的世界 第二节 1960年6月15日 第三节 结婚前后 第四节 恐怖时代 第五节 作为问题的“家” 第六节 京都,越南 第七节 背叛与支援 第八节 与美军逃兵一起的日子 第九节 逃亡与难民 第十节 沉默的礼拜 第5章 未完成之事的意义1972—2015 第一节 何谓“世界小说” 第二节 家与“民艺” 第三节 土地神 第四节 入门以前 第五节 “正直”的海滩 第六节 老聩 第七节 凝视着世界从眼前掠过 第八节 最后的传记 第九节 儿童的日子 主要出处 鹤见俊辅年谱 后记 人名索引 事项索引 序言 中文版序 哲学的日常性 孙歌 第一次去日本的时候, 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 有位日本友人送了一本书 给我,书名为《竹内好 : 一种方法的传记》,作者 是鹤见俊辅。 那个时候我对日本很无 知,对日本现代思想也不 得其门而入。滞留期间, 我借阅了竹内好的著作, 总觉得是隔雾看花。鹤见 的这本竹内好传给我提供 了一些线索,但自己的程 度有限,看得到字面,看 不透纸背。当然,对鹤见 这位特立独行的作者,也 没有产生更多的关注。 与思想人物遭遇,需要 契机。 后来,我经历了各种挫 折,在精神上慢慢成长起 来,不期 然的契机促使我 接近了鹤见俊辅。记得大 概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 期,我在日本做博士论文 ,整天泡在图书馆里翻阅 战后日本的大小杂志。有 一天读到一篇发表于1957 年的论文:《自由主义者 的试金石》,作者是鹤见 俊辅。这篇论文说的是美 国的麦卡锡主义如何迫害 进步知识分子的事情,处 理了当时轰动一时的日本 教授都留重人出席参议院 听证会的事件,尖锐地分 析了日本传媒在报道此事 时暴露的问题,对当事人 都留重人进行了分寸得当 却不失严厉的分析,并从 中提炼出自由主义者如何 在现实政治中选择盟友、 实用主义与逻辑实证主义 的学理在现实中面临何种 陷阱等问题。 这篇论文给我留下深刻 印象,可能与当时中国的 思想状况有关。那时正值 左派与自由派论战之际, 我一直无法理解自由主义 为什么会被简化成一些符 号,并且捆绑在美国的战 车上。在种种困惑中,鹤 见的论文帮我打开了眼界 ,我这才体悟到,需要撇 开皮相的对立,审视历史 过程中活的思想。 鹤见讨论了麦卡锡主义 在现实中的运作机制,并 用具体事例指出,美国具 有一种奇特的性质 :它是 民主主义的,同时也是法 西斯主义的。记得我读到 这段话的时候,感觉受到 很大的冲击。通常我们习 惯于把民主和法西斯对立 起来,并且把这种对立绝 对化;然而,这种民主与 法西斯共存的特征,却一 直是美国社会的基本结构 。由于冷战意识形态的干 扰,特别是冷战结构解体 之后冷战意识形态的单极 化趋势,这个基本事实竟 然很少被思想界讨论。美 国政治与社会生活的某些 侧面被孤立起来神圣化, 甚至变成了判断事物的潜 在标准。直到2020年新冠 病毒在全球肆虐,美国某 些政客撕下各种伪装,露 出流氓政治的霸道真相, 鹤见这个发表于大半个世 纪之前的断言才真的有可 能进入我们的感知系统 : 我们今天终于有可能理解 ,民主主义并不必然通向 公理,它需要配合多种要 素,才有可能转化为正面 价值,并且需要在历史过 程中不断将其重新打造, 否则,它将会名存实亡; 民主的抽象化与直接价值 化,往往会遮蔽它有可能 成为法西斯主义帮凶的基 本事实。 鹤见的这篇论文在六十 年出版的《美国哲学》。 这本书由世界评论社初版 时只印了两千本,而且其 后不久出版社就倒闭了, 鹤见没有得到稿酬,只得 到一些书。但是在其后的 五十年里,这本书被不同 的出版社不断再版,在黑 川组织访谈鹤见的 2006年 ,这本书已经卖出了五万 六千本了。在日本战后为 数众多的美国哲学研究里 ,这本《美国哲学》独树 一帜,它从几位实用主义 哲学家的人生谈起,简洁 却深入地介绍了实用主义 的主要观点以及结构,特 别是结合实用主义哲学的 认识论特征,切近现实地 讨论了它在改变思维方式 上的可能性。鹤见在这本 并不厚的著作里树立了一 个榜样,那就是把人与思 想结合起来认识,从具体 状况出发,挖掘出俗语的 哲学性—这是个相当困难 的课题。黑川以这本书作 为话题,组织了由不同领 域的知识人和文化人参与 的访谈,堪称独具慧眼。 在前后四次的访谈中,黑 川统领全局,不断以提问 的方式整理问题,他扎实 的学风与广泛的兴趣都给 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现在,中文世界又得到 了黑川创多年在鹤见身边 工作之后倾情书写的《鹤 见俊辅传》。这是一本不 可多得的作品,对理解鹤 见的精神世界有着重要的 意义。鹤见的一生,特别 是他战后在日本思想界的 经历,有了这部传记,才 能够看得清楚。作者黑川 创有着文学创作经验和理 论工作能力,加上他对传 主的熟悉,在理解鹤见俊 辅精神世界的时候,是一 位不可多得的合适人选。 由于黑川也是鹤见创办的 思想的科学研究会的成员 ,这个研究会以及杂志《 思想的科学》的一波三折 ,在这部传记里得到了相 当充分的介绍,这是十分 珍贵的史料线索。 我阅读了这部传记,获 得了不小的收获,从思想 史的视角来阅读,可以设 身处地地体验这本书所提 供的关于战后日本社会知 识活动的很多具体状况, 这些状况令人信服地揭示 了鹤见之为鹤见的秘密— 他属于一个剧烈转变的时 代,他给我们提供了进入 那个时代的一把特定的钥 匙。我相信,即使是不研 究日本,甚至不从事学术 文化事业的读者,也可以 从黑川的这部著作中获益 。 鹤见先生曾经送给我几 本他的书,其中有一本是 作家黑川创主导的系列访 导语 战后日本思想界旗帜性人物鹤见俊辅权威传记; 以九十三年的传奇人生,折射20世纪日本知识分子的心灵秘史; 传记作者自幼时起在鹤见身边度过半个世纪,掌握第一手资料,收入大量珍贵照片; 本书包括以下内容: 1.鹤见俊辅出身于日本显赫的家族,却因为过于严格的爱而反叛,早早地便出入花街柳巷,直到被大岛渚改编成电影《感官世界》的阿部定事件吓到。 2.他在哈佛大学跟随哲学大师卡尔纳普、蒯因学习,却因为珍珠港事件,被迫在监狱的马桶盖上完成毕业论文。 3.从日美一开战,他就认为正义在美国这一边,却仍然决定坐交换船回国,“在日本人中间迎接战败”。 4.他学习的逻辑实用主义,强调从语言分析开始哲学,但他的字典来自战争,他不得不从恶开始,并陷入维特根斯坦式的逻辑与罪的纠缠。 5.在爱国与民主之间,他站在民主一边,但这并未让他变成亲美派,事实上他后来拒绝再次踏上美国的土地。 后记 后记 鹤见俊辅晚年,从八十 岁之后,要在外留宿时我 多有机会与他同行。以前 ,他提着沉重的旅行包( 里面装着对谈对象的著作 ,上面贴有许多标签,总 是咚咚地提着走),去哪 里都一个人。即便被劝说“ 我帮你拿行李吧”“你坐在这 里吧”,他也总是坚决拒绝 。 不过,随着多次大病和 手术,鹤见的脚力渐渐靠 不住,听力也没那么好了 。即便如此,他仍不放弃 出门。不仅应邀演讲,虽 说如此,在混乱的车站大 厅,若是被抢先的旅客撞 到就危险了。背后被人推 一下,踉踉跄跄,连重新 稳定身姿都很难。 我那时住在东京。因此 ,鹤见从京都来东京,只 要彼此时间合适,我就在 东京站的新干线月台上等 待,送他去事务地点或酒 店。这时,在电车或出租 车内,或者在酒店大厅, 鹤见会聊起当下考虑的事 ,回忆起过去的事情。如 果当时记下笔记就好了, 然而现在很多东西可能都 从我的记忆中消失了。 2007年秋,蒙伊豆“年 长之家”(seniorhouse)的 好意,思想的科学研究会 在此召开两天一夜的地方 集会(《思想的科学》停 刊之后,研究会的活动仍 在继续).我和八十五岁 的鹤见在三岛站的新干线 月台上会合。刚好是中午 ,我们就暂时出了检票口 ,鹤见带我去商业街广小 路的一家历史悠久的鳗鱼 饭店。店内没有席位,要 暂时在门口等一会,他几 次踮起脚尖,透过格子门 窥视店里,嘟囔着“看着真 好吃啊……看着很好吃啊” 。 我们从三岛广小路站乘 坐伊豆箱根铁路的电车抵 达修善寺站,再换出租车 ,到达位于山里一条河边 的“年长之家”。研究会的报 告和讨论从下午开始,第 一天的日程结束后,鹤见 洗澡、吃饭,之后也处于 食堂的畅谈中心。不觉间 ,夜相当深了。 担心住双人间会被拉着 天南海北地聊天,鹤见要 求安排单间。陪他到房间 后,他已经不怎么说话, 换上带来的睡衣,吃完药 ,去掉假牙,仰卧在床上 。 第二天早上吃饭的地方 ,离这里稍微有些距离。 说完“明天早上我来接你”, 我就离开了房间。 第二天一早,轻轻敲鹤 见的房门,没有反应,确 认没有从里面锁上,我进 入房间。他以昨天晚上的 仰卧姿势睡着,闭着眼睛 ,发出轻微的呼吸声。被 子、被罩都还整整齐齐, 看起来连翻身都没有。过 了一段时间,我再来看, 他还是以那个姿势睡着。 鹤见原本是神经敏感的体 质,如果有人这样进入卧 室,他会立刻醒来。这种 持续睡着的姿态,让人想 到昨日开始的旅程和安排 给他年老身体带来的高度 疲劳。 又隔了一段时间再来看 时,鹤见还在睡着。我就 坐在房间的椅子上,等着 他醒来。不久,他睁开眼 。“如果那个时候自己没有 做那样的事情,情况就会 和现在不一样吧……” 考虑事情时,某种类似 悔恨忆片段挥之不去。 这种想法本身,应该可 以说是违反事实的条件命 题,也就是反事实条件命 题。鹤见在美国大学学习 哲学时,卡尔纳普教导过 这种命题是无法实证的命 题,因此将其视为假命题 ,聪明的做法是从问题域 中去掉它。 但是,如果那样的话, 立足于这种精确的逻辑实 证主义之上的哲学,归根 到底不就是从一开始就只 把能解决的问题视作对象 吗?现实反而是相反的, 一个人在某种状况之中, 烦恼于自己应该选择什么 样的行动时,显示出接下 来应该选择的行动方向的 ,就是头脑中萦绕的反事 实条件命题。想起自己在 战争中的行动(不如说是 未行动)后,现在便觉得 想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 志,反对战争。如果将这 种初生的模糊观念预先排 斥掉,哲学不就被斩断根 源了吗?在1960年安保斗 争的高潮时期,还是三十 多岁的鹤见就意识到了这 一点。 …… 相关者越不在世,这种 危险就越悄悄地增加。总 之,等到近亲也去世,传 记作者对惹上是非的担心 确实会变小,但是这种轻 松是以传记陷人随意书写 为代价的。因此,我一定 让自己意识到尽可能以直 接相关者还在世为“截止”日 期。 虽说如此,我在写书的 过程中,并没有四处找相 关者求证,反而有意识地 与那种手法保持某种距离 。之后,我采取查清被作 为“事实”对待的事情的出处 ,并进行验证、积累的方 法。换句话说,这是看重 历史学中的一手资料,以 及对之的史料批判。 前文所述的鹤见的方法 ,即明确历史中的“期待的 维度”与“回想的维度”,也 是我自身立足的地方。换 句话说,十岁的鹤见俊辅 完全不知道未来的他会成 为什么样的人物,只依靠 生下来十年之间的知识度 过那个时候。传记作者写 出这样的他。同样,十五 岁的他、二十五岁的他也 是如此,我想写出只拥有 截至该年龄之前见识的人 。 鹤见俊辅本人,也是这 样度过了九十三年的生涯 。如果没有他的话,这个 社会的样貌会和现在有一 些区别吧。无论如何,因 为有了他,有了其他无法 替代的每一个人,现在我 们的世界才总算成为这样 。我们只能从这里出发, 并对此进行追问。 感谢回复我诸多提问, 并在之后 书评(媒体评论) 我阅读了这部传记,获 得了不小的收获,从思想 史的视角来阅读,可以设 身处地地体验这本书所提 供的关于战后日本社会知 识活动的很多具体状况, 这些状况令人信服地揭示 了鹤见之为鹤见的秘密— —他属于一个剧烈转变的 时代,他给我们提供了进 入那个时代的一把特定的 钥匙。 ——孙歌(著名学者) 精彩页 俊辅的父亲鹤见占辅,时年三十八周岁。作为铁道省运输局总务科科长,此刻他正在中国,拜访第三次在广东建立革命政权的孙中山。母亲鹤见爱子时年二十七周岁,是后藤新平的长女。 此次占辅前往中国出差,有出于体察岳父后藤新平意愿的动机。在寺内正毅内阁担任外交大臣时,后藤亲自决断的西伯利亚干涉战争(1918)失败,此时尚未妥善解决。对此,他深感自己有责,因此抓住本年1月苏联远东代表越飞访问中国的机会。发电报邀请其赴日。虽然时为东京市长,但后藤试图以私人交流的形式,打开日苏之间的局面,以建立外交关系。越飞响应,很快抵达日本。之后,他在日本停留,持续与后藤接触。 另一方面,越飞在赴日前夕的访华期间发表了《孙文越飞宣言》,表明苏联对国民政府北伐统一中国的支持态度。越飞前脚赴日,鹤占辅这位有能力的中坚官僚后脚便前往中国,迅速寻求与孙中山会面的机会,这背后自然可以看到后藤的想法,即提前试探《孙文越飞宣言》发布后孙中山一方的方针。 因为是这种政治家的住处,后藤府邸也出现了闹事风波。 这年2月5日,一位反对后藤新平转向与苏联建交路线的“防止赤化团”成员闯入府内,粗暴地打砸家具、玻璃等。此后过了大约三周,右翼暴徒再次闯入日式主屋门口。当时,后藤新平的长子后藤一藏(爱子之兄)正要出门会见他人,被暴徒用木屐殴打头部,身负重伤。俊辅的姐姐、满四岁的和子也在场。她受外祖父新平宠爱,多在主屋生活。这些事件被禁止报道,不见于国内报纸。不过,国外报纸广泛报道,世人迅速得知。 在两次暴徒闯入事件中间,同月26日,在府内一起生活的后藤新平的老母亲后藤利惠,以虚岁九十九的高龄去世。新平自己也马上要六十六周岁了。孝顺的他想让年迈的母亲住到带电梯的西式建筑的二楼,因此请捷克籍建筑师安东宁·雷蒙德设计,可惜该建筑此时仍在施工,没能让老人住进去。不过,后藤仍按照原来的计划让这座西式建筑完工,并将其用作与络绎不绝来访的客人会面之处。电梯则仅仅作为孙子孙女的玩具。 后藤新平的夫人和子已于五年前的1918年(大正七年)4月去世,享年五十一周岁。新平生于小藩(留守氏)的贫穷家臣之家,住在岩手的水泽城城下街。胆泽县大参事’安场保和选了年少的他作为学仆,而和子便是这位恩人的次女。妻子去世两个月后,长女爱子与女婿鹤见祜辅之间有了女儿,是其长孙女。新平认为这个孩子是亡妻“转世”,同样起名为“和子”。这个家族拥有即便是女孩也将其视作“继承人”的态度。 P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