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在书中,作者追溯到1656年,从世界上第一家银行——斯德哥尔摩银行的成立,勾勒出神秘的“炼金术”在金融领域中的应用,直到1913年美国联邦储备体系创立。在对整个演进过程的描述中,作者对于一系列金融危机和诸多经济概念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阐释。尼尔·欧文想告诉读者的是:首先,欧洲银行危机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危机引发的连锁反应对经济链条的影响有多大。其次,“炼金术士”是如何探究危机起因,对症下药,又是如何借助美联储拯救了欧洲银行,避免金融危机演变为全球灾难的。最后,作者想进一步说明的是,历史上危机管理的众多实例既有成功的典范,也有失败的教训。由于应对措施不同,导致了不同的结果。那么,欧元区未来将会如何演变,欧洲央行如何达成预期目标,美联储又将如何善后量化宽松政策,这一系列的变数给未来的政策制定者留下了深刻反思的空间。 书中的主人公便是作者展现给读者的“炼金术士”——美联储本·伯南克、英格兰银行默文·金、欧洲央银让-克洛德·特里谢。这三大央行领袖不为人知的幕后运作,演绎出了一部错综复杂、曲折跌宕、惊心动魄的“炼金”故事。 作者简介 巴曙松,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兼任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商务部经贸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银监会中国银行业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经济发展委员会委员、中国“十三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等。 巴曙松博士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先后担任中国银行杭州分行副行长、中银香港助理总经理、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等职务,曾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高级访问学者。 巴曙松博士还曾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也多次参加中央决策者主持召开的专家座谈会;巴教授先后在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担任管理职务,是同时熟悉中国金融市场实际业务运作、金融政策制定以及金融理论研究进展的金融学家。 主要著作有:《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研究》、《金融危机中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挑战与改进》、《巴塞尔资本协议Ⅲ研究》、《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年度报告等。巴教授曾获2009年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奖。 目录 译者序 对一向神秘的发达经济体央银及其行长尝试祛魅的探索之作 推荐序 “炼金”卷轴博弈再现——重审全球经济危机史 测一测 关于西方现代金融行业的启发性故事,你了解哪些? 引言 打开水龙头 第一部分“炼金术士”的诞生1656—2006 01 约翰·帕姆斯丘奇与央银的诞生 世界上第一家央银的诞生 他们成为现代“炼金术士” 02 朗伯德街、大不列颠准则、白芝浩原则 为什么朗伯德街会存在 白芝浩原则 03 有名无姓俱乐部 一个没有央银的美国 华尔街之王 美联储的创立 扎根在内心深处的厌恶 04 疯狂、噩梦、绝望、混乱:当央银两次决策失误时 可怕的恶性通胀 黑色星期四 脆弱的繁荣 埋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祸根 整个社会都在劫难逃 05 阿瑟·伯恩斯的苦恼 避免灾难性的转变是经济政策的第一目标 “金发女孩经济” 06 转动马斯特里赫特的轮盘赌 统一欧洲货币 欧洲货币联盟的诞生 欧洲不是美国 第一任欧洲央银行长的任命 欧元,新货币的诞生 07 速水优、番茄酱和零利率政策的痛苦 “直升机伯南克” 量化宽松政策 一个零利率政策的奇异新世界 08 杰克逊霍尔共识和“大缓和” 房价飙升的隐忧 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 “千禧桥”效应 第二部分 金融大恐慌2007—2008 09 三人委员会 致力于欧洲一体化的特里谢 研究大萧条出身的伯南克 “独裁者”默文·金 难以驯服的金融市场 10 惨淡的圣诞节 减轻了危机吗 金融加速器 市场瞄准了雷曼 “我们别无选择” 11 金钱之墙 全世界的最终贷款人 7000亿美元问题资产救助计划 政府为银行买单 全球首次统一下调利率 世界经济大跳水 第三部分 后危机时代2009—2010 12 美联储的斗争 “审计美联储” 美联储在政治上的回应 地方储备银行的游说战 伯南克能否连任 反对审计美联储 大而不倒 13 希腊新奥德赛 只有在退潮时,才知道谁在裸泳 希腊救助计划 “闪电崩盘” 救市如救火 “在亚洲开盘前”决策 14 默文·金的演讲 内部“叛乱” 针线街之王的胜利 后危机时代 15 QE2的初次冒险之旅 复苏之夏 令人困惑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 遭到全世界反对的QE 决定实施QE QE2的第一天 疲惫的央银家 第四部分 第二波浪潮2011—2012 16 菜刀、三巨头以及杜维尔溃败 三巨头,希腊经济的未来 “沙滩散步” 三巨头再次登场 谁会是特里谢的继任者 “为了实现3.31亿人的物价稳定” 17 欧盟委员会主席 希腊债务重组 成也特里谢,败也特里谢 欧洲一体化的一次“量子飞跃” 18 逃逸速度 7500亿英镑的“震慑战略” 绝望的时刻呼唤大胆的举动 “我不会再去呐喊了” 19 超级马里奥的世界 欧洲五国领导人大换血 为欧洲筑建金钱之墙 欧元区遭遇政治分裂 以经济为良方 结语 重回大提顿 序言 对一向神秘的发达经济 体央银及其行长尝试祛魅的 探索之作 巴曙松 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 院执行院长 香港交易及结算所董事 总经理兼首席中国经济学家 如果要给目前我们依旧 立身其中的全球金融危机找 出一些独有的特点的话,那 么,我认为需要排在前面的 特点之一就是,这次危机发 端于通常被视为处于全球金 融体系中心和主导地位的发 达国家金融市场。而在此之 前的金融危机理论框架和金 融危机研究中,通常的假定 是,那些在全球金融体系中 处于相对不是十分重要的新 兴市场,或者说还不是十分 成熟的金融市场,才是金融 危机频繁爆发的主战场。 此次金融危机的这一特 点也冲击了发达市场通常在 金融市场发展上的优越感, 引发了包括发达市场在内的 全球金融体系的持续反思, 同时自然也引来了新兴市场 怀疑乃至批评的声音。本书 虽然一直努力对发达经济体 的央行祛魅,但实际上还是 陷入了西方发达国家自我中 心的本位。而在此次危机中 发挥了重要影响力的一些新 兴经济体(例如中国)以及 一些在危机中发挥了重要协 调功能的国际组织(例如 G20)则着墨甚少,挖掘不 多,这看来也是下一步全球 金融治理和金融决策研究中 需要弥补的短板之一。 要把握一次影响深远的 危机,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情。从特定意义上说,不同 侧面的研究就如同我们在摸 象,究竟大象是像一堵墙, 还是像一个柱子,取决于我 们选择的角度。在众多的角 度之中,从央行行长的角度 来分析,我觉得是十分有特 色的。 从全球金融体系的发展 来看,现代意义上的央行发 展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几 个世纪以来,央行作为经济 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引人注 目,也常常带有一些神秘色 彩。本书作者即是从央行行 长这个角度出发,从一个记 者的笔触和视角,尝试为读 者呈现2007年全球金融危 机以来,英格兰银行、美联 储和欧洲央银的高层们上演 的一幕幕大戏。他们往往身 兼数任,既是执掌国家金融 决策大权的专家,又不得不 成为卷入权力斗争中的政客 ,有时还被迫成为大胆冒险 的“赌棍”,这还原了一个个 多维度的,或者说是有血有 肉的央银行长。 作者尼尔·欧文曾在《华 盛顿邮报》担任专栏作家, 同时在《华盛顿邮报》的政 策分析部门任经济领域的编 辑。在2007—2012年这6年 间,欧文负责《华盛顿邮报 》的经济领域以及和美联储 相关的报道,主导了对 2007—2009年金融危机、 经济衰退等时政热点的专业 评论。作为一名资深财经记 者,欧文的评论领域还包括 华盛顿地区的经济发展、互 联网公司发展等热点。凭借 专业的分析、犀利的点评, 欧文成为美国经济界近年来 声名鹊起的财经评论专家。 这种记者视角,也使得本书 更为通俗易懂,并且不拘泥 于具体的金融决策理论框架 。在他看来,央行行长作为 “点纸成金”的政策制定者, 虽然秉承着相同的理论出发 点,但在面对经济难题时也 会产生激烈的分歧,最终他 们会因配方的不断改变而炼 出“金子”还是“石头”,实在 难以预判。他们需要通过分 析海量的数据并选择适当的 模型进行分析才能得出结论 ,但即使基于完全相同的数 据,政策制定者内部也会产 生截然不同的结论,因为在 作者看来,可以说并没有一 个真正统一的宏观经济理论 。欧文在这本书中运用大量 生动的实例描绘了美联储在 20世纪70年代和日本银行 在20世纪90年代时出现的 政策制定难题,痛苦、纠结 、争论、妥协伴随在政策制 定的过程中。从这个角度看 ,《炼金术士》可以说是作 者欧文作为一线记者多年来 亲历亲闻的汇总,是财经记 者视角中的一部央银决策史 。 本书分为4个部分,共19 章。第一部分回顾了1656— 2006年间央银的发展历史 ,后三部分详细讲述了三个 发达经济体的央银(英格兰 银行、欧洲央银和美联储) 在2007—2008年、2009— 2010年和2011—2012年的 美国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 机中的具体工作。 本书着力甚多的是较为 详细地介绍了全球金融危机 时期三位央行行长——本· 伯南克(Ben Bemanke,美 联储主席)、让-克洛德·特 里谢(Jean-claude Trichet ,欧洲央银行长)、默文· 金(Mervyn King,英格兰 银行行长)的个人历程,这 些经历对分析他们在2007 年经济危机时如何反应有着 重要帮助。伯南克从幼年时 就被称为“神童”,青年时是 个留着长发的不羁学子,成 年后成为“共识建立者”。默 文·金和伯南克虽同是名校 出身,但相比之下,他却更 多地被视为一位思想传统的 经济学家。特里谢也曾是诗 人、左翼活动分子,而现已 成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谈判专 家。面对2007年8月9日开 始的全球发达经济体的经济 崩溃,这三位具有不同背景 、性情和知识倾向且对世界 经济具有显著影响力的央行 行长,在危机后的五年内采 取的行动,对全球金融体系 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2009年,随着金融风暴 演变成欧元危机,主要发达 国家的央行开始大笔购买政 府债券,央行行长们对财政 政策的制定也因此变得更具 导语 2007年8月,几乎是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三个尚未被公众熟知的人忽然间成了世界上很有权势的人物。他们就是世界上三位重要的央行领导者: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英国央行行长默文·金和欧洲央行行长让-克劳德·特里谢。《炼金术士》讲述的就是这三位央行行长携手各国央行,动用数万亿的美元、英镑、欧元,以史无前例的规模和速度,稳定了一波又一波危及全球金融体系危机的故事。 本书从17世纪的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讲起,那里见证了中央银行的诞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中央银行家不断磨砺,逐渐成为影响世界金融发展的重要力量。 书评(媒体评论) 经济学者尼尔·欧文所写 的《炼金术士》一书,将西 方现代金融行业置于“炼金 术”这一宏大的历史隐喻之 下,研究其跌宕起伏的历史 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讲,该 书的视野已远远超越了单纯 的金融市场范畴。 ——林传辉 广发证券总 经理 如果你想清楚了解2007 —2012年各国所经历的全球 金融危机,就一定不要错过 尼尔·欧文的《炼金术士》 这本书,本书还原了金融危 机的众生相,并以富有吸引 力的笔触娓娓道来。它以国 际化的视角带来了惊艳的视 觉享受和全新的思考维度, 这将shiwuqianli地完整阐述 了金融危机的来龙去脉。 ——利雅卡特·艾哈迈德 美国著名职业投资经理人, 畅销书《金融之王》作者 在读到《炼金术士》这 本书之前,你可能认为中央 银行学是枯燥乏味的。但阅 读本书你会发现,关于中央 银行的故事也能兼具吸引力 、娱乐性和启发性。 ——艾伦·布林德 普林斯 顿大学经济学教授,美联储 前副主席,畅销书《当音乐 停止之后》作者 大部分人关注金融危机 时总是会聚焦于大家熟知的 三个政府管理者:美国的伯 南克、保尔森还有盖特纳。 而《炼金术士》最吸引人的 地方在于,它颠覆了传统观 念,抓住了全球危机的真正 本质。尼尔·欧文以精细的 笔触,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 全球危机在国家间蔓延,就 好像中世纪的瘟疫一样。他 向银行家们有力地证明了, 在21世纪的自由市场,中央 银行必须团结在一起才能达 成期待已久却迟迟无法实现 的全球经济软着陆。如果要 给这本书一个评价的话,它 应该以轻松却富有见地的姿 态同利雅卡特·艾哈迈德的 《金融之王》一道,摆在中 央银行学的书架上,等你静 静欣赏。 ——罗杰·洛温斯坦 《华 尔街日报》资深财经记者, 畅销书《拯救华尔街》作者 尼尔·欧文深知金钱的秘 密,他站在历史的角度,以 记者的口吻讲述这其中的玄 机。《炼金术士》不仅重新 阐述了金融危机,它还关于 信任、狂妄与精于世故的荒 唐,这简直称得上是人类史 上的传说。 ——塞巴斯蒂安·马拉比 《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 畅销书《富可敌国》作者 精彩页 01 约翰·帕姆斯丘奇与央银的诞生 他最终成为一个孑然一身的绝望的人。约翰·帕姆斯丘奇(Johan Palmstmch)出生在拉脱维亚,在荷兰度过孩提和少年时代,后迁居瑞典,并成为一个银行家。他对自己的辩护更像是对针对他的审讯的辩护。储户和政府调查团在银行门外排起长龙,周围充斥着责备和谩骂,整个国家都想知道国家的钱都去哪里了。帕姆斯丘奇能够提供的最好解释是,描述世界上第一家央银正经历的这最后的混沌岁月。他反问道:“在充满威胁、诅咒、斥责以及讨价还价的混乱时期,在面临生命危险的时刻,谁还能够清楚地记录账目呢?” 针对帕姆斯丘奇的斯德哥尔摩银行经调查发现,不仅保险柜里成千上万的瑞典圆消失不见,而且该行濒临倒闭的状况耗费了瑞典皇室众多财产。帕姆斯丘奇被要求偿还其银行所带来的所有损失。如果他无力偿还,那么他将被处决。毕竟那是1668年,不是2008年,他作为一个手握印钞大权的人导致了瑞典个人存款的大量流失,使国民经济遭到重创,迫使政府介入以阻止全面崩溃。 帕姆斯丘奇的判决被推迟到1669年执行,并于1670年获释。当历史上第一位央银家于一年后去世时,人们并不认为他是一位货币大师;相反,人们将他看作一个狂野不羁的罪人,搞垮了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的经济。在之后的5年内,瑞典出现了一轮信贷扩张,人们的生活水平也相应提高,然后是通胀飙升、信贷泡沫破灭以及经济衰退。 换言之,在短短的几年内,瑞典就体会到了设立央银的好处和坏处。但是,帕姆斯丘奇以及斯德哥尔摩银行里的每一个人所做的远不止这些,他们开启了现代全球金融的时代,也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若要正确理解巴塞尔委员会如何应对2007—2012年的金融危机,从理解他们如何使用上述权力开始将颇有裨益。这个故事即从帕姆斯丘奇开始。 世界上第一家央银的诞生 如今,瑞典更闻名于世的并非宫廷中古典的陈设,而是其简约的家居风格和潇洒的流行音乐,而在17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瑞典都是欧洲大陆上的强国之一。瑞典作为一个庞大的帝国,其疆域横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并延伸至现在的波罗的海诸国以及如今德国、波兰和俄罗斯的部分领土。 尽管瑞典缺乏欧洲大陆的其他大国所具有的一些优势,但它在国际舞台上仍然举足轻重。瑞典只有100万左右人口,相当于英国的1/6,法国的1/20。瑞典的农业部门并不十分高效——毕竟,瑞典全年有8个月是阴冷天气。由于瑞典国内粮食极其短缺,当地农民会把树皮和到面里,从而延长面包的保质期。但是,瑞典的经济也并非一无是处:在农业生产力没有英、法等国家发达的情况下,瑞典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渔业和铜铁采矿业。当然,商业若要保持活力,就必须创造一种交换媒介,一种比以物易物更加灵活的贸易手段:可能是盐,也可能是贝壳或金属硬币。于是在1534年,随着瑞典的独立自治,第一枚瑞典圆诞生了。瑞典圆“daler。”的读音和当今美元“dollar”的读音相似,这也并非偶然。 然而,顺利进入17世纪后,瑞典人却苦于瑞典圆无法流通到需要它们的人手中,同时也苦于没有某种具备司职货币存放、流通和借贷的机构体系。在阿姆斯特丹、汉堡和伦敦,就已经有公司这样做过;在意大利部分地区,几个世纪以来也产生了类似的想法。但在17世纪早期,瑞典语中还没有表达上述含义的单词。因此,在1619年,瑞典国王和商人阶层商议,从意大利语中借用了“banca”一词,进而演变成瑞典语的单词“bank”。但各方并未就由谁,给上述新机构提供启动资金达成一致。国王古斯塔夫斯·阿道弗斯(Gustavus Adolphus)及其权臣阿克塞尔·奥克森谢纳(Axel Oxenstiema)有意让瑞典各城镇出资,而城镇商人又想让国王买单并承担风险。这样的僵局持续了30年,由于没有足够的可用资金(无论是原始货币还是贷款),瑞典渐渐失去了其商业地位。瑞典人虽然有了“银行系统”这个说法,但其银行系统尚未真正成型。 一个门外汉改变了这一点。 汉斯·惠特麦克(Hans Witmacker)1611年出生于现在的拉脱维亚共和国首都里加,他是一个成功的荷兰商人的儿子。惠特麦克年轻时就到阿姆斯特丹创业,当时那里有着全世界最发达的银行系统。28岁时,惠特麦克因为未能偿付债务而入狱。一出狱他便去了斯德哥尔摩,一个有着4.5万人口的、在当时非常繁华的世界之都,他希望在那里东山再起。他还给自己取了一个新名字:约翰·帕姆斯丘奇。 P17-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