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二十世纪大师人文课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作者 | 毛君炎 |
出版社 | 江西美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二十世纪是大师辈出的时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术界焕发出新的生机,无数先贤大师在学术领域进行总结和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书为作者在央美求学期间整理的听课笔记心得,有启功、季羡林、李泽厚、熊秉明、王琦、邵大箴等21位著名教授的讲座内容,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内容丰富鲜活,是不可多得的学术史料,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作者简介 毛君炎,字重辉,号文焕,1949年出生于上海,籍贯江苏无锡,自幼爱好美术,1978年考入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师资班,随邵大箴教授专修西方美术史专业。1993年移民美国,曾获得美国路易斯设计大奖。 目录 序言 第一课 冯健吾教授谈文学、书法、篆刻与绘画的关系 第二课 张安治先生论中国绘画和画论 第三课 谢稚柳先生谈中国绘画艺术 第四课 张安治先生谈文入画 第五课 启功先生谈董其昌和“南北宗”之说 第六课 何海霞先生谈传统山水画 第七课 单孝天先生谈书法、篆刻艺术 第八课 艾中信先生谈徐悲鸿的现实主义艺术思想:真宰上诉 第九课 侯一民先生回忆徐悲鸿 第十课 常书鸿先生与敦煌石窟艺术 第十一课 金维诺先生谈新疆石窟艺术 第十二课 史苇湘、段文杰和樊锦诗先生谈敦煌石窟艺术 第十三课 耿世民先生谈西域的古代语言 第十四课 季羡林先生谈中外文化交流 第十五课 李泽厚教授谈“形象思维” 第十六课 贾兰坡谈原始社会及其艺术 第十七课 朱狄教授论艺术的起源 第十八课 熊秉明先生泛论西方现代派艺术 第十九课 王琦先生谈麦绥莱勒的艺术 第二十课 邵大箴先生论埃贡·席勒的艺术 第二十一课 彭万墀谈现代艺术发展 附录 附录一: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元代艺术大展” 附录二:炳灵寺石窟 附录三:克利姆特的《贝多芬雕像装饰壁画》 序言 这是我40年前在中央美 院学习时的一部分读书笔记 ,记得当时每逢周四学院里 总是邀请一些著名学者举办 各种类型学术讲座,涉及多 领域,知识面很广。对于如 饥似渴的学子们就如干旱春 雨,收获甚大。如今再次翻 阅这些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 ,胸中油然升起一股怀旧感 和崇敬心,感慨万千。 首先此书是为纪念和感 谢这些老先生的教育和指导 ,如今很多导师和先生已作 古,当年他们在讲台上,激 情的演讲,真诚的教诲,现 在回忆起来依然历历在目, 老先生们亲切的身影又呈现 在我眼前。虽然一次讲座仅 一两小时,但是常常包含着 他们几十年的孜孜不倦的研 究和思考,他们拿出最宝贵 的学识成就,用最简洁的语 言和方法教授于我们,让我 们在艺术史的研究方面打下 结实的学术基础,享用一生 。 其次此书是给当今在校 的学子们提供一种“笨人”学 习经验,在大学里常常会遇 到各个领域的著名学者来大 学里举办讲座和演说,如果 听课不做笔记,课后不写感 想和体会,知识很快就烟消 云散,不会在脑子里扎根, 也不会在今后学术写作中起 影响。特别是一些比较生疏 的主题,必须做记录,写感 想,因为面对那些高深莫测 的领域,如果不复习,不写 读书笔记,很难记忆全部内 容的,具有超强记忆力的人 总还是少数。另外导师在演 讲中常常会提供一些参考书 目和资料,必须记录下来, 课后去图书馆里查阅,复习 ,加深印象,这是扩张视野 ,提高学术水准必做的功课 。 最后,虽然在研究生学 习阶段,每位研究生都有自 己的研究方向和专题目标, 但是我们不能被自己的研究 专题所束缚。做好一门专题 的研究工作必须具备博大的 知识基础,特别在年轻时代 对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各个领 域都要有所接触,有一定的 了解。例如搞欧洲艺术史研 究的,不仅对欧洲美术要了 如指掌,同时要学习油画、 版画、水彩画技法,要了解 中国古代绘画、画论、世界 文学、考古知识、哲学、音 乐、宗教学等等。从表面上 看来,这些似乎与自己专业 关系不大,可是广博的专业 知识对于我们日后研究工作 会有极大的帮助,会产生一 种无形的推力。所以大学里 众多的学术讲座,正是让我 们建立扎实学术基础的良好 机会,要珍惜先生的演讲。 今天我们这一代也步入 古稀年龄,再回头看看走过 的历程,总结出一点浅薄的 经验和体会,供同学们参考 。如果有读者对某专题感兴 趣,请查阅老先生们的专题 论著,此书仅仅是我的简略 的读书体会和感想,包含着 我个人的不成熟的想法,若 能给大家一点启发和帮助, 深感欣慰。 导语 二十世纪是大师辈出的时代,本书作者青年时代有幸与这些有名的学者专家接触,聆听他们的讲座,是非常宝贵的经历。本书以作者个人青年时代的学习笔记为基础,稍作编辑加工以适应书面阅读的需要。 本书是一本兼具阅读性、历史性、学术性、趣味性的回忆录式的著作。 精彩页 冯健吾教授是四川美术学院国画教授,应中央美院的邀请于1978年10月14日开设“文学、书法、篆刻与绘画的关系”专题讲座,这是冯先生的一次即兴演讲,并没有讲稿和讲义。同学们对他讲述主题兴趣很大,感触甚深,我当晚回宿舍就写下自己的感想。 中华民族的传统绘画是一种综合性的,集文学、诗歌、书法、篆刻、绘画于一体的,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是其他艺术无法代替与胜任的。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各种因素又是紧紧围绕着一个中心,又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其中缺少任何一样都是不行的,它们互相弥补,互相衬托,互相影响,内容丰富。 1.文学和绘画的关系 首先是诗歌与绘画的关系。语言艺术是十分形象化的艺术,同绘画一样属于形象思维,两者是紧密相连的。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是一种无形的画面,好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唐代艺术家王维就是一个代表人物,他是诗人、画家、音乐家。他自己十分风趣地说:“这世是诗人,上辈子是画家!”宋代苏轼对他评价很高。 如王维的田园诗《渭川田家》云:“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依仗候荆扉。雉锥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描绘出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又如《积而辋川庄作》诗中云:“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向东蕾。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阳夏木啭黄鹂。”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隐士生活与大自然宁静优美的田园风光融为一幅充满诗意的山水画。 历史上盛传“郑虔三绝”,就是盛唐高士郑虔,王维之好友,他集文学家、书画家、诗人于一身,诗书画兼备。 如北宋著名隐逸诗人林和靖写道:“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首诗构成一幅画面,让人们脑海中浮现出树荫小道、清澈山溪,黄昏时刻风景很形象地表现出来。 宋代大诗人苏轼著名诗句“江头干树开欲尽,竹外一枝斜更好”。如同一幅潇洒的水墨淋漓的文人画。 清代诗人王渔洋也有“绿杨城郭是扬州”,形象表现扬州的春色。一幅画缺乏诗意就没有味道,经不起推敲。意境是感染力,是引人人胜的艺术手段,能吸引欣赏者关注。 有一幅画,画面上仅仅几座空山出没在云雾之中,画中题款道:“飞鸟没何处,清山空想人。”(唐诗)画中诗意引人深思,把简单画面提升到一种让人退想的境地,使人有潜移默化之感。所以画中必须有“情、趣、意、味”!缺一不可。 邓椿在《画继》中提及:“……世徒知人之有神,而不知物之有神,此若虚深鄙众工,谓虽日画而非画者,盖止能传其形不能传其神也。故画法以气韵生动为第一。”画中一草一木也应有神,有血肉之感,情景交融,真如是“登山则情满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诗人常常把万物拟人化,画家也必须把画面上万物赋予生命力。与人同行,如“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陶渊明的诗句“戴月荷锄归”,把月亮也形象化,让人感到格外亲切。 王安石曾说,他在创作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时,再三推敲其中“绿”字,改了又改,开始用“上”字,又改用“过”字,最后选用“绿”字最为形象化,最为有血有肉。又如表现和煦温柔月光的诗句“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诗中有画面的形象思维,有透视感。 所以国画中缺少诗意是重大缺陷,诗歌可以提高画面的境界。画上题款不应该重复画面的内容,应该创造一种引人入胜的题词,提高意境,增强画面的吸引力。 2.书法与绘画的关系 国画中笔墨要解决“形”“神”“质”,这是一幅好画的关键,也是对画面的最高要求。P4-7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