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为时代而歌(一个时代记录者的精神守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梁晓声
出版社 沈阳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编选著名作家梁晓声散文随笔精华文章,以散文的笔法真实记录半个世纪名人高干、大小官员、各色商人等的命运,以个人命运反映大时代特征,对国民性及历史进行思考,字里行间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每个时代发展的历史,也体现了作者梁晓声忧国忧民的人生思考。
作者简介
梁晓声,当代知名作家、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至今创作了包括散文、小说、杂论、纪实文学等在内的作品逾千万字。代表作有《今夜有暴风雪》《年轮》《知青》等。2019年,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目录
第一章 饥饿的时代 苦难与希望相伴,依然坚信未来
一、羡慕嫉妒,但少见恨
二、饥饿年代的中国女人
三、女人的神经比男人更敏感
四、她们如野生植物一般活
第二章 转折的时代 黎明前的黑暗,注定光怪陆离
一、一个“逆袭”青年和他的青春期
二、“要是老婆归自己好,那土地就是归农民好”
三、“贴树皮”是先富人群的捷径吗
第三章 改革的时代 道路虽然曲折,依然砥砺前行
一、我看深圳大时代
二、那个年代的敏感话题
三、空气中弥漫着大国崛起的兴奋
第四章 发展的时代 物质与精神的追赶,未来必将美好
一、“官二代”是如何垮掉的
二、我们都曾跪下去过
三、弄潮儿与蛮干者并存的中国
四、国人辩论的表情
第五章 腾飞的时代 硕果累累,让世界为之瞩目
一、俯瞰商业时代
二、一个加班青年的明天
三、我们的下一代真是“小上帝”么
四、静好的时代
第六章 觉醒的时代 向世界看齐,从内到外审视自己
一、世无大国
二、千万不要忘记你是中国人
三、世界多元了么?
四、狼狈的处境,怨不得世界险恶
五、活在“道德底线”上的中国青年
第七章 崭新的时代 文化传承的使命,用文字记录时代变迁
一、百年文化的表情
二、中国人文文化的现状
三、小城与古镇能拯救中国文化吗
四、莫让将来变成当下
导语
与共和国同龄,梁晓声用文字见证时代变迁。
钟情80年代,他以知青文学奠定底蕴。
当现实冲击理想,他拒绝浮躁喧嚣,关注现实民生,悲悯底层命运,直指官僚权贵,秉持社会正义,辛辣依旧,苍劲有力。
书评(媒体评论)
二十多年来中国和世
界的变化让我们改变得太
多太多,但粱晓声式的慷
慨陈词依然有自己的力量
在。我们仍然可以从梁晓
声这里得到一种真正的满
足,梁晓声仍然能够给他
的读者想要的东西。
——北京大学教授、著
名评论家张颐武
生活中的梁晓声低调
、充满温情,但在争取公
权力上,作为政协委员的
梁晓声是个斗士,声色俱
厉、直言上书。
——《南方人物周刊》
与共和国同龄,梁晓
声用文字见证时代变迁。
钟情80年代,他以知青文
学奠定底蕴。当现实冲击
理想,他拒绝浮躁喧嚣,
关注现实民生,悲悯底层
命运,直指官僚权贵,秉
持社会正义,辛辣依旧,
苍劲有力。
——凤凰网评论
精彩页
一、羡慕嫉妒,但少见恨
我以少年的眼所识之女性,当然皆20世纪50年代的女性。
哈尔滨市当年的市区主要是道里区和道外区,当年南岗区还没成为主要市区。动力区也还没成为主要重工业区,香坊区乃城乡交界地。
道里区是哈尔滨最有特点的市区。一条马蹄石路直铺至松花江畔,叫作“中央大街”。两侧鱼刺般排列着十二条横街,叫作“外国”一至十二道街;因是早年俄人所建所居,因得‘‘外国”之名。少年时期的我,家在道里区,但不是在道里区的中央大街那一带,而是在距中央大街三四站路的偏脸子。
哈尔滨市早年有几处老居民区,偏脸子便是之一。这些老居民区,几乎一概为沙土路。路两侧挖有夏季流水的沟,叫“阳沟”。“阳沟”乃相对于“阴沟”而言。阴沟之上铺木板,人可行走。至我少年时,阴沟已基本不存在了,老居民区只剩阳沟了。
一条条阳沟后,便是一排排临街的住宅。而临街的窗,都用木板障子围着。木板障子其实便是栅栏的一种,只不过比栅栏高,不那么整齐美观罢了。木板障子使城市里平添了几分乡村的景味儿,给我留下很深的记忆。自然,用木板障子围成的临街园子里,皆有树、花和草生长着。有些木板障子,原先肯定也曾美观过。木板的上端,锯出齿形,或更好看的桃形、方块形。天长日久,渐渐地朽了,缺断了,于是补以不美观的、带皮的、长短不齐宽窄不一的杂木板、木条,也就只有叫“板障子”了。故板障子也可以看作“栅栏后”。
修栅栏是俄人的乡村居住习惯。富裕的俄人,早年居中央大街一带。不太富的和穷的,早年居偏脸子一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向苏联遣送了一批俄人。于是那些住宅易主,成了许多中国人的家。栅栏也罢,木板障也罢,当然都是为了家的严紧,不致使人站在路上一眼从窗户望进屋里去。
阳沟上每隔几米,便有小桥。叫小桥未免夸张,其实是过踏板。从板上过阳沟,迎面往往便是院门。那院门也皆为俄式的,大门上开小门。入了院门,就等于入了一个城市小“部落”。少则四五户,多则七八户、十几户,异姓而居。和北京异姓而居的四合院的情形一样。俄人住时,一般都是一院一户。中国人住时,就一院多家了。好比北京的四合院,原本也基本上一院一户。既然异姓而居,便有公共义务。如轮流着每晚几点关大门,天亮几点开大门。如雨季共同疏通阳沟排水,冬季共同清雪。
我少年时期,那些院门大抵已朽损,但毕竟还都能算是门。
也有一院一户的,非普通百姓人家可向往,是政府部门的小官,科长、副科长的家。再稍大点儿官,绝不至于住偏脸子。或新中国成立前的殷实人家,院子房子是早已买下的,属私产。当年偏脸子属私产的院子不少,约占一半。故许多人家之间的关系,不但是邻居,又是房东和租户的关系。
就是在如此这般的一条条街上、一座座院子里、一户户人家中,我的少年的眼和心,观察过、亲近过老年的、中年的、青年的各式各样的女人,也领略过与我同龄的少女们的风情。有的是小知识分子之家,有的是工人之家,有的是小于部之家,有的是小贩之家,有的是被“共产”了的富人之家或被“合营”了的小业主之家。有的人家在街头开爿小小的杂货铺维持生活;有的人家在街尾开修鞋铺、理发亭;还有的人家靠男人收破烂儿,女人夏天卖冰棍儿、冬天卖糖葫芦养家糊口……总之,没上层人家,但有最底层人家;没太富的人家,但有很穷的人家……
我的少年的眼和心,观察过、亲近过的,便是这些人家的母亲们和女儿们——20世纪50年代,中国平民和贫民人家的母亲们和女儿们。
先说那些是母亲的女性。她们当是我母亲的同辈人,年龄在四十岁左右。年轻的三十七八岁,年龄大些的四十五六岁。她们不仅是那条街上,而且是偏脸子千家万户的人数最多的母亲。看来,中年母亲是任何一个时代母亲群体的主要成分。
她们大抵没工作,更没职业,20世纪50年代不是女性走出家门竞相谋职的年代。她们大抵是比较典型的传统的家庭妇女。除了极少数知识分子之妻、小干部之妻、解放前的富裕人家之妻,百分之九十七八以上都是文盲。她们中一半以上又都是城市中的新一代居民,平均定居城市的时间为二十余年。有的是在少女的时候进城投亲靠友谋生,一如当代的打工妹,赶上了“光复”,于是索性嫁与城里的男人为妻。当年落城市户口容易,最简单的途径是嫁给一个有城市户口的男人。好比今天的出国女性,获得长期居住权的最简单的途径是嫁给外国人。她们中后来有些人有了文化,是中国开展“扫除文盲”运动的成果。在那一运动中,她们每天晚上成群结队去夜校的身影,是当年城市里一道独特的、具有轻松喜剧色彩的风景。
家庭妇女的主要责任和使命当然是扮演好家务总管的角色,这也是她们互比优劣的主要根据。
她们每天早早起床,尽量轻手轻脚地做饭。那辰光正是丈夫和儿女们睡“回笼觉”的时候。扰醒了儿女无妨,儿女白天尽可以补觉。扰醒了丈夫,丈夫是要生气的。丈夫不生气,她们自己也会觉得罪过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9: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