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先生吴宓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魏晓英 |
出版社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意在将吴宓先生的一生,以全新的视角介绍给广大读者,使读者更深一步的了解一代大师——吴宓先生的人生经历,共分四个章节,第一章再现了吴宓先生童年、少年时期的性格形成,以及出国留学的青春写照。第二章向读者展示了吴宓先生一生对事业的执着坚守,他保护国粹,坚持自己的学术立场,兢兢业业教书育人,造就一大批的名人学者,留下不朽的著作及学术研究成果。第三章是吴宓先生的感情生活,他与妻子陈心一和毛彦文等的爱情纠葛。在此过程中使读者理解为什么吴宓先生会视爱情为宗教。第四章再现了吴宓先生在西师的生活和遭遇。 作者简介 魏晓英,字烨檀,号琅玕;自由撰稿人,曾发表短篇小说、散文、诗歌30余万字。著有长篇小说《与狼同行》《十字镇》《先生吴宓》《妹妹找哥泪花流》;中短篇小说集《一个女人的来电》;诗歌散文集《又一场春天的花事》;报告文学《士子之心赤子情》等作品。 目录 第一章 漂洋过海追梦人 第二章 学术贡献与精神坚守 第三章 爱的信仰与超越 第四章 生命的挽歌 后记 吴宓简要履历 主要参考书目 序言 嵯山泾水先生之风 舅父吴宓先生去世已近 40载。这段时间,中国通 过改革开放,发生了举世 瞩目的变化。文化的复兴 ,使人们对吴宓先生的认 识也有了质的改变。自 1990年至今,陕西召开吴 宓学术研讨会已经四届, 各种论文达400余篇,作者 多为先生的同仁、弟子, 虽然这些学术论文的大部 分学者已经作古,但后来 者对先生学术思想的研究 、评述却越来越多,令人 欣然。 先生1894,年出生于陕 西泾阳城北嵯峨山下、泾 河之滨的安吴古堡——吴 氏西院崇厚堂,生父芷敬 公,生母姓名不详。先生 出生后近l岁其母去世, 1897年祖母杨太淑人做主 将其过继嗣父仲旗公,由 祖母亲自抚养。1910年先 生毕业于三原宏道高等学 堂;1911年以复试第二名 的成绩人清华学堂;1917 年赴美留学,先入弗吉尼 亚大学英国文学系,后转 入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 师从新人文主义大师白璧 德先生;1921年获硕士学 位载誉回国,同年主办《 学衡》杂志;1925年任国 立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 任,聘邀王国维、梁启超 、陈寅恪、赵元任四位大 师任教,培养了无数精通 国学、西学、文史等学科 的栋梁之材;1928年受报 界鼻祖张季鸾先生之邀, 主持《大公报·文学副刊》 ;1930年赴欧,先后在英 国牛津大学、法国巴黎大 学进修;1931年兼职燕京 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其 间开启比较文学教学,将 《红楼梦》之研究推向世 界。抗战期间,先生辗转 南渡,在西南联合大学外 文系任教,后又赴武汉大 学外文系任教并兼任系主 任;1949年先生坚决不去 台湾,并辞去赴美、赴港 任教的机会,他说,他的 根在中国,他哪儿也不去 。几经转折,先生去了重 庆,留在西南师范学院任 教,直至1977年回陕, 1978年1月17日病逝于故 乡泾阳。 纵观先生一生,无论是 教书育人、创刊办报,还 是翻译西学、推研红楼, 始终秉承一个宗旨:“昌明 国粹,融化新知”,始终以 毕生所学传道、授业,报 效祖国,即使在“文革”最艰 难时期,仍坚定不移。之 所以这样,是因为先生有“ 悲天悯人之心”,怀“匡时救 弊之志”。 我曾问过舅父对自己的 评价,他说:“宓一生做事 不论结果,只求问心无愧 。世人毁誉,尔姑且听之 ,无须计较,是非功过之 评论,当在百年之后。” 与《先生吴宓》的作者 晓英相识出于机缘。十多 年前,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创立,院长刘家全先生在 研究吴宓先生学术思想中 与我相识遂成知己,其“尊 孔尚贤”的教育理念令我感 佩不已。而与晓英的结识 也和刘家全院长有不解之 缘。听说晓英书斋名为“琅 歼”,恰与我名字相同 (1953年我入小学时,舅父 为我和弟弟更名,取琳琅 满目之意,故我弟弟取名 王琳,我取名为琅歼之玕 ,故名为玕),晓英说她是 在写《先生吴宓》时偶得 的书斋号——“琅玕”,似觉 得这冥冥之中缘分不浅。 知道晓英为先生立传,我 很是惊奇,想“文革”后出生 的年轻人,多不知先生之 事,而像晓英这样不计名 利,潜心数年,写成此书 亦属不易。《先生吴宓》 以年轻人的视觉、文学纪 实的手法重新评价先生一 生。作者将此书介绍给广 大读者,特别是80后、90 后的青年读者,使大家会 对先生有一个清晰、直观 的认识和了解。也为更进 一步研习先生学术思想有 所启示。尽管作者是初涉 吴宓先生学术思想,资料 所限,对先生学术宗要知 之不深,但也乐见年轻学 子们用改革开放的目光, 去重新审视先生的经历和 学术思想的真正价值,这 对传承中华文化、加深吴 宓学术研究,也是一条不 错的途径。 愿通过此文,能使读者 ——特别是年轻的读者, 增加一些探索历史、研判 历史的兴趣。 王矸丁酉年盂春于长安 导语 吴宓出生于陕西省泾阳县安吴堡的一个大家族,童年优越的生活给了他良好的教育环境,但也带给了他性格上的缺陷。他的一生,做事总是非常较真儿,常处在自我矛盾当中,感情容易冲动,也很容易有过激的言行。吴宓的一生与《学衡》杂志分不开,《学衡》主张中西融合,既要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又要保留传统优秀文化,这也是他在学术上“求衡”的体现。他的这一主张使自己处于新文化运动的风口浪尖之上,但他仍坚持“儒道思想为国之本”,因此也被鲁迅戏称为“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但是在今天看来,这种当年被冠以“文化保守主义”的主张,已经分明表现出了它的前瞻性及现实价值。 后记 《先生吴宓》最终以现 在的模样和读者见面,是 我之幸运,也是读者之幸 运。我要在此非常感谢西 北大学现代学院院长刘家 全先生。书稿放在刘院长 处一年时间,他利用寒假 集中时间看完后,给了我 近六千字的修改建议。 虽然等了一年的时间, 但这样的等待是多么的值 得。当我看到刘院长对文 本的批评和建议时,我非 常感动,热泪盈眶。我觉 得这才是一个学者、一个 教育家、一个师者对一个 作者真正的爱护和帮助。 我满怀一颗敬畏之心和 吴先生再次相逢,再次体 味他精彩而曲折的人生, 吴先生思想的灵光,使我 的灵魂再次得到升华……正 如刘院长所说:“作为吴先 生的后学与乡党,我们有 责任与义务维护先生的形 象与声誉。但我们既然拿 着自己的文学之笔,我们 就应当用这支笔,客观地 塑造出真实可信的吴先生 ,一个真正大写的吴先生 !” 文本修改完毕,我写了 一篇短文“致我的后辈及年 轻着的你们”: 人活着要注重向内的建 立,而不是向外索取。 在书稿修改的过程中, 我深深意识到——吴先生 那个时代的人,他们的学 识、品德、风骨,真是令 后学们汗颜。如果趁年轻 不努力,不奋斗,没有梦 想,人生还有何意义?所 以年轻人“岁月有佳,并非 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 年”。 人活着,就要三省吾身 ,就要去奋斗,去创造。 奋斗的目的不纯粹是为了 自己,而是为了社会,为 了民族,为了整个人类的 进步! 因此,我们大家更要勤 勉刻苦,要有一个健康的 体魄,要有一颗美好的心 灵;要像一只蜜蜂那样去 汲取知识的营养,让自己 强大,让自己有远见卓识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 服务于你们的将来,服务 于社会;才能为祖国、为 人类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 2018年3月于琅玕斋 精彩页 第一章漂洋过海追梦人 1 公元1894年8月20日傍晚时分(农历七月二十日),一声婴儿的哭声,使得泾阳县安吴堡——吴氏家族西院寂静的老宅子顿时喧闹起来。 这个婴儿降生的时刻,正值中日甲午战争之时。听说生的是个男孩,正在油灯下祈求阿弥陀佛赐给她个大孙子的杨太淑人一把拨开前来报喜的刘妈,三步并做两步就往儿媳房间奔去。刘妈后面喊着:慢点,小心摔着。杨太淑人似乎没有听见,一路小跑着到孙子面前,喘两口气,欢喜地抱起襁褓中的孙子仔细端详着。突然,她发现孙子头上的毛发非常稀少,幽默地脱口而出:“哎呀,这小家伙怎么是个秃子啊,干脆小名就叫秃子得了。”于是,这个男婴就有了乳名——秃子。男孩的父亲给他取名玉衡(取《书经》里“陈璇玑之玉衡”之义,是北斗七星之一),字雨生(又雨僧)。 由于玉衡生来体弱,祖母杨太淑人为破除不祥,增强其体质,故催促有见识有地位的玉衡的姑丈——陈伯澜为其孙儿改名。在杨太淑人的一再催促下,陈伯澜一次醉酒后,本意是想给孩子取名叫曼陀,由于酒醉写成陀曼,因此,玉衡改名为陀曼,他的兄弟姊妹名字中也都带有曼字。 随着年龄的增长,吴陀曼渐渐对自己的名字心生不满。后来,为了报考清华留美预科班,他决心为自己改一个名字。一日,吴陀曼拿起《康熙字典》闭着眼睛随手翻到一页,用手指尖指定一个字,睁眼一看,正是“宓”字,意为安谧、安静,由此他又想到自己崇拜的文学家屈原,对“洛神宓妃”的爱慕,等等,遂下决心就用这个字了,以后无论成功失败、荣辱得失,他将和这个名字一起承受担当。 2 吴宓的祖父吴家骏,号称穆川公,曾任陕西华阴县学训导一年。穆川公性情恬淡,喜欢饮酒、作画、赋诗,但没有诗稿留存给后人,只有自画像横幅卷轴一幅,吴宓根据自己的记忆描述画卷说: 在花园中,穆川公垂须,衣衫齐整地坐在石床上,意态悠闲,二小童在近旁扇炉火,煎水,烹茶,袅袅茶香沁人心脾。可惜的是此画像自辛亥革命后,因为搬家已经遗失。 同治初年回民起义,泾阳县城失陷,吴宓的祖父穆川公携家眷避居嵯峨山深处数年。他深居简出,教该地农民种植果树,农民以此得利,穆川公也依此为生。后来迁移回安吴堡时,穆川公将所有园地和果树无偿赠予安吴村民,村民们备好钱要求分期赎买,穆川公毅然决然分文不取。果农们对穆川公此举感激不尽,他们告诫子孙们,每年果子成熟后,必须先摘些最好的果子奉送吴公品尝,然后他们再尝鲜。吴宓传承了先祖的遗风,一生也是乐善好施。 吴宓的祖母杨太淑人是续配,系三原县人,没读过书,其父杨公士果原是四川省纳谿县知县。穆川公殁时,杨太淑人所生二子吴建寅只有5岁,吴建常3岁。孤寡的杨太淑人守节抚孤,正因为自己没有文化,所以她要让两个儿子受到最好的教育,因此她选择良师教读二子,送他们从学于关中大儒刘古愚门下①(时刘古愚先生在泾阳城中有名的味经书院任院长)。 刘古愚晚年在烟霞草堂主讲,后又移教甘肃大学堂任总教习。著有《五经臆解》《大学古义》《史记货殖列传注》《前汉书食货注》等。1903年刘古愚终因劳累过度,卒于甘肃大学堂,时年61岁。 杨太淑人不但重视二子的教育,而且通情达理,是非严明,亲戚或乡亲中若有争执或纠缠不清的事,都请她去评判是非,其公正公允莫不令人叹服,因此族中人和乡亲们无不敬她畏她。她治家定有三条规矩:(1)家里不招待任何吸鸦片的宾客亲友。她常说,一切丧德、败家之行事,皆由吸鸦片烟起,故痛恨吸鸦片烟者。(2)绝对不许佛教之僧尼,道教之男女道士人家门。借修庙、塑像、募捐来化缘的,一律不给,亲朋好友可谈论道德善恶,可争论生死兴衰,但不能说及因果报应以及星象占卜风水阴阳等迷信。(3)对乞丐则多多施予,贫穷者,则酌情给予救济。吴宓在这样的家风影响下,成就了他乐善好施的个性。 然而另一方面,吴宓祖母因年轻守寡,一生为持家而劳作,勤苦而无处疏解,所以,她时而心理会失去平衡,做出一些极端或违背常理伤害他人之事。到了晚年,她心衰体弱,其乖张暴戾的性格更加严重。本该颐养天年,她却毫无怡悦,时时处处与人计较,跟人过不去。她性格上的这些偏失,对从小在她庇佑下成长的吴宓影响颇深,也造成吴宓性格上的缺陷。 吴宓不到1岁(虚岁2岁)时生母不幸去世,弱小的吴宓便由祖母杨太淑人和女仆刘妈照顾。吴宓长期随祖母生活,和祖母形影不离,直到十三四岁。在此期间,吴宓穿衣梳辫,喂饭斟茶以及洗澡洗衣缝缝补补,一切全由刘妈亲自掌管。小时候的吴宓,从心理和感情上认为刘妈就是自己的母亲。 P1-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