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在中国哲学史上,王学曾留下难以抹去的历史轨迹。具体而言,从认识发展的逻辑行程来看,王学究竟提供了哪些环节?它何以能取代正统理学(程朱理学)而蔚为一代思潮?为何在王阳明以后,王学又展开为一个“一本而万殊”的演进过程?它何以在清代一度沉寂以后,又能再度复兴于近代?对王学的历史回溯,一再地指向上述问题,本书也以此为考察的对象。 目录 序/冯契 引论 第一章 王学的兴起 第一节 王学形成的历史前提 第二节 理学的演变与王学的产生 第二章 王阳明的心学体系 第一节 心(良知)的内在结构及其逻辑展开 第二节 致良知:先天良知与致知过程之辩 第三章 致良知说的分化 第一节 从先天本体到现成良知 第二节 先天本体的超验化与归寂以致知 第三节 本体与工夫 第四章 志(意)知之辩的演进 第一节 “造命却由我”与“意为心之主宰”——泰州学派的唯意志论倾向 第二节 志道与顺乎无内外之则 第三节 “意蕴于心”与“知藏于意”——刘宗周论意知关系 第五章 从良知说到童心说 第一节 童心说:天理的剔除与个体性原则的突出 第二节 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 第三节 性情不可以一律求 第六章 王学的终结 第一节 从以心为体到心为气之灵处 第二节 工夫与本体关系的再思考 第三节 从心体的历史展开到学脉的历史展开 第四节 个体与整体之辩:启蒙思想的前奏 第七章 历史的余响:王学与中国近代哲学 第一节 从心物一体到“体用不二” 第二节 个性与直觉:良知说的二重影响 第三节 王学与中国近代的唯意志论思潮 第四节 致良知与知行合一说的余波 附录一 心·理·物 附录二 王阳明心学的多重向度 后记 2009年版后记 2021年版后记 导语 从考察王学的二重性入手,对它的内在结构及其在后学中的历史展开过程,作了深入的分析,从而揭示王学融虫普遍之理与个体意识及其肯定本体(良知)与工夫(致良知)之统一这一极为重要的理论特质。 作者比较充分地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参考了前人和时贤,包括海外学者的大量研究成果,加以评析、折衷,提出自己的见解,因此本书既具有较广的理论视野,又能在许多环节上作深入的微观考察,是一部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理论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