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年的散文写作,已形成了“文字思维”,作者所经历的人事与物象,用文字的编织,勾画出意义。文字是一种性灵,而不是工具,它默默地独处着,等待着“意义”。文字的等待与作者的等待是相向而行的找寻,一经“路遇”,就结伴而行,共同完成了“意义”的过程。
路遇,因为不是预先的邀约,便具有宿命色彩,为了从“宿命”中挣脱出来,作者有意识地选定了一种与自己的身份、影响和年龄、阅历相适应的文字样式,就那样一路书写,一路救赎。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凸凹作品自选集(散文卷救赎)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凸凹 |
出版社 | 中国书籍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经年的散文写作,已形成了“文字思维”,作者所经历的人事与物象,用文字的编织,勾画出意义。文字是一种性灵,而不是工具,它默默地独处着,等待着“意义”。文字的等待与作者的等待是相向而行的找寻,一经“路遇”,就结伴而行,共同完成了“意义”的过程。 路遇,因为不是预先的邀约,便具有宿命色彩,为了从“宿命”中挣脱出来,作者有意识地选定了一种与自己的身份、影响和年龄、阅历相适应的文字样式,就那样一路书写,一路救赎。 作者简介 凸凹,本名史长义,著名散文家、小说家、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文联理事、北京作家协会理事、北京评论家协会理事、北京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主任、房山区文联主席。被评论界誉为继浩然、刘绍棠、刘恒之后,北京农村题材创作的代表性作家。 创作以小说、散文、文学评论为主,已出版著作近40余部。著有长篇小说《慢慢呻吟》《大猫》《玉碎》《玄武》《京西之南》《京西文脉》和《京西遗民》等12部,中短篇小说集3部,评论集1部,散文集《以经典的名义》《风声在耳》《无言的爱情》《夜之细声》《故乡永在》等30部,出版有《凸凹文集》(八卷本),总计发表作品800余万字。近60篇作品被收入各种文学年鉴、选本和大中学教材,作品获省级以上文学奖30余项,长篇小说《玄武》获北京市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文艺评选一等奖和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奖;散文作品获冰心散文奖、第二届汪曾祺文学奖金奖、第五届老舍散文奖、第三届全国青年文学奖和十月文学奖。2010年被评为北京市“德艺双馨”文艺家,2013年被授予全国文联先进工作者称号。 目录 自序 文字与心灵结伴而行 辑一 世象 盈满 生命同谋 蜂擎荆旗 人行羊迹 夜话 隙地 山腔响远 山石殇 旧信有寄 喜乐 师表 故乡滋味 根脉 明媚 布鞋 媒婆 感恩 薄暮里的刀锋 辑二 游思 文化边城——凤凰 晋行记趣 蜀行笔记 鄱阳三韵 抚仙湖小语 醉竹海 美巴掠影 塔里木感怀——一条没有流进大海的河流 禅意丹霞山 访罗日记 土楼叹 怀柔山水,智性存焉 南海半岛的生命启示 西河古镇之圩 百瑞谷赋 水峪赋 辑三 书札 卢梭的庄重 怀特,文字背后的意义 难耐平庸 验证 雄踞之处,未必是巅 思在别处 咫尺之艰 作家之所以伟大 向恶而生 当你老了,然后懂得爱情 在浪子与赤子之间 泰戈尔的真诚 低调与原则 斯泰伦的雪茄 双重人格的写真 被轻慢了的经典 “纯粹的哲学”——暑读恩格斯《路德维希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有感 尊重文学的自然品性——读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毛姆的一流 遵从自己的法则 爱的气候 “出逃”与“再生” 为生民而歌 通透的阅读始于常识 辑四 心史 母校永在 邂逅 爱犬物语 救赎 序言 自序 文字与心灵结伴 而行 1 我经年的散文写作,已 形成了“文字思维”——所经 历的人事与物象,即便是 没有明显的意义,也想用 文字的编织,勾画出意义 。这是一种本能,在它的 推动下,居然就有文章源 源不断地写出来,令人惊 奇不已。 文字真的是一种性灵, 而不是工具,它默默地独 处着,等待着“意义”。 文字的等待与作者的等 待是相向而行的寻找,一 经“路遇”,就结伴而行了, 共同地完成了“意义”的过程 。 路遇,因为不是预先的 邀约,便具有宿命色彩, 能写出什么样的文童,作 者本人也是难以预料的。 三十年前的一个晚上, 在吱吱响的日光灯下枯坐 ,脑子里突然冒出了“媒婆” 这两个字眼,自己便感到 很诧异,因为此时的我, 已经有了很优雅的生活, 所处的语境是与如此俚俗 的字眼不相干的,便想把 它们驱赶出去。但是,愈 是驱赶,愈是呈现,弄得 你心情烦躁。便只好抻过 几张白纸,在纸面上把这 两个字写下来。奇怪地, 一旦落笔,相关的字词就 接踵而来,直至写得筋疲 力尽。掷笔回眸,竟是一 篇很完整的关于媒婆的文 章,且有不可遮掩的“意义” 透出纸背。 便不敢再儿戏了,定了 一个《中国媒婆》的名字 ,恭恭敬敬地抄录在稿纸 上,寄给一家叫《散文》 的杂志。一月有余,竟被 登在重要的位置上,不久 ,竞又被著名的选家、著 名的选本(选刊)接连地选载 与收录。二十一世纪的开 元之年,居然被一本叫《 二十世纪中国散文经典》 的书树为“经典”了。真是始 料不及。 有论者说,这篇文章文 字典雅老道,非有深厚的 生活积累和长期的文字修 养而不能为。这个评语把 我吓坏了,因为那一年我 才25岁,弄文字也不过三 五年的功夫。真正的原因 ,是“媒婆”这样的字眼显得 老旧,老旧到最后,就“老 道”了——是文字驱动的结 果,与作者的阅历和修养 无关。 还是二十年前的一天晚 上,低档的烧酒喝多了, 神魂颠倒,愤世嫉俗,不 平之气盈满胸臆,便口出 悖语,且喋喋不休。酒友 被吓坏了,把我推进房间 ,叮嘱道:“有不平事写在 纸上,莫在大庭广众之下 胡言乱语。”便把那些放纵 的字眼涂鸦在纸上,不期 就涂成了一篇《悖语人生 》。文章在《青年文学》 发表之后,竟得到一片喝 彩,还被选家选进一部“先 锋散文”,意外地捞了一个 先锋散文家的名号。 这真是一件哭笑不得的 事。素日的我,是循规蹈 矩的一个人,笔底的文字 也是很本分的成色,与“放 浪”是无缘的。是被酒液烧 灼了的文字推动着我往前 走,稀里糊涂地呈现了“先 锋”的意义。那样的文字, 既属于我,又不属于我, 是命运之赐。 这种情状给了我一个启 示:所谓内容决定形式, 是偏颇的,文字(语言)本身 的存在方式,往往就是内 容,就是“意义”。 孙犁早期的文章为何有 湖光水泽?因为他使用了 与水气有关的字眼。晚年 之后,他怕动荡,怕水, 躲进书斋里,整理旧书, 对古色古香的文字有感情 ,下笔为文,便是“芸斋笔 记”和“书衣文录”那样冷峭 、简朴的文本。俞平伯和 废名的散文为何有“涩”味? 是因为他们欢喜于用涩味 的字词书写。是文字之“涩” ,而非内容之“涩”。如果把 他们的文字特色解构掉, 文章的内容其实是很平白 的,甚至是很平庸的。 换个角度看,说到“能写 出什么样的文章,作者本 人也是难以预料的”,这是 对不成熟的作者而言。对 于那些成熟的写作者,他 们深知文字对作者的推动 作用,为了从“宿命”中挣脱 出来,他们自觉地采取了“ 反抗”的姿态,有意识地选 定了一种与自己的身份、 影响和年龄、阅历相适应 的文字样式,就写那样的 文章,就发那样的格致, 于是,“风格”就形成了。 所以,所谓“风格”,标 志着写作者已进入了一个 与文字和谐相处,有所为 、有所不为的写作境界。 从本质上,这体现了对 文字的敬畏。 2 之于散文写作,累积下 来,已有数百万字。无聊 时翻检,多少还有些成就 感,感到人生未尝虚度, 心底看得起自己。这一点 很重要,人而为人,说到 底,还是活给自己的。 反省一下,少时就有写 作欲望,崇拜作家并心向 往之,对金钱和地位反而 看得淡。这影响了自己在“ 实生活”中的发达与发迹, 虽然满肚子诗书,除了一 个饱满的面相,被人高看 的地方很少。常孤独寂寞 得失眠,甚至悄然垂泪。 但是从来没有后悔过,因 为“活在词语中”,业已成为 一种生活方式,有不可剥 夺的自足自适,能时常感 到自我。人间冷暖,均转 化成内心的温暖,悲悯着 小我,也悲悯着这个世道 。 我是个沉得住气的写作 者,写作活动少功名、功 利的成分,多是为了表达 内心所思所得,娓娓地道 出对身外世界的看法。外 界的评价很不重要,怏意 于文字本身。这一点,与 孙犁和汪曾祺仿佛。 也是这个原因,我的写 作,主观色彩很强,不太 愿意作纯客观的叙事,也 耻于渲染式的抒情,与流 行文字远些。所以,写了 这么多 导语 本书集结了作者近年的散文佳作,从此次选入的散文可以看到作者博极群书的影子。内容涉及甚广,其中既有读书的经验,也有自我省思和生命感悟等。作者追求文字的“复合”品质,学识、思想和体验,不露声色、自然而然地融会在一起。 精彩页 盈满 那时的故乡,虽然贫瘠,但遍地是野草、荆柯和山树,侍炊和取暖,内心是从容的,因为老天给预备着无量数的柴薪,无须急。 但也有性急的邻人,待到草木枯黄的时候,整天到山上去,树枝和山草,都背回家里,把柴棚堆得满满的,然后懒在热炕上,衔着烟杆抽莫合烟,猫冬。 “猫冬”,是山里的说法,意即像猫一样窝在炕上,喝喝烧酒,睡睡懒觉,摸摸女人的奶子,其余什么都不干。春种,夏锄,秋收,三季忙得都坐不稳屁股,到了冬季就彻底歇了。因为这符合四时节律、大地道德,就享受得理直气壮。 所以猫冬,是一种生命哲学。 母亲也催父亲去打柴草,父亲笑着说:“不急。” 母亲的脸黄了一下,“你急什么?” “我急我那帮小畜牲。”父亲说。 父亲忙的是打猎。因为秋末冬初,猎物们偷吃了庄稼人地上的籽穗和树棵上的果品,身膀都浑圆地肥,他觉得,它们对人应该有个交代。 父亲打回来许多猎物。毛皮粘在墙上,待闲下来再细细后熟,卖到村口的供销社去,换油盐;肉坯则悬挂在空中,让其自然风干,留待正月里慢慢享用。秋后的猪獾,浑身是油脂,他每一猎得,就把乡亲们唤过来,让他们取回去用。獾油可以治烫伤,也可以用来炒菜,炒出来的菜,奇香。因为舍得,所以父亲在乡亲们心中很有位置,以致他过世的时候,乡亲们都聚拢来给他送葬。他们认为,父亲活得顺人顺时,是个有德行的人。 天阴欲雪,父亲才不得不打了一些柴草,离盈冬之需,尚差得远。母亲忧凄地说:“你就不能多打一些,你看邻居的柴棚,满得不能再满了。”父亲一笑,说:“人贪为患,那满棚的柴革一旦遇见一星火,就会烧得无处躲,还是咱这样安妥。”母亲说:“你尽瞎扯,我活了半辈子,也没见谁家着过火,你是在为自己开脱。”父亲对母亲说,这里也有生活的道理——他的柴棚越是盈满,越说明他心性之空,咱的柴棚虽然空,但整个山场都是咱的柴棚,你可以随用随取,而且也不担心失火,咱这才叫真正的盈满。母亲摇一摇头,说:“你这个人,尽是歪理邪说。” 父亲去世之后,县上拆迁移民,母亲来到了平原。公家资助,个人筹集,我给她置备了一座小院。侍炊用煤气,取暖有蜂窝煤,过上了城市居民一样的日子。但她总是发出感叹,说,生活虽然方便了,但心里总是不踏实,感到不盈满。问她为什么,她说,虽住在了平原,但究竟是外来户,老居民都有煤气本,咱没有,做饭要烧高价气,而我又没有收入,就指望你。还有那蜂窝煤,也要用钱买,依旧是指望你。闲下来一想,原来自己成了儿女的累赘,再也活不出自己了。 我说:“养儿防老,自古使然,你老不要多想。” 她凄然一笑,说:“也只能这样。”她沉吟了一下,又说,“让你再破费一次,给妈买辆三轮车。” 一辆三轮车让她找到了自己—— 每天朝阳初上,她就骑车出门。街巷、旷野、田畴、垃圾场、建筑工地,都能见到她的身影。她捡破烂,又捡柴草,每次都不放空。破烂变卖成现钱,买米面油盐,柴草则堆进庭院,不久就堆得盈满如山。后来她在小院的一角垒了一座泥灶,用捡来的柴草生火做饭,煤气炉灶干脆被她闲置了。 一天晚间,弟弟来看望她,老人家正窝在被窝里看电视,电视里正是我的一个专题访谈。看一眼西服革履、侃侃而谈的我,弟弟说:“妈,我给您提一条意见——我哥是官面上的人,特别注意形象,而您整天去捡破烂,就有点不股配了,所以您还是呆在家里享享清福为好。” 母亲黑了一下脸,说:“叫得再响的大公鸡,也是卵9呼的,脸子要是长得白,再浑的水也洗得透亮,这个道理你哥比你懂。” 弟弟把这个情形告诉了我,对我说:“你去劝劝妈,你是老大,她听你的。”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