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朝花夕拾(7上)/名著课程化整本书阅读丛书
分类
作者 鲁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朝花夕拾》是鲁迅最重要的作品集之一,共收录《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散文十篇,展现了横眉冷对的鲁迅先生的另一面,在中国现代散文史和文学史上享有盛誉。初版诞生九十多年来畅销不衰,影响深远。
作品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并在夹叙夹议中,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嘲讽。所收各篇均意蕴丰厚,手法娴熟,备受一代代读者喜爱。
此次重排新版,为七年级(上)语文教材之配套读物。正文文本及注释来自我社2005年版《鲁迅全集》;另选丰子恺、赵延年等名家插图或摄影作品多幅,点缀其间。为帮助青少年朋友阅读,本版特别延请有丰富经验的教学名师进行了课程化的整本书阅读设计,指导孩子们如何阅读、把握这本经典。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笔名鲁迅,浙江绍兴人,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呐喊/经典文学名著》《彷徨》《朝花夕拾/经典文学名著》《野草》《热风》《华盖集》等。
目录
编者的话
和中学生谈谈如何读《朝花夕拾》
小引
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后记
阅读评估
阅读链接
延伸阅读
鲁迅自传
《呐喊》自序
社戏
秋夜

风筝
死火
记念刘和珍君
序言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
组成部分,是帮助人获取
知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审美水平和增强表
达能力的重要手段。中小
学时期正值人生的成长阶
段,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保证一定的阅读量,会
让每一个孩子受益无穷。
为此,教育部制定的《义
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均对中小学生课内外
阅读做了安排。2017年9月
起,全国中小学陆续启用
统编语文教材,“快乐读书
吧”“名著导读”“自主阅读”“
整本书阅读”等栏目或单元
的设置,使得阅读尤其是
整本书阅读的理念和实践
有了更切实的依托。
课程标准和统编教材建
议阅读的多种图书系经典
名著,读之可涵养情性、
启迪人生。然而,时代变
迁、语言疏隔加上其他一
些原因,阅读过程中,很
多孩子不同程度地面临着“
不愿读”“不会读”“读不下去
”的问题。为切实解决这一
难题,让孩子们能够轻松
读,读懂、读通、读有所
获,我们充分发挥自身在
文学图书和语文读物出版
方面的优势,推出了这套“
名著课程化·整本书阅读丛
书”。
丛书收录图书三十余种
,以我社多年沉淀、打磨
而成的优质版本为底本,
精编精校。另延请有丰富
教研经验的教研员及一线
名师进行课程化的整本书
阅读设计,以精炼的阅读
导入语、有趣的阅读任务
、实用的阅读链接材料,
与原著相呼应。力争尽我
们所能,与孩子们一起扫
除阅读过程中的路障,帮
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
惯,学会阅读,享受阅读
,读有所思、有所得。
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温
儒敏教授说:“整个语文教
育的改革,可以归纳为四
个字——读书为要。培养学
生读书的兴趣、读书的习
惯,使之成为一种良性的
生活方式,提升各方面素
养。”希望这套书常伴孩子
们左右,对丰富他们的精
神世界、提升语文素养、
提高阅读能力,能有切实
的帮助。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
2021年5月
导语
《朝花夕拾》是一部带有浓厚自传性质的回忆性散文集,通过一系列生活片段,勾勒出了作者儿童到青年阶段的成长轨迹,展现了当时的世态人情和民俗文化。这些散文更多地流露出作者对家人师友的温情与怀念,但其间也表现出鲁迅先生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观察和深邃思考。
后记
【导读】
“后记”又称“跋”或“书后”
,是指写在书籍或文章之
后的说明或议论性文字,
多用以说明写作经过、评
价写作内容,或拾遗补充
某些观点、材料,也可以
对某个问题提出引人深思
的看法或借题发挥,表达
感受体验等。鲁迅这篇《
后记》并没有对写作经过
、书的编辑等做解释,而
更像是一篇学术色彩浓厚
的考据性文章,并且附上
了丰富的插图,所有的议
论皆围绕插图而发。然而
,通过阅读我们不难发现
,在详细考据和作者的“乱
发议论”背后,仍贯穿着社
会批判和国民性改造的主
题,这也是鲁迅作品一以
贯之的主题。
我在第三篇讲《二十四
孝》的开头,说北京恐吓
小孩的“马虎子”应作“麻胡
子”,是指麻叔谋,而且以
他为胡人。现在知道是错
了,“胡”应作“沽”,是叔谋
之名,见唐人李济翁(2)做
的《资暇集》卷下,题云
《非麻胡》。原文如次:
“俗怖婴儿曰:麻胡来!
不知其源者,以为多髯之
神而验刺者,非也。隋将
军麻沽,性酷虐,炀帝令
开汴河,威棱既盛,至稚
童望风而畏,互相恐吓日
:麻枯来!稚童语不正,
转枯为胡。只如宪宗朝泾
将郝玭((3),蕃中皆畏惮
,其国婴儿啼者,以玭怖
之则止。又,武宗朝,闾
阎孩孺相胁云:薛尹(4)来
!咸类此也。况《魏志》
载张文远辽(5)来之明证乎
?”(原注:麻枯庙在睢阳
。鄜方节度李不即其后。
不为重建碑。)
原来我的识见,就正和
唐朝的“不知其源者”相同,
贻讥于千载之前,真是咎
有应得,只好苦笑。但又
不知麻沽庙碑或碑文,现
今尚在睢阳或存于方志中
否?倘在,我们当可以看
见和小说《开河记》所载
相反的他的功业。
因为想寻几张插画,常
维钧(6)兄给我在北京搜集
了许多材料,有几种是为
我所未曾见过的。
如光绪己卯(1879)肃
州胡文炳(7)作的《二百册
孝图》——原书有注云:“
州读如习。”我真不解他何
以不直称四十,而必须如
此麻烦——即其一。我所反
对的“郭巨埋儿”,他于我还
未出世的前几年,已经删
去了。序有云:
“……坊间所刻《二十四
孝》,善矣。然其中郭巨
埋儿一事,揆之天理人情
,殊不可以训。……炳窃不
自量,妄为编辑。凡矫枉
过正而刻意求名者,概从
割爱;惟择其事之不诡于
正,而人人可为者,类为
六门。
这位肃州胡老先生的勇
决,委实令我佩服了。但
这种意见,恐怕是怀抱者
不乏其人,而且由来已久
的,不过大抵不敢毅然删
改,笔之于书。如同治十
一年(1872)刻的《百孝
图》(8),前有纪常郑绩序
,就说:
“……况迩来世风日下,
沿习浇漓,不知孝出天性
自然.反以孝作另成一事。
且择古人投炉(9)埋儿为忍
心害理,指割股抽肠为损
亲遗体。殊未审孝只在乎
心,不在乎迹。尽孝无定
形,行孝无定事。古之孝
者非在今所宜,今之孝者
难泥古之事。因此时此地
不同,而其人其事各异,
求其所以尽孝之心则一也
。子夏日:事父母能竭其
力。故孔门问孝,所答何
尝有同然乎?……”
则同治年间就有人以埋
儿等事为“忍心害理”,灼然
可知。至于这一位“纪常郑
绩”先生的意思,我却还是
不大懂,或者像是说:这
些事现在可以不必学,但
也不必说他错。
这部《百孝图》的起源
有点特别,是因为见了“粤
东颜子”的《百美新咏》(10
)而作的。人重色而己重
孝,卫道之盛心可谓至矣
。虽然是“会稽俞葆真兰浦
编辑”,与不佞有同乡之谊
,——但我还只得老实说:
不大高明。例如木兰从军
(11)的出典,他注云:“隋
史”。这样名目的书,现今
是没有的;倘是《隋书》
(12),那里面又没有木兰
从军的事。
而中华民国九年(1920
),上海的书店却偏偏将
它用石印翻印了,书名的
前后各添了两个字:《男
女百孝图全传》。第一叶
上还有一行小字道:家庭
教育的好模范。又加了一
篇“吴下大错王鼎谨识”的序
,开首先发同治年间“纪常
郑绩”先生一流的感慨:
“慨自欧化东渐,海内承
学之士,嚣嚣然侈谈自由
平等之说,致道德日就沦
胥,人心日益浇漓,寡廉
鲜耻,无所不为,侥幸行
险,人思幸进,求所谓砥
砺廉隅,束身自爱者,世
不多睹焉。……起观斯世之
忍心害理,几全如陈叔宝
(13)之无心肝。长此滔滔
,伊何底止?……”又,老
虎噬人的图上,也一定画
有一个高帽的脚色,拿着
纸扇子暗地里在指挥。不
知道这也就是无常呢,还
是所谓“伥鬼”(28)?但我乡
戏文上的伥鬼都不戴高帽
子。
研究这一类三魂渺渺,
七魄茫茫,“死无对证”的学
问,是很新颖,也极占便
宜的。假使征集材料,开
始讨论,将各种往来的信
件都编印起来,恐怕也可
以出三四本颇厚的书,并
且因此升为“学者”。但是,
“活无常学者”,名称不大冠
冕,我不想干下去了,只
在这里下一个武断:《玉
历》式的思想是很粗浅的
:“活无常”和“死有分”,合
起来是人生的象征。人将
死时,本只须死有分来到
。因为他一到,这时候,
也就可见“活无常”。
但民间又有一
精彩页
狗?猫?鼠[1]
【导读】
作者为何“仇猫”?对“鼠”怀着怎样的情感?“猫”和“鼠”在这篇文章中分别指代哪些人?要回答这些问题,除了阅读本文,还需借助于《朝花夕拾》的创作背景。
在进入对儿时“仇猫”原因的回忆前,文章前半部分主要用杂文笔法回击了“现代评论派”文人对作者“仇猫”的诬蔑,穿插引用的内容丰富,夹注式叙述多,语言较为隐晦,读来会感到艰涩难懂。如果理解有困难,可以直接跳过。
从去年起,仿佛听得有人说我是仇猫的。那根据自然是在我的那一篇《兔和猫》;这是自画招供,当然无话可说,——但倒也毫不介意。一到今年,我可很有点担心了。我是常不免于弄弄笔墨的,写了下来,印了出去,对于有些人似乎总是搔着痒处的时候少,碰着痛处的时候多。万一不谨,甚而至于得罪了名人或名教授[2],或者更甚而至于得罪了“负有指导青年责任的前辈”[3]之流,可就危险已极。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大脚色是“不好惹”[4]的。怎地“不好惹”呢?就是怕要浑身发热[5]之后,做一封信登在报纸上,广告道:“看哪!狗不是仇猫的么?鲁迅先生却自己承认是仇猫的,而他还说要打‘落水狗”!”这“逻辑”的奥义,即在用我的话,来证明我倒是狗,于是而凡有言说,全都根本推翻,即使我说二二得四,三三见九,也没有一字不错。这些既然都错,则绅士口头的二二得七,三三见千等等,自然就不错了。
我于是就间或留心着查考它们成仇的“动机”。这也并非敢妄学现下的学者以动机来褒贬作品[6]的那些时髦,不过想给自己预先洗刷洗刷。据我想,这在动物心理学家,是用不着费什么力气的,可惜我没有这学问。后来,在覃哈特[7]博士(Dr.0.Dahnhardt)的《自然史底国民童话》里,总算发见了那原因了。据说,是这么一回事:动物们因为要商议要事,开了一个会议,鸟,鱼,兽都齐集了,单是缺了象。大会议定,派伙计去迎接它,拈到了当这差使的阄的就是狗。“我怎么找到那象呢?我没有见过它,也和它不认识。”它问。“那容易,”大众说,“它是驼背的。”狗去了,遇见一匹猫,立刻弓起脊梁来,它便招待,同行,将弓着脊梁的猫介绍给大家道:“象在这里!”但是大家都嗤笑它了。从此以后,狗和猫便成了仇家。
日耳曼人[8]走出森林虽然还不很久,学术文艺却已经很可观,便是书籍的装潢,玩具的工致,也无不令人心爱。独有这一篇童话却实在不漂亮;结怨也结得没有意思。猫的弓起脊梁,并不是希图冒充,故意摆架子的,其咎却在狗的自己没眼力。然而原因也总可以算作一个原因。我的仇猫,是和这大大两样的。
其实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在动物界,虽然并不如古人所幻想的那样舒适自由,可是噜苏做作的事总比人间少。它们适性任情,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辩话。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鸣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9]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连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嗥叫的动物,实在免不得“颜厚有忸怩”[10]。假使真有一位一视同仁的造物主,高高在上,那么,对于人类的这些小聪明,也许倒以为多事,正如我们在万生园[11]里,看见猴子翻筋斗,母象请安,虽然往往破颜一笑,但同时也觉得不舒服,甚至于感到悲哀,以为这些多余的聪明,倒不如没有的好罢。然而,既经为人,便也只好“党同伐异”[12],学着人们的说话,随俗来谈一谈,——辩一辩了。
现在说起我仇猫的原因来,自己觉得是理由充足,而且光明正大的。一,它的性情就和别的猛兽不同,凡捕食雀鼠,总不肯一口咬死,定要尽情玩弄,放走,又捉住,捉住,又放走,直待自己玩厌了,这才吃下去,颇与人们的幸灾乐祸,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坏脾气相同。二,它不是和狮虎同族的么?可是有这么一副媚态!但这也许是限于天分之故罢,假使它的身材比现在大十倍,那就真不知道它所取的是怎么一种态度。然而,这些口实,仿佛又是现在提起笔来的时候添出来的,虽然也像是当时涌上心来的理由。
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29 16:2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