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精选施雁冰多篇儿童文学作品,其中《方帽子店》被选作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课文,深受孩子喜欢。一家方帽子店从来只做方帽子,一直拒绝改变。后来,有了卖各式各样帽子的新帽子店,那些戴着不舒服的方帽子,慢慢地成为古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世界一天天在改变,不能因循守旧,要敢于创新,勇于接受新事物。 施雁冰的作品语言风趣诙谐,轻巧流畅,情感细腻真实,能够调动读者情绪,使读者受到触动。所选作品犀利地捕捉与刻画了儿童心理,生动地表现儿童的性格和生活,且布局精妙,情节不落俗套,引人入胜,表达了对亲情、友情、荣誉感、责任感等高尚情感的赞颂,体现了强烈的人文主义情怀,对孩子的成长起到积极的正向引导作用。 目录 雨 鸦鸦 外国蜡烛 飞 红糯米饼 告状记 飘落的蝴蝶结 方帽子店 一只棉鞋 镀金戒指 晶莹的卵石 南窗锃锃亮 还 首席 赢 后记 导语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 以课本内容为核心,精心编选的名家经典 注重培养孩子的阅读力、思辨力、写作力和文学鉴赏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大作家的语文课”结合小学语文教材,以课文为核心,收入课文作家经典作品,起到延伸阅读的作用,从而使得学生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方帽子店》被选作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课文。本书还收入施雁冰创作的《外国蜡烛》《鸦鸦》等作品。 后记 后记 一 那时候,我梳着两条乌 溜溜的小辫子,在上海一家 石库门房子改成的小学里读 书。五年级教室是一间狭长 的厢房,我坐在阴暗的后半 段,开始编织作家的梦。 每周都眼巴巴等着上作 文课,那时,国文先生就会 把我的习作作为范文来朗读 。教室里霎时仿佛充满了阳 光,人轻轻地浮起来,心向 明朗的蓝天飞去。我的未来 ,像太阳一样光明。 即使家庭生活艰苦,但 由于有了这一束阳光,我活 得快乐而充实。文学是我的 伊甸园,一拿到文学书籍, 就沉浸在里面了,脑海里出 现了忧郁、荒旷、纯净、悲 惨的世界,往往流连忘返。 一家八口人住在仅十七平方 米的西屋里,我不理会夏天 的暑气灼人,冬天的严寒沁 骨,一股劲儿和书中人物同 喜共忧,既乐亦悲。 我最早的图书馆是小书 摊。那是种比单人床略狭窄 的扁扁的木板箱,晚上合起 ,白天打开。箱内摆满了一 本本连环画,还出借一些通 俗书籍。我不加选择,囫囵 吞枣,读得津津有味。 开始接触古典和现代名 著是在初中时期。由于经济 拮据,那些书都是同学之间 辗转借阅的。百读不厌的是 《红楼梦》和《西厢记》。 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和艾 芜《南行记》的异乡边陲风 情,冰心《寄小读书》的纯 情和秀丽的文字,深深迷醉 了我,心想自己将来写作也 要模仿这类风格。 初中毕业后,面对着生 活的彷徨:家中弟妹众多, 父亲无力送我进高中读书。 眼看着作家之梦就要破灭, 真是欲哭无泪。骄阳肆虐, 暑气蒸人的假期,我走遍上 海的大街小巷,找寻招生广 告。有两种不收费的学校: 护士学校、师范学校。我的 第一志愿是红十字医院护士 学校,想在那儿打下高中文 化的基础,然后当业余作者 。谁知索取招生简章一看, 规定学生如被录取,一律住 校并备新白被单两条。这是 一所上海著名的第一流护士 学校,经常有外国人来参观 ,不能没有整齐划一的摆设 。两条白被单,筑成一座墙 ,堵塞了我通向护士——作 家之路。我不忍看见父亲愁 苦的脸,更不愿全家人为了 它再节衣缩食。 命运把我推进了师范学 校,只能走教师——作家这 条路。用我当时的话来说, 教师是职业,作家才是我的 事业。在师范学校,苦心铺 设通往艺术宫殿之路。师范 学校给了我学习写作的良好 条件。我在课内系统学习了 《诗经》《楚辞》《论语》 《孟子》《史记》《战国策 》、唐诗、宋词等古典文学 。课余自修,读的是莫泊桑 、契诃夫写的外国文学名著 。我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而痴迷,为李煜、李清照 的诗词而感伤。看《红楼梦 》则泪流满面,阅《太真外 传》则心驰神往。家境的艰 难,使我郁郁寡欢,忧伤落 寞。文学作品又有选择地细 细渗入灵魂,形成了我纤细 、内向的性格。这一切注定 了我的文风,不可能是“大 江东去”,而只会是“小桥流 水”。 一九四六年秋,我将从 师范学校毕业,班主任王志 成先生要我写篇文章投给陈 伯吹先生主编的大公报《现 代儿童》。我写了《阳光和 小草》由王先生转去。不久 就接到陈伯吹先生寄来的“ 准备录用”的亲笔信。作为 一个学生,无名小卒,能和 当时已负盛名的作家通信, 并得到他的帮助,感激之情 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一九 四七年春,《阳光和小草》 在《现代儿童》的头条刊出 了,我兴奋得像过节一样, 似乎成了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 儿童文学创作事业,就 是这样开始的。 二 文学是时代的镜子。我 主张写实。写实的作品有巨 大的认识作用,同时具有教 育和审美意义。我认为现实 主义是最好的创作方法。 我为人拘谨,无法浪漫 ,只能走写实这条路。如《 勇敢的人》,写于我当教师 时期,当时最头痛的是有些 男生上课怪叫、怪笑,以博 得同学开心为荣。还有人将 黑板刷搁在微开的门上,让 老师进来时吃个流弹。认为 别人不敢做而自己敢,便是 英雄了。我曾苦口婆心,教 育一些人转变,使他们认识 了什么是真正的勇敢。以后 ,就以此为素材,创作了《 勇敢的人》。一九五三年在 《少年文艺》头条发表后, 影响很大,读者来信不计其 数,都说该文是写了他们自 己。现在读来此文人物形象 欠丰满,教育味重而露,不 过在我的创作道路上值得记 上一笔,它坚定了我走现实 主义道路的信心。 当然我的有些作品并非 生活中实有其事,甚至是完 全虚构,如《外国蜡烛》。 那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小同 学们喜爱外国东西,如圆珠 笔、T恤衫、小娃娃,并以 此为荣……日积月累,沉淀 成为一支支闪亮的生日蜡烛 ,然后加以想象而成。想象 来自生活,事情虽未发生过 ,但是可能发生的。我较多 的作品都采用这种手法。 但凡世界名著,都有浓 厚的地方色彩。诸如老舍的 北京风习,鲁迅的绍兴水乡 ,以及肖洛霍夫的顿河草原 ,都以独特的乡土风情屹立 于世界文学之林。我虽然不 敢望其项背,但也试图从这 方面努力。我生长在全国最 大的城市上海,要使自己的 作品具有上海特色,是个艰 难的课题。初期并未意识到 ,后 精彩页 雨 他的名字叫雨,在一个雷电交加的夏日下午,被滂沱大雨送到人间。他也真像雨珠,滴溜滚圆,晶莹剔透,活蹦乱跳。在外婆家住了六年,上小学时才回来,可还是逢人就说“我是外婆生的”。 小小的脑袋瓜装满了外婆家的空气、云和水,对自己家反倒不习惯:外婆烧的豆腐是红的,妈妈烧的豆腐为什么是白的?外婆家的电视机里有绍兴戏,妈妈家的电视机里为什么有很多外国人? 妈妈家的零食也多。吃的东西买来,雨一分三份,让妈妈先挑。这妈妈毫不谦让,总是挑最多的。雨给自己挑了第二多的。最少的一份给爸爸,因为爸爸声明过他不爱吃零食。妈妈总是最先吃完,问雨:“还有吗?” 雨从口袋里掏出三颗带体温的话梅,拎着一颗,大方地说:“好!照顾你一颗!” 妈妈毫不客气地拿去,说:“我属老鼠,爱吃东西,嘎巴嘎巴,不然牙就难受!” 雨说:“吃就吃了,还有理,大老鼠也会喂小老鼠的。” 妈妈有些生气了:“人小嘴犟!” “外婆说的嘛!”雨不示弱,又拿出外婆这个法宝。 不过雨以后还是经常把自己那份吃食喂妈妈这只大老鼠。他不在乎吃用之类,因为他迷上了一件正经事——下棋。没人对弈的时候,他用左手和右手下,在棋盘边会整整待一个多小时。 妈妈见他可怜,稍有空就陪他一起下。妈妈的水平实在低,可又总想赢,雨常像大人似的提醒她:“当心你的车!”“你的炮有危险了!” 一次,妈妈下棋时想着毛线衣的花样式,雨提醒她说:“你走马我要将了!”妈妈未听见,照样走马。突然一个响亮的童音“将”,车从天而降,把她打得落花流水。她用手压住雨的车说:“不算不算不算,我思想开小差了!” “落棋无悔真金(君)子!”雨硬是把她的将吃掉。妈妈下不了面子,在雨头顶上狠狠敲了一下。雨忍住痛,两眼噙着泪水,一股火直往外冒,就是不敢还手。 这时门被打开,一个大救星——大舅来了。 大舅说:“你看!你看!有这样做妈妈的吗?”这一说,妈妈笑了起来,雨反倒哭出了声。 大舅什么都好,就是爱“吃”人。他把雨的眼泪揩干,就“吃”起来。先吃雨的两颊,然后“吃”额头,“吃”耳朵。最难受的是被“吃”鼻子,酸溜溜的,雨不得不把嘴撮着,还把脸皱起来。 大舅这次要带雨和爸爸妈妈去春游,回来时还让他们坐一次小轿车。雨又高兴又紧张地问:“贵吗贵吗贵吗?” 大舅说:“我租的小轿车最便宜,只要八角钱。” 雨最怕多花钱。妈妈带他买东西,他先要问价钱。一次买可口可乐,听说一瓶要五元多,雨拖着妈妈就走:“太贵,不买不买不买。外婆说这些东西都是水做的。同样是水,买瓶鲜橘水得了!” 这次八角钱坐一坐小轿车,最便宜不过。他抢了个好位置,坐在司机旁边。一串塑料葡萄在车窗里晃荡,人也跟着晃荡,舒服极了。每过一条马路,他都在嘴里念着“红灯红灯红灯”。不是吗,红灯会照顾他多坐一会儿。真的坐了很久。天下起雨来,刮水板在车窗上划出一把透明的扇子,于是到家了。 妈妈先把雨从司机身旁拖开。雨还是从另一面把头伸进了驾驶室:“多少钱多少钱多少钱?” “九元五角!” 雨像输了棋那样垂头丧气:司机叔叔真不好,八角钱的东西要卖九元五角!大舅明天拿什么钱买菜呢?他对大舅说:“大舅,我银行里有二十元压岁钱,你拿五元去吧!这司机,真是个大坏蛋!” 这时,他已被淋成了落汤鸡。分不清哪是这个“雨”,哪是那个雨。明净、透亮的雨呀! P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