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以黔中古近代文学为例,依据文学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边省地理环境、地域区位和地域文化对文学生产和传播的影响。以“多山多石”之黔中地理特征和“不边不内”之黔中地域区位为特点的大山地理、孕育了多姿多彩、五方杂处、和而不同的黔中大山文化。在大山地理和大山文化之影响下产生的黔中大山文学,不仅它的传播受到大山地理和大山文化之影响和制约,它的生产亦深深地打上了大山地理和大山文化的烙印。黔中大山地理和大山文化赋予黔中大山文学的创新精神和边缘活力、制约了大山文学的文体选择,影响了大山文学的题材取舍,铸就了大山文学的大山风格。 作者简介 汪文学,男,1970年生,苗族,贵州思南人,文学博士,教授。现任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九三学社贵州省委副主委、贵州省政协委员。曾任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文学院院长、教务处处长,全国青联第十、十一届委员。曾获得“全国各族青年团结进步优秀奖”“贵州青年五四奖章”和“国务院全国民族团结模范个人”“贵州省甲秀文化人才”称号,被评为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贵州省教学名师。主讲的“中国人的精神传统”被评为国家级中国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获得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贵州省文艺奖多项。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贵州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独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研究2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学术著述10余种,即《正统论——发现东方政治智慧》(2002)、《汉晋文化思潮变迁研究》(2003)、《传统人伦关系的现代诠释》(2004)、《汉唐文化与文学论集》(2008)、《贵州古近代文学理论辑释》(2009)、《诗性风月——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情爱》(2011)、《中国古代性别与诗学研究》(2012)、《中国人的精神传统》(2012)、《道真契约文书汇编》(2014)、《边省地域与文学生产》(2016)、《扬雄与六朝之学》(2019)、《蟑香馆使黔日记(点校)》(2019)等,主编大型地域文献丛书《中国乌江流域民国档案丛刊》《贵州古近代名人日记丛刊》《中国西南布依摩经丛刊》等数种。 目录 “汪文学学术作品集”序 绪论 文学地理学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学科反省 一、从地域角度研究文学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二、对象·方法·学科——文学地理学研究的属性和内容 三、文学地理学研究的历史与反思 四、本书内容要旨 第一章 大山地理和大山文化——黔中代文学产生的地域环境和文化背景 一、引论:概念及其他 二、大山地理:黔中的地理特征与地域区位 三、大山文化:黔中人文生态与文化品格 第二章 边省地域与黔中代文学的传播 一、传播因素对作家文学地位的影响 二、传出:黔中代文学的域外传播 三、传入:黔中代文人对域外文学的接受 四、传世:黔中代文人的地域人文传统建构和诗史意识 第三章 边省地域与黔中地域文化和文学的创新精神 一、但开风气不为师:“边缘活力”与艺术创新 二、黔中地理环境和地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创新基因 三、黔中代地域文化和文学的创新精神 第四章 边省地域与黔中代文学文体 一、文体与时代、作者和地域:影响文学文体分布诸因素之综合考察 二、黔中代文学文体的地域性特征 第五章 边省地域与黔中代文学创作题材 一、地域环境与文学题材的一般性关系 二、大山地理与黔中代文人的山水情怀 三、边省地域与黔中代文学的乡土题材创作 第六章 边省地域与黔中代文学风格 一、地域环境与文学风格的一般性关系 二、坚强清稳——“大山风格”类型之一 三、野古浅直——“大山风格”类型之二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汪文学学术作品集”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