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的优良传统和重要优势,对于党的建设发展、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研究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发生、发展的规律意义重大。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原理与实践研究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的关键节点,既要看到学科设立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历程,也要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思想政治工作积淀的思想、理论和实践渊源。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相互贯通,才能全面把握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的全局。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认真总结其经验和优势,抓住关键,找准重点,对于推进新时代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主要围绕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中各种类型的育人机制展开研究,尝试探讨这些不同育人类型之间的共同规律及其差异性,进而构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的原理及实践机制。 作者简介 何宗元,男,现任职太原工业学院。研究方向:人类学、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治理等。先后在《领导科学》《北京青年研究》《甘肃理论学刊》《青少年学刊》等刊物上发表文章8篇。主持课题3项,参与课题1项,其中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1项(21YJCZH036)、山西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项(2020W221)、院级研究项目1项,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1项。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时代要求 1.2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现状及问题 1.2.1 内容形式创新不足 1.2.2 高层次人才短缺 1.2.3 多方协同尚显乏力 1.3 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实践意义 第2章 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发生根源及可行性分析 2.1 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发生根源 2.1.1 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理论 2.1.2 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发展 2.1.3 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困境 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2.2.1 协同育人的紧迫感(重要性) 2.2.2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亟须加强协同创新 2.2.3 协同育人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2.3 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可行性 2.3.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同质性 2.3.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互补性 2.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现实基础 2.4.1 一致的教育目标明确协同方向 2.4.2 互补的教育内容奠定协同基础 2.4.3 统一的教育管理推动协同发展 2.4.4 完善的教育政策保障协同质量 第3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内涵与依据 3.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内涵与架构 3.1.1 协同与协同育人的内涵及辨析 3.1.2 机制与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概念 3.1.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含义及特征 3.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理论依据 3.2.1 马克思主义的普遍联系观和历史合力论 3.2.2 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3.2.3 系统论与协同学理论 3.2.4 中国共产党合力育人思想 3.3 协同育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3.3.1 教育主体 3.3.2 教育客体 第4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原则与内容 4.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主要原则与基本特征 4.1.1 基本原则 4.1.2 基本特征 4.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要素及其关系 4.2.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要素 4.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内容 4.3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建构 4.3.1 基于“双一流”建设协同育人的“课堂革命” 4.3.2 聚焦“双一流”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必然性 4.3.3 锁定“双一流”建设思想政治教育 协同育人机制的可行性 第5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问题及成因 5.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工作取得的主要成就 5.1.1 理念初步形成:“三全育人”得到贯彻 5.1.2 途径初步构建:“大思政”格局形成 5.1.3 实效性初步彰显:理想信念得到强化 5.1.4 育人成果涌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耦合 5.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元主体协同育人工作存在问题 5.2.1 协同育人认识存在误区 5.2.2 顶层设计层面整体性构思不足 5.2.3 协同育人资源整合机制惯性强 5.2.4 协同育人制度保障碎片化 5.3 协同育人机制的界定性框架分析 5.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5.4.1 高校对协同育人及机制重要性的认识有待提高 5.4.2 高校内部及高校之间相配合的程度有待提高 5.4.3 高校外部育人主体间协同的动力有待激发 第6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类型化分析 6.1 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 6.1.1 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协同育人体现教育的应有内涵 6.1.2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异同与协同分析 6.1.3 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的契合逻辑 6.1.4 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维度 6.2 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 6.2.1 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特征 6.2.2 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 6.2.3 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路径选择 6.3 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 6.3.1 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问题分析 6.3.2 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运行基础 6.3.3 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 6.4 家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机制优化 6.4.1 家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6.4.2 家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可能性 6.4.3 家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 第7章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驱动及运行机制 7.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驱动机制 7.1.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跨部门任务驱动机制 7.1.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资源整合驱动机制 7.1.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过程驱动机制 7.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运作机理 7.2.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跨界融合机制 7.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纵向贯通机制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