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经济学是什么?怎么学经济学?为什么要学经济学?什么是有意义的学问?我们为什么会信任没见过面的厂商?教育也是一门经济课题?我们通过什么炫耀自己的社会地位?穷人为什么卖血盖房却不住?送礼影响胎儿发育?移动支付的分界线在哪?走出去的国有企业的生产率为什么更高?“技术上的难”和“意义上的重”如何取舍?哪个年代的女性更敢于争取?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成立以来,首次招收本科生后,特地为新生举办了多场讲座,多位教授严肃、细致、真诚、幽默地回答了这些从学问、社会到人生的各色疑问。 林毅夫、姚洋、张维迎等教授侃侃而谈: 经济学方法论、理论与战略,便于深入理解中国经济增长背后的理论支撑 经济学细分领域及相关现象,如教育、储蓄、互联网金融等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自身求学经历,传递自己对学问、学习的理解,对社会、对国家的关怀与责任感 这一切都将帮助你进一步理解中国现实、世界局势,在认知自己、认识世界的路上走稳。林毅夫强调:“北京大学的学生和广大的经济学爱好者、研究者……不仅要思考个人的职业发展问题,更要考虑自己未来对社会的最大价值所在。” 每一位学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和演讲风格都能对你有所启发,在经济学的别样魅力中扎实前行。 目录 理念篇 林毅夫 本体与常无——有关经济学方法论的对话 姚洋 中国经济增长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张维迎 中国经济增长——关于市场的两种不同范式 傅军 增长理论和收敛战略——对公理选项和奥卡姆剃刀的再思考 专题篇 闵维方 教育与经济增长 张晓波 达尔文经济学 卢锋 我国高储蓄高投资现象透视 黄益平 中国的数字金融革命 方法篇 余淼杰 当代国际贸易学研究简述 薛兆丰 经济学的难易与深浅 张丹丹 实验研究方法在经济学实证研究中的应用 序言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创造了人类经济史 上不曾有过的奇迹:平均每 年9%以上的经济增长,连 续40多年。1978年中国人 均GDP(国内生产总值)按 现价美元计算只有156美元 ,尚不及撒哈拉以南非洲国 家平均水平的1/3,到2019 年时已经突破1万美元,成 为一个中等偏上收入的国家 。其间超过8亿人摆脱绝对 贫困,对同一时期世界减贫 的贡献率超过70%。中国在 2020年实现了全面脱贫, 比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标提 出的2035年早了15年。中 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第一大贸易国,继工业革 命以后的英国、一战以后的 美国、二战以后的日德,被 称为“世界工厂”。 我们有幸目睹和参与创 造了上述人类经济史上的伟 大成就。欣喜之余,还有两 个问题特别值得思考。 如何解释过去?中国这 些年的成就,是不是可以用 西方主流的经济学理论解释 ?更进一步讲,中国的发展 是不是主要参照了西方主流 经济学开出的药方?如果不 是,那么中国经济的成就从 科学的角度又应该归因于什 么?是不是蕴藏着新的经济 学理论? 如何谋局未来?中国过 去的成就非常了不起,但还 有很多遗留问题没有解决, 未来必然还有新的挑战,有 些可能还会非常棘手,就像 2020年全球爆发的新冠疫 情。不管面对老问题,还是 新挑战,都越来越需要我们 基于科学的理论对未来有更 好的判断和布局。 对于这两个问题,时间 已经给出了第一个问题的答 案。如果用西方的主流经济 学理论看中国改革开放40多 年的历程,我们就发现到处 都是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也 是“中国崩溃论”一直如影随 形的原因之一。不仅如此, 二战以来,西方主流经济学 理论曾经给很多经济体开过 药方,从结构主义的进口替 代到新自由主义的休克疗法 ,这些理论在分析发展中国 家的问题和不足时总是很有 说服力,但采用这些理论开 出的政策处方的经济体往往 经济停滞,危机不断,到目 前为此都很不成功。 中国不仅实现了40多年 的奇迹般的发展,而且,还 是40多年来唯一没有出现过 系统性经济危机的国家,这 显然不能仅仅简单地用“运 气”来解释,我们真正应该 好好思考的是:当今的主流 经济学是否存在理论上的缺 失;现代经济学是否可以有 一个理论,以解释并指导看 起来问题很多的经济体如何 连续数十年保持稳定和快速 发展。 如果现代经济学里有这 样的理论,中国的经济学研 究者就是近水楼台,坐拥金 矿。也正因如此,我常常讲 ,21世纪是中国经济学家的 世纪,是中国经济学大师辈 出的世纪。 这就转到第二个问题, 中国经济未来的谋局越来越 需要可靠的经济学理论。未 来,中国经济能不能避免陷 入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 入国家行列以后还能不能有 持续的高质量发展?这其中 的关键之一就是我们对中国 经济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的认 知足够科学,应对之策足够 正确和充分。 如果我们能把中国持续 发展的道理总结出来,使其 成为好的经济学理念,那么 这不仅对中国自己的未来特 别有意义,还有可能帮助到 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 ,奔向现代化,这也将是对 全人类都非常有意义的理论 贡献和福祉改善。因为自二 战以来,能实现中国这样经 济追赶式增长的经济体凤毛 麟角,绝大多数国家不是困 于中等收入陷阱,就是依然 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而无 论是这些国家的执政者,还 是人民,也都渴望自己的国 家能像中国一样实现快速的 经济增长,从而民富国强。 经济学是一门经世济民 的大学问。1995年的诺贝 尔经济学奖得主卢卡斯曾说 :“一个经济学家一旦开始 考虑经济增长问题,就很难 去想其他的问题了。”北大 的学生和广大的经济学爱好 者、研究者更应该如此,不 仅要思考个人的职业发展问 题,更要考虑自己未来对社 会的最大价值所在。 与“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 ”一样重要的,是如何学习 经济学,也就是经济学的方 法论问题。 我和北大中国经济研究 中心(北大国发院前身)的 同事们多年从事中国经济的 研究,深知经济研究的意义 所在,并从1994年中心创 立就认真着手现代经济学的 教学,1996年正式招收了 经济学双学位和经济学硕博 研究生;2016年,经北大 批准,又开始正式招收经济 学本科生(北大校内二次招 生)。 每一次面对新的学生, 我和同事们的第一课都会先 围绕经济学的两个基本问题 ,即为什么学和如何学的问 题,但这些分享都散落在不 同的课堂里。 借助2017年北大国发院 第一批本科生入学,在徐晋 涛副院长的统筹下,以蒋少 翔为代表的本研中心同事持 续投入,连续几年组织老师 从理念、专题、方法等不同 的维度,为新生们带来全面 深入的经济学第一课,并认 真做了记录和初步整理,以 王贤青、曹毅为代表的传播 中心同事又进行了专业编辑 ,并结集成书出版,希望能 把这些内容分享给更多的经 济学初学者、爱好者和研究 者。特别感谢中信出版社的 大力支持,使本书得以顺利 出版,这也将是中国经济学 教学史上一部难得的作 导语 北大国发院的11位教授,从自身经历、学术背景等出发,真情实感地传授了他们对于学习经济学、认识自我、认知世界的看法,与读者探讨经济学、学习等话题。 11位教授从多个角度讲述了经济学和当下的联系,并畅想了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这其中蕴含的信息量对学生、经济学大众爱好者也非常适用。 书评(媒体评论) 如果这本书能让更多的 人从此真正理解经济学、投 身经济学,甚至成为一代经 济学大师,为中国经济的未 来发展和全球更多发展中国 家的经济追赶做出理论研究 或政策分析上的贡献,那么 将是我们最大的期待和荣幸 。 林毅夫 北京大学新结构 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国家发 展研究院名誉院长 经济学是一门激动人心 的学科。北京大学国家发展 研究院集中了中国经济学界 的知名学者,听他们讲述经 济学的第一课,相信每位读 者都会大有收获。 姚洋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 研究院院长 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 ,它研究的是多人世界里的 运行规律。照理说,经济学 跟谁学都一样,但经济学也 是一门技艺,不同的研究视 角和用力方向能产生相映成 趣的不同结论,所以师徒之 间的传承和发扬也举足轻重 。在北大朗润园里,11位师 傅向刚入门的徒弟娓娓道来 第一课,这本书是这些课的 合集。师傅们没有架子,没 有炫耀,不带功利,有的只 是面对徒弟时的恳切相告和 美好期待。本来是院子里的 事儿,没想到竟结集出版了 。 薛兆丰 经济学者、原北 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精彩页 林毅夫 本体与常无——有关经济学方法论的对话 方法论是我最喜欢讲授的课程,我也专门出版过一本讲方法论的书——《本体与常无》(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版)。在我已经出版的近30本著作中,那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本。 作为老师,我为什么特别强调方法论的重要性?因为方法论将决定一个学生最终能取得多大的成就。 我常常讲,21世纪是中国经济学家的世纪,是中国经济学大师辈出的世纪,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也都会大师辈出。同时,中国在21世纪会变成全世界经济学研究的中心,也将是全世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学研究的中心。 当然这只是一个可能性,要想变成现实,需要年青一代的努力,而结果的好坏取决于方法论是否正确。中国经济奇迹的意义 我在课堂上常讲,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绩是人类经济史上不曾有过的奇迹——平均每年9%以上的经济增长。经济连续增长了几十年,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我经常用到两个指标。一个指标是中国1978年81%的人口还居住在农村,84%的人口收入水平低于国际贫困线(每天1.25美元的生活费),而国际贫困线是世界上收入最低的15个国家政府所定贫困线的平均值。另一个指标是中国1978年人均GDP连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平均水平(490美元)的1/3都达不到。大家可以想见当时的贫困状况。经过4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现在成为收入中等偏上的国家,2017年人均GDP为8640美元,同时有7亿多人的生活跨越了国际贫困线。 一战后,民族主义风起云涌。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纷纷摆脱殖民统治或者半殖民地地位,这些国家后来又为赶上发达国家而追求工业化、现代化,但直到今天,取得成功的国家屈指可数。二战后,在全球200多个发展中经济体中,真正实现高收入的只有中国台湾和韩国,中国大陆很有可能在2025年前后实现高收入。1960年,全世界有101个中等收入经济体,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只有13个中等收入经济体进入高收入行列,其中8个是西欧周边的国家或者石油生产国,另外5个是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也就是说,二战以后到现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没有摆脱低收入或中等收入陷阱。 其实每个国家的人民都一样。普通人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和下一代的生活变好;精英也都希望能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国家现代化;每个国家的领导人也都一样,都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想法。 不仅各个国家在为现代化和进入发达水平努力,许多国际机构也在努力。像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有许多地区发展银行(如亚洲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以及美国国际开发署和民间慈善机构(如福特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等),它们都想给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但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因自己的努力和别人的帮助而成功。 中国目前所取得的成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尤其是到2025年前后将会变成一个高收入国家(人均GDP超过12700美元)。目前生活在高收入经济体的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15%,如果中国成为高收入国家,那么这将增加19%的人口,使全世界34%的人口能生活在高收入国家,这在人类经济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国的成就还有什么重大意义?在我看来,那就是中国把实现经济增长的道理总结出来,进而帮助更多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奔向现代化。这是对全人类都非常重要的理论贡献。中国是一座理论创新的金矿 为什么目前取得成功的国家那么少?其中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于,现在的经济发展理论都是来自发达国家经验的总结。发展中国家自觉不自觉地把发达国家的条件作为明的或暗含的条件,但前提条件不一样,理论就不适用,发展中国家的条件和发达国家不同,在发展中国家运用发达国家的理论,很容易产生“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问题。P3-5 |